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和空气净化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空气调节系统。
背景技术:
空气调节系统满足了人们对温度、湿度、洁净度和风速舒适性的要求。但是,现有空气调节系统存在以下方面的不足:
(1)现有的空气调节系统只能输入新风,排出回风,回风所携带的能量全部排出将浪费能量,增加了空调系统的能耗;且室内二氧化碳的浓度不可调,不利于室内空气二氧化碳的浓度保持在适当合理的范围内。
(2)现有的空气调节系统,如分体机、天花机、风机盘管等,都是以室内风机作为动力源,将处理后的空气吹向室内,或者将浑浊的室内空气排出室外。由于要克服初效、中效和高效过滤器和管路的阻力,所以风机压头都比较大,转速比较高相应的噪音就比较大。市面上的空气调节系统高风运行时,噪音大的无法让人接受,虽然解决了空气品质的问题,但是对室内噪音污染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空气调节系统,(1)该系统的室外机箱体内的出风管与回风管通过回风阀导通,回风阀可以调节出风管内新风和回风的比例,进而解决了现有空气调节系统无法调节室内空气二氧化碳的浓度的问题。(2)该系统将室内空气处理机组动力源(风机)设计在室外机箱体内;通过出风管为室内提供新鲜空气,并通过回风管将室内的回风(浊风)排出室外;解决了现有室内空气调节系统噪声大的问题,极大限度的降低了室内侧噪音值。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空气调节系统,包括室外机、室内机。室外机与室内机之间留有空隙;室外机与室内机之间通过出风管和回风管相连接。室内机包含室内机箱体、空气处理模块。空气处理模块安装在室内机箱体内。空气处理模块用于为室内提供所需的空气。室外机包含室外机箱体、回风阀、回风旁通管。出风管与回风管之间通过回风旁通管相连接。回风阀安装在回风旁通管上。回风阀用于调节出风管内新风和回风的比例,进而调节室内空气二氧化碳的浓度。
进一步地,室外机还包含新风阀、送风机、排风机。新风阀、送风机、排风机分别位于室外机箱体内。排风机安装在回风管内。新风阀、送风机分别安装在出风管内。出风管将新风阀、送风机、空气处理模块顺次导通。
进一步地,室内机还包括出风静压箱。出风静压箱位于室内机箱体的上部出风管将新风阀、送风机、空气处理模块、出风静压箱顺次导通。
进一步地,室内机还包括回风箱。回风箱位于回风管的回风管口上。进一步地,回风管的回风管口与回风旁通管的第一端相连接。回风旁通管的第二端接在新风阀与送风机之间。
一种可降低室内噪音的空气品质处理系统,包括:出风管、回风管、回风阀、室外机箱体、新风入口、排风出口、出风口、回风口。新风入口、排风出口分别设置在室外机箱体的第一面上。室外机箱体的第二面上设有出风管通孔、回风管通孔。出风管的入风管口位于室外机箱体内,并且入风管口与新风入口相接;出风管的出风管口从出风管通孔伸出,并且出风管口与出风口相接。回风管的排风管口位于室外机箱体内,并且排风管口与排风出口相接;回风管的回风管口从回风管通孔伸出,并且回风管口与回风口相接。排风管口与入风管口之间设有回风旁路通孔。回风阀安装在回风旁路通孔上。回风阀用于通过调节出风管内新风和回风的比例,进而调节室内空气二氧化碳的浓度。
进一步地,还包括排风机、第一入风机。第一入风机、排风机分别位于室外机箱体内。第一入风机位于出风管内。排风机位于排风出口处。
进一步地,还包括全热交换器。新风入口与排风出口相邻;全热交换器置于新风入口和排风出口处。入风管口经过全热交换器与新风入口相接;排风管口经过全热交换器与排风出口相接。全热交换器用于出风管与回风管内的空气之间的热交换。
进一步地,出风管包含出风管主体。入风管口、出风管口分别位于出风管主体的两端;且出风管口、入风管口分别与出风管主体相互垂直。出风管口位于出风管主体的上方,入风管口位于出风管主体的下方。出风管口与入风管口相互平行。
进一步地,排风管口的管壁与入风管口的管壁相互接触;
进一步地,全热交换器包含第一通风组、第二通风组。第一通风组的通风管道与第二通风组的通风管道相互交叉。新风入口经过第一通风组与入风管口相连接;排风管口经过第二通风组与排风出口相连接。
进一步地,回风管位于出风管的下方。排风管口的管壁与入风管口的管壁相互接触。所述回风旁路通孔设置在排风管口与入风管口相接触的管壁上。
进一步地,还包括消音器。消音器置于出风管口内,并且位于出风管通孔的外部。
进一步地,还包括制冷模块。制冷模块位于室外机箱体内。
进一步地,制冷模块包含室内热交换器、室外热交换器、四通阀、压缩机、制冷风机、节流器。室内热交换器安装在出风管内。室外热交换器与四通阀的第四管口相连接;四通阀的第一管口与压缩机的第一管口相连接;压缩机的第二管口与四通阀的第三管口相连接;四通阀的第二管口与室内热交换器相连接;节流器接在室内热交换器与室外热交换器之间;制冷风机用于为室外热交换器散热。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的室外机箱体内的出风管与回风管通过回风阀导通,回风阀可以调节出风管内新风和回风的比例,进而可以调节室内空气二氧化碳的浓度。
(2)本实用新型将室内空气处理机组动力源(风机)设计在室外机箱体内;通过出风管为室内提供新鲜空气,并通过回风管将室内的回风(浊风)排出室外;降低了系统的动力源噪声,极大限度的降低了室内侧噪音值。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至图2的附图标记为:
室外机31、室内机32、出风管33、回风管34;室外机箱体311、新风阀312、回风阀313、送风机314、排风机315、回风旁通管316、全热交换器317;空气处理模块320、室内机箱体321、加湿器322、双极电离模块323、增氧模块324、回风箱325、出风静压箱326、第一过滤模块327、第二过滤模块328、第三过滤模块329。
出风管101、回风管102、全热交换器103、回风阀104、新风入口105、排风出口106、出风口107、回风口108、制冷模块109、双极电离模块110、加湿器111、电加热器112、排风机113、第一入风机114、第二入风机115、消音器116、室外机箱体117、第一传感模块118、第二传感模块119、第一过滤模块120、第二过滤模块121;入风管口1011、出风管主体1012、出风管口1013;回风管口1021、排风管口1022;出风管通孔1171、回风管通孔1172、制冷热交换口1173;室内热交换器1091、室外热交换器1092、四通阀1093、压缩机1094、制冷风机1095、节流器1096。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一种空气调节系统,包括室外机31、室内机32。室外机31与室内机32之间留有空隙;室外机31与室内机32之间通过出风管33和回风管34相连接。室外机31与室内机32空隙之间的出风管33与回风管34相互平行。
室外机31包含室外机箱体311,室外机箱体311呈立方体型。室外机31还包含新风阀312、回风阀313、送风机314、排风机315、回风旁通管316。新风阀312、回风阀313、送风机314、排风机315、回风旁通管316安装在室外机箱体311内。
室内机32包括空气处理模块320、室内机箱体321、回风箱325、出风静压箱326、第三过滤模块329。
出风管33将新风阀312、送风机314、空气处理模块320、出风静压箱326顺次导通。空气处理模块320为室内提供所需的空气。出风管33与回风管34之间通过回风旁通管316相连接。回风管34内的部分回风通过回风旁通管316进入出风管33内。回风阀313安装在回风旁通管316上。回风阀313用于调节出风管33内新风和回风的比例,进而调节室内空气二氧化碳的浓度。回风管34的回风管口与回风旁通管316的第一端相连接。回风旁通管316的第二端接在新风阀312与送风机314之间。
空气处理模块320包含加湿器322、双极电离模块323、增氧模块324、第一过滤模块327、第二过滤模块328。
室内机箱体321呈立方体型。出风静压箱326位于室内机箱体321的上部。
新风阀312安装在出风管33的入风管口处;新风阀312经过送风机314依次连接第一过滤模块327、加湿器322、第二过滤模块328、双极电离模块323、增氧模块324;增氧模块324与出风静压箱326相连接。
回风箱325位于回风管34的回风管口上;第三过滤模块329安装在回风箱325的入口上;排风机315位于回风管34的排风管口处。回风管34的回风管口经过经过回风阀313与回风旁通管316的第一端相连接。回风管34、出风管33分别通过隔热层与室外空气隔离,防止空气中的冷量或者热量损失。
较佳地,室外机31还包含全热交换器317。全热交换器317有两层,包含第一通风组、第二通风组。第一通风组的通风管道与第二通风组的通风管道相互交叉,优先地,相互垂直。出风管3的新风入管口与第一通风组的第一端相连接;回风管34的排风管口与第二通风组的第一端相连接。室外机箱体311的前面分别新风入口和回风出口。第一通风组的第二端接在新风入口上。第二通风组的第二端接在回风出口上。室外空气从新风入口进入;室内空气从回风出口排到室外。这样,第一通风组、第二通风组分别流过不同温度的空气时,第一通风组、第二通风组之间的空气就会产生热交换,可减少换新风过程中的能量损失。
新风阀312开启后,在送风机314的作用下,室外的新风从出风管33的入风管管口处进入;新风依次经过第一过滤模块327、加湿器322、第二过滤模块328、双极电离模块323、增氧模块324作用后,进入出风静压箱326;出风静压箱326可以把部分动压变为静压,稳定气流和减少气流振动,使得新风送入室内后吹得更远,并且降低噪音。通过传感模块实时侦测空气相对湿度M值,并且与设定参考值M1和M2对比,其中,M1<M2。当M值小于或者小于等于M1,加湿器322启动加湿;当M值大于M2或者大于等于M2时,加湿器322停止加湿。通过传感模块侦测出风管33中空气的细菌数量N值,并且与设定参考值N1和N2对比,其中,N1>N2。当N值大于或者大于等于N1,启动双极电离模块323;当N值小于N2或者小于等于N2时,停止双极电离模块323。增氧模块324根据室内通风需求,为室内提供氧气。在排风机315的作用下,室内的回风(浊风)经过第三过滤模块329的过滤进入回风箱325;然后从回风箱325的排风出口排除室外。回风箱325主要功能是回风。回风阀313用于调节室内新风和回风的比例。通过传感模块实时侦测室内CO2的浓度Q值,并且与设定的参考值Q1、Q2、Q3进行对比,其中Q1<Q2<Q3。当CO2浓度处于低水平Q小于Q1,回风阀313全角度打开;当CO2浓度处于中等水平Q在Q1与Q2之间,回风阀313大角度打开;当CO2浓度处于较高水平Q在Q1与Q3之间,回风阀313小角度打开;当CO2浓度处于高水平Q大于Q3时,回风阀313密封。第一过滤模块327、第二过滤模块328、第三过滤模块329分别用于祛除空气中的甲醛或灰尘等,保证空气的洁净度。
实施例2:
如图2所示,一种空气调节系统,包括:出风管101、回风管102、全热交换器103、回风阀104、新风入口105、排风出口106、出风口107、回风口108、制冷模块109、双极电离模块110、加湿器111、电加热器112、排风机113、第一入风机114、第二入风机115、消音器116、室外机箱体117、第一传感模块118、第二传感模块119、第一过滤模块120、第二过滤模块121。制冷模块109包含室内热交换器1091。
新风入口105与排风出口106相邻;全热交换器103置于新风入口105和排风出口106处。新风入口105、全热交换器103、出风管101、出风口107顺次导通;回风口108、回风管102、全热交换器103、排风出口106顺次导通。
全热交换器103用于出风管101与回风管102内的空气之间的热交换。回风管102与出风管101之间设有回风旁路通孔,回风阀104安装在回风旁路通孔上;回风阀104靠近全热交换器103。回风阀104用于通过调节出风管101内新风和回风的比例,进而调节室内空气二氧化碳的浓度。
出风管101的横截面为圆形。出风管101近似S型。出风管101一体成型包含有入风管口1011、出风管主体1012、出风管口1013。
入风管口1011、出风管主体1012、出风管口1013一体成型。入风管口1011、出风管口1013分别位于出风管主体1012的两端;且出风管口1013、入风管口1011分别与出风管主体1012相互垂直。出风管口1013位于出风管主体1012的上方,入风管口1011位于出风管主体1012的下方。出风管口1013与入风管口1011相互平行。
回风管102为横截面呈圆形的直筒状。回风管102位于出风管101的下方。排风管口1022与入风管口1011相互平行,且排风管口1022的管壁与入风管口1011的管壁相互接触。排风管口1022与入风管口1011之间的所述回风旁路通孔设置在排风管口1022与入风管口1011相接触的管壁上。出风管101的出风管口1013与回风管102的回风管口1021相互平行。出风管口1013、回风管口1021分别与出风口107、回风口108相适配;并且出风管口1013、回风管口1021用于穿过建筑的墙壁。本实用新型在应用状态下,出风口107、回风口108分别安装在室内的墙壁上。出风管口1013、回风管口1021分别从室外穿过墙壁后分别与出风口107、回风口108相连接。
更具体地,室外机箱体117呈立方体型。新风入口105、排风出口106分别设置在室外机箱体117的前面。室外机箱体117的后面设有出风管通孔1171、回风管通孔1172。出风管101的出风管口1013、出风管主体1012以及回风管102的排风管口1022位于室外机箱体117内。入风管口1011经过全热交换器103与新风入口105相接;排风管口1022经过全热交换器103与排风出口106相接。出风管口1013、回风管口1021分别从出风管通孔1171、回风管通孔1172伸出室外机箱体117。
室外的新风从新风入口105进入,经过全热交换器103,从出风管101的出风口107进入室内;室内的回风(浊风)从回风口108流出,经过全热交换器103,从排风出口106排除室外。
全热交换器103为双进双出的通风装置。全热交换器103为方形,有两层,包含第一通风组、第二通风组。第一通风组的通风管道与第二通风组的通风管道相互交叉,较佳地,相互垂直。排风出口106位于新风入口105的上方。排风出口106与新风入口105相互平行。新风入口105经过第一通风组与入风管口1011相连接;排风管口1022经过第二通风组与排风出口106相连接。这样,第一通风组、第二通风组分别流过不同温度的空气时,第一通风组、第二通风组之间的空气就会产生热交换,可减少换新风过程中的能量损失。
排风机113位于排风出口106处。排风机113用于将室内的回风排除室外。
第一过滤模块120、室内热交换器1091、双极电离模块110、加湿器111、第二过滤模块121、电加热器112从下至上依次安装在出风管主体1012内。第一入风机114位于入风管口1011处,并且第一入风机114靠近出风管主体1012。第二入风机115位于出风管口1013处,并且第二入风机115靠近出风管主体1012。消音器116置于出风管口1013内,并且位于出风管通孔1171的外部。消音器116置于第二风机115的后端,位于室外机箱体117与墙壁之间,室外机箱体117内的各风机在工作过程中,消音器116可以降低风机产生的噪声对室内的影响。
第一传感模块118位于出风管口1013处;第二传感模块119位于回风管口1021处。
启动第一入风机114和第二入风机115,在两个风机的作用下,室外的新风从新风入口105进入,然后经过全热交换器103进入出风管101;新风依次经过第一过滤模块120、室内热交换器1091、双极电离模块110、加湿器111、第二过滤模块121、电加热器112的处理后,经过出风口107为室内提供所需的新鲜空气。
制冷模块109还包含室外热交换器1092、四通阀1093、压缩机1094、制冷风机1095、节流器1096。室外热交换器1092与四通阀1093的第四管口(为表述方便,后称为D口)相连接;四通阀1093的第一管口(后称为A口)与压缩机1094的第一管口相连接;压缩机1094的第二管口与四通阀1093的第三管口(后称为C口)相连接;四通阀1093的第二管口(后称为B口)与室内热交换器1091相连接;节流器1096接在室内热交换器1091与室外热交换器1092之间;制冷风机1095用于为室外热交换器1092散热。并且,室外机箱体117的前面设有制冷热交换口1173,室外制冷热交换器位于制冷热交换口1173处。
制冷时,四通阀1093不通电,四通阀1093处于AD连通,BC连通的状态,冷媒通过压缩机1094压缩转变为高温高压的气体,通过四通阀1093的A口,再由D口排出,进入室外热交换器1092,在室外热交换器1092吸冷放热后变成中温高压的液体,经节流器1096后,变成低温低压的液体,经过室内热交换器1091吸热放冷作用后,变成低温低压的气体,经过四通阀1093B口,由C口回到压缩机1094,然后继续循环。
制暖时,四通阀1093通电,四通阀1093内部活塞移动,使得AB连通,CD连通,冷媒通过压缩机1094压缩转变为高温高压的气体,通过四通阀1093的A口,由B口排出,进入室内热交换器1091,在室内热交换器1091吸冷放热后变成中温高压的液体,经节流器1096后变成低温低压的液体,经过室外热交换器1092吸热放冷作用后,变成低温低压的气体,经过四通阀1093D口,由C口回到压缩机1094,然后继续循环。
第一传感模块118侦测出风管101中空气的细菌数量N值,并且与设定参考值N1和N2对比,其中,N1>N2。当N值大于或者大于等于N1,启动双极电离模块110;当N值小于N2或者小于等于N2时,停止双极电离模块110。
第一过滤模块120和第二过滤模块121用于祛除空气中的甲醛。第一传感模块118并且实时侦测出风管101中的空气效果,过滤模块前侧处理前值S1,处理后值S2。S1-S2的绝对值与参考值△S对比,小于参考值时,提醒更换第一过滤模块120或第二过滤模块121。
回风阀104用于调节室内新风和回风的比例。第二传感模块119实时侦测室内CO2的浓度Q值,并且与设定的参考值Q1、Q2、Q3进行对比,其中Q1<Q2<Q3。当CO2浓度处于低水平Q小于Q1,回风阀104全角度打开;当CO2浓度处于中等水平Q在Q1与Q2之间,回风阀104大角度打开;当CO2浓度处于较高水平Q在Q2与Q3之间,回风阀104小角度打开;当CO2浓度处于高水平Q大于Q3时,回风阀104密封。
第二传感模块119并且实时侦测空气相对湿度M值,并且与设定参考值M1和M2对比,其中,M1<M2。当M值小于或者小于等于M1,加湿器111启动加湿;当M值大于M2或者大于等于M2时,加湿器111停止加湿。
回风管102、出风管101分别通过隔热层与室外空气隔离,防止空气中的冷量或者热量损失。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以上实施例。可以理解,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基本构思的前提下直接导出或联想到的其它改进和变化均应认为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