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温板和热管组合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07471阅读:1914来源:国知局
均温板和热管组合结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是涉及一种导热技术,尤指一种均温板和热管组合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组件的运算速度不断提升,其所产生的热量亦越来越高,为了有效地解决此高发热量的问题,业界已将具有良好导热特性的热管(Heat Pipe)和均温板(Vapor Chamber)进行广泛性的使用,其中热管虽然具有让内部的气态工作流体的流向性一致,但因为体积的拘限导致其所能传导的热量相当有限,另均温板虽具有宽敞的受热面积来提供给发热源直接贴附传导,但其气态工作流体的流向相当的紊乱,如此皆将限制其导散热效能。

业界为了解决前述所存在的问题点,已将热管和均温板加以组接而形成一组合结构,其中热管是穿接在均温板的一侧边,并且让热管的内部空间和均温板的内部空间相互连通。

然而,习知均温板和热管组合结构,虽然具有导散热效能,但却存在有以下的问题点,由于其热管内部的毛细组织未能均温板内部的毛细组织相互贴接,因而导致液态工作流体来回流的过程中产生中断或不连续的情况,皆将大幅度地降低其导散热效能。另均温板的壁厚一般皆相当的薄,为了让热管能够稳定的固持在均温板上,势必又要在均温板的壁板成形凸环以提供给热管做为支承,如此皆将造成工序的繁琐和制作成本的提高,亟待加以改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均温板和热管组合结构,其不仅利于热管的穿设连接和固定,并且能够提升液态工作流体的回流速度。

为了达成上述的目的,本实用新型是提供一种均温板和热管组合结构,包括一均温板、一第一毛细组织、一热管及一工作流体,该均温板包括一上金属壳及对应该上金属壳密接封合的一下金属壳,在该上金属壳和该下金属壳之间形成有一容腔,该下金属壳具有一立板,在该立板开设有连通该容腔的一穿孔;该第一毛细组织设置在该容腔内,该第一毛细组织设有对应该穿孔的一承接孔;该热管包括一管体及一第二毛细组织,该第二毛细组织设于该管体内并且延伸出该管体外而形成有一裸露段,该热管穿接该穿孔和该承接孔,从而使该裸露段和该第一毛细组织的该承接孔贴接;该工作流体填注在该容腔内。

优选地,上述第一毛细组织为一长条形块体,该承接孔开设在该长条形块体且为一盲孔。

优选地,上述承接孔为一圆锥形贯通孔。

优选地,上述热管在靠近该裸露段的位置开设有复数通孔,各该通孔是容设在该承接孔内。

优选地,上述管体具有一封闭端和一开口端,该裸露段是从该开口端延伸出该管体外部而形成。

优选地,上述管体是以该开口端对应于该穿孔和该承接孔穿接结合。

优选地,在靠近上述开口端的位置开设有复数通孔,各通孔是容设在该承接孔内。

优选地,上述均温板还包括一毛细结构及多数支撑体,该毛细结构是形成在该上金属壳和该下金属壳的内壁,各该支撑体分别立设在该上金属壳和该下金属壳之间,并且与该毛细结构贴附接触。

优选地,上述上金属壳内部冲设有至少一凹坑,该第一毛细组织是对应于该凹坑嵌入结合。

优选地,上述上金属壳内部冲设有复数凹坑,第一毛细组织的数量与各该凹坑的数量相同以与嵌入结合。

本实用新型还具有以下功效,利用第一毛细组织和第二毛细组织贴附接触进而提升工作流体的回流速度。藉由圆锥形承接孔的设置,能够因应各种热管的不同外径变化和加工过程中让热管的外径产生变异者,皆可以达成共享此第一毛细组织的效果。藉助热管的各通孔容设在承接孔内,可使回流的液态工作流体能够从各通孔穿过,进而提升液态工作流体的回流速度。藉由承接孔为盲孔的设置,能够对穿入承接孔的热管产生限制作用,进而增进组合安装的容易度。

附图说明

图1 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立体分解图。

图2 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组合剖视图。

图3 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组合剖视图。

图4 是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立体分解图。

图5 是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组合剖视图。

【主要部件符号说明】

10…均温板

11…上金属壳

111…凹坑

12…下金属壳

13…毛细结构

14…支撑体

121…底板

122…立板

123…穿孔

20、20a、20b…第一毛细组织

21、21a、21b…承接孔

30…热管

31…管体

311…封闭端

312…开口端

313…通孔

32…第二毛细组织

321…裸露段

40…工作流体

A…容腔

具体实施方式

有关本实用新型的详细说明及技术内容,配合附图说明如下,然而所述附图仅提供参考与说明用,并非用来对本实用新型加以限制。

请参阅图1及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均温板和热管组合结构,其主要包括一均温板10、一第一毛细组织20、一热管30及一工作流体40。

均温板10主要包括一上金属壳11、一下金属壳12、一毛细结构13及多数支撑体14,上金属壳11可为铜、铝或其合金等导热性良好的材料所制成,下金属壳12的材料亦与上金属壳11相同,本实施例的下金属壳12具有一矩形底板121及自矩形底板121向上弯折延伸出的一立板122,下金属壳12是对应于上金属壳11做密接封合,从而在上金属壳11和下金属壳12之间形成有一容腔A,在立板122上开设有连通前述容腔A的一穿孔123。毛细结构13可为金属编织网、纤维束或金属粉末烧结物等材料所制成,其是形成在上金属壳11和下金属壳12的内壁上。支撑体14亦可以是金属编织网、纤维束或金属粉末烧结物等材料所制成,各支撑体14分别立设在上金属壳11和下金属壳12之间,并且与毛细结构13紧密贴附接触。

第一毛细组织20设置在前述容腔A内,其可以是金属粉末烧结物等材料所制成,本实施例的第一毛细组织20为一长条形块体,在其中间位置设有对应前述123穿孔的一承接孔21,本实施例的承接孔21为一盲孔,但不以此种型态为限。

热管30包括一管体31及一第二毛细组织32,管体31可为铜、铝或其合金等导热性良好的材料所制成,其具有一封闭端311和一开口端312,在邻近开口端312的一适当距离处开设有复数通孔313,第二毛细组织32可为金属编织网、纤维束或金属粉末烧结物等材料所制成,其是设置在管体31内壁并且从开口端312延伸出管体31外部而形成有一裸露段321,热管30是以其开口端312对应于前述穿孔123和承接孔21依序穿接,从而使裸露段321和第一毛细组织20的承接孔21内壁面密合贴接,且通孔313亦是容设在承接孔21内,如此可使回流的液态工作流体能够从各通孔313穿过,进而提升液态工作流体的回流速度。

工作流体40可为水,可透过一入液除气管(图未示出)与前述容腔A相互连通,将工作流体40填入上金属壳11和下金属壳12所形成的容腔A中,并藉助入液除气管进行除气加工和对入液除气管施以封口作业,进而完成本实用新型的均温板和热管组合结构。

请参阅图3所示,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的差异在于:第一毛细组织20a的承接孔21a为一圆锥形贯通孔,在热管30以其开口端312对应于穿孔123和承接孔21穿接时,利于让裸露段321的外周缘能够被承接孔21a的内壁面所阻挡,不仅利于热管30的穿设连接和固定,且能够让裸露段321和第一毛细组织20达成密贴效果,进而提升液态工作流体的回流速度。

请参阅图4及图5所示,本实施例与上述各实施例的差异在于:上金属壳11内部冲设有复数凹坑111,本实施例的第一毛细组织20b的数量为二,其是对应于凹坑111的数量设置并且对应嵌入结合,在每一第一毛细组织20b开设有一承接孔21b,各热管30再分别穿设穿孔123和承接孔21以与各第一毛细组织20b连接,不仅利于各第一毛细组织20b与上金属壳11和下金属壳12的安装组合,且能够提供给更大散热需求的热源来进行使用。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均温板和热管组合结构,确可达到预期的使用目的,而解决习知的缺失,又因极具新颖性及进步性,完全符合实用新型专利申请要件,依专利法提出申请,敬请详查并赐准本案专利,以保障发明人的权利。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