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叠型热交换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814220发布日期:2019-02-10 14:08阅读:160来源:国知局
层叠型热交换器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基于2016年6月7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16-113808号,并通过参照将其记载内容编入本申请。

本发明涉及一种层叠型热交换器。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公开有使制冷循环的制冷剂与热介质进行热交换的层叠型热交换器。该热交换器层叠有多个板。通过多个板而形成供制冷剂流动的制冷剂流路和供热介质流动的热介质流路。在多个板的层叠方向上,制冷剂流路和热介质流路交替地配置。另外,该热交换器具有与多个制冷剂流路分别相连的制冷剂用箱空间。制冷剂用箱空间利用分别形成于多个板的连通孔构成。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59669号公报

可是,在制冷剂用箱空间中,从制冷循环的压缩机排出而成为高压的制冷剂汇集并流动。因此,对于热交换器,在多个板的层叠方向上施加从制冷剂用箱空间的内侧朝向外侧的应力。并且,对于形成制冷剂流路的两个板,施加使两个板相互分离的方向的应力。由于该应力而产生两个板的接合部等的破坏。

尤其是,在两个板之间的制冷剂流路配置制冷剂用翅片的情况下,制冷剂用翅片与两个板接合。在该情况下,使两个板互相分离的方向的应力集中于制冷剂用翅片中的制冷剂用箱空间侧的部分。由于该应力集中而产生制冷剂用翅片的断裂。此外,产生两个板的接合部等的破坏。

这样一来,上述以往的层叠型热交换器存在相对于制冷剂的耐压强度不足这样的问题。

因此,本发明的发明者研究了在多个板的每一个中,在制冷剂流路中的制冷剂用箱空间的周边部设置朝向制冷剂流路侧突出的突出部。在形成一个制冷剂流路的两个板中,突出部的顶部彼此接合。由此,突出部承受使两个板分离的方向上的应力。因此,与未设置突出部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热交换器相对于制冷剂的耐压强度。

然而,在该情况下,拉伸应力集中于突出部的侧壁部中的制冷剂用箱空间侧的一部分。本发明的发明者发现了侧壁部根据集中的拉伸应力的大小而断裂从而产生制冷剂的泄漏这样的问题。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问题在使第一流体与第二流体进行热交换且第一流体比第二流体压力高的层叠型热交换器中产生。换言之,上述的问题在使第一流体与比第一流体压力低的第二流体进行热交换的层叠型热交换器中产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进一步提高层叠型热交换器相对于第一流体的耐压强度。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观点,

多个板层叠而成的层叠型热交换器具备:

多个第一板;以及

多个第二板,

一个第一板与一个第二板交替地层叠,

在一个第二板与相对于该一个第二板在第一板和第二板的层叠方向的一方侧相邻的一个第一板之间,形成有供第一流体流动的第一流路,

在一个第二板与相对于该一个第二板在层叠方向的另一方侧相邻的一个第一板之间,形成有供比第一流体低压的第二流体流动的第二流路,

多个第一板分别具有第一主体部和第一连通孔,第一主体部对第一流路与第二流路进行划分,第一连通孔形成于第一主体部,并且构成使在层叠方向上隔着第二流路而相邻的第一流路彼此连通的箱空间,

多个第二板分别具有第二主体部和第二连通孔,第二主体部对第一流路与第二流路进行划分,第二连通孔形成于第二主体部,并且构成箱空间,

各第一板和各第二板中的至少一方具有一个以上的突出部,该突出部配置于第一流路中的箱空间的周边部,并且从第一主体部和第二主体部中的至少一方的主体部朝向第一流路侧突出,

各多个第一板与各多个第二板经由突出部而相互接合,

突出部具有顶部和侧壁部,顶部是第一板与第二板的接合部位,侧壁部与顶部的周围相连,并且在层叠方向上侧壁部与主体部相比位于顶部侧,

在侧壁部中的箱空间侧的一部分形成有厚壁构造部,与第一主体部和第二主体部的各自的对第一流路与第二流路进行划分的划分部分的板厚相比,该厚壁构造部在与层叠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整体的厚度更厚。

由此,与在侧壁部中的箱空间侧的一部分未形成厚壁构造部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侧壁部的拉伸强度。因此,据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层叠型热交换器相对于第一流体的耐压强度。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观点,

多个板层叠而成的层叠型热交换器具备:

多个第一板;以及

多个第二板,

一个第一板与一个第二板交替地层叠,

在一个第二板与相对于该一个第二板在第一板和第二板的层叠方向的一方侧相邻的一个第一板之间,形成有供第一流体流动的第一流路,

在一个第二板与相对于该一个第二板在层叠方向的另一方侧相邻的一个第一板之间,形成有供比第一流体低压的第二流体流动的第二流路,

多个第一板分别具有:第一主体部,该第一主体部对第一流路与第二流路进行划分;第一连通孔,该第一连通孔形成于第一主体部,并且构成使在层叠方向上隔着第二流路而相邻的第一流路彼此连通的箱空间;以及第一筒部,该第一筒部从第一连通孔的周缘朝向层叠方向的一方侧延伸,

多个第二板分别具有:第二主体部,该第二主体部对第一流路与第二流路进行划分;第二连通孔,该第二连通孔形成于第二主体部,并且构成箱空间;以及第二筒部,该第二筒部从第二连通孔的周缘朝向层叠方向的另一方侧延伸,

一个第二板的第二筒部与相对于该一个第二板在层叠方向的另一方侧相邻的第一板的第一筒部具有相互重叠的部分,重叠的部分彼此接合,从而形成箱空间,

多个第二板分别具有一个以上的突出部,该突出部配置于第一流路中的箱空间的周边部,并且从第一主体部和第二主体部中的至少一方的主体部朝向第一流路侧突出,

各多个第一板与各多个第二板经由突出部而相互接合,

突出部具有顶部和侧壁部,顶部是第一板与第二板的接合部位,侧壁部与顶部的周围相连,并且在层叠方向上侧壁部与主体部相比位于顶部侧,

多个第一板及多个第二板分别由金属材料构成,

侧壁部中的箱空间侧的一部分与第二筒部相连,并且经由钎料而与第一筒部的一部分接合。

由此,与侧壁部的一部分未与第一筒部的一部分接合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侧壁部的拉伸强度。因此,据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层叠型热交换器相对于第一流体的耐压强度。

附图说明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热交换器的俯视图。

图2是图1的ii-ii线处的热交换器的剖视图。

图3是图1的iii-iii线处的热交换器的剖视图。

图4是构成第一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的外板及制冷剂用翅片的俯视图。

图5是构成第一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的内板及冷却水用翅片的俯视图。

图6是图4的vi-vi线处的热交换器的剖视图。

图7是图4中的突出部的放大图。

图8是图7中的viii部的放大图。

图9是第二实施方式中的热交换器的与图6对应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的各实施方式相互之间,对于彼此相同或等同的部分附加相同符号来进行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图1-图3所示的本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10是构成制冷循环的散热器。热交换器10使作为第一流体的制冷循环的制冷剂与作为第二流体的冷却水进行热交换而使制冷剂散热。散热的制冷剂被从构成制冷循环的压缩机排出,且比吸入到压缩机的制冷剂压力高。因此,在热交换器10的内部流动的制冷剂比冷却水压力高。

如图2、3所示,热交换器10层叠有多个板12。多个板12由金属材料构成。多个板12通过钎焊而接合。多个板12形成多个制冷剂流路14、多个冷却水流路16、两个制冷剂用箱空间18及两个冷却水用箱空间20。

热交换器10具备作为多个板12的多个内板22和多个外板24。内板22和外板24通过冲压加工而成为各图所示的形状。内板22对应于第一板。外板24对应于第二板。

一个内板22与一个外板24交替层叠。在内板22与外板24交替层叠的状态下,一个内板22位于一个外板24的内部。在以下,将内板22与外板24的层叠方向简称为层叠方向。

一个内板22具有朝向层叠方向的一方侧延伸的第一外周壁26。第一外周壁26位于内板22的外周整个区域。一个外板24具有朝向层叠方向的一方侧延伸的第二外周壁28。第二外周壁28位于外板24的外周整个区域。在一个外板24和相对于该外板24在层叠方向的一方侧相邻的一个内板22中,第一外周壁26位于第二外周壁28的内侧。

在一个外板24与相对于该外板24在层叠方向的一方侧相邻的一个内板22之间形成有第一空间。第一外周壁26与第二外周壁28具有相互重叠的部分。重叠的部分彼此经由钎料而接合。由此,第一空间被密封。该第一空间是供制冷剂流动的制冷剂流路14。制冷剂流路14对应于第一流路。

在一个外板24与相对于该外板24在层叠方向的另一方侧相邻的一个内板22之间形成有第二空间。该外板24的第二外周壁28与相对于该外板位于层叠方向的另一方侧的另一外板24的第二外周壁28重叠的部分彼此接合。由此,第二空间被密封。该第二空间是流动冷却水的冷却水流路16。冷却水流路16对应于第二流路。

这样一来,在热交换器10中,多个内板22和多个外板24分别划分出制冷剂流路14和冷却水流路16。在热交换器10中,在层叠方向上,制冷剂流路14与冷却水流路16交替配置有多个。

在制冷剂流路14中,配置有促进制冷剂与冷却水的热交换的制冷剂用翅片30。制冷剂用翅片30与相邻的内板22和外板24接合。在冷却水流路16中,配置有促进制冷剂与冷却水的热交换的冷却水用翅片32。冷却水用翅片32与相邻的内板22和外板24接合。

如图2所示,一个内板22具有第一主体部34和第一筒部36。第一主体部34是由第一外周壁26包围的部分。第一主体部34具有对制冷剂流路14与冷却水流路16进行划分的划分部分34a。在第一主体部34形成有构成制冷剂用箱空间18的制冷剂用的第一连通孔38。第一筒部36从第一主体部34中的第一连通孔38的周缘38a向层叠方向的一方侧延伸。第一筒部36的内部与第一连通孔38连通。

一个外板24具有第二主体部40和第二筒部42。第二主体部40是由第二外周壁28包围的部分。第二主体部40具有对制冷剂流路14与冷却水流路16进行划分的划分部分40a。在第二主体部40形成有构成制冷剂用箱空间18的制冷剂用的第二连通孔44。第二筒部42从第二主体部40中的第二连通孔44的周缘44a向层叠方向的另一方侧延伸。第二筒部42的内部与第二连通孔44连通。

一个外板24的第二筒部42与相对于该外板24在层叠方向的另一方侧相邻的一个内板22的第一筒部36具有相互重叠的部分。重叠的部分彼此经由钎料而接合。由此,形成将在层叠方向上隔着冷却水流路16而相邻的制冷剂流路14连通的连通空间。该连通空间不与冷却水流路16连通。该连通空间是制冷剂用箱空间18。制冷剂用箱空间18作为使制冷剂向多个制冷剂流路14分配的分配部或使从多个制冷剂流路14流出的制冷剂集合的集合部而发挥功能。

热交换器10作为多个板12具备一个第一外壁板46和一个第二外壁板48。第一外壁板46位于热交换器10中的层叠方向的一方侧的端部。第二外壁板48位于热交换器10中的层叠方向的另一方侧的端部。第一外壁板46及第二外壁板48是用于确保热交换器10的强度的加强构件。第一外壁板46及第二外壁板48比内板22及外板24厚。

热交换器10具备连接块50。连接块50是用于将热交换器10与制冷剂配管连接的连接构件。连接块50安装于第一外壁板46的开口部。连接块50的内部空间50a与制冷剂用箱空间18连通。在制冷剂用箱空间18的与连接块50侧相反的一侧,第二外壁板48的一部分构成制冷剂用箱空间18的盖。

如图3所示,在一个内板22的第一主体部34形成有构成冷却水用箱空间20的冷却水用的第一连通孔52。在一个外板24的第二主体部40形成有构成冷却水用箱空间20的冷却水用的第二连通孔54。

并且,在第一连通孔52与第二连通孔54连通着的状态下,外板24与相对于外板24在层叠方向的一方侧相邻的一个内板22接合。由此,形成使在层叠方向上隔着制冷剂流路14而相邻的冷却水流路16连通的连通空间。该连通空间不与制冷剂流路14连通。该连通空间是冷却水用箱空间20。冷却水用箱空间20作为使冷却水向多个冷却水流路16分配的分配部或使从多个冷却水流路16流出的冷却水集合的集合部而发挥功能。

具体而言,在一个外板24的第二连通孔54的周边设置有接合部56。在相对于该外板24在层叠方向的一方侧相邻的一个内板22的第一连通孔52的周边设置有接合部58。接合部56与接合部58经由钎料而接合。如图4所示,接合部56在第二连通孔54的周围整个区域配置。虽然未图示,但与接合部56同样,接合部58在第一连通孔52的周围整个区域配置。

如图3所示,热交换器10具备冷却水管60。冷却水管60是将热交换器10与冷却水配管连接的连接构件。冷却水管60安装于第一外壁板46的开口部,第一外壁板46设置在与连接块50不同的位置。冷却水管60的内部空间60a与冷却水用箱空间20连通。

如图4、5所示,两个制冷剂用箱空间18和两个冷却水用箱空间20分别配置于各板22、24的四个角部。两个制冷剂用箱空间18配置于四个角部中的位于对角线上的两个角部。同样,两个冷却水用箱空间20配置于四个角部中的位于对角线上的另外两个角部。

流入两个制冷剂用箱空间18的一方的制冷剂被向多个制冷剂流路14分配。流经多个制冷剂流路14后的制冷剂向两个制冷剂用箱空间18的另一方流入而集合。另外,流入两个冷却水用箱空间20的一方的冷却水被向多个冷却水流路16分配。流经多个冷却水流路16后的冷却水向两个冷却水用箱空间20的另一方流入而集合。当制冷剂在多个制冷剂流路14流动时,制冷剂与冷却水进行热交换。

如图2所示,内板22和外板24在制冷剂用箱空间18的外围具有经由钎料而相互接合的接合部62、64。接合部62、64对与制冷剂用箱空间18相连的制冷剂流路14进行划分。除了制冷剂用箱空间18外围的一部分之外,接合部62、64配置于制冷剂用箱空间18整个外围的一半以上的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接合部64配置于制冷剂用箱空间18整个外围的3/4左右。与接合部64同样,接合部62配置于制冷剂用箱空间18的整个外围的3/4左右。因此,如图4所示,在两个制冷剂用箱空间18中,均仅在制冷剂用箱空间18的周围的一部分处,制冷剂用箱空间18与制冷剂流路14相连。在本实施方式中,也通过接合部62、64确保热交换器10对制冷剂的耐压强度。

如图4所示,外板24具有两个突出部70。两个突出部70位于制冷剂流路14中的制冷剂用箱空间18与制冷剂用翅片30之间。即,两个突出部70位于第二主体部40中的靠近第二连通孔44的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两个突出部70与第二连通孔44相邻。

另外,两个突出部70在制冷剂流路14中岛状地配置。突出部70为岛状是指突出部70的周围是由制冷剂包围的状态。换言之,两个突出部70分别配置为将制冷剂流路14分为多个流路14a。

如图6所示,两个突出部70朝向层叠方向的一方侧突出。在图6中,省略了制冷剂用翅片30及冷却水用翅片32的图示。两个突出部70由第二主体部40的弯折形状构成。第二主体部40的弯折形状是指第二主体部40以向层叠方向的一方侧鼓起的方式弯折而成的形状。该弯折形状通过外板24的冲压加工而形成。

另外,内板22具有朝向层叠方向的另一方侧突出的两个突出部72。两个突出部72相对于两个突出部70分别配置于在层叠方向上相对的位置。与两个突出部70同样,两个突出部72由第一主体部34的弯折形状构成。

在外板24和相对于该外板24在层叠方向的一方侧相邻的内板22中,突出部70与突出部72经由钎料而接合。即,内板22与外板24经由突出部70、72而相互接合。

如图7、8所示,突出部70具有顶部701和侧壁部702。顶部701是与突出部72接合的接合部位。侧壁部702与顶部701的周围相连。侧壁部702是将顶部701包围的筒状。侧壁部702在层叠方向上与第二主体部40相比位于顶部701侧。即,侧壁部702与假想线vl1相比位于层叠方向的一方侧。假想线vl1是表示层叠方向上的第二主体部40的划分部分40a的表面的位置的线。

如图8所示,侧壁部702中的制冷剂用箱空间18侧的一部分702a与第二筒部42相连。在一部分702a与第二筒部42之间不产生台阶。一部分702a在与层叠方向垂直的方向上与第一筒部36相对。一部分702a经由钎料74即焊脚74而与第一筒部36的一部分36a接合。由此,在侧壁部702的一部分702a形成有厚壁构造部91。厚壁构造部91包括:一部分702a、与一部分702a接触的焊脚74、第一筒部36中的与焊脚74接触的部分36a。与第一主体部34的划分部分34a的板厚t1及第二主体部40的划分部分40a的板厚t2分别相比,厚壁构造部91在与层叠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整体的厚度t3更厚。

在此,在本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10中,在不具有突出部70、72的情况下,使内板22与外板24相互分离的方向上的应力集中于制冷剂用翅片30中制冷剂用箱空间18侧的部分。由于该应力集中而导致产生制冷剂用翅片30的断裂。

相对于此,在本实施方式的在热交换器10中,具有突出部70、72,且两者接合。由此,接合着的突出部70、72承受使内板22与外板24分离的方向上的应力。因此,与不具有突出部70、72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热交换器10对制冷剂的耐压强度。

另外,在具有突出部的情况下,由在制冷剂用箱空间中流动的制冷剂的压力产生的拉伸应力集中于突出部的侧壁部中制冷剂用箱空间侧的一部分。因此,当在该侧壁部的一部分未形成本实施方式的厚壁构造部91时,根据拉伸应力的大小而会导致侧壁部断裂,从而产生制冷剂的泄漏。

相对于此,在本实施方式的在热交换器10中,对于侧壁部702的一部分702a形成有厚壁构造部91。因此,与未形成厚壁构造部91而侧壁部702的一部分702a未被加强的情况相比,侧壁部702的拉伸强度提高。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10,能够进一步提高相对于制冷剂的耐压强度。

(第二实施方式)

对于图9所示的本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10,内板22不具有突出部72这一点和外板24取代突出部70而具有突出部80这一点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10不同。热交换器10的其他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10相同。在图9中,省略制冷剂用翅片30及冷却水用翅片32的图示。

突出部80从制冷剂用箱空间18分离地配置。换言之,突出部80在相对于层叠方向交差的方向上从第二筒部42分离地配置。内板22与外板24经由突出部80而相互接合。

突出部80具有顶部801和侧壁部802。顶部801是与内板22接合的接合部位。侧壁部802与顶部801的周围相连。侧壁部802是包围顶部801的筒状。侧壁部802在层叠方向上与第二主体部40相比位于顶部801侧。即,侧壁部802与假想线vl2相比位于层叠方向的一方侧。假想线vl2是表示层叠方向上的第二主体部40的划分部分40a的表面的位置的线。

在本实施方式中,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侧壁部802中制冷剂用箱空间18侧的一部分802a未与第二筒部42相连。在一部分802a与第二筒部42之间产生有台阶。一部分802a自身的板厚t4比划分部分40a的板厚t2厚。由此,在侧壁部802的一部分802a形成有厚壁构造部92。与第一主体部34的划分部分34a的板厚t1及第二主体部40的划分部分40a的板厚t2分别相比,厚壁构造部92在与层叠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整体的厚度t4更厚。

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形成有厚壁构造部92。因此,与不同于本实施方式的侧壁部802的一部分802a被设为与划分部分40a相同厚度的情况相比,侧壁部802的拉伸强度提高。因此,通过本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10,也能够进一步提高对于制冷剂的耐压强度。

(其他实施方式)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能够如下述那样在请求保护的范围内进行适当变更。

(1)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外板24具有两个突出部70,但不限于此。突出部70的个数也可以是一个或三个以上。同样,虽然内板22具有两个突出部72,但不限于此。突出部72的个数也可以是一个或三个以上。

(2)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热交换器10具有外板24的突出部70和内板22的突出部72这两方,但不限于此。热交换器10也可以仅有突出部70和突出部72中的某一方。

(3)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在外板24的突出部70形成有厚壁构造部91,但不限于此。也可以在内板22的突出部72形成厚壁构造部。也可以在突出部70和突出部72这两方形成厚壁构造部。同样,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在外板24的突出部80形成有厚壁构造部92,但不限于此。对于仅形成于内板22和外板24中的内板22的突出部,也可以形成厚壁构造部。另外,对于形成于内板22和外板24这两方的突出部,也可以分别形成厚壁构造部。

(4)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热交换器10具备制冷剂用翅片30及冷却水用翅片32,不限于此。热交换器10也可以不具备制冷剂用翅片30及冷却水用翅片32。

(5)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作为第二流体,使用了冷却水,但也可以使用冷却水以外的流体。作为冷却水以外的流体,例如举出空气的例子。

(6)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热交换器10被用作散热器,但不限于此。热交换器10也可以用于其他用途。作为其他用途,举出对发动机油进行冷却的油冷却器的例子。油冷却器使作为第一流体的发动机油与压力低于发动机油的第二流体进行热交换。作为压力低于发动机油的流体,举出冷却水、空气的例子。另外,作为热交换器10的其他用途,举出对egr气体进行冷却的egr冷却器的例子。egr气体是被用于egr(exhaustgasrecirculation:排气再循环)系统的在与发动机相连的进气通路中进行再循环的废气。egr冷却器使作为第一流体的egr气体与压力低于egr气体的第二流体进行热交换。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在请求保护的范围内能够进行适当变更,也包含各种变形例、等同范围内的变形。另外,上述各实施方式并不是彼此无关的,除了组合明显不可能的情况之外,能够进行适当组合。另外,不言而喻,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除了特别明确表示是必须的情况及原理上被认为明显是必须的情况等之外,构成实施方式的要素并不是必须的。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在提及实施方式的构成要素的个数、数值、量、范围等的数值的情况下,除了特别明确表示是必须的情况及原理上明显被限定为特定的数的情况等之外,并不限于该特定的数。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在提及构成要素等的材质、形状、位置关系等时,除了特别明确表示的情况及原理上被限定为特定的材质、形状、位置关系等的情况等之外,不对其材质、形状、位置关系等进行限定。

(总结)

根据上述各实施方式的一部分或全部所示的第一观点,层叠型热交换器具备多个第一板和多个第二板。第一板和第二板中的至少一方具有配置于第一流路中的箱空间的周边部且从第一主体部和第二主体部中的至少一方的主体部朝向第一流路侧突出的一个以上的突出部。第一板和第二板经由突出部而相互接合。突出部具有顶部和侧壁部。在侧壁部中箱空间侧的一部分形成有厚壁构造部,该厚壁构造部与第一主体部和第二主体部各自中的对第一流路与第二流路进行划分的划分部分的板厚相比,在与层叠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整体的厚度更厚。

另外,根据第二观点,在第一流路配置有翅片,该翅片接合于相邻的第一板和第二板,并且促进第一流体与第二流体的热交换。第一流路中箱空间的周边部是第一流路中的箱空间与翅片之间的部分。

在不具有突出部的情况下,使第一板与第二板相互分离的方向上的应力集中于翅片中箱空间侧的部分。由于该应力集中而产生翅片的断裂。因此,第一观点的结构对于在第一流路配置有翅片的情况特别有效。即,根据第一观点的结构,能够抑制翅片的断裂。

另外,根据第三观点,多个第一板分别具有第一筒部,该第一筒部从第一连通孔的周缘朝向层叠方向的一方侧延伸,多个第二板分别具有第二筒部,该第二筒部从第二连通孔的周缘朝向层叠方向的另一方侧延伸。一个第二板的第二筒部与相对于该一个第二板在层叠方向的另一方侧相邻的第一板的第一筒部具有相互重叠的部分,重叠的部分彼此接合,从而形成箱空间。多个第二板分别具有突出部。多个第一板及多个第二板分别由金属材料构成。侧壁部的一部分与第二筒部相连,并且经由钎料而与第一筒部接合。厚壁构造部包括:一部分、与一部分接触的钎料及第一筒部中与钎料接触的部分。这样一来,优选形成厚壁构造部。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