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循环扰动的储能式移动空调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830722阅读:642来源:国知局
一种循环扰动的储能式移动空调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空调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移动空调,尤其涉及一种循环扰动的储能式移动空调,主要用于室内局部区间温度调节,尤其适用于家庭的厨房或卫生间。



背景技术:

空调即空气调节器是一种用于给空间区域(一般为密闭)提供处理空气温度变化的机组。它的功能是对房间(或封闭空间、区域)内空气的温度和湿度等参数进行调节,以满足人体舒适的要求。

目前空调的形式多种多样,其中,储能式移动空调仍然存在一些缺点,例如浸设在储水箱储水空间中的冷凝器热传递速度慢,从而导致空调换热效率低下。因此,现有技术中,为了提高冷凝器的换热效率,通常储能式移动空调的储水箱中插设相变储能棒以增强其换热效果,但是由于储水箱中的水是一定的,当水静止不动时,热传递效果较差,冷凝器的换热速率将大大降低,导致空调的能效及其低下。

鉴于此,提出一种循环扰动的储能式移动空调是本实用新型所要研究的课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一种循环扰动的储能式移动空调,以解决现有移动式空调的冷凝器热传递差而导致的换热效率低下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循环扰动的储能式移动空调,包括一空调箱体以及依次连接的蒸发器、压缩机、冷凝器和节流元件,所述蒸发器、压缩机、冷凝器和节流元件均安置在所述空调箱体内,其创新点在于:

还包括一储水箱,所述冷凝器浸设于所述储水箱的水中,所述储水箱位于所述空调箱体内;

所述储水箱中设有扰动装置,该扰动装置能够迫使储水箱中的水相对冷凝器加速流动。

上述技术方案中的有关内容解释如下:

1、上述方案中,所述扰动装置包括动力源扰动装置和非动力源扰动装置。

2、上述方案中,所述动力源扰动装置采用搅拌结构和/或循环泵结构。

3、上述方案中,所述循环泵结构由循环泵、三通阀以及输送管路组成,其中,所述输送管路包括第一管路、第二管路以及第三管路;所述第一管路一端连接所述三通阀的第一连接口,另一端延伸至所述储水箱外,以此形成进出水的通道;所述第二管路一端连接所述三通阀的第二连接口,另一端连接所述循环泵出水口,所述循环泵的进水口与所述储水箱的储水空间连通;所述第三管路一端连接所述三通阀的第三连接口,另一端连通所述储水箱内。

4、上述方案中,所述非动力源扰动装置包括一设在储水箱内的隔板,所述隔板设在冷凝器的旁边,以此将所述储水箱的储水空间隔离成一能够驱使储水箱中水体相对冷凝器循环扰动的循环通道。

5、上述方案中,还包括一加热装置,该加热装置设在储水箱的储水空间内。

6、上述方案中,所述加热装置包括一电加热棒、一驱动电路以及一控制器,所述控制器对应电加热棒具有一输出端,该输出端连接所述驱动电路的控制端,所述驱动电路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电加热棒的输入端。

7、上述方案中,所述空调箱体可以是指空调的箱体,也可以是空调的支架。

工作原理: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最突出的特点是将冷凝器置入储水箱内,通过储水箱中的水与冷凝器进行换热,并在储水箱中设有扰动装置,该扰动装置能够使得储水箱中的水相对冷凝器加速流动,从而加速冷凝器的热交换,进而显著提高空调能效。

由于上述技术方案运用,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

本实用新型由于将冷凝器置入储水箱内,并且在储水箱中增加有扰动装置,从而大大加快了水和冷凝器的热交换速率,显著提高了空调的能效。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实施例1中空调制冷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本实施例1中空调制热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以上附图中:1、空调箱体;10、风扇;11、进风口;12、出风口;2、压缩机;3、四通阀;4、储水箱;40、温度传感器;5、电子式变流节流器;6、蒸发器;7、冷凝器;8、三通阀;80、循环泵;81、进出水口;82、入水口;83、电加热棒;9、相变储能棒。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一种循环扰动的储能式移动空调

参见附图1-2,包括一空调箱体1,该空调箱体1中具有进风口11和出风口12,在空调箱体1内部设有一储水箱4、一压缩机2、一冷凝器7、一节流元件、一蒸发器6、风扇10以及一四通阀3。

所述储水箱4中存有水,水中插设有相变储能棒9,所述冷凝器7设于储水箱4的储水空间中,即浸设在储水箱4的水中;所述压缩机2通过所述四通阀3分别连接至所述冷凝器7和所述蒸发器6中,所述冷凝器7通过所述节流元件连接所述蒸发器6,所述蒸发器6位于储水箱4的上方。

为了提高冷凝器7换热效率,所述储水箱4内部设有扰动装置,所述扰动装置采用动力源扰动装置,该动力源采用循环泵结构,所述循环泵结构由循环泵80、三通阀8以及输送管路组成,其中,所述输送管路包括第一管路、第二管路以及第三管路;所述第一管路一端连接所述三通阀8的第一连接口,另一端延伸至所述储水箱4外,以此形成进出水的通道,进出水的通道具有一进出水口81;所述第二管路一端连接所述三通阀8的第二连接口,另一端连接所述循环泵80的出水口,所述循环泵80的进水口与所述储水箱4的储水空间连通;所述第三管路一端连接所述三通阀8的第三连接口,另一端连通所述储水箱4内,所述第三管路连通储水箱4的一端为入水口82。

为例体现本实用新型的创造性,将本实用新型带有循环泵的空调和未带循环泵的空调按照国家标准(GB/T7725-2004)T3工况下进行能效比同比实验,实际测得实验数据见下表:

从上表实验数据中可以看出:(一)在制冷状态下,原有空调所测得的制冷量为770W,而采用本实用新型带有循环泵80的空调所测得的制冷量为845W,制冷量增加了75W;原有空调所测得的功耗为273W, 而采用本实用新型带有循环泵80的空调所测得的能耗为273W,能耗未改变;原有移动空调所测得的能效比EER为2.973,而移动空调采用本实用新型带有循环泵80的空调所测得的能效比EER为3.095,能效比增加了0.302,节能效率提高了10.81%。(二)在制热状态下,原有移动空调所测得的制热量为914W,而移动空调采用本实用新型带有循环泵80的空调所测得的制热量为992W,制冷量增加了78W;原有移动空调所测得的功耗为312W, 而移动空调采用本实用新型带有循环泵80的空调所测得的能耗为303W,能耗降低9W;原有移动空调所测得的能效比COP为2.93,而移动空调采用本实用新型带有循环泵80的空调所测得的能效比COP为3.27,能效比增加了0.34,节能效率提高了11.60%。

本实施例中,所述节流元件采用电子式变流节流器5。

所述储水箱4内部设有一温度传感器40,该温度传感器40用于实时检测储水箱4内部水的温度。

对应所述温度传感器40设置信号处理电路、控制器以及第一驱动电路,所述温度传感器40的输出端连接所述信号处理电路的输入端,所述信号处理电路的输出端连接所述控制器的输入端,所述控制器对应电子式变流器5具有第一输出端,该第一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驱动电路的控制端,所述第一驱动电路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电子式变流节流器5的输入端。

进一步地,所述电子式变流节流器5具有一开度调节范围,设定该开度调节范围为变流孔截面积的8%~90%。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还包括一加热装置,该加热装置设在储水箱4的储水空间中,所述加热装置包括一电加热棒83和第二驱动电路,所述控制器对应电加热棒83具有第二输出端,该第二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驱动电路的控制端,所述第二驱动电路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电加热棒83的输入端,用于制热时,防止储水箱4内部的水冻结。

针对上述实施例,本实施例进一步解释及可能产生的变化描述如下:

1、上述实施例中,所述扰动装置动力源扰动装置,该动力源扰动装置采用循环泵结构,事实上,这种动力源还可以采用搅拌结构以实现扰动,在水中设置搅拌桨叶,通过搅拌桨叶在储水箱4内部旋转对水进行搅拌,起到加快储水箱4内部水的流动速度,从而使其快速与冷凝器7进行热交换除了动力源扰动装置;当然还可以采用非动力源扰动装置,具体包括一设在储水箱4内的隔板,所述隔板设在冷凝器7的旁边,以此将所述储水箱4的储水空间隔离成一能够驱使储水箱4中水体相对冷凝器7循环扰动的循环通道。

2、上述实施例中,为了防止储水箱4中水冻结,还可以将循环管路设置成包括一热循环管路和一冷循环管路,所述热循环管路用于向储水箱4中输入热水,从而防止水冻结,所述冷循环管路用于箱储水箱4中输入冷水。

3、上述实施例中,所述节流元件采用电子式变流节流器5为最佳方案,事实上,节流元件还可以采用其它变流节流器,甚至还可以采用毛细管节流器、喷嘴节流器等定流节流器,这些均是可行的。

热传递的方式有三种,第一种是传导,第二种是对流,第三种是辐射,现有技术中,冷凝器7与液体之间相对静止,冷凝器7散热表面与液体之间是通过传导以及对流进行热传递,其中,由于液体与冷凝器7之间相对静止,导致对流效果较弱,再加上冷凝器7散热表面最高温度在45度以内,因此,冷凝器7和液体之间的热交换较差。而本实用新型采用扰动的技术措施,迫使液体相对冷凝器7表面进行流动,使得液体与冷凝器7之间对流的热传递效率大大提高,从而提高了换热效率。

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实用新型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