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无电增压大流量太阳能热水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401811阅读:4656来源:国知局
一种无电增压大流量太阳能热水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太阳能热水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无电增压大流量太阳能热水器。



背景技术:

作为生活中的必备设备,太阳能热水器在刚启动时,总是会有大量冷水放出后才有热水,这种太阳能热水器不仅大量浪费水资源,另外还会让用户体现不到即开即见热水的目的,等待时间长,用水不方便。现有技术采用双延时开关来实现节水控制,这种节水控制装置是由两个时间继电器、一台水泵和一个水流开关组合而成。基本原理就是第一个延时继电器控制水泵运转,水泵运转时将水管中冷水送回水箱,等第一个定时时间到了之后,打开水龙头就能直接放出热水(循环泵会加速冷水的流动,此环节的等待时间比安装装置前放冷水的时间短);第二个延时继电器控制水泵在自己设定的时间内不会再次运转,防止用户使用中因水龙头的开关导致水泵运转将热水送回水箱,同时也实现不耗电的效果。这样的结构虽然可以实现节水控制,但是自动化功能不够,结构过于复杂,还是要待冷水流出一段时间后才出热水,热水即开即用的目的并不能完全实现。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无电增压大流量太阳能热水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无电增压大流量太阳能热水器,包括补水箱和储水箱,所述补水箱的两侧均连接有冷水管,所述储水箱上安装有计时装置,所述储水箱的一侧连接有热水管和导管,所述热水管内安装有温敏传感器,所述导管上设有增压泵,所述导管与热水管连接,所述储水箱的另一侧连接有上循环管,所述储水箱的底端连接有下循环管,所述下循环管与上循环管之间安装有集热板,所述下循环管与冷水管连接,且冷水管上靠近下循环管的一侧设有控制阀。

优选的,所述集热板为30-70度方向设置。

优选的,所述冷水管、导管和下循环管均为L形结构。

优选的,所述上循环管上远离储水箱的一端设有排污阀。

优选的,所述储水箱上安装有控制器,所述控制器的输入端与温敏传感器连接,所述控制器的输出端分别与控制阀、计时装置和增压泵电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设计合理,操作简单,实用性强,利用计时装置计时和温敏传感器实时监测水的温度,控制器控制控制阀定时的将补水箱中的冷水导入储水箱内,实现冷热水自动循环,智能化程度高,不仅避免了使用者使用水资源时冷热不均匀影响舒适度的问题,同时节约了水资源,达到超大水流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无电增压大流量太阳能热水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无电增压大流量太阳能热水器的原理框图。

图中:1冷水管、2补水箱、3温敏传感器、4控制阀、5储水箱、6计时装置、7上循环管、8集热板、9热水管、10增压泵、11导管、12下循环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参照图1-2,一种无电增压大流量太阳能热水器,包括补水箱2和储水箱5,补水箱2的两侧均连接有冷水管1,储水箱5上安装有计时装置6,储水箱5的一侧连接有热水管9和导管11,热水管9内安装有温敏传感器3,导管11上设有增压泵10,导管11与热水管9连接,储水箱5的另一侧连接有上循环管7,储水箱5的底端连接有下循环管12,下循环管12与上循环管7之间安装有集热板8,下循环管12与冷水管1连接,且冷水管1上靠近下循环管12的一侧设有控制阀4。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设计合理,操作简单,实用性强,利用计时装置6计时和温敏传感器3实时监测水的温度,控制器控制控制阀4定时的将补水箱2中的冷水导入储水箱5内,实现冷热水自动循环,智能化程度高,不仅避免了使用者使用水资源时冷热不均匀影响舒适度的问题,同时节约了水资源,达到超大水流的效果。

集热板8为30-70度方向设置,冷水管1、导管11和下循环管12均为L形结构,上循环管7上远离储水箱5的一端设有排污阀,储水箱5上安装有控制器,控制器的输入端与温敏传感器3连接,控制器的输出端分别与控制阀4、计时装置6和增压泵10电连接。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设计合理,操作简单,实用性强,利用计时装置6计时和温敏传感器3实时监测水的温度,控制器控制控制阀4定时的将补水箱2中的冷水导入储水箱5内,实现冷热水自动循环,智能化程度高,不仅避免了使用者使用水资源时冷热不均匀影响舒适度的问题,同时节约了水资源,达到超大水流的效果。

工作原理:工作时,利用计时装置6计时和温敏传感器3实时监测水的温度,控制器控制控制阀4定时的将补水箱2中的冷水导入储水箱5内,实现冷热水自动循环,智能化程度高,不仅避免了使用者使用水资源时冷热不均匀影响舒适度的问题,同时节约了水资源,达到超大水流的效果。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