一种可调式超高水分湿料烘干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852548阅读:410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调式超高水分湿料烘干机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可调式超高水分湿料烘干机。



背景技术:

现有的湿料烘干机一般包括滚筒式烘干机和导热管式烘干机。传统的滚筒式烘干机,湿料进料口和热风进风口靠近,待烘干湿料进入烘干机时,和热风炉产生的高温热风直接接触,并随着筒体滚动一起翻滚,湿料容易着火,甚至会发生粉尘爆炸,存在安全隐患;烘干所产生的水蒸气从出料端抽出,烘干过程中,湿料和水蒸气一起翻滚,烘干效率不高,烘干效果不好。导热管式烘干机是在加热滚筒内设置导热管,热风炉所产生的高温热风是经由导热管流通,加热导热管和刮板,待烘干湿料与高温热风完全隔离,从而杜绝湿料着火隐患。但是单导热管的烘干机容易存在死角,部分湿料不能与导热管接触,导致湿料烘干不均匀,降低烘干的速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可调式超高水分湿料烘干机,其能够避免湿料直接与热风接触,而且能够提高湿料的烘干效果。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一种可调式超高水分湿料烘干机,其包括支架,所述支架上设置有加热滚筒,所述加热滚筒内平行设置有两个可旋转的导热管,所述导热管包括左导热管和右导热管,所述左导热管顺时针旋转,所述右导热管逆时针旋转;所述支架呈倾斜设置;所述支架高的一端的加热滚筒上设置有进料口,所述加热滚筒的另一端设置有烘干料出料口;所述左导热管和所述右导热管下方均设置有热风炉。

进一步地,所述支架高的一端的加热滚筒的顶部设置有蒸汽出口。

进一步地,所述导热管通过设置在其一端的驱动装置进行驱动,所述导热管的另一端设置在支撑板和拖轮上。

进一步地,所述导热管外围设置有翻料板。

进一步地,所述热风炉设置在所述支架高的一端的加热滚筒下方。

进一步地,所述热风炉内设置有挡板,所述挡板依次交替设置在所述热风炉的顶部和底部,这些挡板在热风炉内形成“S”型的风道,可以使热风中的烟尘沉降,避免进入导热管中。

进一步地,所述热风炉的尾端设置有出热风口,所述出热风口处设置有温度检测装置和风量调速装置,根据温度检测装置检测的温度数据,风量调速装置调节进入所述出热风口处的热风量。

进一步地,所述导热管上设置有跑气孔;还包括热风传输管,所述热风传输管的一端连接所述出热风口,另一端连接至导热管。

进一步地,所述热风传输管上设置有过滤筒和热风风机,过滤筒 可避免进入所述出热风口处的热风掺杂有烟尘,防止跑气孔堵塞。

进一步地,所述支架高的一端的底部设置有液压式千斤顶,从而可以调整支架的倾斜角度,可以自由控制原料在加热滚筒内行走的速度,达到最佳的烘干效果;其中,所述加热滚筒与水平面的倾角呈3~10°可自由调整设置。

进一步地,为了保证机底受热均匀,本实用新型将所述热风炉设置为三组,每组设置有两个,分别对称设置在所述左导热管和所述右导热管下方。根据待烘干湿料实际情况,可以自行决定启用几组热风炉进行加热。

进一步地,在所述热风炉右侧设置有二次燃烧室,所述二次燃烧室底部设置有尘降室,所述二次燃烧室侧壁的上端设置有二次增氧门,下端设置有出灰门。

工作原理:热风炉产生的热能通过导热管传递至加热滚筒,由于整个支架呈倾斜安装,湿料从高端上部的进料口进入,与导热管的加热壁进行有效的接触后被干燥,干燥后的湿料从低端下部收集。在干燥过程中湿料借助导热管的缓慢转动,外围导热板上设置有刮板,不断地刮起湿料又撒下,在重力的作用下从高端慢慢向低端移动,导热管上的刮板使湿料的热接触面积增大,以提高湿料的干燥效率以及把湿料向前推移。干燥过程中所产生的热水蒸汽从水蒸气出口排出,被烘干的湿料由烘干料出料口流出。在加热滚筒内平行设置有两个可旋转的导热管,所述导热管包括左导热管和右导热管,所述左导热管顺时针旋转,所述右导热管逆时针旋转,这样可以避免部分湿料不能与 导热管接触,从而导致湿料烘干不均匀的问题,提高湿料烘干的速率。

本实用新型的可调式超高水分湿料烘干机,适用于待烘干湿料水分较高的情况下。其中,超高水分湿料是指含水量在50%以上的湿料。

本实用新型所达到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的热风炉所产生的高温热风是经由导热管流通,加热导热管和刮板,待烘干湿料与高温热风完全隔离,从而杜绝物料着火隐患;待烘干湿料由靠近热风炉一端进入,水蒸气出口设置在靠近热风炉一端,温度高,所产生的大量水蒸气直接从水蒸气出口排出,水蒸气排出效果好,物料烘干效果好,烘干效率高;通过设置相对旋转的两个导热管,使湿料能够与导热管接触,湿料烘干均匀,提高湿料烘干的速率。本实用新型两次加热,第一次加热为热风炉在进料端直接加热机底,第二次加热为通过导热管进行加热;本实用新型通过两次加热,提高加热效率,本实用新型两次燃烧,燃烧利用率高,燃料能够充分燃烧,避免污染空气,增强环保效果。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左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可调式超高水分湿料烘干机,其包括支架1,所述支架1上设置有加热滚筒2,所述加热滚筒2内平行设置有两个可旋转的导热管3,所述导热管3包括左导热管31和右导热管32,所述左导热管31顺时针旋转,所述右导热管32逆时针旋转;所述支架1呈倾斜设置;所述支架1高的一端的加热滚筒2上设置有进料口4,所述加热滚筒2的另一端设置有烘干料出料口5;所述左导热管31和所述右导热管32下方均设置有热风炉6。

本实施例中,所述支架1高的一端的加热滚筒2的顶部设置有蒸汽出口7。

本实施例中,所述导热管3通过设置在其一端的驱动装置进行驱动,所述导热管3的另一端设置在支撑板8和拖轮9上。其中,驱动装置为减速机和电动机。

本实施例中,所述导热管3外围设置有翻料板10。

本实施例中,所述热风炉6设置在所述支架1高的一端的加热滚筒2下方。

本实施例中,所述热风炉6内设置有挡板11,所述挡板11依次交替设置在所述热风炉6的顶部和底部,这些挡板11在热风炉6内形成“S”型的风道,可以使热风中的烟尘沉降,避免进入导热管3中。

本实施例中,所述热风炉6的尾端设置有出热风口12,所述出 热风口12处设置有温度检测装置14和风量调速装置15,根据温度检测装置14检测的温度数据,风量调速装置15调节进入所述加热滚筒2的热风量。

本实施例中,还包括热风传输管13,所述热风传输管13的一端连接所述出热风口12,另一端连接至导热管3。

所述热风传输管13上设置有过滤筒16和热风风机17,过滤筒16用于过滤热风内火星,过滤筒16可避免进入导热管2的热风掺杂有烟尘,防止跑气孔20堵塞。

所述支架1高的一端的底部设置有液压式千斤顶21,从而可以调整支架1的倾斜角度,可以自由控制原料在加热滚筒2内行走的速度,达到最佳的烘干效果;其中,所述加热滚筒2与水平面的倾角呈3~10°可自由调整设置。

本实施例中,所述导热管上设置有跑气孔20;还包括热风传输管13,所述热风传输管13的一端连接所述出热风口12,另一端连接至导热管3。

本实施例中,为了增加热风效果,在热风炉6上设置有增氧口18和加柴口19。

本实施例中,为了保证机底受热均匀,本实用新型将所述热风炉6设置为三组,每组设置有两个,分别对称设置在所述左导热管和所述右导热管下方。根据待烘干湿料实际情况,可以自行决定启用几组热风炉进行加热。

本实施例中,在所述热风炉右侧设置有二次燃烧室22,所述二 次燃烧室22底部设置有尘降室23;此处是高温区,有未燃尽的一氧化碳在高温区增氧进行二次燃烧,因而在所述二次燃烧室22侧壁的上端设置有二次增氧门24,下端设置有出灰门25。

工作原理:热风炉产生的热能通过导热管传递至加热滚筒,由于整个支架呈倾斜安装,湿料从高端上部的进料口进入,与导热管的加热壁进行有效的接触后被干燥,干燥后的湿料从低端下部收集。在干燥过程中湿料借助导热管的缓慢转动,外围导热板上设置有刮板,不断地刮起湿料又撒下,在重力的作用下从高端慢慢向低端移动,导热管上的刮板使湿料的热接触面积增大,以提高湿料的干燥效率以及把湿料向前推移。干燥过程中所产生的热水蒸汽从水蒸气出口排出,被烘干的湿料由烘干料出料口流出。在加热滚筒内平行设置有两个可旋转的导热管,所述导热管包括左导热管和右导热管,所述左导热管顺时针旋转,所述右导热管逆时针旋转,这样可以避免部分湿料不能与导热管接触,从而导致湿料烘干不均匀的问题,提高湿料烘干的速率。

本实用新型的可调式超高水分湿料烘干机,适用于待烘干湿料水分较高的情况下。其中,超高水分湿料是指含水量在50%以上的湿料。

本实用新型的热风炉所产生的高温热风是经由导热管流通,加热导热管和刮板,待烘干湿料与高温热风完全隔离,从而杜绝物料着火隐患;待烘干湿料由靠近热风炉一端进入,水蒸气出口设置在靠近热风炉一端,温度高,所产生的大量水蒸气直接从水蒸气出口排出,水蒸气排出效果好,物料烘干效果好,烘干效率高;通过设置相对旋转的两个导热管,使湿料能够与导热管接触,湿料烘干均匀,提高湿料 烘干的速率。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