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磁能热水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水电分离的磁能热水器。
背景技术:
市面上的热水器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燃气热水器,一种是电热水器,燃气热水器的技术比较成熟,但是不够环保,产生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容易发生中毒事件;电热水器是由电直接加热,工作时电热丝处于漏电高温超高温状态,发热组件又是浸泡在导电的自来水中,防漏电系统若有故障会危害人身安全。
目前市场上出现了磁能热水器,但都还是局限于电包水结构情况,没有完全把水路跟电路分离开来,容易因为缺水而出现干烧现象,在使用时,电磁感应线圈自身发热,做不到快速降温容易出现烧损现象,并且现有的磁能热水器存在热利用率低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水电分离的磁能热水器,用以解决市场上出现了磁能热水器,但都还是局限于电包水结构情况,没有完全把水路跟电路分离开来,容易因为缺水而出现干烧现象,在使用时,电磁感应线圈自身发热,做不到快速降温容易出现烧损现象,并且现有的磁能热水器存在热利用率低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下述技术方案:一种水电分离的磁能热水器,它包括水路部分和电路部分,水路部分包括水盘、自感应发电线圈、温度开关、限流电阻和发光二极管,自感应发电线圈、温度开关、限流电阻和发光二极管均设置在水盘上;水盘内盘绕有水路,水路的进水端安装有进水管道,水路的出水端安装有出水管道,所述自感应发电线圈盘绕在水路上,自感应发电线圈与温度开关的一端电连接,温度开关的另一端通过线路依次与限流电阻、发光二极管电连接,且温度开关的温度感应端与水路贴合设置;
电路部分包括主控板、电磁感应加热线圈、氧化铝陶瓷盘、水冷散热器和光敏电阻;水冷散热器和光敏电阻均连接在主控板上,水冷散热器对应安装在电磁感应加热线圈的一侧,氧化铝陶瓷盘设置在自感应发电线圈和水冷散热器之间,且电磁感应加热线圈盘绕在氧化铝陶瓷盘的上表面并固定设置,氧化铝陶瓷盘的下表面为散热面,光敏电阻设置在发光二极管的下方,且发光二极管的光源发射端对应光敏电阻的光敏信号接收端,主控板上设置有主控电路,主控电路与电磁感应加热线圈、水冷散热器和光敏电阻电连接,主控板的外壁上安装有冷水流入管道和热水流出管道,冷水流入管道与水冷散热器连通,水冷散热器上设置有循环管道,循环管道与进水管道连通,热水流出管道与出水管道连通。
优选的,自感应发电线圈盘绕在水路的中心位置;水路的中部为进水端,水路的外部为出水端。
优选的,氧化铝陶瓷盘的下表面设置有铝板。
优选的,氧化铝陶瓷盘的上表面开设有连续的环形槽,环形槽的直径与电磁感应加热线圈的引线直径相同,电磁感应加热线圈盘绕在环形槽内,并通过环氧树脂固封。
优选的,水冷散热器内设置有功率转换电路,功率转换电路包括IGBT模块和整流器。
优选的,冷水流入管道内设置有水流传感器和进水温度传感器。
优选的,冷水流入管道内设置有水流传感器和进水温度传感器。
优选的,主控板上设置有显示器控制面板。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水电分离的磁能热水器,真正解决了水电分离的问题,同时也解决了水路水盘上的温度和干烧保护检测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由独立的水路和电路两部分组成,水路只通水不通电,电路部分只通电不通水,实现了水路和电路的完全分离。
本实用新型水路部分通过温度开关、限流电阻和发光二极管来监控是否处于干烧状态,当水盘干烧或温度过高时,温度开关感受到温度的突然上升,当达到一定温度后断开,此时自感应发电线圈电流无法通过温度开关传送到发光二极管,发光二极管不工作,电路部分的光敏电阻的信号接收端接收不到光源,阻值由几欧变为几千欧,主控板上的处理器由此判断水盘为干烧或温度过高状态,继而切断功率输出。从而避免了因为缺水而出现的干烧现象。
本实用新型电路部分内的电磁感应加热线圈盘绕在氧化铝陶瓷盘的上表面并固定,由于氧化铝陶瓷散热迅速而且又是绝缘,耐高温和抗摔强度高,将电磁感应加热线圈盘绕在氧化铝陶瓷盘上并固定,氧化铝陶瓷盘将电磁感应加热线圈的热量传到水冷散热器,通过水冷散热器把热吸收即解决了电磁感应加热线圈自身发热的问题,外接冷水通过冷水流入管道,经过水冷散热器的循环后温度有所提升,再由循环管道进入到水盘的进水管道,从而提高了热的利用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分解图;
图2是水盘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氧化铝陶瓷盘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图5是图4的左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水路部分和电路部分完全分离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实施例1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所述方位词左、右、上、下均是以图1所示的视图为基准定义的,应当理解,所述方位词的使用不应限制本申请所请求的保护范围。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如图1至图6所示,一种水电分离的磁能热水器,它包括水路部分和电路部分,水路部分包括水盘1、自感应发电线圈2、温度开关3、限流电阻4和发光二极管5,自感应发电线圈2、温度开关3、限流电阻4和发光二极管5均设置在水盘1上;水盘1内盘绕有水路,水路的进水端安装有进水管道1-1,水路的出水端安装有出水管道1-2,所述自感应发电线圈2盘绕在水路上,自感应发电线圈2与温度开关3的一端电连接,温度开关3的另一端通过线路依次与限流电阻4、发光二极管5电连接,且温度开关3的温度感应端与水路贴合设置;
电路部分包括主控板6、电磁感应加热线圈7、氧化铝陶瓷盘8、水冷散热器9和光敏电阻10;水冷散热器9和光敏电阻10均连接在主控板6上,水冷散热器9对应安装在电磁感应加热线圈7的一侧,氧化铝陶瓷盘8设置在自感应发电线圈2和水冷散热器9之间,且电磁感应加热线圈7盘绕在氧化铝陶瓷盘8的上表面并固定设置,氧化铝陶瓷盘8的下表面为散热面,光敏电阻10设置在发光二极管5的下方,且发光二极管5的光源发射端对应光敏电阻10的光敏信号接收端,主控板6上设置有主控电路11,主控电路11与电磁感应加热线圈7、水冷散热器9和光敏电阻10电连接,主控板6的外壁上安装有冷水流入管道6-1和热水流出管道6-2,冷水流入管道6-1与水冷散热器9连通,水冷散热器9上设置有循环管道9-1,循环管道9-1与进水管道1-1连通,热水流出管道6-2与出水管道1-2连通。本实用新型中,主控电路11为电磁感应加热线圈7、水冷散热器9和光敏电阻10供电,自感应发电线圈2用来感受电磁感应加热线圈7的电流。
本实用新型水路部分中水盘1的温度检测和干烧保护原理:正常工作时,主控电路11控制电磁感应加热线圈7通电,水盘1上的自感应发电线圈2感应到电路部分电磁感应加热线圈7的电流,根据电磁感应原理,自感应发电线圈2产生相应的电流,此时温度开关3为开启状态,自感应发电线圈2产生的电流经过水盘1上的温度开关3输送至限流电阻4,再经限流电阻4至发光二极管5供电,使发光二极管5得电工作发出白色光,光敏电阻10的光敏信号接收端接收到光源信号,阻值突变由正常的几千欧降到几欧,主控板6上处理器判断为正常状态;当水盘1干烧或温度过高时,温度开关3感受到温度的突然上升,当达到一定温度后断开,此时自感应发电线圈2电流无法流过温度开关3输送至发光二极管5,发光二极管5不工作,电路部分的光敏电阻10的光敏信号接收端无信号接收,阻值由几欧变为几千欧,主控板6上的处理器由此判断水盘1为干烧或温度过高状态,继而通过主控电路11切断功率输出。
本实用新型解决电磁感应加热线圈7自身发热和热利用效率低问题的原理:由于氧化铝陶瓷散热迅速而且绝缘性好,耐高温和抗摔强度高,将电磁感应加热线圈7盘绕在氧化铝陶瓷盘8的上,氧化铝陶瓷盘8将电磁感应加热线圈7的热量传到水冷散热器9,通过水冷散热器9把热吸收解决了电磁感应加热线圈7自身发热的问题,外接冷水通过冷水流入管道6-1流入并经过水冷散热器9的循环后温度有所提升,再进入到水盘1的进水管道1-1,从而提高了热的利用效率。
实施例2
如图1和图2所示,在上述技术方案基础上,自感应发电线圈2盘绕在水路的中心位置;水路的中部为进水端,水路的外部为出水端。如此设置,中部的电流更加集中,加热效果更好,冷水通过设置在中部的进水端的进水管道1-1流入,由设置在水路外部的出水端的出水管道1-2流出,利用效率更高。
实施例3
如图3所示,在上述技术方案基础上,氧化铝陶瓷盘8的下表面设置有铝板12。如此设置,由于铝的导热速度快,使得铝板12能够将氧化铝陶瓷盘8上电磁感应加热线圈7上的热量迅速传递到水冷散热器9,达到快速冷却的作用。
实施例4
如图1和图4所示,在上述技术方案基础上,氧化铝陶瓷盘8的上表面开设有连续的环形槽8-1,环形槽8-1的直径与电磁感应加热线圈7的引线直径相同,电磁感应加热线圈7盘绕在环形槽8-1内,并通过环氧树脂固封。如此设置,电磁感应加热线圈7不会发生掉落,并且电磁感应加热线圈7上的热量不会流失,全部传递给氧化铝陶瓷盘8,并通过氧化铝陶瓷8下方的铝板12传递到水冷散热器9,达到快速冷却的作用。
实施例5
如图1所示,在上述技术方案基础上,水冷散热器9内设置有功率转换电路9-2,功率转换电路9-2包括IGBT模块和整流器。如此设置,达到快速冷却电磁感应加热线圈7的作用。
实施例6
如图1所示,在上述技术方案基础上,冷水流入管道6-1内设置有水流传感器13和进水温度传感器14。如此设置,实时监测进水温度和水流,以便后期操作调整。
实施例7
如图1所示,在上述技术方案基础上,热水流出管道6-2内设置有出水温度传感器15。如此设置,实时监测出水温度,以便后期操作调整。
实施例8
如图1和图5所示,在上述技术方案基础上,主控板6上设置有显示器控制面板16。如此设置,便于操作和调整出水温度和水流。
虽然,上文中已经用一般性说明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了详尽的描述,但在本实用新型基础上,可以对之作一些修改或改进,这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精神的基础上所做的这些修改或改进,均属于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