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灶炉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32237阅读:357来源:国知局
双灶炉具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产品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双灶炉具。



背景技术:

电磁炉是一种利用电磁感应现象实现加热功能的电子设备。由于电磁炉具有安全、环保、卫生及加热效率高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家庭中。

由于单个电磁炉只能使用一个锅具进行烹饪,烹饪效率较低,耗时较长。为了提高烹饪效率,双灶电磁炉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但是,现有技术中的双灶电磁炉通常为一体式双灶炉,体积比较宽大,占用厨房空间,不易搬动及收藏。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背景技术中提到的双灶炉具占用空间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能节省收藏空间的双灶炉具。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双灶炉具,包括第一炉具及第二炉具,所述第一炉具及所述第二炉具通过枢转件旋转连接,所述枢转件内设有卡线槽,所述双灶炉具还包括连接所述第一炉具及所述第二炉具的电源线,所述电源线从所述第一炉具穿出,并穿过所述枢转件的卡线槽与所述第二炉具相连。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双灶炉具,通过所述枢转件将所述第一炉具及所述第二炉具旋转连接在一起。需要使用双灶进行烹饪时,所述第一炉具及所述第二炉具水平打开即可。无需使用双灶烹饪时,所述第一炉具及所述第二炉具可以相对旋转,折叠在一起,占用空间较小,便于移动及收藏。并且,通过在所述枢转件内设置卡线槽,通过所述电源线连接所述第一炉具及所述第二炉具,所述第一炉具及所述第二炉具可以通过所述电源线统一进行控制,实现加热功能。

可选地,所述枢转件包括第一转轴、第二转轴及卡线套,所述第一转轴枢转固定于所述卡线套内并与所述第一炉具的第一底座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转轴枢转固定于所述卡线套内并与所述第二炉具的第二底座转动连接,所述卡线槽设置于所述卡线套内。

可选地,所述第一底座一侧形成第一收容槽,所述第二底座底部一侧形成第二收容槽,所述卡线套一侧收容于所述第一收容槽内,另一侧收容于所述第二收容槽内。

可选地,所述第一底座还设有与所述第一收容槽贯通的第一出线孔,所述第二底座还设有与所述第二收容槽贯通的第二出线孔,所述电源线从所述第一出线孔穿出,并穿过所述卡线套的卡线槽及所述第二出线孔与所述第二炉具连接。

可选地,所述卡线套开设有第一枢转孔及第二枢转孔,所述第一底座位于所述第一收容槽一侧设有第一凸耳,所述第一凸耳对应所述第一枢转孔开设有第一安装孔,所述第二底座位于所述第二收容槽一侧设有第二凸耳,所述第二凸耳对应所述第二枢转孔开设有第二安装孔,所述第一转轴穿过所述第一枢转孔及所述第一安装孔与所述第一底座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转轴穿过所述第二枢转孔及所述第二安装孔与所述第二底座转动连接。

可选地,所述卡线套呈U型,具有卡线端及安装端,所述卡线槽贯通所述卡线端,所述安装端上开设所述第一枢转孔及所述第二枢转孔,所述卡线槽与所述第一枢转孔及所述第二枢转孔连通。

通过在所述卡线套内同时设置所述卡线槽及枢转孔,可以使所述卡线套同时实现收容电源线及枢转连接所述第一炉具及所述第二炉具,节省安装空间。

可选地,所述第一转轴具有第一卡固端及自所述第一卡固端延伸形成的第一杆部,所述第二转轴具有第二卡固端及自所述第二卡固端延伸形成的第二杆部;所述第一卡固端及所述第二卡固端收容于所述卡线槽内并卡固于所述安装端的侧壁上;所述第一杆部依次穿过所述第一枢转孔及所述第一凸耳上的第一安装孔,并通过第一固定件与所述第一凸耳转动连接,所述第二杆部依次穿过所述第二枢转孔及所述第二凸耳上的第一安装孔,并通过第二固定件与所述第二凸耳转动连接。

可选地,所述第一底座位于所述第一凸耳一侧开设有第一安装槽,所述第一固定件收容于所述第一安装槽内,所述第二底座位于所述第二凸耳一侧开设有第二安装槽,所述第二固定件收容于所述第二安装槽内。

可选的,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一炉具内的电路板以及从所述第一炉具穿出并与所述第二炉具相连的控制线,双灶炉具共用同一个电路板,成本的降低是可以预期的,另外,也便于对双灶炉具运行功率的控制,例如,在双躁炉具同时工作时,将总功率控制在2500w以下,当第一炉具的运行功率是1500w时,第二炉具的运行功率只能等于或小于1000w,提高安全性能。

可选的,所述控制线穿过所述枢转件的卡线槽并与所述第二炉具相连,保护控制线,避免磨损断裂。

本实用新型的构造以及它的其他实用新型目的及有益效果将会通过结合附图而对优选实施例的描述而更加明显易懂。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双灶炉具处于打开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双灶炉具处于打开状态时的立体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3是图2中的双灶炉具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双灶炉具中卡线套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双灶炉具中卡线套另一角度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双灶炉具处于打开状态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双灶炉具处于旋转状态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双灶炉具处于折叠状态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标记说明:

第一炉具-10;第二炉具-20;枢转件-30;卡线槽-36,电源线-40,第一转轴-31,第二转轴-33,卡线套-35,第一底座-11,第一收容槽-12,第二底座-21第二收容槽-22,第一收容槽-12,第二收容槽-22,第一出线孔-13,第二出线孔-23,第一枢转孔-351,第二枢转孔-353,第一凸耳-15,第一安装孔-151,第二凸耳-25,第二安装孔-251,卡线端-355,安装端-357,第一卡固端-311,第一杆部-312,第二卡固端-331,第二杆部-332,第一安装槽-16,第二安装槽-26,第一固定件-61,第二固定件-62。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双灶炉具处于打开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双灶炉具处于打开状态时的立体结构分解示意图;图3是图2中的双灶炉具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请参阅图1-图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双灶炉具,包括第一炉具10及第二炉具20,所述第一炉具10及所述第二炉具20通过枢转件30旋转连接,所述枢转件30内设有卡线槽36,所述双灶炉具还包括连接所述第一炉具10及所述第二炉具20的电源线40,所述电源线40从所述第一炉具10穿出,并穿过所述枢转件30的卡线槽36与所述第二炉具20相连。

具体地,所述枢转件30包括第一转轴31、第二转轴33及卡线套35,所述第一转轴31枢转固定于所述卡线套35内并与所述第一炉具10的第一底座11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转轴33枢转固定于所述卡线套35内并与所述第二炉具20的第二底座21转动连接,所述卡线槽36设置于所述卡线套35内。

所述第一底座11一侧形成第一收容槽12,所述第二底座21底部一侧形成第二收容槽22,所述卡线套35一侧收容于所述第一收容槽11内,另一侧收容于所述第二收容槽21内。

具体地,所述第一收容槽12及所述第二收容槽22可以为四分之一圆弧状或半圆弧状。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底座11还设有与所述第一收容槽12贯通的第一出线孔13,所述第二底座21还设有与所述第二收容槽22贯通的第二出线孔23,所述电源线40从所述第一出线孔13穿出,并穿过所述卡线套35的卡线槽36及所述第二出线孔23与所述第二炉具20连接。

所述电源线40从所述第一炉具10的所述第一出线孔13穿出并穿过所述卡线套35的卡线槽36后从所述第二出线孔23连接至所述第二炉具20。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双灶炉具中卡线套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双灶炉具中卡线套另一角度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请参阅图4-图5,进一步地,所述卡线套35开设有第一枢转孔351及第二枢转孔353,所述第一底座11位于所述第一收容槽12一侧设有第一凸耳15,所述凸耳15对应所述第一枢转孔351开设有第一安装孔151,所述第二底座21位于所述第二收容槽22一侧设有第二凸耳25,所述第二凸耳25对应所述第二枢转孔353开设有第二安装孔251,所述第一转轴31穿过所述第一枢转孔351及所述第一安装孔151与所述第一底座11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转轴33穿过所述第二枢转孔353及所述第二安装孔251与所述第二底座21转动连接。

具体地,所述卡线套35呈U型,具有卡线端355及安装端357,所述卡线槽36贯通所述卡线端355,所述安装端357上开设所述第一枢转孔351及所述第二枢转孔353,所述卡线槽36与所述第一枢转孔351及所述第二枢转孔353连通。

所述第一转轴31具有第一卡固端311及自所述第一卡固端311延伸形成的第一杆部312,所述第二转轴33具有第二卡固端331及自所述第二卡固端331延伸形成的第二杆部332;所述第一卡固端311及所述第二卡固端331收容于所述卡线槽36内并卡固于所述安装端357的侧壁上;所述第一杆部312依次穿过所述第一枢转孔351及所述第一凸耳15上的第一安装孔151,并通过第一固定件61与所述第一凸耳15转动连接,所述第二杆部332依次穿过所述第二枢转孔352及所述第二凸耳25上的第一安装孔251,并通过第二固定件62与所述第二凸耳25转动连接。

所述第一底座11位于所述第一凸耳15一侧开设有第一安装槽16,所述第一固定件61收容于所述第一安装槽16内,所述第二底座21位于所述第二凸耳25一侧开设有第二安装槽26,所述第二固定件62收容于所述第二安装槽26内。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双灶炉具处于打开状态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双灶炉具处于旋转状态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双灶炉具处于折叠状态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请参阅图6至图8,当需要同时使用所述第一炉具10及所述第二炉具20时,将所述第一炉具10及所述第二炉具20旋转至水平位置,并列放置于工作台上。用户即可同时使用所述第一炉具10及所述第二炉具20进行烹饪。此时,所述枢转件30也处于水平位置,所述电源线40跟随所述枢转件转动被拉直。所述第一炉具10及所述第二炉具20共同通过所述电源线40进行控制,实现加热功能。

请参阅图3至图4,当无需同时使用两个炉具时,可以旋转其中一个炉具,将所述双灶炉具折叠起来。例如,旋转所述第二炉具20,使所述第二炉具20绕所述第二转轴33转动,所述电源线40跟随所述卡线套35一起转动,直至所述第二炉具20旋转至与所述第一炉具10垂直的位置,所述第二炉具20的所述第二收容槽21的侧边抵靠于所述卡线套35的侧壁,从而阻止所述第二炉具20绕所述第二转轴33进一步转动。此时,继续旋转所述第二炉具20,则所述第二炉具20带动所述卡线套35绕所述第一转轴31转动,直至所述卡线套35旋转至垂直位置,完全收容于所述第一收容槽12及所述第二收容槽22形成的收容空间内。所述第一炉具10的第一底盖110与所述第二炉具20的第二底盖210贴合在一起,所述双灶炉具完成折叠,只需占用一个炉具的空间。

当需要同时使用所述第一炉具10及所述第二炉具20时,旋转所述第二炉具20至水平位置,与所述第一炉具10并列水平放置。所述第一炉具10的侧壁与所述第二炉具的侧壁相互抵靠,限制所述第二炉具20继续向上转动。将所述第一炉具10及所述第二炉具20水平放置于工作台上,即可同时使用所述第一炉具10及所述第二炉具20进行烹饪。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双灶炉具,通过所述枢转件30将所述第一炉具10及所述第二炉具20旋转连接在一起。需要使用双灶进行烹饪时,所述第一炉具10及所述第二炉具20水平打开即可。无需使用双灶烹饪时,所述第一炉具10及所述第二炉具20可以相对旋转,折叠在一起,占用空间较小,便于移动及收藏。并且,通过在所述枢转件30内设置卡线槽,通过所述电源线40连接所述第一炉具10及所述第二炉具20,所述第一炉具10及所述第二炉具20可以通过所述电源线40统一进行控制,实现加热功能。

在另一实施例中,双灶炉具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一炉具10内的电路板以及从所述第一炉具10穿出并穿过所述枢转件30的卡线槽36并与所述第二炉具20相连的控制线,在双灶炉具同时工作时,将总功率控制在2500w以下。例如:当第一炉具的运行功率是1500w时,第二炉具的运行功率只能等于或小于1000w。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