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陶瓷设备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陶瓷窑炉排烟滤化装置。
背景技术:
在建设节能环保型社会浪潮推动下,人们对于传统的高能耗产业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节能环保要求。而陶瓷产品在生产过程中,由于燃烧燃料如天然气、液化气、煤气、轻柴油、重油、煤炭等,会释放出大量硫化合物、氟化合物和氧氮化合物,这些有害的尾气会对自然环境造成重大影响,造成酸雨等自然灾害,影响自然环境和人类身心健康。
陶瓷窑炉尾气中往往含有大量的烟尘,如果直接将这些废气排入空气中,会污染自然环境。这些废气中的烟尘通常颗粒相对较大,是被高热量的废气裹挟飞入大气中,一旦预冷就会掉落,导致陶瓷窑炉附近地面烟尘积累严重,严重污染空气和农田;且输送这些烟尘的排烟管道往往会发生结灰堵塞的现象,需停机维修,影响生产效率,增加了生产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陶瓷窑炉排烟滤化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陶瓷窑炉排烟滤化装置,包括过滤箱体,过滤箱体是圆柱筒结构,过滤箱体内腔自上而下依次设有过滤仓、导流斗和冷却箱,冷却箱是环形结构,冷却箱的内孔径设有若干相互交错的导热板,导流斗的小孔径端与冷却箱的内孔相对应,过滤箱体外圆侧壁设有分别与冷却箱贯通连接的进水管和出水管,出水管设在冷却箱的底部,出水管设在冷却箱的上部,过滤箱体的外圆面底端设有进出污管,过滤箱体的外圆面底部设有进烟管,进烟管设在冷却箱与进出污管之间,过滤箱体顶端面设有排烟管,进烟管包括喇叭管和圆管,圆管一端与过滤箱体贯通连接,另一端与喇叭管贯通连接;喇叭管的另一端与陶瓷窑炉排烟囱贯通连接,喇叭管内设有转座,转座通过支架与喇叭管内壁固定连接,转座与圆管相对应的一端转动连接转轴,转轴上均匀的设有若干扇叶,转轴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与圆管相配合的刮板。
作为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冷却箱的内孔径设有5~8个相互交错的导热板。
作为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转轴上均匀的设有3~6个扇叶。
作为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刮板是L形结构。
作为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进出污管上设有控制阀。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设置扇叶,利用流动的高温气流旋转,清楚进烟管中的积尘,简单有效;废气中的热量用于加热水,节省能源;在过滤仓的作用下,使得废气中的有害物质过滤干净,保证排放气体的洁净环保。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陶瓷窑炉排烟滤化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过滤箱体,2-进烟管,21-喇叭管,22-圆管,23-转座,24-支架,25-转轴,26-扇叶,27-刮板,3-排烟管,4-进出污管,5-冷却箱,6-导热板,7-导流斗,8-过滤仓,9-进水管,10-出水管,11-控制阀。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地说明。
请参阅图1,一种陶瓷窑炉排烟滤化装置,包括过滤箱体1,所述过滤箱体1是圆柱筒结构,过滤箱体1内腔自上而下依次设有过滤仓8、导流斗7和冷却箱5,所述冷却箱5是环形结构,冷却箱5的内孔径设有若干相互交错的导热板6,所述导流斗7的小孔径端与冷却箱5的内孔相对应,所述过滤仓8内填充有玉米芯、活性炭及5A沸石等过滤介质,所述过滤箱体1外圆侧壁设有分别与冷却箱5贯通连接的进水管9和出水管10,所述出水管10设在冷却箱5的底部,所述出水管9设在冷却箱5的上部,所述过滤箱体1的外圆面底端设有进出污管4,过滤箱体1的外圆面底部设有进烟管2,所述进烟管2设在冷却箱5与进出污管4之间,所述过滤箱体1顶端面设有排烟管3,所述进烟管2包括喇叭管21和圆管22,所述圆管22一端与过滤箱体1贯通连接,另一端与喇叭管21贯通连接;所述喇叭管21的另一端与陶瓷窑炉排烟囱贯通连接,喇叭管21内设有转座23,所述转座23通过支架24与喇叭管21内壁固定连接,转座23与圆管22相对应的一端转动连接转轴25,所述转轴25上均匀的设有若干扇叶26,所述转轴25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与圆管22相配合的刮板27,所述刮板27是L形结构。
所述进出污管4上设有控制阀11。
先通过进出污管4,在过滤箱体1底部注入一定量的水,且水位高度低于进烟管2水位高度,废气从进烟管2进入过滤箱体1,然后从冷却箱5的内孔向上升起,经过滤仓8过滤后,过滤干净废气中的有毒物质,最后从排烟管3排出;高温废气形成气流从进烟管2进入过滤箱体1,气流吹动扇叶26,进而带动转轴25旋转,转轴25带动刮板27转动,刮板27扬起圆筒22内积累的烟尘,使得烟尘随气流一起进入过滤箱体1,防止积尘堵塞进烟管2;高温废气经冷却箱5是,温度快速下降,使得废气中的烟尘颗粒在重力作用下掉在水面上,后期直接排放清理,冷却后的废气经过滤仓8过滤掉废气中的水蒸气、氮气及有害气体后排出,使得排出的气体洁净环保、无污染。
上面对本专利的较佳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专利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专利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种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