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设备出风结构及空调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401573阅读:359来源:国知局
空调设备出风结构及空调设备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空调设备出风结构及空调设备。



背景技术:

现有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多采用贯流风机系统实现换热与送风,受贯流风机系统结构特点的限制,出风方式比较单一。壁挂机多安装在墙壁较高的位置,并采用上进下出的出风方式,制冷舒适性较好,但在制热工况下,热风不易落地,供热空间非常有限,无法保证房间内温度的均匀性。这使得热风直吹区域较暖,其余位置体感较凉,且热风在远场不能落地,房间上部温度较高,足部位置较冷,制热舒适性不佳。

为解决这一问题,现有技术中出现了一种具有环形出风口的壁挂式空调室内机,此种空调室内机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增加出风方向,使室内的温度分布更加均匀。但是这种空调室内机的出风方式不可调,不能根据用户需要改变出风方向,因而难以满足用户制冷制热的区域性选择要求,在使用过程中不具备较高的灵活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出一种空调设备出风结构及空调设备,能够根据需求改变空调设备的出风方向。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空调设备出风结构,包括壳体、离心吸风部件和调节部件,所述壳体上设有出风口,所述离心吸风部件设在所述空调设备的风道中,用于将所述风道内的气流引至所述壳体上的出风口以实现周向出风,所述调节部件设在所述出风口中,能够通过所述调节部件相对于所述出风口运动,来调整空气流道的角度,从而改变出风方向。

进一步地,所述调节部件包括沿着所述出风口的轴线设置的活动块,所述活动块能够相对于所述出风口运动,以使所述活动块与所述壳体之间或者相邻所述活动块之间构造出不同角度的空气流道。

进一步地,各个所述活动块上设有不同轮廓的导风面,用于与所述壳体之间或者相邻所述活动块之间构造出不同角度的空气流道。

进一步地,所述活动块能够沿所述出风口的轴线移动。

进一步地,所述壳体上设有导向结构,用于对所述活动块的移动进行导向。

进一步地,所述活动块上的导风面的倾斜角度可调。

进一步地,所述活动块能够绕所述出风口的轴线旋转。

进一步地,所述导风面上沿周向设有斜度不同的斜面段,能够通过所述活动块的旋转构造出不同角度的空气流道。

进一步地,还包括驱动部件,用于驱动所述调节部件相对于所述出风口运动。

进一步地,所述驱动部件包括电机和齿轮齿条机构,所述齿条设在所述调节部件上,用于带动所述调节部件沿所述出风口的轴线移动。

进一步地,所述壳体包括底座和盖板,所述活动块分别与所述底座和盖板之间能够构造出不同角度的空气流道。

进一步地,所述出风口呈环形,能够实现整周出风。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空调设备,包括上述实施例所述的空调设备出风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空调设备为壁挂式空调。

基于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空调设备出风结构,通过在风道内设置离心吸风部件实现周向出风,并在出风口中设置可相对于出风口运动的调节部件,能够通过调节部件的运动调整空气流道的角度,从而改变周向出风的方向。此种出风结构能够使用户在使用时根据不同的需求灵活采用不同角度的送风方式,以尽量提高用户的舒适度感受,或满足用户对换热的区域性选择要求。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空调设备的一个实施例的分解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空调设备的一个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3为图2所示的空调设备处于无倾角出风模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2所示的空调设备处于倾斜出风模式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基座;2-活动块;3-离心风机;4-盖板;5-换热器;6-进风面板;7-电机;8-出风口;

11-导向凸台;21-第一导风面;22-第二导风面;31-轮毂;32-叶片;33-安装孔;41-安装槽;42-第三导风面。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在以下段落中,更为详细地限定了实施例的不同方面。如此限定的各方面可与任何其他的一个方面或多个方面组合,除非明确指出不可组合。尤其是,被认为是优选的或有利的任何特征可与其他一个或多个被认为是优选的或有利的特征组合。

本实用新型中出现的“第一”、“第二”等用语仅是为了方便描述,以区分具有相同名称的不同组成部件,并不表示先后或主次关系。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采用了“上”、“下”、“左”和“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

为了能够根据需求灵活改变空调设备的出风方向,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改进的空调设备出风结构,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壳体、离心吸风部件和调节部件,壳体上设有出风口8,离心吸风部件设在空调设备的风道中,风道是指空气从空调设备的进风口流向出风口8所经过的路径,离心吸风部件用于将风道内的气流引至壳体上的出风口8以实现周向出风。周向出风的方式不仅能够增加送风量以强化空调设备的换热效果,而且可使送风方向更加分散,使得房间内的温度场分布较为均匀,从而提高人体的舒适度感受。

优选地,出风口8可以设计为环形,实现在整个圆周方向上出风,以最大限度地扩大送风范围,当然根据需求也可以只在部分圆周方向上出风。

优选地,离心吸风部件可以选择离心风机3。具体地,离心风机3包括轮毂31和沿轮毂31周向布置的多个风叶32,为了提高风叶32的强度,将多个风叶32的外周通过环状结构进行连接,起到加固作用。

以此为基础,在出风口8中设置调节部件,能够通过调节部件相对于出风口8的运动,来调整空气流道的角度,从而改变出风方向。每个空气流道均属于出风口8的一部分,将出风口8分隔为不同的空气流道可以实现不同方向的出风,空气流道的角度是指空气流道的表面轮廓沿出风口8径向的切线方向与出风口8轴线之间的角度。随着调节部件的运动,某一空气流道的开闭状态和出风量会相应变化。

该实施例的出风结构能够使用户在使用时根据不同的需求采用不同角度的送风方式,从而提高使用的灵活性。例如,若不希望朝用户所在区域直吹,则可以控制出风方向远离用户所在位置,以尽量提高人体的舒适度感受;若用户希望对某一区域尽快实现的制冷制热,则可以控制出风方向朝向该区域,以尽快达到需要的温度;或者还可以根据空调设备的工作模式选择合适的出风方向,以使房间内的温度场分布更加均匀。

为了实现调节部件的运动,空调设备出风结构还可包括驱动部件,用于驱动所述调节部件相对于出风口8运动。驱动部件包括动力部件,对于动力部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选择电机、气缸或油缸等。对于采用电机驱动的方案,既可以通过电机直接驱动调节部件运动,也可以在电机与调节部件之间设置传动部件,例如啮合类传动结构,能够降低传动误差,以提高调节部件的运动及位置精度,从而满足对出风方向进行微调的需求。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调节部件包括沿着出风口8的轴线设置的至少一个活动块2,各个活动块2能够相对于出风口8运动,以使活动块2与壳体之间或者相邻活动块2之间构造出不同角度的空气流道,从而改变出风方向。

在第一种结构形式中,沿着出风口8的轴线设置一个活动块2,如图2所示,该活动块2在运动的过程中,能够与壳体之间构造出不同角度的空气流道。该实施例能够充分利用活动块2和壳体在邻近出风口8处导风面的形状实现不同的出风方向,结构简单,控制方便。

在第二种结构形式中,沿着出风口8的轴线设置至少两个活动块2,各个活动块2在运动的过程中,相邻的活动块2之间可以通过相互贴合以关闭对应的空气流道,或者保持间隙以打开对应的空气流道。另外,位于两侧的活动块2与壳体之间也可以通过贴合关闭对应的空气流道,或者保持间隙以打开对应的空气流道。

此种结构形式可以仅通过各个相邻的活动块2构造出不同角度的空气流道,也可以通过左右两侧的活动块2与壳体之间以及相邻活动块2之间构造出不同角度的空气流道。

该实施例为实现更多不同的出风方向提供了可能性,用户能够结合实际情况更加灵活地配置出风方向,以达到更优的换热效果,并且进一步提高舒适度感受。

进一步地,在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活动块2上邻近出风口8的位置设有不同轮廓的导风面,同样在壳体上邻近出风口8的位置也可设有导风面。活动块2上的导风面与壳体之间的导风面之间,或者相邻活动块2的导风面之间能够构造出不同角度的空气流道。该实施例能够通过较为简单的方式来形成空气流道,无需增加额外部件,而且通过改变导风面的轮廓形状和调整参数即可获得不同角度的空气流道,易于实现产品的系列化。

优选地,活动块2上的导风面与壳体上或者相邻活动块2上的导风面形状适配,这样在不需要通过某个空气流道出风时,即可使该空气流道对应的部件完全贴合在一起,以将该空气流道关闭。

在上述实施例中,提到了活动块2可相对于出风口8运动。此处的运动至少可通过两种方式来实现,下面将通过不同的实施例分别给出。

在一种实施例中,活动块2能够沿出风口8的轴线移动。由于出风口8的轴线位置处设有离心风机3和用于驱动离心风机3的电机7,空间较为紧凑,该实施例中驱动活动块2沿出风口8的轴线移动,能够更灵活地选取活动块2的驱动位置,以充分利用壳体内的空间。而且该实施例能够对周向各个方位对应的出风方向进行同步改变,例如,在图3中,将出风方向在整个周向上都调节为沿竖直平面出风,在图4中,将出风方向在整个周向上都按相同的倾角出风。

在该实施例的基础上,还可以将活动块2上的导风面的倾斜角度设计为可调的形式,当然也包括了导风面的倾斜角度为零的情况。该实施例相当于在通过活动块2的运动改变出风方式的同时,还能根据需求改变活动块2的结构参数,以使用户在使用过程中更加灵活地调整空气流道的角度,获得多样化的出风方式。

从优化空调设备出风结构性能的角度考虑,进一步地,在壳体上还设有导向结构,用于对活动块2的移动进行导向,同时起到支撑作用,能够使活动块2在运动过程中更加平稳,不容易发生卡滞和抖动现象,而且还可以提高活动块2的运动精度,对出风方向的调整更为精确。

在可采用的具体结构中,如图1所示,可以在壳体上沿周向设置多个导向凸台11,相应地,在活动块2上相应的位置设置与导向凸台11配合的通槽,将多个导向凸台11穿设在活动块2上的通槽中,就能使活动块2沿着导向凸台11运动。另外,导向结构还可以是滚珠丝杠,能够提高活动块2运动的灵活性,减小摩擦阻力。

在另一种实施例中,活动块2能够绕出风口8的轴线旋转。该实施例不需要为活动块2的运动提供额外的空间,能够减小空调设备沿出风口8轴向的高度,使空调设备更加小型化,而且易于使空调设备在同一出风平面内的周向实现不同的出风方向。

对于一种具体的实现结构,在导风面上沿周向设有斜度不同的斜面段,能够通过活动块2的旋转构造出不同角度的空气流道,以改变特定方位上的出风方向。其中,斜面段也包括斜度为零的情况。各个斜面段可以沿着出风口8的周向离散设置,例如,在0°、90°、180°和270°的位置各设置一个斜面段,而且斜度不尽相同。当然,也可将各个斜面段可以沿着出风口8的周向连续设置,相当于导风面呈高低不同的状态,能够对特定方位上的出风方向进行连续调节。

为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空调设备出风结构有更清楚的了解,下面将结合图1和图2的实施例来进行阐述,给出该实施例的具体结构和工作方法。

壳体包括底座1和盖板4,底座1用于安装在墙壁或屋顶等安装壁面上。底座1和盖板4之间形成出风口8,为了使出风口8沿周向的各处出风均匀,优选地将底座1和盖板4均设计为圆柱形。在底座1与盖板4之间设有一个活动块2,活动块2上设有不同轮廓的导风面,能够分别与底座1和盖板4之间构造出不同角度的空气流道。

在底座1的外周上离散设置多个导向凸台11,活动块2穿过导向凸台11安装在底座1上,为了安装离心风机3,将活动块2设计为环状,以使离心风机3置于活动块2中央的空腔内。基座1的中心位置还设有电机7,为了使电机7能够驱动离心风机3工作,在离心风机3的轮毂31上设置安装孔33,电机7的转轴插入安装孔33。优选地,基座1、活动块2、离心风机3和盖板4同轴安装。

为了能够构造出不同角度的空气流道,从图2可以看出,活动块2的两侧具有不同的导风面,将靠近底座1一侧的导风面称为第一导风面21,将靠近盖板4一侧的导风面称为第二导风面22。

第一导风面21为平面,相应地,将底座1上的导风面也设计为平面,这样第一导风面21与底座1上的导风面之间可形成相对于安装壁面无倾角的空气流道,该空气流道在打开时能够实现无倾角出风。进一步地,第二导风面22为内凹的弧面,相应地,将盖板4上的第三导风面42设计为圆角形式,这样第二导风面22与盖板4上的第三导风面42之间可形成相对于安装壁面倾斜的空气流道,该空气流道在打开时能够实现倾斜出风。优选地,第三导风面42的形状和尺寸与第二导风面22相适配,以便能够根据需求彻底关闭活动块2与盖板4之间形成的空气流道。

活动块2的驱动部件(在图中未示出)包括电机和作为传动部件的齿轮齿条机构,所述齿条固定在活动块2上,齿轮固定在电机上,电机驱动齿轮齿条机构实现活动块2沿出风口8的轴线左右运动。

图1和图2所示的空调设备为壁挂式空调,在使用时将底座1挂在墙壁上,图2所示方位即为该壁挂式空调使用时的状态。下面给出该实施例的三种出风方式,用户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

如图3所示,当活动块2运动至第二导风面22与盖板4的第三导风面42相贴合的状态,则活动块2与盖板4之间形成的空气流道关闭,此时,活动块2的第一导风面21与底座1的导风面之间形成竖直的空气流道,能够实现在竖直平面内的周向出风,在图3所示的剖面上沿着箭头A1方向出风。

如图4所示,当活动块2运动至第一导风面21与底座1的导风面相贴合的状态,则活动块2与底座1之间的空气流道关闭,此时,活动块2的第二导风面22与盖板4的第三导风面42之间形成向右倾斜的空气流道,出风方向沿着出风口8的轴向形成逐渐扩张的锥形结构,在图4所示的剖面上沿着箭头A2方向出风。倾斜出风的方式可实现局部制冷制热的需求,经过换热后的空气能在水平方向上达到较远的行程,以缩短换热时间,特别是在制热模式下,有利于热空气向下扩散。

如图2所示,当活动块2运动至与底座1和盖板4都存在间隙的状态,活动块2分别与底座1和盖板4之间形成的空气流道均打开,此时可实现沿着箭头A1和A2方向组合出风,即同时沿竖直平面和倾斜角度出风。同时活动块2还可以进行往复运动,实现扫风功能,以动态地改变出风方向,使室内的温度分布更加均匀。

其次,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空调设备,包括上述实施例所述的空调设备出风结构。此种空调设备在实现周向出风的同时,还能够对出风角度进行调整,以满足不同的制冷制热需求,并提高用户使用的灵活度和舒适度。

优选地,如图1至图4所示的实施例,空调设备为壁挂式空调。当然,本实用新型给出的出风结构也可以应用于能够实现周向出风的吊顶式空调。优选地,空调设备为空调室内机。

在空调设备出风结构的主题中主要对出风口8进行了描述,作为一个完整的风道,还需要开设进风口,进风口也开设在壳体上。优选地,在相对于墙壁实现无倾角出风的状态下,进风方向垂直于出风方向所在的平面,以尽量减小风阻,使空气在风道内流通更加顺畅。

如图1和图2所示,壳体包括底座1和盖板4,底座1用于固定在墙壁或者屋顶上起到支撑整机的作用,这种结构的壳体易于形成出风口8。底座1和盖板4相互扣合形成的空腔构成风道。在盖板4远离底座1的一侧设有进风面板6,进风面板6上沿着周向设有进气栅格作为进风口,图2至图4中箭头I所指的方向即为进气方向。

为了对从进风口进入的空气进行换热,还需要在风道中设置换热器5,换热器5位于靠近进风口的位置。具体地,在盖板4上设置安装槽41,将换热器5固定在安装槽41内。图1示出了在盖板1上远离底座1的一侧开设有方形的安装槽41,相应地,换热器5整体也呈方形。优选地,换热器为管翅式换热器,铜管外面为翅片,中间有空隙,空气可以从空隙透过。

此种壁挂式空调设备在使用时,可以对出风模式进行选择,包括固定出风模式和/或扫风模式。在固定出风模式下,控制活动块2相对于出风口8运动,来调整空气流道的角度,以形成需要的出风方向,例如竖直平面内出风或倾斜角度出风。在扫风模式下,控制活动块2相对于出风口8往复运动,来调整空气流道的角度,以动态改变出风方向。

在选择了相应的模式后,空调设备在工作时,离心风机3在电机7的驱动下运动,将空气通过进风面板6抽吸进入空调设备内部,与换热器5完成热交换后进入风道,在离心风机3的作用下沿径向经过活动块2流出。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空调设备出风结构及空调设备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