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太阳能集热器的吸热板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068885阅读:885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太阳能集热器的吸热板芯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太阳能集热器的吸热板芯。



背景技术:

在平板式太阳能集热器中,吸热板芯是其中的核心部件,它用于吸收太阳能并对其内存有的流体介质如水、导热油等进行加热,加热后的流体介质可输出待用。现有的吸热板芯结构如下:它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集液筒,集液筒为圆筒,两集液筒之间连通有多根并排设置的通液管,通液管为方管或圆管,两集液筒上分别设有流体入口和流体出口。工作时流体介质首先从流体入口进入相应的集液筒,随后流体介质经过通液管进入到另一个集液筒,最后流体介质从流体出口流出待用,集液筒可吸收太阳能用于对其内存有的流体介质进行加热。这种吸热板芯占用空间较多,用它来制作的太阳能集热器往往体积较大,不够轻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上述不足提供一种较为轻薄的吸热板芯。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包括集热板和相对设置的两个U型槽,其结构特点是所述U型槽的两端封闭,集热板的纵向两端分别插入到一U型槽的开口处,U型槽的开口处与集热板密封连接,集热板上设有多个贯通两端的流体通道,这些流体通道在集热板上横向间隔设置,该吸热板芯还包括设在U型槽上并且与相应U型槽的内腔相连通的流体入口和流体出口。

所述流体入口与流体出口分别设在两个U型槽上。

所述流体入口与流体出口设在同一个U型槽上且该U型槽的内腔中设有分隔板,分隔板将U型槽的内腔分隔成两个腔室,流体入口与流体出口分别与其中一个腔室相连通。

所述集热板包括两个以上依次排开的换热管,换热管呈扁平状,换热管上横向并排设置有至少两条流体通道。

所述换热管的横向两侧的边缘处分别设有插接凸筋和插接凹槽, 插接凸筋和插接凹槽对应设置。

所述换热管包括顶部面板、底部面板,顶部面板与底部面板之间隔设置有多条间隔板,这些间隔板将顶部面板与底部面板连为一体并将顶部面板与底部面板之间的空间间隔形成所述流体通道,位于最外侧两间隔板中的其中一间隔板与顶部面板、底部面板一起围成所述插接凹槽,位于最外侧两间隔板中的另一间隔板的中间部位向外侧弯曲凸起形成所述插接凸筋。

所述换热管的流体通道内设有多条突出其内表面的散热凸筋。

所述集热板与U型槽均由铝合金材料制成。

采用上述结构后,使用时可向本实用新型中装入水、导热油等流体介质,本实用新型可吸收太阳能并对其内存有的流体介质进行加热。本实用新型整体呈扁平状,从外形上看近似于一个平板,与现有的吸热板芯相比,它可以做的更为轻薄,应用本实用新型的太阳能集热器较为轻便、灵巧。另外,本实用新型的有效受热面积较大,换热效率较高。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轻薄、换热效率高的有益效果。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沿A-A线剖切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沿B-B线剖切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中沿C-C线剖切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中沿D-D线剖切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中换热管的第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中换热管之间连接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中换热管的第二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至图6所示,这种用于太阳能集热器的吸热板芯包括集热板1和相对设置的两个U型槽2,U型槽2的两端封闭,集热板1的纵向两端分别插入到一U型槽2的开口处,U型槽2的开口处与集热板1密封连接,密封连接的方式可采用焊接工艺,也可以采用其它公知手段,集热板1上设有多个贯通两端的流体通道3,这些流体通道3在集热板1上横向间隔设置,该用于太阳能集热器的吸热板芯还包括设在U型槽2上并且与相应U型槽2的内腔相连通的流体入口4和流体出口5。吸热板芯制作完成后,可在它的其中一面覆盖太阳能吸热材料层,以进一步提高其对太阳能的吸收能力。使用时吸热板芯内可装入水、导热油等流体介质,吸热板芯可吸收太阳能并对其内存有的流体介质进行加热。这种吸热板芯整体呈扁平状,从外形上看近似于一个平板,与现有的吸热板芯相比,它可以做的更为轻薄,应用这种吸热板芯的太阳能集热器较为轻便、灵巧。另外,这种吸热板芯的有效受热面积较大,换热效率较高。

在图1至图3所示的实施例中,流体入口4与流体出口5分别设在两个U型槽2上。工作时流体介质首先自流体入口4进入相应U型槽2内腔,随后进入流体通道3,接下来汇流到另一个U型槽2的内腔,最后从流体出口5流出,由此实现流体介质在吸热板芯内的流通。

在图4至图6所示的实施例中,流体入口4与流体出口5设在同一个U型槽2上且该U型槽2的内腔中设有分隔板6,分隔板6将U型槽2的内腔分隔成两个腔室,流体入口4与流体出口5分别与其中一个腔室相连通。工作时流体介质首先自流体入口4进入该U型槽2的其中一个腔室,随后通过部分流体通道3流入到另一个U型槽2,接下来通过另一部分流体通道3流入到原U型槽2的另一个腔室,最后从流体出口5流出,由此实现流体介质在吸热板芯内的流通,这样增加了流体介质在吸热板芯中流经路径的长度,由此可使流体介质以较高的温度输出。

在进一步的改进中集热板1包括两个以上依次排开的换热管7。如图7至图9所示,换热管7呈扁平状,换热管7上横向并排设置有至少两条流体通道3。集热板1由两个以上换热管7组合而成,换热管7可以制作成标准的型材,通过截取不同长度的换热管7和采用不同数目的换热管7进行组合可制作出不同大小的吸热板芯。

换热管7横向两侧的边缘处分别设有插接凸筋8和插接凹槽9, 插接凸筋8和插接凹槽9对应设置,相邻换热管7可通过凸筋8和插接凹槽9进行紧密连接,两换热管7之间的连接方式可参照图8,通过这样的结构设计,相邻换热管7之间的连接较为牢固,有利于保持吸热板芯的表面平整。

换热管7包括顶部面板10、底部面板11,顶部面板10与底部面板11之间隔设置有多条间隔板12,这些间隔板12将顶部面板10与底部面板11连为一体并将顶部面板10与底部面板11之间的空间间隔形成所述流体通道3,位于最外侧两间隔板12中的其中一间隔板12与顶部面板10、底部面板11一起围成所述插接凹槽9,位于最外侧两间隔板12中的另一间隔板12的中间部位向外侧弯曲凸起形成所述插接凸筋8。这种结构的换热管7可作为一种型材加工制造,既便于加工,又有利于节省材料。

在图9所示的实施例中,换热管7有了进一步的改进,改进后的换热管7的流体通道3内设有多条突出其内表面的散热凸筋13。通过散热凸筋13的设置,经过流体通道3的介质可以跟换热管7进行更加充分的热交换,以提高对介质的换热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集热板1与U型槽2均可以由铝合金材料制成,其中U型槽2可以由铝合金板材经折弯工艺制作完成,U型槽2的两端可采用焊接工艺使其封闭,分隔板6与U型槽2、集热板1之间的连接可采用高频焊接工艺,换热管7可以是挤压成型的铝合金型材。当然集热板1和U型槽2还可以采用其它材料、其它工艺制成,它们之间的连接也可以采用其它加工工艺。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具体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可做若干的更改和修饰。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