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智能家居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智能空调端的个性化模式设置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智能家居设备的普及,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脱离了传统的遥控器,通过移动app就能轻松实现对设备的控制,让大家能更好的享受生活。为了覆盖更多人的生活需求,各个智能设备的功能划分也越来越细,一方面,能更准确的划分和满足用户需求,另一方面,也间接增加了使用步骤,让用户面临更多的操作。以空调为例,新型智能空调不仅包含温度设定、风速调节、模式设定等基础功能,更包含了光感睡眠、自动空清、风随人动、预约等一系列智能功能,而空调的温度、风速、是否打开光感睡眠等都需要用户点击设置,这样一步一步设置会消耗用户不少时间,故一种能简化用户操作的方法将十分必要。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之处,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智能空调端的个性化模式设置方法,用户可以通过移动app根据自己需要个性化设置智能家居设备各个参数,一次性设置保存后,以后便能实现一键式快捷操作控制,有效避免了重复设置的繁琐操作,让人们能够更好的享受生活。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用于智能空调端的个性化模式设置方法,包括移动终端、智能空调端和服务器端,本发明优选的移动终端为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所述移动终端与智能空调端通信连接,所述智能空调端内部具有存储模块,所述移动终端与服务器端网络连接,所述移动终端内部具有移动终端应用app,所述移动终端的移动终端应用app具有个性化设置模块,所述个性化设置模块用于设置各种个性化模式,其方法如下:
a、所述移动终端通过移动终端应用app与智能空调端建立好通信连接,用户通过移动终端应用app的个性化设置模块设置出至少一个个性化模式,每个个性化模式分别对应设置有空调模式控制参数,所述空调模式控制参数包括空调温度设定值、风速设定参数、自动空清参数、光感睡眠设定值、定时时长;对每个个性化模式分别进行身份标记,所述身份标记包括模式名称、模式id号,然后将各个个性化模式的身份标记以及所对应的空调模式控制参数一一对应存储于智能空调端的存储模块中;
b、用户通过移动终端向服务器端注册用户信息,通过移动终端将各个个性化模式的身份标记以及所对应的空调模式控制参数一一对应上传至服务器端,服务器端将各个个性化模式的身份标记以及所对应的空调模式控制参数一一对应存储于所对应的用户信息中,所述用户信息包括注册用户名、登录名、密码、个人信息、智能空调设备信息、各个个性化模式的身份标记以及所对应的空调模式控制参数,所述智能空调设备信息包括智能空调名称、型号、id;
c、用户通过移动终端应用app选择所设置的某个个性化模式,然后经过如下步骤控制智能空调:
c1、所述移动终端首先与智能空调端通信连接,所述移动终端将所选择的某个个性化模式的身份标记传输至智能空调端,所述智能空调端将选择的某个个性化模式的身份标记与智能空调端的存储模块各个个性化模式的身份标记进行一一比较,如果在智能空调端的存储模块中能够找到所选择的某个个性化模式,那么智能空调端的存储模块直接调取该个性化模式中的空调模式控制参数对智能空调端进行快速设置;
c2、如果在智能空调端的存储模块中不能够找到所选择的某个个性化模式,那么移动终端与服务器端网络通信连接,所述移动终端将所选择的某个个性化模式的身份标记传输至服务器端,所述服务器端将选择的某个个性化模式的身份标记与所对应用户信息下的各个个性化模式的身份标记进行一一比较,在服务器端所对应用户信息下能够找到所选择的某个个性化模式,那么服务器将调取该个性化模式中的空调模式控制参数下发到智能空调端中并对智能空调端进行快速设置,然后智能空调端的存储模块对该个性化模式中的空调模式控制参数以及身份标记进行一一对应存储。
本发明还包括如下的步骤d:
d、所述移动终端通过移动终端应用app与智能空调端建立好通信连接,用户通过移动终端应用app的个性化设置模块对已有的某个个性化模式的身份标记以及所对应的空调模式控制参数进行编辑修改,所述移动终端分别将修改内容实时传输至服务器端和智能空调端并进行对应数据更新;
用户通过移动终端应用app的个性化设置模块增加某个个性化模式或删除某个个性化模式,所述移动终端通信传输至服务器端和智能空调端并对相应数据进行增加或删除更新。本发明的步骤d可以步骤a之后或步骤b之后或步骤c之后。
本发明较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及有益效果:
用户可以通过移动app根据自己需要个性化设置智能家居设备各个参数,一次性设置保存后,以后便能实现一键式快捷操作控制,有效避免了重复设置的繁琐操作,让人们能够更好的享受生活。本发明除了应用于智能空调上,还可以广泛应用其他智能家电产品中。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原理结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地详细说明:
实施例
如图1所示,一种用于智能空调端的个性化模式设置方法,包括移动终端、智能空调端和服务器端,本发明优选的移动终端为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所述移动终端与智能空调端通信连接,所述智能空调端内部具有存储模块,所述移动终端与服务器端网络连接,所述移动终端内部具有移动终端应用app,所述移动终端的移动终端应用app具有个性化设置模块,所述个性化设置模块用于设置各种个性化模式,其方法如下:
a、所述移动终端通过移动终端应用app与智能空调端建立好通信连接,用户通过移动终端应用app的个性化设置模块设置出至少一个个性化模式,每个个性化模式分别对应设置有空调模式控制参数,所述空调模式控制参数包括空调温度设定值、风速设定参数、自动空清参数、光感睡眠设定值、定时时长;对每个个性化模式分别进行身份标记,所述身份标记包括模式名称、模式id号,然后将各个个性化模式的身份标记以及所对应的空调模式控制参数一一对应存储于智能空调端的存储模块中;
b、用户通过移动终端向服务器端注册用户信息,通过移动终端将各个个性化模式的身份标记以及所对应的空调模式控制参数一一对应上传至服务器端,服务器端将各个个性化模式的身份标记以及所对应的空调模式控制参数一一对应存储于所对应的用户信息中,所述用户信息包括注册用户名、登录名、密码、个人信息、智能空调设备信息、各个个性化模式的身份标记以及所对应的空调模式控制参数,所述智能空调设备信息包括智能空调名称、型号、id;
c、用户通过移动终端应用app选择所设置的某个个性化模式,然后经过如下步骤控制智能空调:
c1、所述移动终端首先与智能空调端通信连接,所述移动终端将所选择的某个个性化模式的身份标记传输至智能空调端,所述智能空调端将选择的某个个性化模式的身份标记与智能空调端的存储模块各个个性化模式的身份标记进行一一比较,如果在智能空调端的存储模块中能够找到所选择的某个个性化模式,那么智能空调端的存储模块直接调取该个性化模式中的空调模式控制参数对智能空调端进行快速设置;
c2、如果在智能空调端的存储模块中不能够找到所选择的某个个性化模式,那么移动终端与服务器端网络通信连接,所述移动终端将所选择的某个个性化模式的身份标记传输至服务器端,所述服务器端将选择的某个个性化模式的身份标记与所对应用户信息下的各个个性化模式的身份标记进行一一比较,在服务器端所对应用户信息下能够找到所选择的某个个性化模式,那么服务器将调取该个性化模式中的空调模式控制参数下发到智能空调端中并对智能空调端进行快速设置,然后智能空调端的存储模块对该个性化模式中的空调模式控制参数以及身份标记进行一一对应存储。
本发明还包括如下的步骤d:
d、所述移动终端通过移动终端应用app与智能空调端建立好通信连接,用户通过移动终端应用app的个性化设置模块对已有的某个个性化模式的身份标记以及所对应的空调模式控制参数进行编辑修改,所述移动终端分别将修改内容实时传输至服务器端和智能空调端并进行对应数据更新;
用户通过移动终端应用app的个性化设置模块增加某个个性化模式或删除某个个性化模式,所述移动终端通信传输至服务器端和智能空调端并对相应数据进行增加或删除更新。
实施例二
一种基于移动app的个性化模式设置方法,参见图1所示。所述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移动终端的移动终端应用app通过约定好的通信协议与设备端(设备端可以是智能空调或智能电视)建立通信连接;
步骤二:移动终端通过移动终端应用app进行个性化设置模式,即对该设备端的各个参数进行逐一设置并命名保存。例如,设备端为智能空调时,可以将智能空调的空调温度设为26℃、风速设为微风、自动空清为打开等,并将其命名为“我的模式一”进行保存。
步骤三:移动终端将个性化模式上传至服务器,由服务器端统一保存用户信息;
步骤四:通过移动终端上点击应用设置的某个个性化模式,将该个性化模式下保存的参数,通过通信连接发送给设备端;
步骤五:设备端接收到参数,并根据参数设置当前设备状态;
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步骤一是所有实施步骤顺利完成的基础,只有稳定的连接才能稳定的传输数据;步骤二中所述的个性化模式设置是在移动终端应用app上设置,用户在移动终端应用app上通过用户界面引导设置,此时并不需要移动终端和设备端已经建立连接,保存好设置的个性化模式后,需要将模式的参数应用到设备端时,才需要建立连接;步骤三中将用户设置的个性化模式数据上传至服务器端,便于通过移动端与服务器端约定好的接口进行上传和获取,虽然用户设置的个性化模式数据不局限于保存在服务器端,但用户设置的模式数据是和单个用户相关联的,不同的用户设置的模式不尽相同,将其和该用户的其他属性信息一起保存在服务器端上,能有效避免数据信息和用户不匹配的情况;步骤四中移动终端发送给设备端的数据,其格式、类型需提前商讨一致,这样设备端在拿到数据后才能更好的解析;步骤五中设备端根据接收到的参数设置当前运行状态,正常运行后,用户此时依然可以对设备的某一参数进行调整,并可保存为另一个个性化模式。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