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管式空调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11291阅读:571来源:国知局
风管式空调机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风管式空调机。



背景技术:

图11是示意表示现有技术的风管式空调机(有时也称作风管式空调室内机或风管机)的一例的剖视图,这种风管机一般都只能针对单个空间进行空气调节,若要同时针对两个空间进行空气调节,则需要在两个空间内分别安装一台对该空间空气进行调节的风管机,这会造成用户购买、使用成本的上升。

针对上述问题,也有人提出了如图12、图13所示的风管机,其包括两个风口X1、X2,通过控制风机的转向实现上述风口X1、X2在回风口和出风口之间互换(参照箭头A、A’、B、B’),一台风管机就能满足两个空间的空气调节需求。

但是,在采用如图12、图13所示的风管机的情况下,若相邻空间同时需要进行空气调节,则是无法实现的,因此,需要设计一种新形态的风管机,以便一台风管式空调机就能满足用户单独空间空气调节需求,也能满足两个空间同时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风管式空调机,其既能对两个空间中的某一个单独进行空气调节,也能对两个空间同时进行空气调节。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提供一种风管式空调机,包括壳体,在该壳体内设置有风扇和热交换器,其中,所述壳体具有进风口以及第一风口和第二风口,所述风扇包括位于所述热交换器的两侧的第一风扇和第二风 扇,在所述壳体内,在从所述进风口到所述第一风口的第一空气流路中设置有所述热交换器和所述第一风扇,在从所述进风口到所述第二风口的第二空气流路中设置有所述热交换器和所述第二风扇,所述风管式空调机具有第一运转模式和第二运转模式,在所述第一运转模式下,所述第一风口和所述第二风口用于出风,在所述第二运转模式下,所述第一风口或所述第二风口用于吸风。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风管式空调机,通过将第一风口与两个空气调节对象空间中的一个连通,将第二风口与两个空气调节对象空间中的另一个连通,在工作时,只要使第一风扇或第二风扇工作,就能从第一风口或第二风口朝两个空气调节对象空间中的一个或另一个吹出调节后的空气,只要使第一风扇和第二风扇同时工作,就能从第一风口和第二风口朝两个空气调节对象空间同时吹出调节后的空气,因此,既能对两个空气调节对象空间中的某一个单独进行空气调节,也能对两个空气调节对象空间同时进行空气调节。

此外,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风管式空调机,当仅开启第一风扇或仅开启第二风扇时,第二风口或第一风口作为进风口起作用,即除了从进风口进入壳体内的气流外,另有一股气流从第二风口或第一风口进入壳体内,然后流过热交换器并从第一风口或第二风口吹出,因此,能增加吸风量,从而提高换热效果。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风管式空调机是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风管式空调机的基础上,所述进风口开设于所述壳体的底面,所述第一风口和所述第二风口开设于所述底面,或开设于所述壳体的侧面。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风管式空调机,能根据实际需求适当设定第一风口和第二风口的位置。

本实用新型第三方面的风管式空调机是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风管式空调机的基础上,在所述壳体内还设置有位于所述热交换器下方的排水盘,所述进风口包括位于所述排水盘的两侧的第一进风口和第二进风口,在从所述第一进风口到所述第一风口的第一空气流路中设置有所述热交换器和所述第一风扇,在从所述第二进风口到所述第二风口的第二空气流路中设置有所述热交换器和所述第二风扇,在所述壳体内还设置有分别位于所述第一风扇和所述第 二风扇下方的导风部件,所述导风部件与所述热交换器抵接,在所述导风部件的壁面与所述排水盘的壁面之间形成有作为所述第一空气流路和所述第二空气流路的一部分的进风通道。此处,排水盘可以是一个。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三方面的风管式空调机,能利用导风部件将从壳体的第一进风口、第二进风口进入壳体内的气流朝着热交换器引导,减少风量损失,从而提高换热效果。

本实用新型第四方面的风管式空调机是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风管式空调机的基础上,在所述壳体内还设置有位于所述热交换器下方的排水盘,所述排水盘包括第一排水盘部和第二排水盘部,所述进风口位于所述第一排水盘部与所述第二排水盘部之间,在所述第一排水盘部与所述第二排水盘部之间形成有作为所述第一空气流路和所述第二空气流路的一部分的进风通道。此处,第一排水盘部和第二排水盘部既可以由两个独立的排水盘构成,也可以通过在一个排水盘的中间设置开口来构成。

本实用新型第五方面的风管式空调机是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风管式空调机的基础上,所述热交换器由第一热交换器和第二热交换器组成,所述第一热交换器设置在所述第一空气流路中,所述第二热交换器设置在所述第二空气流路中。

本实用新型第六方面的风管式空调机是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或第五方面的风管式空调机的基础上,所述热交换器是直条型热交换器或多段式热交换器,所述热交换器整体相对于垂直中心线呈左右对称或呈左右不对称。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六方面的风管式空调机,能根据实际情况(例如壳体内的空间大小、形状)适当设定热交换器的形状。

本实用新型第七方面的风管式空调机是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风管式空调机的基础上,在所述第一风口上设置有第一面板,在所述第二风口上设置有第二面板,所述第一面板是固定格栅面板、带可动叶片的导风面板以及能在使所述第一风口打开的状态与使所述第一风口关闭的状态之间切换的遮蔽板中的任一种,和/或,所述第二面板是固定格栅面板、带可动叶片的导风面板以及能在使所述第二风口打开的状态与使所述第二风口关闭的状态之间切换 的遮蔽板中的任一种。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七方面的风管式空调机,能利用设置在第一风口、第二风口处的面板来适当调节吹出的风向。

本实用新型第八方面的风管式空调机是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风管式空调机的基础上,所述第一风口和所述第二风口开设于所述壳体的侧壁,所述进风口开设于所述壳体的底面的大致中央,在所述热交换器的上方与所述壳体的顶板之间设置有通风口,从而使所述第一风扇所在的空间与所述第二风扇所在的空间相连通。

本实用新型第九方面的风管式空调机是在本实用新型第八方面的风管式空调机的基础上,在所述壳体内的所述通风口处设置有通风口风门,该通风口风门能在导通气流的位置与切断气流的位置之间切换。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九方面的风管式空调机,在需要对两个空气调节对象空间中的某一个单独进行空气调节时,通过将风门切换至切断气流的位置,能减小噪音。

本实用新型第十方面的风管式空调机是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风管式空调机的基础上,在所述第一风口处设置有第一风门,在所述第二风口处设置有第二风门,所述第一风门和所述第二风门能在导通气流的位置与切断气流的位置之间切换,所述风管式空调机具有第三运转模式,在所述第三运转模式下,所述第一风门或所述第二风门切断对应风口处的气流。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十方面的风管式空调机,在需要对两个空气调节对象空间中的某一个单独进行空气调节时,通过将风门切换至切断气流的位置,能减小噪音。

本实用新型第十一方面的风管式空调机是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风管式空调机的基础上,所述风扇是贯流风扇或离心风扇或轴流风扇。

实用新型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风管式空调机,通过将第一风口与两个空气调节对象空间中的一个连通,将第二风口与两个空气调节对象空间中的另一个连通,在工作时,只要使第一风扇或第二风扇工作,就能从第一风口或第二风口朝两个空 气调节对象空间中的一个或另一个吹出调节后的空气,只要使第一风扇和第二风扇同时工作,就能从第一风口和第二风口朝两个空气调节对象空间同时吹出调节后的空气,因此,既能对两个空气调节对象空间中的某一个单独进行空气调节,也能对两个空气调节对象空间同时进行空气调节。此外,当仅开启第一风扇或仅开启第二风扇时,第二风口或第一风口作为进风口起作用,即除了从进风口进入壳体内的气流外,另有一股气流从第二风口或第一风口进入壳体内,然后流过热交换器并从第一风口或第二风口吹出,因此,能增加吸风量,从而提高换热效果。

附图说明

图1A是示意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1的风管式空调机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1B~图1D是示意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1的风管式空调机的运转状态的剖视图。

图1E~图1H是示意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1的风管式空调机的变形例的剖视图。

图2A~图2C是示意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2的风管式空调机的结构和运转状态的剖视图。

图2D和图2E是示意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2的风管式空调机的变形例的剖视图。

图3A~图3C是示意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3的风管式空调机的结构和运转状态的剖视图。

图3D~图3F是示意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3的风管式空调机的变形例的剖视图。

图4A~图4C是示意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4的风管式空调机的结构和运转状态的剖视图。

图4D~图4I是示意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4的风管式空调机的变形例的剖视图。

图5A~图5C是示意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5的风管式空调机的结构和 运转状态的剖视图。

图6A~图6C是示意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6的风管式空调机的结构和运转状态的剖视图。

图7是表示在本实用新型的风管式空调机的变形例中采用的面板的示意图。

图8A~图8C是表示在本实用新型的风管式空调机的变形例中采用的面板的示意图。

图9A和图9B是表示在本实用新型的风管式空调机的变形例中采用的面板的示意图。

图10A~图10C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风管式空调机的采用轴流风扇的变形例的剖视图。

图11是示意表示现有技术的风管式空调机的一例的剖视图。

图12和图13是表示现有技术的风管式空调机的另一例的示意图。

(符号说明)

10、10A、10B、10B’、10C、10D、10E、10F 壳体

11、11A、11B、11B’、11D、11F 进风口

111、111C、111E 第一进风口

112、112C、112E 第二进风口

121、121A、121B、121B’、121C、121D、121E 第一风口

122、122A、122B、122B’、122C、122D、122E 第二风口

20 风扇

201、201A、201B、201B’、201C、201D、201E、201F 第一风扇

202、202A、202B、202B’、202C、202D、202E、202F 第二风扇

30 热交换器

301、301A、301B、301B’、301C、301D、301E、301F 第一热交换器

302、302A、302B、302B’、302C、302D、302E、302F 第二热交换器

303D 第三热交换器

40 排水盘

501、502 导风部件

601B’ 第一风门

602B’ 第二风门

60C 风门

JF1、JF2 进风通道

C 垂直中心线

X1、X2 风口

A、A’、B、B’ 箭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风管式空调机进行说明。顺便提一下,以下用到的表示方向的用语均以风管式空调机实际安装状态下的方向为准。

<实施方式1>

下面参照图1A~图1D,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1的风管式空调机进行说明,其中,图1A是示意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1的风管式空调机的结构的剖视图,图1B~图1D是示意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1的风管式空调机的运转状态的剖视图。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A所示,风管式空调机包括壳体10,在该壳体10内设置有风扇20和热交换器30,其中,壳体10具有进风口11以及第一风口121和第二风口122,风扇20包括位于热交换器30的两侧的第一风扇201和第二风扇202,在壳体10内,在从进风口11到第一风口121的第一空气流路中设置有热交换器30和第一风扇201,在从进风口11到第二风口122的第二空气流路中设置有热交换器30和第二风扇202,风管式空调机具有第一运转模式和第二运转模式,在第一运转模式下,第一风口121和第二风口122用于出风,在第二运转模式下,第一风口121或第二风口122用于吸风。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A所示,进风口11开设于壳体10的底 面,第一风口121和第二风口122分别开设于壳体10的侧面。并且,热交换器30由第一热交换器301和第二热交换器302组成,第一热交换器301及第二热交换器302与壳体10的顶板抵接。并且,第一热交换器301和第二热交换器302分别是多段式热交换器(在图示的例子中是く字形热交换器),热交换器30整体相对于垂直中心线C呈左右对称(具体是呈近似菱形)。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A所示,在壳体10内还设置有位于热交换器30下方的排水盘40,并且,进风口11包括位于排水盘40两侧的第一进风口111和第二进风口112,在从第一进风口111到第一风口121的第一空气流路中设置有热交换器30和第一风扇201,在从第二进风口112到第二风口122的第二空气流路中设置有热交换器30和第二风扇202。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A所示,在壳体10内还设置有分别位于第一风扇201和第二风扇202下方的导风部件501、502,导风部件501、502与热交换器30抵接,在导风部件501、502的壁面与排水盘40的壁面之间形成有作为第一空气流路和第二空气流路的一部分的进风通道JF1、JF2。

下面,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1的风管式空调机的运转模式进行说明。

在风管式空调机的安装状态下,如图1B所示,当同时开启第一风扇201和第二风扇202时,在气流从壳体10底部的第一进风口111和第二进风口112吸入后,在第一风扇201和第二风扇202的作用下,气流分别流过热交换器301、302,然后分别从第一风口121和第二风口122吹出。在这种情况下,第一风口121和第二风口122都作为出风口起作用。

此外,如图1C所示,当仅开启第一风扇201时,气流从壳体10底部的第一进风口111、第二进风口112和第二风口122吸入后,在第一风扇201的作用下,气流经过热交换器301、302,然后从第一风口121吹出。在这种情况下,第一风口121作为出风口起作用,第二风口122则作为进风口起作用。

与图1D所示的情况类似,如图1C所示,当仅开启第二风扇202时, 气流从壳体10底部的第一进风口111、第二进风口112和第一风口121吸入后,在第二风扇202的作用下,气流流过热交换器301、302,然后从第二风口122吹出。在这种情况下,第二风口122作为出风口起作用,第一风口121则作为进风口起作用。

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将风管式空调机的第一风口121与两个空气调节对象空间中的一个连通,将风管式空调机的第二风口122与两个空气调节对象空间中的另一个连通,只要使第一风扇201或第二风扇202工作,就能从第一风口121或第二风口122朝两个空气调节对象空间中的一个或另一个吹出调节后的空气,只要使第一风扇201和第二风扇202同时工作,就能从第一风口121和第二风口122朝两个空气调节对象空间同时吹出调节后的空气,因此,既能对两个空气调节对象空间中的某一个单独进行空气调节,也能对两个空气调节对象空间同时进行空气调节。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当仅开启第一风扇201或仅开启第二风扇202时,第二风口122或第一风口121作为进风口起作用,即除了从壳体10底部的第一进风口111、第二进风口112进入壳体10内的气流外,另有一股气流从第二风口122或第一风口121进入壳体10内,然后流过热交换器并从第一风口121或第二风口122吹出,因此,能增加吸风量,从而提高换热效果。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在壳体10内设置有导风部件501、502,因此,能利用导风部件501、502将从壳体10底部的第一进风口111、第二进风口112进入壳体10内的气流朝着热交换器引导,减少风量损失,从而提高换热效果。

<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

在上述实施方式1中,第一热交换器301和第二热交换器302分别是多段式热交换器,热交换器30整体相对于垂直中心线C呈左右对称,但并不局限于此。

例如,可如图1E所示,由一段式热交换器(即呈一字形的热交换器)构成第一热交换器,并由多段式热交换器构成第二热交换器,使热交换器 整体相对于垂直中心线呈左右不对称。

此外,还可如图1F所示,第一热交换器和第二热交换器均由一段式热交换器构成,并将第一热交换器和第二热交换器间隔设置。

此外,还可如图1G所示,将热交换器整体形成为V字形。

此外,还可如图1H所示,将热交换器整体形成为六边形。

<实施方式2>

下面参照图2A~图2C,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2的风管式空调机进行说明,其中,图2A~图2C是示意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2的风管式空调机的结构和运转状态的剖视图。

本实施方式的风管式空调机与上述实施方式1的风管式空调机基本相同,不同之处主要在于,在本实施方式的风管式空调机中,进风口11A开设于壳体10A的底面的大致中央,排水盘包括设置在进风口11A两侧的第一排水盘部和第二排水盘部,く字形的第一热交换器301A和第二热交换器302A的朝向分别与上述实施方式1的风管式空调机的第一热交换器301和第二热交换器302的朝向相反(具体而言,く字形的第一热交换器301A在左右方向上的朝向与上述实施方式1中的第一热交换器301在左右方向上的朝向相反,く字形的第二热交换器302A在左右方向上的朝向与上述实施方式1中的第二热交换器302在左右方向上的朝向相反),第一热交换器301A和第二热交换器302A位于进风口11A的上方。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A所示,当同时开启第一风扇201A和第二风扇202A时,在气流从壳体10A底部的进风口11A吸入后,在第一风扇201A和第二风扇202A的作用下,气流分成两路分别流过热交换器301A、302A,然后分别从第一风口121A和第二风口122A吹出。在这种情况下,第一风口121A和第二风口122A都作为出风口起作用。

此外,如图2B所示,当仅开启第一风扇201A时,气流从壳体10A底部的进风口11A和第二风口122A吸入后,在第一风扇201A的作用下,气流经过热交换器301A、302A,然后从第一风口121A吹出。在这种情况下,第一风口121A作为出风口起作用,第二风口122A则作为进风口起作用。

此外,如图2C所示,当仅开启第二风扇202A时,气流从壳体10A底部的进风口11A和第一风口121A吸入后,在第二风扇202A的作用下,气流经过热交换器301A、302A,然后从第二风口122A吹出。在这种情况下,第二风口122A作为出风口起作用,第一风口121A则作为进风口起作用。

根据本实施方式,能起到与上述实施方式1基本相同的技术效果。

<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

在上述实施方式2中,第一热交换器301A和第二热交换器302A分别是多段式热交换器,但并不局限于此。

例如,可如图2D所示,由一段式热交换器(即呈一字形的热交换器)构成第一热交换器和第二热交换器,并将热交换器整体形成为八字形。

此外,还可如图2E所示,第一热交换器和第二热交换器均由一段式热交换器构成,并将第一热交换器和第二热交换器间隔设置。

<实施方式3>

下面参照图3A~图3C,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3的风管式空调机进行说明,其中,图3A~图3C是示意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3的风管式空调机的结构和运转状态的剖视图。

本实施方式的风管式空调机与上述实施方式1的风管式空调机基本相同,不同之处主要在于,在本实施方式的风管式空调机中,进风口11B开设于壳体10B的底面的大致中央,排水盘包括设置在进风口11B两侧的第一排水盘部和第二排水盘部,第一热交换器301B和第二热交换器302B分别由一段式热交换器(即呈一字形的热交换器)构成,并且,热交换器整体形成为八字形且跨设于进风口11B上方,在第一热交换器301B及第二热交换器302B的上方与壳体10B的顶板之间留有一定间隙,从而将第一风扇201B所在的空间与第二风扇202B所在的空间相连通。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A所示,当同时开启第一风扇201B和第二风扇202B时,在气流从壳体10B底部的进风口11B吸入后,在第一风扇201B和第二风扇202B的作用下,气流分成两路分别流过热交换器301B、302B,然后分别从第一风口121B和第二风口122B吹出。在这种情况下,第一风 口121B和第二风口122B都作为出风口起作用。

此外,如图3B所示,当仅开启第一风扇201B时,一股气流从壳体10B底部的进风口11B吸入,然后流过第一热交换器301B,另一股气流从第二风口122B吸入壳体10B,然后经过由第一热交换器301B及第二热交换器302B与壳体10B的顶板之间的间隙形成的通风口,并与流过第一热交换器301B的气流混合,最后从第一风口121B吹出。在这种情况下,第一风口121B作为出风口起作用,第二风口122B则作为进风口起作用。

此外,如图3C所示,当仅开启第二风扇202B时,一股气流从壳体10B底部的进风口11B吸入,然后流过第二热交换器302B,另一股气流从第一风口121B吸入壳体10B,然后经过由第一热交换器301B及第二热交换器302B与壳体10B的顶板之间的间隙形成的通风口,并与流过第二热交换器302B的气流混合,最后从第二风口122B吹出。在这种情况下,第二风口122B作为出风口起作用,第一风口121B则作为进风口起作用。

根据本实施方式,能起到与上述实施方式1基本相同的技术效果。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在图3B、图3C所示的运转模式下,通过使流经热交换器的气流与不流经热交换器的气流混合后从第一风口或第二风口吹出,能使吹出的气流更舒适。

<实施方式3的变形例>

在上述实施方式3中,还可如图3D~图3F所示,在第一风口121B’处设置第一风门601B’,在第二风口122B’处设置第二风门602B’,该第一风门601B’和第二风门602B’能通过未图示的驱动机构而在导通气流的位置与切断气流的位置之间切换。藉此,风管式空调机能实现第三运转模式,在该第三运转模式下,第一风门601B’或第二风门602B’切断对应风口处的气流。

此处,第一风门601B’、第二风门602B’的驱动机构既可以与风管式空调机的控制板相连,也可以通过遥控器控制。

在本变形例中,通过利用驱动机构来调节第一风门601B’、第二风门602B’的位置,能实现图3E和图3F所示的运转模式。

下面,对图3E、图3F所示的运转模式进行说明。

在图3E所示的运转模式下,仅开启第一风扇201B’,且打开第一风扇201B’侧的第一风门601B’,关闭第二风扇202B’侧的第二风门602B’,藉此,气流从壳体10B’底部的进风口11B’吸入后分成两股,其中一股经过第一热交换器301B’,另一股则经过第二热交换器302B’并流过由第一热交换器301B’及第二热交换器302B’与壳体10B’的顶板之间的间隙形成的通风口,然后,两股气流在第一风扇201B’的作用下从第一风口121B’吹出。在这种情况下,仅有第一风口121B’作为出风口起作用。

此外,在图3F所示的运转模式下,仅开启第二风扇202B’,且打开第二风扇202B’侧的第二风门602B’,关闭第一风扇201B’侧的第一风门601B’,藉此,气流从壳体10B’底部的进风口11B’吸入后分成两股,其中一股经过第二热交换器302B’,另一股则经过第一热交换器301B’并流过由第一热交换器301B’及第二热交换器302B’与壳体10B’的顶板之间的间隙形成的通风口,然后,两股气流在第二风扇202B’的作用下从第二风口122B’吹出。在这种情况下,仅有第二风口122B’作为出风口起作用。

根据本变形例,能起到与上述实施方式1基本相同的技术效果。

此外,根据本变形例,在需要对两个空气调节对象空间中的某一个单独进行空气调节时,通过切换至图3E或图3F所示的运转模式,能使第一热交换器301B’及第二热交换器302B’同时发挥作用,因此,能提高单风扇开启时候的换热效果。

此外,在需要对两个空气调节对象空间中的某一个单独进行空气调节时,通过切换至图3E或图3F所示的运转模式,能减小噪音。

<实施方式4>

下面参照图4A~图4C,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4的风管式空调机进行说明,其中,图4A~图4C是示意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4的风管式空调机的结构和运转状态的剖视图。

本实施方式的风管式空调机与上述实施方式1的风管式空调机基本相同,不同之处主要在于,在本实施方式的风管式空调机中,在壳体10C内,第一热交换器301C和第二热交换器302C分别由一段式热交换器(即呈一 字形的热交换器)构成,并且,热交换器整体呈V字形,在第一热交换器301C及第二热交换器302C的上方与壳体10C的顶板之间留有一定间隙,从而将第一风扇201C所在的空间与第二风扇202C所在的空间相连通,并且,在由第一热交换器301C及第二热交换器302C与壳体10C的顶板之间的间隙形成的通风口(此处包括第一风扇201C侧的通风口和第二风扇202C侧的通风口)处设置有通风口风门60C,该通风口风门60C能在导通气流的位置与切断气流的位置之间切换。

此处,通风口风门60C采用卷帘门式的结构构成,通过将一侧卷起,可使第一风扇201C侧的通风口打开并使第二风扇202C侧的通风口关闭,通过将另一侧卷起,可使第二风扇202C侧的通风口打开并使第一风扇201C侧的通风口关闭,此外,通风口风门60C的驱动机构既可以与风管式空调机的控制板相连,也可以通过遥控器控制。

下面,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4的风管式空调机的运转模式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A所示,当同时开启第一风扇201C和第二风扇202C时,在气流从壳体10C底部的第一进风口111C、第二进风口112C吸入后,在第一风扇201C和第二风扇202C的作用下,气流分别流过热交换器301C、302C,然后分别经由通风口从第一风口121C和第二风口122C吹出。在这种情况下,第一风口121C和第二风口122C都作为出风口起作用。

此外,如图4B所示,当仅开启第一风扇201C,且使通风口风门60C打开第一风扇201C侧的通风口而关闭第二风扇202C侧的通风口时,气流从壳体10C底部的第一进风口111C、第二进风口112C吸入后,在第一风扇201C的作用下,气流分别流过热交换器301C、302C,然后从第一风口121C吹出。在这种情况下,仅有第一风口121C作为出风口起作用。

此外,如图4C所示,当仅开启第二风扇202C,且使通风口风门60C打开第二风扇202C侧的通风口而关闭第一风扇201C侧的通风口时,气流从壳体10C底部的第一进风口111C、第二进风口112C吸入后,在第二风扇202C的作用下,气流分别流过热交换器301C、302C,然后从第二风口122C吹出。 在这种情况下,仅有第二风口122C作为出风口起作用。

此外,虽未图示,但本实施方式的风管式空调机还能在与上述实施方式1的风管式空调机的图1C、图1D对应的运转模式下进行运转。

根据本实施方式,能起到与上述实施方式1基本相同的技术效果。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在需要对两个空气调节对象空间中的某一个单独进行空气调节时,通过切换至图4B或图4C所示的运转模式,能减小噪音。

<实施方式4的变形例>

在上述实施方式4中,通风口风门60C采用卷帘门式的结构,但并不局限于此,例如,也可采用图4D~图4F所示的单个摆动板来开闭通风口的结构,还可采用图4G~图4I所示的两个摆动板来开闭通风口的结构。

此处,由于图4D、图4G所示的运转状态分别对应于图4A所示的运转状态,图4E、图4H所示的运转状态分别对应于图4B所示的运转状态,图4F、图4I所示的运转状态分别对应于图4C所示的运转状态,因此不再对图4D~图4I所示的各运转状态进行详细说明。

此外,在图4E、图4F、图4H、图4I所示的运转模式下,还可调节未开启风扇一侧的摆动板的转动角度来调整通风口开闭大小,以实现吸风量的调节。

根据上述结构,能起到与上述实施方式4基本相同的技术效果。

<实施方式5>

下面参照图5A~图5C,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5的风管式空调机进行说明,其中,图5A~图5C是示意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5的风管式空调机的结构和运转状态的剖视图。

本实施方式的风管式空调机与上述实施方式3的风管式空调机基本相同,不同之处主要在于,在本实施方式的风管式空调机中,热交换器除了包括第一热交换器301D和第二热交换器302D之外,还包括第三热交换器303D,该第三热交换器303D设置在第一热交换器301D及第二热交换器302D的上方与壳体10D的顶板之间,且由一段式热交换器(即呈一字形的热交换器) 构成,热交换器整体形成为人字形。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5A所示,当同时开启第一风扇201D和第二风扇202D时,在气流从壳体10D底部的进风口11D吸入后,在第一风扇201D和第二风扇202D的作用下,气流分成两路分别流过热交换器301D、302D,然后分别从第一风口121D和第二风口122D吹出。在这种情况下,第一风口121D和第二风口122D都作为出风口起作用。

此外,如图5B所示,当仅开启第一风扇201D时,一股气流从壳体10D底部的进风口11D吸入,然后流过第一热交换器301D,另一股气流从第二风口122D吸入壳体10D,然后流过第三热交换器303D并与流过第一热交换器301D的气流混合,最后从第一风口121D吹出。在这种情况下,第一风口121D作为出风口起作用,第二风口122D则作为进风口起作用。

此外,如图5C所示,当仅开启第二风扇202D时,一股气流从壳体10D底部的进风口11D吸入,然后流过第二热交换器302D,另一股气流从第一风口121D吸入壳体10D,然后流过第三热交换器303D并与流过第二热交换器302D的气流混合,最后从第二风口122D吹出。在这种情况下,第二风口122D作为出风口起作用,第一风口121D则作为进风口起作用。

根据本实施方式,能起到与上述实施方式3基本相同的技术效果。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如图5B、图5C所示,当单个风扇开启时,从第一风口121D或第二风口122D吸入壳体10D内的气流可经过第三热交换器303D进行换热,再从第二风口122D或第一风口121D排出,因此,能增强换热效果。

<实施方式6>

下面参照图6A~图6C,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6的风管式空调机进行说明,其中,图6A~图6C是示意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6的风管式空调机的结构和运转状态的剖视图。

本实施方式的风管式空调机与上述实施方式1的风管式空调机基本相同,不同之处主要在于,在本实施方式的风管式空调机中,第一进风口111E、第二进风口112E、第一风口121E和第二风口122E均开设于壳体10E的底面, 且第一风口121E和第二风口122E设置在第一进风口111E和第二进风口112E的两侧,从而形成下吸下吹的形态。

本实施方式的风管式空调机能在图6A~图6C所示的运转模式下进行运转,此处,由于图6A所示的运转状态对应于图1B所示的运转状态,图6B所示的运转状态对应于图1C所示的运转状态,图6C所示的运转状态对应于图1D所示的运转状态,因此不再对图6A~图6C所示的各运转状态进行详细说明。

根据本实施方式,能起到与上述实施方式1基本相同的技术效果。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示例性描述,显然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现并不受上述实施方式的限制。

例如,在上述各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中,还可根据需要而在第一风口和第二风口上安装用于调节出风的面板,该面板可以是如图7所示的固定格栅面板,也可以是如图8A~图8C所示的带可动叶片的导风面板,还可以是图9A和图9B所示的能在使第一风口和第二风口打开的状态与使第一风口和第二风口关闭的状态之间切换的遮蔽板。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3的变形例中,除了设置第一风门601B’、第二风门602B’的方式之外,还可以通过在第一风口121B’和第二风口122B’处设置面板来实现第一风口121B’和第二风口122B’的开闭。

在采用图7所示的固定格栅面板的情况下,当第一风口和第二风口中任一个用于吸风时,气流从固定打开状态的格栅进入空调机内部参与热交换。

另一方面,在采用图8A~图8C所示的导风面板或图9A和图9B所示的遮蔽板的情况下,当第一风口和第二风口中任一个用于吸风时,空调机在接收到开启指令后,预先开启面板,再进行风扇运转,以便气流从用于吸风的出风口面板进入到空调机内部参与热交换。此外,还可以调节用于吸风的出风口面板的导风板角度,或是调节遮蔽板的打开大小或角度,以控制吸入风量的大小。

此外,设置在第一风口和第二风口处的两个面板可以分别控制,为了 使吸风量最大化,还可以将用于吸风的面板的打开角度设置成平行于气流的角度(例如水平状态),以便气流的顺利流入。

此外,在第一风口和第二风口上安装用于调节出风的面板的情况下,例如,空调机的控制元件在接收到调节风向的控制指令后,判断空调机目前是否处于单个风扇运转(即一个出风口出风,另一个出风口吸风)的运转状态,在判断为是的情况下,仅控制用于出风的面板动作,以调节风向。同样,空调机的控制元件在接收到调节风扇风量的控制指令后,在判断为空调机目前处于仅有一个风扇开启的运转状态的情况下,仅控制开启的风扇的风量。当然,在单个风扇运转、对应另一个风扇的出风口不用于吸风的情况下,为了美观,可以关闭此风口的面板。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中,第一风扇和第二风扇可采用离心风扇或贯流风扇或轴流风扇。此处,作为一例,如图10A~图10C所示,可在具有进风口11F的壳体10F内设置作为轴流风扇的第一风扇201F和第二风扇202F,这些第一风扇201F和第二风扇202F位于第一热交换器301F和第二热交换器302F的两侧,藉此,能实现第一运转模式(参照图10A)以及第二运转模式(参照图10B和图10C)。在这种情况下,虽未图示,但还可设置风门来实现第三运转模式。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中,热交换器的形状可根据需要适当变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