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道结构和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432972阅读:396来源:国知局
风道结构和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空气调节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风道结构和空调器。



背景技术:

对于传统的壁挂机和部分立式空调而言,一般采用贯流风机进行送风,贯流风机放置在风道内,其出风效果和噪音大小受风道结构影响较大,如果贯流风机的风道过短,虽然可以保证出风强度,但是会造成送风距离较短,导致室内某些位置无法送风到位,如果风道过长,又会导致送风距离过长,虽然可以将风送至室内较大范围,但是送风过程能量损失较大,送风强度较小,容易造成风量不足。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风道结构和空调器,既可以保证风道结构具有足够的送风距离,又能够保证出风口具有足够的送风强度。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风道结构,包括风道和设置在风道内的贯流风叶,风道具有出风口,出风口包括上导流壁和下导流壁,在贯流风叶的截面上,贯流风叶的中心与上导流壁的内侧上边缘的距离为L1,贯流风叶的中心与下导流壁的内侧下边缘的距离为L2,下导流壁的内侧下边缘为下导流壁相对于上导流壁的距离最小的位置,L1/L2的范围为1.59至2.03。

优选地,L1/L2的范围为1.70至1.89。

优选地,L1的长度范围为138.8mm~148.8mm。

优选地,L2的长度范围为73.3mm~87.3mm。

优选地,贯流风叶直径为D,与下导流壁衔接位置处的风道的内侧壁距离贯流风叶的外边缘最小间距为L3,其中L3=D。

优选地,其特征在于,D的范围为109~115mm。

优选地,在贯流风叶的截面上,贯流风叶的圆心相对于上导流壁的内侧上边缘与下导流壁的内侧下边缘之间的连线的垂直距离为L4,L4的范围为52.2~71.4mm。

优选地,L4/L2的比值范围为0.7到0.9。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风道结构,该风道结构为上述的风道结构。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风道结构,包括风道和设置在风道内的贯流风叶,风道具有出风口,出风口包括上导流壁和下导流壁,在贯流风叶的截面上,贯流风叶的中心与上导流壁的内侧上边缘的距离为L1,贯流风叶的中心与下导流壁的内侧下边缘的距离为L2,下导流壁的内侧下边缘为下导流壁相对于上导流壁的距离最小的位置,L1/L2的范围为1.59至2.03。出风口具有进风端和出风端,其中贯流风叶的中心与风道的上导流壁的内侧上边缘的距离决定了风道的出风长度,贯流风叶的中心与风道的下导流壁的内侧下边缘的距离决定了出风口风道的进风位置,两者相结合,可以决定风道结构的送风距离,通过将L1/L2的范围限定为1.59至2.03,可以通过贯流风叶的中心与这两者的间距合理限定风道结构的送风距离,使得风道结构可以与贯流风叶的直径相关联,既能够具有足够的送风距离,又能够提供足够的出风强度,使得空调的出风结构更加合理,同时还可以使空调器的出风噪音得到一定的控制,从而使得空调的出风更加均匀,出风效果更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风道结构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风道结构的尺寸关系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的立体结构图。

附图标记表示为:

1、贯流风叶;2、出风口;3、上导流壁;4、下导流壁;5、蜗舌。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参见图1至图3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风道结构包括风道和设置在风道内的贯流风叶1,风道具有出风口2,在贯流风叶1的截面上,贯流风叶1的中心与风道的出风口2内侧上边缘的距离为L1,贯流风叶1的中心与风道的出风口2内侧进风位置的下边缘的距离为L2,下导流壁4的内侧下边缘为下导流壁4相对于上导流壁3的距离最小的位置,L1/L2的范围为1.59至2.03。

出风口2具有进风端和出风端,其中贯流风叶1的中心与风道的上导流壁的内侧上边缘的距离决定了风道的出风长度,贯流风叶1的中心与风道的下导流壁的内侧下边缘的距离决定了出风口风道的进风位置,两者相结合,可以决定风道结构的送风距离,即从出风口风道的进风位置到出风位置之间的距离,通过将L1/L2的范围限定为1.59至2.03,可以通过贯流风叶的中心与这两者的间距合理限定风道结构的送风距离,使得风道结构可以与贯流风叶的直径相关联,既能够具有足够的送风距离,又能够提供足够的出风强度,使得空调的出风结构更加合理,同时还可以使空调器的出风噪音得到一定的控制,从而使得空调的出风更加均匀,出风效果更好。

一般而言,下导流壁4相对于上导流壁3的距离最小的位置为蜗喉所在,贯流风叶1的送风在此处收紧之后,就会进行扩张,因此可以认为此处对风道结构的送风距离和送风强度均有较大影响,以此点作为下导流壁4的内侧下边缘,可以使风道的结构设计更加合理,获得的运行参数更加准确,能够更加有效地保证空调的送风距离和送风强度,同时更加有效地减小空调运行的噪音。

优选地,L1/L2的范围为1.70至1.89,可以使风道结构设计处于一个更加合理的范围之内,从而获得更好的风道结构,进一步保证风道送风距离和送风强度的均衡性,提高送风性能,降低送风噪音。

优选地,L1的长度范围为138.8mm~148.8mm。

优选地,L2的长度范围为73.3mm~87.3mm。其中L1的数值可以和L2的数值进行匹配,一般而言,L1的数值与L2的数值应该成正比关系,例如,当L1的长度为138.8mm时,L2的长度为73.3mm,L1的长度为143.5mm时,L2的长度为80mm,L1的长度为148.8mm时,L2的长度为87.3mm。当然,L1与L2的关系也可以遵从其他的函数关系,只要满足上述的比例关系即可。

优选地,贯流风叶1直径为D,与下导流壁4衔接位置处的风道的内侧壁距离贯流风叶1的外边缘最小间距为L3,其中L3=(6%~9%)D。贯流风叶1的外缘与下导流壁4衔接位置处的风道的内侧壁的最小间距受到贯流风叶1的直径的影响,当该间距过小而贯流风叶1的直径过大时,会导致空调的气流涡流噪声明显增加,当该间距过大而贯流风叶1的直径过小时,会导致空调的蜗舌位置处的回风量较大,影响空调的出风效率。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将L3与D的关系设置为L3=(6%~9%)D,从而可以使贯流风叶的外缘与下导流壁4衔接位置处的风道的内侧壁的最小间距与贯流风叶1的直径具有合理的比例关系,既能够使得回风量保持在一个合理的数值,又能够在此基础上尽量的减小噪音,提高空调的出风性能。

优选地,D的范围为109~115mm。一般而言,贯流风叶1的半径需要与L2之间满足一定的要求,即D/2需要小于L2,从而避免贯流风叶1的半径过大而与风道之间发生过干涉,但同时,D/2也不能比L2太小,当D/2过小时,就会导致贯流风叶1的送风性能不能够得到有效发挥,降低贯流风叶1的送风能力。因此,将D的范围设置为109~115mm,使得贯流风叶1的半径在54.5到57.5之间,贯流风叶1的半径与L2的差值保持在15.8至29.8之间,就能够使得贯流风叶1的半径与L2具有较合适的差值范围,能够保证贯流风叶1的出风能力,提高空调的出风性能。

优选地,在贯流风叶1的截面上,贯流风叶的圆心相对于上导流壁的内侧上边缘与下导流壁的内侧下边缘之间的连线的垂直距离为L4,L4的范围为52.2~71.4mm。

优选地,L4/L2的比值范围为0.7到0.9。L4/L2的比值代表了贯流风叶1的中心相对于下导流壁4的内侧下边缘的偏斜程度,该比值过小,就会导致贯流风叶1相对于下导流壁4的内侧下边缘的偏斜距离过大,不利于空调器的出风,同样的,该比值过大,会导致贯流风叶1相对于下导流壁4的内侧下边缘的偏斜距离过小,同样不利于空调器的出风,因此,需要将L4/L2的比值范围限制在0.7到0.9,以保证贯流风叶1在风道内的出风性能。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空调器包括风道结构,该风道结构为上述的风道结构。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在不冲突的前提下,上述各有利方式可以自由地组合、叠加。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型,这些改进和变型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