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燃气灶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312109发布日期:2018-08-31 22:05阅读:162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燃气灶具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燃气灶具。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的燃烧器通常一次空气进气槽位于面板的下方,此结构的一次空气进气效果较不稳定,燃气与空气的混合效果不佳,导致燃气的燃烧不够充分,燃烧器的功率小,燃烧效果差。

影响煤气燃烧器工作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煤气与空气混合的充分与否,因此引射器的设计就至关重要。为了提高引射系数,目前市场上的引射器通常将引射器长长地设置在底座外侧,或者将引射器设置在底座内,在引射管尾部设置弧形的混合腔,引射管和混合腔沿着基座的边缘延伸设置,由于受到基座体积的限制,引射管和混合腔的长度均受到限制,无法达到提高引射系数的目的。

现有的燃烧器在使用时,汤汁容易溢出,洒落在燃烧器内部,对清洁造成极大的不便,长时间不进行清洁易滋生细菌,卫生性能差。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燃气和空气的混合效果佳、燃气燃烧充分、燃烧效率高的燃气灶具。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燃气灶具,包括底壳、面板、设于面板上方的固定盘及位于固定盘上方的锅支架,所述固定盘上方安装有燃烧器;所述面板底面设有供燃气输入的进气通道,面板上表面设有与该进气通道相连通的喷嘴,该喷嘴与燃烧器上的进气口正对设置;所述燃烧器上设有供空气流入的一次空气进气槽,该一次空气进气槽位于固定盘上方。一次空气进气槽位于固定盘的上方,而不是位于底壳内,没有障碍物对空气进行阻挡,燃气和空气的混合更加充分、有效,进而整个燃烧器的燃烧效率得到提高。

进一步的,所述面板上安装有突出于面板上表面设置的喷嘴凹座,所述喷嘴安装于该喷嘴凹座上。喷嘴凹座将喷嘴抬升至引射器的进气口正中心位置,使得燃气的进气效果达到最佳。

进一步的,所述面板上设有可与燃烧器配合的十字形定位凸台,该定位凸台上设有所述喷嘴凹座。十字形定位凸台方便燃烧器底座和面板的安装定位,安装更加顺利、省时。

进一步的,所述面板上与燃烧器中心对应的位置设有热敏传感器。热敏传感器可感应至温度大于危险温度时,停止燃烧器工作。

进一步的,所述燃烧器包括外燃烧器和内燃烧器,所述面板底面设有位于两侧的第一进气通道和第二进气通道,与第一进气通道相连通的外火喷嘴与外燃烧器的进气口正对设置,与第二进气通道相连通的内火喷嘴与内燃烧器的进气口正对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燃烧器上设有两个外燃烧器进气口。

进一步的,所述燃烧器包括位于固定盘上方的底座、头部容腔及引射器组件,所述引射器组件包括横向设于底座内的第一引射管和第二引射管,所述第一引射管沿第一方向设置,其一端与头部容腔中心的出气口相连通,所述第二引射管靠近底座中心,并与第一引射管并排设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引射管横跨了整个底座,相对底座体积来说长度和体积都达到了最大极限,充分利用了底座的表面,在相同体积底座下大大提高了引射器的引射系数,燃气和空气的混合均匀、充分,提高了燃烧功率,燃烧效果佳。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引射管的数量为两个,其反向分布于第一引射管的两侧,且贯穿底座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引射管上连接有混合腔室,该混合腔室上设有供混合气流入头部容腔的出气孔。

进一步的,所述底座外周边缘上设有多个一次空气进气槽;所述头部容腔外周边缘上设有二次空气进气槽。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整个燃烧器都安装在固定盘的上方,燃烧所需的空气均来自面板的上方,燃气与空气的混合效果好,一次空气进气槽、二次空气进气槽分别独立设置,且自成专用的流动通道,使得燃气的燃烧效果佳,燃烧器的燃烧功率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部分结构分解示意图一。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部分结构分解示意图二。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部分结构主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部分结构剖视图。

图5为带有引射器组件的底座和头部容腔组合的背面结构示意图。

图6为底座和头部容腔组合的正面结构示意图一。

图7为底座和头部容腔组合的正面结构示意图二。

图8为底座和头部容腔组合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9为带有引射器组件的底座和头部容腔组合的剖开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面板(装配有零部件)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面板(装配有零部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面板的正面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面板的被背面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面板(装配有进气铝管)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面板(装配有进气铝管)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参照图1-15,一种燃气灶具,自下而上包括底壳7、面板6、固定盘8及锅支架9,固定盘8上方安装有燃烧器,燃烧器包括大致呈方形的底座2、呈圆环状的头部容腔3、可拆卸地安装在头部容腔3外围的燃烧器外盘33和可拆卸地安装在头部容腔3中心的燃烧器内盘34及引射器组件,整个燃烧器位于固定盘8的上方,即头部容腔3位于底座2的上方,底座2安装于固定盘8的上方。底壳7与底座2相连,面板6与固定盘8粘接,且固定盘8在面板6的上部,通过固定盘8与燃烧器底座2连接定位面板6,固定盘8上安放底座2。

引射器组件设置在底座2上,其包括横向设置在底座2内的第一引射管4,该第一引射管4的一端与头部容腔3中心的出气口32相连通,第一引射管4沿第一方向设置,于本实施例中,第一引射管4沿底座2的径向延伸底座2的一半;另外两个为对称分布在第一引射管4两侧的第二引射管1,第二引射管1贯穿整个底座2宽度设置,且第二引射管1尽量靠近第一引射管4设置,第一引射管4与第二引射管1并排设置,且大致平行,第一引射管4的进气口与第二引射管1的进气口反向设置。上述底座2、头部容腔3及引射器组件为一体成型结构,且第一引射管4、第二引射管1之间形成有连接筋5,可以避免燃烧器积水。

燃烧器包括外燃烧器和内燃烧器,外燃烧器包括燃烧器外盘33、第二引射管1、用于给第二引射管1供气的第一进气通道811、外火喷嘴821;内燃烧器包括燃烧器内盘34、第一引射管4、用于给第一引射管4供气的第二进气通道812、内火喷嘴822。

底座2的侧壁沿周向开设有多个一次空气进气槽21,特别是第二引射管1的进气口对应位置开设有至少一个进气槽。头部容腔3的侧壁沿周向也开设有多个二次空气进气槽31。

第二引射管1包括沿底座2的横向依次连接的吸气收缩管11、喉部12、混合管13及扩压管14,扩压管14的尾部连接有混合腔室15,且吸气收缩管11、喉部12、混合管13、扩压管14及混合腔室15为一体结构。混合腔室15从扩压管14的尾部向远离第一引射管的方向弯折,并向吸气收缩管11的进气口方向横向延伸,且混合腔室15为大致沿着呈圆环状的头部容腔3的边缘延伸的弧形腔体,弧形结构的腔体可以有效增加混合腔室15的有效长度和混合体积,而且弧形结构的设计增加了气体碰撞的机会,气体在混合腔15室内不断改变方向,燃气和空气的混合效果佳,使得燃气和空气的混合更加充分;混合腔室15的高度大于等于扩压管14的内径。

混合腔室15的尾部,即混合腔室15靠近吸气收缩管11的进气口方向的部分顶面开设有供燃气和空气的混合气体流出的出气孔151,该出气孔151可以是开设在头部容腔3的底面。于本实施例中,头部容腔3的侧壁沿周向开设有两个二次空气进气槽31且两个引射器上的出气孔的位置刚好与两个二次空气进气槽的位置相对应。

当然也可以在混合腔室15的尾部顶面连接中空的导向槽,导向槽的外形、大小可以与混合腔室15尾部的外形相似,且导向槽与混合腔室15尾部相连通,导向槽自混合腔室15的顶面向头部容腔3的方向垂直延伸,出气孔151开设在导向槽的上端面。

呈方形片状的面板6底面两侧形成两个供燃气输入的进气通道,其中左侧为通过外接头螺母与内进气铝管相连的第一进气通道811,右侧为与外进气铝管相连的第二进气通道812;面板6的上表面左侧第一进气通道811对应位置安装有一个突出于面板6上表面的喷嘴凹座823,该喷嘴凹座823上安装有内火喷嘴822,内火喷嘴822与内燃烧器的进气口正对设置。而且该内火喷嘴822与第一引射管4的进气口正对设置,为了提高进气量,两者之间的底座2上开设有一次空气进气槽。

面板6的上表面右侧第二进气通道812对应位置安装有两个突出于面板6上表面的喷嘴凹座,该两个喷嘴凹座上分别安装有外火喷嘴821,外火喷嘴821与外燃烧器的进气口正对设置。而且两个外火喷嘴分别与两个第二引射管的进气口正对设置,为了提高进气量,两者之间的底座2上开设有一次空气进气槽。

面板6上对应于三个喷嘴凹座位置设置有十字形定位凸台83,该十字形定位凸台83包括横向部分和纵向部分,其横向部分宽度较大,喷嘴凹座固定连接在横向部分的局部面积上,纵向部分宽度较小。底座2的相应位置上形成有三个凸槽22,十字形定位凸台位于纵向部分一侧的横向部分刚好卡设入凸槽22内,而底座2的内壁则与纵向部分的侧壁相抵。为了便于定位,右侧两个十字形定位凸台的纵向部分连接为一体。

面板6上与燃烧器中心对应的位置还设有热敏传感器84,当热敏传感器84接触到的温度达到预先设定的危险值时,该热敏传感器84可控制燃烧器停止工作,保证安全性能。

上述具体实施方式用来解释说明本实用新型,而不是对本实用新型进行限制,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对本实用新型作出的任何修改和改变,都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