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冶金矿热电炉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内置水路矿热炉炉盖。
背景技术:
矿热炉在使用过程中产生大量的热量,高温区域设备需要冷却来保证其正常的工作,循环水冷却作为一种较为方便、有效的冷却方式被广泛使用。高温设备在以往的通水冷却,普遍是采用冷却管路沿设备周边明设,架空铺设引至冷却设备接口处,经水管、管接头、绝缘胶管、引致被冷却设备。这种架设方式显得管路非常凌乱错杂,给后期的设备维护人员工作带来了很大的不便。因为炉盖每块冷却换热面积的大小是不同的。每趟管路只连接有一个冷却面,导致冷却水的升温的区间很大,面积大的设备回水温度较高,水质容易发生变化,易结垢,堵塞管路。面积小的设备回水温度较低,未达到冷却效果,造成电能的浪费及生产成本的增加。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内置水路矿热炉炉盖,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由于每块炉盖的换热面积不同导致换热面积小的未达到冷却效果,换热面积大的,水温较高容易引起水质变化堵塞管路,且每块炉盖之间水管明管架设,凌乱错杂给维护人员造成很大不便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内置水路矿热炉炉盖,包括:6块炉顶盖,6块炉侧壁以及中心盖构成的下底敞口的多边形台体;每块相邻梯形炉顶盖的腰相互连接,每块梯形炉顶盖的上底都与中心盖连接,拼接为圆形炉上盖;每块相邻梯形炉侧壁的腰相互连接,每块梯形炉侧壁的上底与对应的梯形炉顶盖的下底连接;炉顶盖、炉侧壁及中心盖内部中空,设置有迷宫流道;每个炉侧壁与炉顶盖连接的边缘成对设置多个进水口和出水口,每个炉顶盖与炉侧壁连接的边缘成对设置多个进水口和出水口,炉侧壁的进水口与炉顶盖对应的出水口通过水管连接,炉侧壁的出水口与炉顶盖对应的进水口通过水管连接,中心盖在与炉顶盖连接的边缘皆设置一对进水口和出水口,炉顶盖与中心盖连接的边缘设置一对进水口和出水口,中心盖的进水口与炉顶盖对应的出水口通过水管连接,中心盖的出水口与炉顶盖对应的进水口通过水管连接;通过水管将炉侧壁、炉顶盖和中心盖的迷宫流道连接为多条内置水路,其中,每条内置水路的长度都相等。
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包括:改进后的炉盖水路布置有利解决了,炉盖面板的换热不均匀,产生的结水垢或换热温度达不到的浪费。炉盖面板上没有了明管架设,方便了工作人员的维修作业,同时在感官上也提升了以往的错综乱杂的感觉。水路在内置串行后,减少了管路的接口数量,避免了以后使用过程中的接头开裂造成的漏水事故。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内置水路矿热炉炉盖的总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内置水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实际内置水路的详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给出换热面积均匀,无需明管架设连接的炉盖冷却水路的实现方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内置水路矿热炉炉盖,以下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
参阅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内置水路矿热炉炉盖,包括:6块炉顶盖1,6块炉侧壁2以及中心盖3构成的下底敞口的多边形台体;炉盖上设置防爆盖4、活动门5、电极柱6的安装孔,以及设置下料口7每块相邻梯形炉顶盖1的腰相互连接,每块梯形炉顶盖1的上底都与中心盖3连接,拼接为圆形炉上盖;每块相邻梯形炉侧壁2的腰相互连接,每块梯形炉侧壁2的上底与对应的梯形炉顶盖1的下底连接;炉顶盖1、炉侧壁2及中心盖3内部中空,设置有迷宫流道;每个炉侧壁2与炉顶盖1连接的边缘成对设置多个进水口和出水口,每个炉顶盖1与炉侧壁2连接的边缘成对设置多个进水口和出水口,炉侧壁2的进水口与炉顶盖1对应的出水口通过水管连接,炉侧壁2的出水口与炉顶盖1对应的进水口通过水管连接,中心盖3在与炉顶盖1连接的边缘皆设置一对进水口和出水口,炉顶盖1与中心盖3连接的边缘设置一对进水口和出水口,中心盖3的进水口与炉顶盖1对应的出水口通过水管连接,中心盖3的出水口与炉顶盖1对应的进水口通过水管连接;通过水管将炉侧壁2、炉顶盖1和中心盖3的迷宫流道连接为多条内置水路,其中,每条内置水路的长度都相等。
图2为本实用新型内置水路的简单结构示意,实际应用时,采用图3中的结构。图2中,左侧为炉盖面板1,右侧为炉盖面板2,炉盖面板1和炉盖面板2实际可以是炉侧壁2、炉顶盖1或中心盖3任意一部分。左上侧为进水口1,左下侧为进水口2,中间上部为串接通路1,中间下部为串接通路2,右上侧为出水口1,右下侧为出水口2,进水口1经过三路迷宫流道,连通至串接通路1,经过五路迷宫流道至出水口1为一条内置水路;进水口2经过五路迷宫流道,连通至串接通路2,经过三路迷宫流道至出水口2为一条内置水路,两条内置水路的长度基本相同,保证了相同的换热面积。迷宫流道皆通过在中空的炉盖内部设置隔板形成。
通过两块炉侧壁2最方便与总给水口连接,因此通过水管将相邻的炉顶盖1连接,中心盖3与接壤的炉顶盖1连接,连接为多条内置水路,内置水路能够使得冷却用水一次流经炉侧壁2、炉顶盖1和中心盖3,多条水路长度相同,使得换热面积基本相同,且相互连接的进水口和出水口距离都非常近,因此整个管路连接清晰明了。
图3中上部为炉顶盖,下部为炉侧壁,炉顶盖最上方的两个圆孔为与中心盖连接的进水口和出水口,炉顶盖和炉侧壁通过水路连接。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方案,改进后的炉盖水路布置有利解决了,炉盖面板的换热不均匀,产生的结水垢和换热温度达不到的浪费。炉盖面板上没有了明管架设,方便了工作人员的维修作业,同时在感官上也提升了以往的错综乱杂的感觉。水路在内置串行后,减少了管路的接口数量,避免了以后使用过程中的接头开裂造成的漏水事故。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实用新型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实用新型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