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电控箱散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46218阅读:631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玻璃加工设备设计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空调电控箱散热装置。



背景技术:

在空调机组长期运行后,电控箱内电器元件会产生大量的热,散热不及时会存在起火隐患,因而电控箱的散热十分必要。

电控箱常规的散热方式是在电控箱内部专门增加散热风机以进行辅助散热,但该方式无疑增大了空调的制造成本,同时也增加了运行能耗,另外,散热风机也会挤占电控箱内部有限的空间。

现有的一些电控箱的散热结构也会省略辅助风机而仅仅利用到系统自带的室外风机进行散热,但散热效果并不理想。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空调电控箱散热装置,该装置不需要辅助风机的设置即可对电控箱进行有效的散热,其散热效果理想,且不会增加制造成本,能减小因增加辅助风机而占用的空间。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空调电控箱散热装置,包括电控箱、壳体、第一风管、第二风管和第三风管,所述壳体的下部设置有将壳体内空间分成用于容纳冷凝器所在的上腔室和用于容纳电控箱所在的下腔室的水平隔板,电控箱设置在下腔室的左部,所述壳体上部左右两侧的通风口处对称地设置有两个室外风机,所述壳体左侧面板、右侧面板和下侧面板上分别设置有多个第一风孔、多个第二风孔和多个第三风孔,电控箱的下侧面板设置有多个散热孔,第一风管和第二风管纵向地设置在上腔室中且分别对应在两个室外风机的下方,第一风管和第二风管的下端均穿过水平隔板与下腔室连通,所述第三风管的位于壳体的外部,第三风管的左端由壳体的左侧穿入下腔室中并穿过电控箱的左侧板与电控箱的内腔连通,第三风管的右端由壳体的右侧穿入下腔室中并与第二风管的下端连通,第一风管和第二风管的上端均设置有防水弯头结构。

在该技术方案中,室外风机在工作过种中会将上腔室中的空气外排,从而在上腔室中形成负压,为了平衡上腔室中的负压,空气会经第一风孔和第二风孔进入上腔体进入并从室外风机排风口处排出以对上腔室进行降温,同时,第一风管为了平衡上腔室中的负压会将下腔室中的空气排入上腔室中,而第二风管为了平衡上腔室中的负压会将电控箱中的空气吸入并排出到上腔室中,电控箱为了平衡其内部负压会通过其散热孔吸入下腔室中的空气,下腔室由于第一风管和第二风管的吸风作用而产生负压,进而会通过第三风孔吸入外部空气以对电控箱进行降温。第二风管设置在右侧的室外风机下部,从而可以充分利用右侧室外风机产生的负压高效地抽取电控箱内部的空气,以对电控箱内部进行有效的降温,第一风管设置在左侧的室外风机的下部,从而可以通过吸收下腔室空气的方式将外部空气通过第三风孔引入下腔室中对电控箱表面进行降温,第一风管和第二风管同时的作用能实现对电控箱高效的降温。另外,第三风管设置在壳体外部,能充分利用外部的室温对第三风管中的气体进行降温。该装置能通过本来就存在的室外风机对电控箱进行有效的降温,无需外加专门对电控箱进行散热的辅助风机,降低了成本的同时,能节省壳体内的空间,也不会增加运行能耗。

进一步,为了使第一风管和第二风管的出风效率更高,所述第一风管和第三风管在上腔室中的竖直段的管壁上设置有多个均匀分布的出风孔。

进一步,为了利用空气对流对电控箱进行有效的降温,壳体的左侧面板和右侧面板上均设置有多个与下腔室内部连通的漏斗型的集风罩,集风罩的大口端朝向远离壳体的方向,集风罩的小口端通过穿过壳体的管路连通到下腔室中。通风集风罩的设置,可以在户外的空气经过集风罩进入下腔室中时,使户外的空气在集风罩的小口端被压缩,当被压缩的户外空气经过集风罩进下腔室中会膨胀,空气在膨胀的过程中能更有效地吸收下腔室中的温度,这部分空气会从与进风处集风罩相对一侧的集风罩外排,从而能实现对电控箱的高效降温。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电控箱,2、壳体,3、上腔室,4、下腔室,5、水平隔板,6、室外风机,7、第一风孔,8、第二风孔,9、第三风孔,10、出风孔,11、集风罩,12、散热孔,13、第一风管,14、第二风管,15、第三风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一种空调电控箱散热装置,包括电控箱1、壳体2、第一风管13、第二风管14和第三风管15,所述壳体2的下部设置有将壳体2内空间分成用于容纳冷凝器所在的上腔室3和用于容纳电控箱1所在的下腔室4的水平隔板5,电控箱1设置在下腔室4的左部,所述壳体2上部左右两侧的通风口处对称地设置有两个室外风机6,所述壳体2左侧面板、右侧面板和下侧面板上分别设置有多个第一风孔7、多个第二风孔8和多个第三风孔9,电控箱1的下侧面板设置有多个散热孔12,第一风管13和第二风管14纵向地设置在上腔室3中且分别对应在两个室外风机6的下方,第一风管13和第二风管14的下端均穿过水平隔板5与下腔室4连通,所述第三风管15的位于壳体2的外部,第三风管15的左端由壳体2的左侧穿入下腔室4中并穿过电控箱1的左侧板与电控箱1的内腔连通,第三风管15的右端由壳体2的右侧穿入下腔室4中并与第二风管14的下端连通,第一风管13和第二风管14的上端均设置有防水弯头结构,即在使其上开口端朝下地设置以避免风管中进水。室外风机6在工作过种中会将上腔室3中的空气外排,从而在上腔室3中形成负压,为了平衡上腔室3中的负压,空气会经第一风孔7和第二风孔8进入上腔体3进入并从室外风机6排风口处排出以对上腔室3进行降温,同时,第一风管13为了平衡上腔室3中的负压会将下腔室4中的空气排入上腔室3中,而第三风管15为了平衡上腔室3中的负压会将电控箱1中的空气吸入并排出到上腔室3中,电控箱1为了平衡其内部负压会通过其散热孔12吸入下腔室4中的空气,下腔室4由于第一风管13和第三风管15的吸风作用而产生负压,进而会通过第三风孔9吸入外部空气以对电控箱1进行降温。第二风管14设置在右侧的室外风机6下部,从而可以充分利用右侧室外风机6产生的负压高效地抽取电控箱1内部的空气,以对电控箱1内部进行有效的降温,第一风管13设置在左侧的室外风机6的下部,从而可以通过吸收下腔室4空气的方式将外部空气通过第三风孔9引入下腔室4中对电控箱1表面进行降温,第一风管13和第三风管15同时的作用能实现对电控箱1高效的降温。另外,第三风管15设置在壳体2外部,能充分利用外部的室温对第三风管15中的气体进行降温。该装置能通过本来就存在的室外风机6对电控箱1进行有效的降温,无需外加专门对电控箱1进行散热的辅助风机,降低了成本的同时,能节省壳体内的空间,也不会增加运行能耗。

为了使第一风管13和第二风管14的出风效率更高,所述第一风管13和第二风管14在上腔室3中的竖直段的管壁上设置有多个均匀分布的出风孔10。

为了利用空气对流对电控箱1进行有效的降温,壳体2的左侧面板和右侧面板上均设置有多个与下腔室4内部连通的漏斗型的集风罩11,集风罩11的大口端朝向远离壳体2的方向,集风罩11的小口端通过穿过壳体2的管路连通到下腔室4中。通风集风罩11的设置,可以在户外的空气经过集风罩11进入下腔室4中时,使户外的空气在集风罩11的小口端被压缩,当被压缩的户外空气经过集风罩11进下腔室4中会膨胀,空气在膨胀的过程中能更有效地吸收下腔室4中的温度,这部分空气会从与进风处集风罩11相对一侧的集风罩11外排,从而能实现对电控箱1的高效降温。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