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智能家居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绿色智能温度调节系统。
背景技术:
房地产行业是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商品房市场又是房地产行业的重中之重。目前国内房价处于高位并仍呈上涨趋势,人们花费毕生积蓄购得方寸居所,自然希望居住的安心舒适。然而在不时发生雾霾、沙尘暴等恶劣天气、夏季炎热潮湿,冬季严寒难耐等外部大环境下,使室内环境保持健康舒爽宜人也越来越难,人们不惜花费重金在室内配备地暖,顶棚辐射空调系统,新风系统,空气净化器等多重有助于改善和保持室内良好居住空气和环境的设备。由此导致装修成本高、设备占据空间大,能源消耗大,使用成本高,且以上设施基本随装修一同进行,内嵌在室内墙体,需要定期保养和维护,而一旦出现故障,需要专业人员进行处理,非常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绿色智能温度调节系统,能够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集中有效的对指定区域进行温度调节,准确快速,布局巧妙隐蔽,占据空间小,能耗低,使用成本低,安装维护方便,可以全面取代地暖、顶棚辐射空调系统等传统的室内温度调节设备。
本发明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绿色智能温度调节系统,所述温度调节系统设于建筑物室内底层与建筑物室内表面铺装层之间,所述温度调节系统包括温度转换件,温度传递组件;所述温度转换件包括设于建筑物内的室内机、设于建筑物外的室外机;所述温度传递组件包括蓄能体、实现所述蓄能体在所述温度转换件与温度调节需求区域之间的移动的运输机构。
室内表面铺装层可以是地板,地砖等常见铺装层,室内机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者多个,一般设置在运输机构一运输方向的端部,各室内机可共用室外机,经济节能,使室内不同区域同时进行升温或者降温;各室内机也可配备的独自的室外机,使各室内机独立运行,如此可以同时将室内不同区域的温度进行需要的调节,满足一区域进行升温,另一区域进行降温等多种需求。蓄能体在运输机构的运动速度和运动线路的控制下,将室内机提供的高低温能量传递至室内需要的空间,使室内空间的温度调节快速有效,方便隐蔽。
作为优选,所述室内机包括开于所述室内机上部的回风口、开于所述室内机上的出风方向水平的至少一个的第一出风口、冷凝水出口。
室内机通过回风口将室内空气吸入室内机内,通过压缩机工作将热空气制冷或者冷空气制热,再由第一出风口吹出,向蓄能体传递该热量,再通过蓄能体将热量传递至需要的区域。
作为优选,所述室内机具有至少一个出风方向向上的第二出风口。
第二出风口与室内机管道连接,使本温度调节系统具有湿度调节功能:当室内湿度较大,空气较为潮湿,通过回风口将室内湿气送入室内机处理成干净的干燥空气,由第二出风口送回室内,而湿气中水分以冷凝水的形式通过冷凝水出口排出,从而去除室内湿气,保持空气干爽清新。并且在进行温度调节时,若无特定区域,只希望室内全体空间进行温度调节,经过温度转换后的空气可直接通过第二出风口返回室内,直接进行大范围温度调节,减少热量传递和转化的损耗,调温效果最大化。
作为优选,所述冷凝水出口与建筑物室内的地漏连通。
从而补充地漏用水,解决了地漏水封失效的问题。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出风口的出风面积大于所述蓄能体的承接出风部位的面积。
由此保证蓄能体的受风面积,充分接收室内机的吹出的热量,提高热量传递的效率和效果,减少能量损耗。
作为优选,所述室内机还包括设于所述室内机长度方向端部的余热回收管。
在当经第一出风口散发的热量太多,蓄能体来不及吸收,或者从蓄能体内逐渐散发出的热量残余在建筑物室内底层与建筑物室内表面铺装层之间时,该热量由余热回收管回收,积累至一定量后再经室内机处理进行重复利用,保证调节系统周围空间舒爽,热量充分利用。
作为优选,所述蓄能体包括壳体、封装于所述壳体内的蓄能材料,所述蓄能材料为固液相变蓄能材料,所述固液相变蓄能材料的相变温度为18-24℃。
热量经由壳体传递至蓄能材料,蓄能材料产生相变储存热量,到达需要的区域时再次发生相变传递热量。
作为优选,所述壳体包括外壳体,内壳体,形成于所述外壳体与所述内壳体之间的用于封装所述蓄能材料的封装空间;所述外壳体包括靠近所述室内机的第一壳壁,位于所述外壳体顶部的第一顶壁,与所述第一壳壁、第一顶壁共同形成所述外壳体的其他壳壁;所述第一车壁与所述第一顶壁的导热系数大于所述其他车壁与形成所述内车体的壳壁的导热系数。
第一壳壁和第一顶壁可选用导热系数较高的铜、铝等材料,使第一壳壁有效吸收室内机送出的热量而传递至蓄能材料,也使第一顶壁有效释放蓄能材料中储存的热量,其他壳壁与形成内壳体的壳壁可选用导热系数较低的石棉板等绝热材料;防止不必要的热量传递和损失。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壳壁与所述第一顶壁的内壁上固设有气囊,设于所述蓄能体底部的驱动所述气囊涨瘪的气泵。
气囊上设有插管,与蓄能体底部的气泵连通,可进行充放气。需要将热量传递至指定区域时,将该区域内的蓄能体依次运送至第一出风口处,此时第一壳壁处的气囊处于干瘪状态,第一顶壁处的气囊处于充盈状态,使热量传递至封装空间内并储存至蓄能材料,待充能完毕,将第一壳壁处的气囊充气,使储存的热量不外泄;待蓄能体到达需要进行热量传递的区域时,使第一顶壁处的气囊干瘪,热量从第一顶壁向外扩散。
作为优选,所述蓄能体包括设于所述蓄能体顶部的导热肋板;所述导热肋板的材料为金属陶瓷。
金属陶瓷的导热系数大,能有效帮助热量从第一顶壁传递至建筑物室内表面铺装层,并且硬度高,表面铺装层的支撑效果好。
作为优选,所述运输机构为一设于建筑物室内底面上的路线网;所述线路网包括相互交错的竖向线路组和横向线路组,所述竖向线路组和横向线路组的交叉点形成所述蓄能体的停靠点,所述竖向线路组包括最接近并平行于所述室内机长度方向的第一竖向线路;所述停靠点包括所述第一竖向线路与各横向线路的交错形成的供所述蓄能体积蓄热量的热交换点;经过所述停靠点的竖向线路和横向线路形成十字形交叉线路。
由此,有效规范蓄能体在路线网上的移动;相邻各停靠点的距离相同,运输机构呈一以停靠点为中心,纵横交错的方阵式路线网,且相邻停靠点之间的间距与蓄能体的外形相适应,使蓄能体相互紧挨并排并停靠,整体结构紧凑集中。
作为优选,蓄能体包括设于所述蓄能体底部的传感器组,轮组。
传感器组负责与运输机构进行信号沟通,从而控制蓄能体的运动轨迹,轮组直接与运输机构进行物理接触并执行和实现蓄能体的行走或停止。
作为优选,所述传感器组包括四个灰度传感器,当所述蓄能体的底部中心与所述停靠点位置重叠时,该蓄能体上的各所述灰度传感器与该停靠点的十字形交叉线路的各段线路位置一一重叠。
蓄能体在路线网上的运行路线通过灰度传感器和路线网的相互作用得以规范,蓄能体所经过的停靠点的各行进方向上均设置有灰度传感器,使得蓄能体在行进路线前后都有明确的线路引导,当任一灰度传感器触发时,蓄能体朝该灰度传感器所在方向移动,该灰度传感器的反向的灰度传感器触发时,蓄能体减速至停止再逆行。
作为优选,所述传感器组还包括设于所述轮组上的位移传感器。
由此,根据相邻停靠点的间距可把握蓄能体的行进距离,更准确的控制蓄能体的移动。
作为优选,室内机的第一出风口上可设置若干个与蓄能体的承接出风部位等面积的可开合的挡板。
挡板用于调节第一出风口的大小,从而精确控制需要进行热量传递的蓄能体的数量,用于特定极小区域的精确调温。
作为优选,所述轮组为若干个以所述蓄能体中心阵列布置的移动体,所述移动体包括与所述蓄能体底部连接的空心壳体、设于所述空心壳体空心部位上部的驱动轮,设于所述驱动轮下方的与所述空心壳体具有一定滚动间隙的滚动球;所述移动体还包括轴承连接所述驱动轮并将所述驱动轮架设于所述空心壳体上的中心杆,所述中心杆的两端上部与所述空心壳体的上部固连有弹簧,所述中心杆的两端下部具有磁性,所述中心杆的两端下方的空心壳体上设有电磁片。
在电磁片不通电的情况下,驱动轮在弹簧的弹簧力作用下与滚动球相脱离,此时移动体从动;当电磁片通电后带有磁性,与中心杆吸合,驱动轮向下与滚动球压合,驱动轮由电源驱动,带动滚动球转动,此时移动体驱动,因滚动球是球体,使得蓄能体在直角转弯甚至任意行驶路线下都可以无障碍进行移动,且主动的移动体在驱动蓄能体移动的同时,从动的移动体可以在电磁片的作用下,其驱动轮向下与滚动球接触,仅仅抵接或者反向旋转,可进行速度调控。
作为优选,所述中心杆的两端伸出于所述空心壳体外,所述滚动球部分露出于所述空心壳体底端。
由此方便确认驱动轮的转动方向,方便安装和控制,运输机构与蓄能体的物理接触始终通过滚动球完成,移动灵活稳定无方向死角。
作为优选,至少两个所述移动体中的驱动轮的轴线方向与所述竖向线路组平行,至少两个所述移动体中的驱动轮的轴线方向与所述横向线路组平行。
从而保证蓄能体在纵向移动或者横向移动时都能得到很好的动力和动力均衡性。
作为优选,所述停靠点上设有磁贴,所述蓄能体底部中心的设有与所述磁贴相互作用的中心磁贴;所述磁贴与所述中心磁贴均为十字形;所述磁贴与所述中心磁贴的作用力小于所述轮组的驱动力。
十字形的磁贴和中心磁贴使蓄能体的停靠位置更精准,并且蓄能体每经过一个停靠点,其移动上的位置误差都能得到一次纠正,使相邻蓄能体之间的间隙可以设置的更短,结构更紧凑,可设置的蓄能体数量更多。相对较小的作用力不影响蓄能体的移动。
综上所述,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一种绿色智能温度调节系统,设于建筑物室内底层与建筑物室内表面铺装层之间,使用隐蔽安静,既能调节室内空气温度,又能调节室内地面的温度,取代传统的地暖和顶棚辐射空调系统,占用空间小,能耗小,增加了室内可利用面积,使用成本低。
蓄能体和运输机构保证室内机提供的热量充分得到吸收和传递,根据需要对进行指定区域的精确温度调节。具体的,运输机构的路线网颜色统一,并与建筑物室内底面的颜色区别明显,充分发挥蓄能体上的灰度传感器的线路引导作用,在准备状态时,热交换点并无蓄能体滞留,第一竖向线路上为清空状态,在某区域需要进行温度调节时,该区域下的蓄能体在轮组的驱动和传感器组的路线控制下,沿着该蓄能体所在的横向线路行进至第一竖向线路,停靠在热交换点上,相继储备了热量之后按顺序返回原位,将热量传递至该区域;多个横向路线上的蓄能体需要进行热量传递时需按照线路依次进行,从而完成精确的特定区域的温度调节,高效节能,快速有效。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实施例的室内表面铺装层下的俯视图;
图3为蓄能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蓄能体另一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蓄能体底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运输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移动体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以及优选的方案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发明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实施例:如图1-7所示,一种绿色智能温度调节系统,设于建筑物室内底层1与建筑物室内表面铺装层2之间,温度调节系统包括温度转换件10,温度传递组件20;温度转换件10包括设于建筑物内的室内机11、设于建筑物外的室外机12;温度传递组件20包括蓄能体40、实现蓄能体40在温度转换件10与温度调节需求区域之间的移动的运输机构50。
室内机11包括开于室内机11上部的回风口111、开于室内机11上的出风方向水平的至少一个的第一出风口112、冷凝水出口113;室内机11具有至少一个出风方向向上的第二出风口114;第一出风口112的出风面积大于蓄能体40的承接出风部位的面积;室内机11的第一出风口112上可设置若干个与蓄能体40的承接出风部位等面积的可开合的挡板;室内机11还包括设于室内机11长度方向端部的余热回收管13。
蓄能体40包括壳体41、封装于壳体41内的蓄能材料42,蓄能材料42为固液相变蓄能材料,固液相变蓄能材料的相变温度为18-24℃。
壳体41包括外壳体411,内壳体412,形成于外壳体411与内壳体412之间的用于封装蓄能材料42的封装空间413;外壳体411包括靠近室内机11的第一壳壁4111,位于外壳体411顶部的第一顶壁4112,与第一壳壁4111、第一顶壁4112共同形成外壳体411的其他壳壁4113。第一壳壁4111与第一顶壁4112的导热系数大于其他壳壁4113与形成内壳体412的壳壁的导热系数。
第一壳壁4111与第一顶壁4112的内壁上固设有气囊4114,设于蓄能体40底部的驱动气囊4114涨瘪的气泵415;蓄能体40包括设于蓄能体40顶部的导热肋板414;导热肋板414的材料为金属陶瓷。
运输机构50为一设于建筑物室内底面上的路线网;线路网包括相互交错的竖向线路组51和横向线路组52,竖向线路组51和横向线路组52的交叉点形成蓄能体40的停靠点53,竖向线路组51包括最接近并平行于室内机11长度方向的第一竖向线路511;停靠点53包括第一竖向线路511与各横向线路的交错形成的供蓄能体40积蓄热量的热交换点531;经过停靠点53的竖向线路和横向线路形成十字形交叉线路。
蓄能体40包括设于蓄能体40底部的传感器组43、轮组44;传感器组43包括四个灰度传感器431,当蓄能体40的底部中心与停靠点53位置重叠时,该蓄能体上的各灰度传感器431与该停靠点的十字形交叉线路的各段线路位置一一重叠;传感器组43还包括设于轮组44上的位移传感器。
轮组44为若干个以蓄能体中心阵列布置的移动体440,移动体440包括与蓄能体40底部连接的空心壳体441、设于空心壳体空心部位上部的驱动轮442,设于驱动轮442下方的与空心壳体441具有一定滚动间隙的滚动球443;移动体440还包括轴承连接驱动轮442并将驱动轮442架设于空心壳体441上的中心杆444,中心杆444的两端上部与空心壳体441的上部固连有弹簧445,中心杆444的两端下部具有磁性,所中心杆444的两端下方的空心壳体上设有电磁片446;中心杆444的两端伸出于空心壳体441外;滚动球443部分露出于空心壳体441底端。
至少两个移动体440中的驱动轮的轴线方向与竖向线路组51平行,至少两个移动体440中的驱动轮的轴线方向与横向线路组52平行。
停靠点53上设有磁贴54,蓄能体40底部中心的设有与磁贴54相互作用的中心磁贴45;磁贴54与中心磁贴45均为十字形;磁贴54与中心磁贴45的作用力小于轮组44的驱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