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交换风机及热交换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98767阅读:338来源:国知局
热交换风机及热交换系统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净化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过滤效果好的热交换风机及热交换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于绿色健康生活的意识也在逐年提升,口罩、空气净化器等产品不断热销,说明了人们已经认识到空气污染的毒害作用。与此同时人们对室内空气质量监测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如今室内装修材料大多会散发出甲醛等有害物质,加上经济发展带来的各种环境污染,各大城市居高不下的PM2.5,都对室内空气造成了严重的污染。

夏天和冬天,人们通过空调或者暖气片保持室内凉爽或者温暖,但是一般都需要保持室内空间密闭。这样就使得人们在相对密闭空间内活动,空气交换少,夏天容易得空调病,冬天空气长时间不交换会变得污浊,二氧化碳含量上升。现有的热交换风机,一般是直接向室内送风或者向室外排风。例如排风扇。

直接排风或者送风,会造成能源浪费。例如,夏季室内空调开放,室温原低于气温,如果直接进行空气交换,就会导致热空气直接进入室内,冷空气直接排出,空调负担加重,冷空气排出导致能源浪费;同样的,冬天反之。

且现有的新风系统中过滤网过滤面积较小,有杂质颗粒会通过,过滤效果不好,且整体换热效率低,能耗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热交换风机,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新风系统中过滤网过滤面积较小,有杂质颗粒会通过,过滤效果不好,且整体换热效率低,能耗大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热交换风机,所述热交换风机包括壳体以及设置在壳体内的热交换芯、进风风道和排风风道,所述热交换芯设置于所述进风风道中间,所述排风风道与所述进风风道在所述热交换芯处交叉重叠;

所述进风风道的进风进口设置在所述壳体背板的底部;所述进风风道的进风出口设置在所述壳体的顶部;所述热交换芯与所述进风出口之间设置有进风风机;

所述进风风道内对应于所述进风进口斜置有第一初滤网,所述第一初滤网设置于所述壳体的侧壁与所述壳体的底部之间;

所述排风风道的排风进口设置在所述壳体底板的底部;所述排风风道的排风出口设置在所述壳体背板的顶部;所述热交换芯与所述排风出口之间设置有排风风机。

进一步地,所述排风风道内对应于所述排风进口斜置有第二初滤网,所述第二初滤网设置于所述壳体的侧壁与所述壳体的底部之间;

进一步地,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初滤网与所述进风进口之间的泡沫层,所述泡沫层对应于所述进风进口设置,所述初滤网对应于所述热交换芯设置。

所述排风风道与所述进风风道在所述热交换芯处交叉重叠,发生热交换,进风风道与排风风道呈X型,所以室内空气流向呈大致的抛物线型,拐动角度较为平缓,较之传统的L、S型风道,风道短且风道拐角较为平缓的风道,没有过大的拐动角度,不会在局部区域产生回旋,造成能量损失,不会产生噪声。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热交换风机中所述排风风道与所述进风风道在所述热交换芯处交叉重叠,所述进风风道的进风进口和所述排风风道的排风进口均设置于所述壳体的底部,出风口均设置于所述壳体的顶部,风道平缓不会造成能量损失,噪音小。且第一初滤网斜置的方式使得安装方便且过滤面积最大。增加过滤面积使得气流更干净,且热交换风机使用寿命更长。

进一步地,所述进风风道包括室外进风腔和室内出风腔,所述排风风道包括室内进风腔和室外出风腔。所述四个腔室呈X型,进风风道和排风风道的风道短且风道拐角较为平缓。

为了使得气体干净,进一步地,所述室外进风腔和所述室内进风腔内均设置有初滤网。

进一步地,所述室外进风腔由所述进风进口至所述热交换芯呈外大内小的喇叭状。用于将室外的风收集分布至热交换芯处。

进一步地,所述热交换芯具有互不相通的两个通道,其中;

一个所述通道的入口与所述室外进风腔的连通,其出口与所述进风风机的入口连通;

另一个所述通道的入口与所述室内进风腔连通,其出口与所述排风风机的入口连通。

为了使得进风干净无杂质,进一步地,所述室内出风腔内对应于所述进风出口设置有室内过滤网。室内过滤网能够进行二次过滤。

进一步地,所述室内出风腔内设置有分布装置,所述分布装置设置于所述进风风机与所述进风风道的出口之间。使得过滤的气流经过分布装置再经过室内过滤网后从进风风道的出口到室内。

进一步地,所述室内进风腔内设置有进风传感器。

进一步地,所述室内进风腔内设置有进风传感器和与进风传感器连接的电控板,所述电控板分别与所述进风风机和排风风机连接。传感器可以用于检测CO2、PM2.5或TVOC。

进一步地,所述进风进口上设置有加热器,在冬季较冷情况下可以开启加热器对气流进行加热,使得加热效果更好。所述加热器采用PTC加热器,PTC加热器采用PTC陶瓷发热元件与铝管组成。该类型PTC发热体有热阻小、换热效率高的优点,是一种自动恒温、省电的电加热器。进风进口与加热器通过螺钉和螺钉孔连接。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热交换系统,其中,包括如上所述的热交换风机,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壳体上的控制屏,所述控制屏与电控板连接。

所述壳体上设置有与所述电控板连接的控制屏和电源。壳体的正面板设置触摸控制屏和显示屏,用来显示温度以及其他检测数值;可以在通过控制屏在控制板中输入相关参数阈值,当检测到的相关参数超出阈值时,进风风机和排风风机就做出相应的相应动作,增大交换风量或减小交换风量。

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热交换风机中所述热交换芯设置于所述进风风道中间,所述排风风道与所述进风风道在所述热交换芯处交叉重叠;所述进风风道的进风进口设置在所述壳体背板的底部;所述进风风道的进风出口设置在所述壳体的顶部;所述热交换芯与所述进风出口之间设置有进风风机;所述进风风道内对应于所述进风进口斜置有第一初滤网,所述第一初滤网设置于所述壳体的侧壁与所述壳体的底部之间;所述排风风道的排风进口设置在所述壳体底板的底部;所述排风风道的排风出口设置在所述壳体背板的顶部;所述热交换芯与所述排风出口之间设置有排风风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热交换风机中所述排风风道与所述进风风道在所述热交换芯处交叉重叠,所述进风风道的进风进口和所述排风风道的排风进口均设置于所述壳体的底部,出风口均设置于所述壳体的顶部,风道平缓不会造成能量损失,噪音小。且第一初滤网斜置的方式使得安装方便且过滤面积最大。增加过滤面积使得气流更干净,且热交换风机使用寿命更长。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热交换风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热交换风机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热交换风机的内部结构俯视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热交换风机的工作流程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热交换风机的加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壳体; 2-进风进口; 3-进风出口;

4-排风进口; 5-排风出口; 6-室外进风腔;

7-室内出风腔; 8-室内进风腔; 9-室外出风腔;

10-进风风机; 11-排风风机; 12-热交换芯;

13-第一初滤网; 14-第二初滤网; 15-室内过滤网;

16-进风传感器; 17-加热器; 18-电控板。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热交换风机包括壳体以及设置在壳体内的热交换芯12、进风风道和排风风道,所述热交换芯12设置于所述进风风道中间,所述排风风道与所述进风风道在所述热交换芯12处交叉重叠;

所述进风风道的进风进口2设置在所述壳体背板的底部;所述进风风道的进风出口3设置在所述壳体的顶部;所述热交换芯12与所述进风出口3之间设置有进风风机10;

所述进风风机10的入口与所述热交换芯12连通,所述进风风机10的出口与所述进风风道的进风出口3连通;

所述排风风道的排风进口4设置在所述壳体底板的底部;所述排风风道的排风出口5设置在所述壳体背板的顶部;所述热交换芯12与所述排风出口5之间设置有排风风机11。

所述排风风机11的入口与所述热交换芯12连通,所述排风风机11的出口与所述排风出口5连通。

所述排风风道与所述进风风道在所述热交换芯12处交叉重叠,发生热交换,进风风道与排风风道呈X型,所以室内空气流向呈大致的抛物线型,拐动角度较为平缓,较之传统的L、S型风道,风道短且风道拐角较为平缓的风道,没有过大的拐动角度,不会在局部区域产生回旋,造成能量损失,不会产生噪声。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热交换风机中所述排风风道与所述进风风道在所述热交换芯12处交叉重叠,所述进风风道的进风进口2和所述排风风道的排风进口4均设置于所述壳体的底部,出风口均设置于所述壳体的顶部,风道平缓不会造成能量损失,噪音小。且所述热交换芯12与所述进风出口3之间设置有进风风机10;所述热交换芯12与所述排风出口5之间设置有排风风机11,使得换热效率高。具有布局合理、能耗低等优点。

进一步地,所述进风风道包括室外进风腔6和室内出风腔7,所述排风风道包括室内进风腔8和室外出风腔9。所述四个腔室呈X型,进风风道和排风风道的风道短且风道拐角较为平缓。

为了使得气体干净,进一步地,所述室外进风腔6和所述室内进风腔8内均设置有初滤网。

进一步地,所述室外进风腔6由所述进风进口2至所述热交换芯12呈外大内小的喇叭状。用于将室外的风收集分布至热交换芯12处。

进一步地,所述热交换芯12具有互不相通的两个通道,其中;

一个所述通道的入口与所述室外进风腔6的连通,其出口与所述进风风机10的入口连通;

另一个所述通道的入口与所述室内进风腔8连通,其出口与所述排风风机11的入口连通。

为了使得进风干净无杂质,进一步地,所述室内出风腔7内对应于所述进风出口3设置有室内过滤网15。室内过滤网15能够进行二次过滤。

进一步地,所述室内出风腔7内设置有分布装置,所述分布装置设置于所述进风风机10与所述进风风道的出口之间。使得过滤的气流经过分布装置再经过室内过滤网15后从进风风道的出口到室内。

进一步地,所述室内进风腔8内设置有进风传感器16,加装传感器可以实现多功能监测和自动化调节。

进一步地,还设置有与所述进风传感器16连接的电控板18,所述电控板18分别与所述进风风机10和排风风机11连接。传感器可以用于检测CO2、PM2.5或TVOC。

如图5所示,进一步地,所述进风进口2上设置有加热器17,在冬季较冷情况下可以开启加热器17对气流进行加热,使得加热效果更好。所述加热器17采用PTC加热器,PTC加热器采用PTC陶瓷发热元件与铝管组成。该类型PTC发热体有热阻小、换热效率高的优点,是一种自动恒温、省电的电加热器。突出特点在于安全性能上,任何应用情况下均不会产生如电热管类加热器的表面“发红”现象,从而防止烫伤,火灾等安全隐患。进风进口2与加热器17通过螺钉和螺钉孔连接。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热交换系统,其中,包括如上所述的热交换风机,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壳体1上的控制屏,所述控制屏与电控板18连接。

所述壳体上设置有与所述电控板18连接的控制屏和电源。壳体1的正面板设置触摸控制屏和显示屏,用来显示温度以及其他检测数值;可以在通过控制屏在控制板中输入相关参数阈值,当检测到的相关参数超出阈值时,进风风机10和排风风机11就做出相应的相应动作,增大交换风量或减小交换风量。

本实用新型中进风风道入口处设置有进风口与室外连通,进风口设置在左下角,进风风道在进风口处设置有直角。所述进风风道内对应于所述进风风道的进风进口2斜置有第一初滤网,所述第一初滤网设置于所述壳体1的侧壁与所述壳体1的底部之间;第一初滤网斜置的方式使得安装方便且过滤面积最大。增加过滤面积使得气流更干净,且热交换风机和热交换芯使用寿命更长。

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初滤网与所述进风进口之间的泡沫层所述泡沫层对应于所述进风风道的进风进口2设置,所述初滤网对应于所述热交换芯12设置。三角形的区域,其内正对进风口的位置设置有用于防止结露的泡沫层。

进一步地,所述排风风道内对应于所述排风风道的排风进口4斜置有第二初滤网14,所述第二初滤网14设置于所述壳体1的侧壁与所述壳体1的底部之间。

进风通过喇叭状的室外进风腔6,风从所述进风风道的进风进口2至所述热交换芯12,风被聚拢之后与热交换芯12的入口连接;风从热交换芯12的出口流至室内出风腔7内与进风风机10的入口连通,进风风机10的出口通过进风分布装置与室内过滤网15连通,室内过滤网15可以做成长方体状或其他形状,室内过滤网15与室内连通;

排风进风口设置在右下角,在排风风机11的作用下,先经过倾斜设置的第二初滤网14,然后进入到室内进风腔8,室内进风腔8内设置有电控板18、进风传感器16和电源模块,室内进风腔8的出口与热交换芯12连通,将从第二初滤网14过来的室内空气,在排风风机11的作用下经过热交换芯12,与进风通道的风在热交换芯12内进行热交换,热交换芯12的出口与室外出风腔9的排风风机11连通,排风风机11的出口与排风出风口连通。

此外,在进风风道的进风进口、出风口,排风风道的排风进口、出风口均设置有测温探头,用于检测进风风道两端和排风风道的两端的温度。

室内外存在温差,使用该装置进行通风,进入室内的风要经过热交换作用先进行加热或者降温,使得进入的风尽量与室内温度趋同,不会加重空调和暖气的负担,减少能源浪费。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热交换风机中所述热交换芯设置于所述进风风道中间,所述排风风道与所述进风风道在所述热交换芯处交叉重叠;所述进风风道的进风进口设置在所述壳体背板的底部;所述进风风道的进风出口设置在所述壳体的顶部;所述热交换芯与所述进风风道的进风出口之间设置有进风风机;所述排风风道的排风进口设置在所述壳体底板的底部;所述排风风道的排风出口设置在所述壳体背板的顶部;所述热交换芯与所述排风风道的排风出口之间设置有排风风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热交换风机中所述排风风道与所述进风风道在所述热交换芯处交叉重叠,所述进风风道的进风进口和所述排风风道的排风进口均设置于所述壳体的底部,出风口均设置于所述壳体的顶部,风道平缓不会造成能量损失,噪音小。且所述热交换芯与所述进风风道的进风出口之间设置有进风风机;所述热交换芯与所述排风风道的排风出口之间设置有排风风机,使得换热效率高,风机的设置方式使得换热效率高。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