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079318发布日期:2018-11-27 21:37阅读:135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空调器制造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空调器。



背景技术:

空调器通过向室内输送经过换热的空气来改善室内环境,空调器的出风口设有导风条,导风条对气流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可以起到调节出风方向的作用。相关技术中,空调器的出风道处的气流直接流向室内空间,排出的气流易冲击用户的面部,或直接吹向室内其他物品,容易引起用户的不舒适感,影响用户对空调器的使用体验,存在改进的空间。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空调器,所述空调器可调节出风口处的气流流向,同时降低出风口的风感。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包括:第一导风条,所述第一导风条具有贯穿所述导风条的导风孔,所述第一导风条可枢转地安装于所述空调器的出风口;第一驱动装置,所述第一驱动装置与所述第一导风条相连;检测装置,所述检测装置用于检测所述出风口前方的用户;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与所述检测装置及所述第一驱动装置相连,以根据所述检测装置检测的信号控制所述第一驱动装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通过检测装置检测出风口前方状况,且在检测到出风口前方有用户时,检测装置将检测到的信号发送给控制装置,控制装置控制第一驱动装置驱动第一导风条转动,第一导风条转动至垂直于气流方向或与气流方向的夹角较大,进而有效地降低出风口前方的风感,避免用户受气流冲击,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还包括:第二导风条,所述第二导风条不具有所述导风孔,所述第二导风条可枢转地安装于所述出风口;第二驱动装置,所述第二驱动装置与所述第二导风条相连,且与所述控制装置电连接;其中所述第一驱动装置和所述第二驱动装置设置为可独立控制。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所述空调器具有多个所述出风口,每个所述出风口处均安装有所述第一导风条和所述第二导风条。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同一个所述出风口处的所述第一导风条通过同一个所述第一驱动装置驱动,同一个所述出风口处的所述第二导风条通过同一个所述第二驱动装置驱动。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所述第一导风条和所述第二导风条沿所述出风口的宽度方向并排布置,所述第一导风条和所述第二导风条均沿所述出风口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第一导风条和所述第二导风条的枢转轴线沿所述出风口的长度方向。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所述第一导风条和所述第二导风条中的至少一个包括多个;在所述第二导风条包括多个时,每个所述第二导风条设在所述第一导风条沿所述出风口的宽度方向的同一侧;在所述第一导风条包括多个时,每个所述第一导风条设在所述第二导风条沿所述出风口的宽度方向的同一侧。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所述第一导风条和所述第二导风条沿所述出风口的长度方向并排布置,所述第一导风条和所述第二导风条均沿所述出风口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第一导风条和所述第二导风条的枢转轴线沿所述出风口的长度方向。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沿所述出风口的长度方向并排布置的所述第一导风条和所述第二导风条形成为导风条组,所述出风口处设有多个沿所述出风口的宽度方向并排设置的导风条组,多个所述导风条组的所述第一导风条沿所述出风口的宽度方向并排设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所述出风口包括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所述第一出风口和所述第二出风口处均安装有所述第一导风条和所述第二导风条,所述第一出风口和所述第二出风口的长度方向为竖直方向,所述第一导风条布置在所述第二导风条上方;当所述检测装置检测到所述第一出风口处有儿童时,所述控制装置设置成控制所述第一出风口处的所述第二导风条转动至关闭所述第一出风口的下部,且控制所述第一出风口处的所述第一导风条转动至遮挡所述第一出风口的上部,且控制所述第二出风口处的所述第一导风条和所述第二导风条转动到敞开所述第二出风口。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所述出风口包括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所述第一出风口和所述第二出风口处均安装有所述第一导风条和所述第二导风条,所述第一出风口和所述第二出风口的长度方向为竖直方向,所述第一导风条布置在所述第二导风条上方;当所述检测装置检测到所述第一出风口处有成人时,若所述成人的温度大于第一预设值,所述控制装置设置成控制所述第一出风口处的所述第一导风条和所述第二导风条转动至敞开所述第一出风口且导风方向朝向所述成人;当所述检测装置检测到所述第一出风口处有成人时,若所述成人的温度位于第一预设值与第二预设值之间,所述控制装置设置成控制所述第一出风口处的所述第一导风条转动至遮挡所述第一出风口的上部,所述第二出风口处的所述第一导风条和所述第二导风条转动到敞开所述第二出风口;当所述检测装置检测到所述第一出风口处有成人时,若所述成人的温度小于第二预设值,所述控制装置设置成控制所述第一出风口及所述第二出风口处的所述第一导风条转动至遮挡所述第一出风口的上部,所述第一出风口处的所述第二导风条转动至关闭所述第一出风口的下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所述检测装置布置在所述第一导风条和所述第二导风条之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所述检测装置为红外式。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所述检测装置包括:安装壳,所述安装壳安装于所述空调器的壳体;以及安装于所述安装壳的发光二极管、红外灯套、第一红外接收头、第二红外接收头,所述红外灯套套设在所述发光二极管外。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所述出风口为多个,每个所述出风口处均设有所述检测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的主视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的后视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的第一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中A-A处的剖面图;

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的出风口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的检测装置的爆炸图;

图10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的检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图10中B-B处的剖面图;

图12是根据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的出风口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空调器100,

室内换热模块1,

第一壳体11,前面板111,出风道111a,气流通口111b,后面板112,进风道112a,门板113,封堵板114,室内换热器12,室内风机13,第一驱动电机131,第一风轮132,风机支架14,

第二壳体21,前盖板211,背板212,室内空气进口212a,新风进口212b,空气处理风机22,支撑板24,流道切换件25,净化过滤件26,

中部支撑部件3,外部罩体32,导风装置33,

出风口4,第一出风口4a,第二出风口4b,导风条41,第一导风条41a,第二导风条42a,导风孔43,

检测装置5,安装壳51,发光二极管52,红外灯套53,第一红外接收头54,第二红外接收头55。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空调器100。

下面参考图1-图12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100,该空调器100可以用于调节室内的空气温度和空气湿度。

如图1-图10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100,包括室内换热模块1、空气处理模块2和中部支撑部件3。

如图4所示,室内换热模块1可以包括第一壳体11、室内换热器12和室内风机13,室内换热器12和室内风机13分别设在第一壳体11内,第一壳体11上设有进风道112a、出风道111a和气流通口111b。具体而言,室内换热模块1可以完成空气气流的换热工作。其中,室内风机13可以通过自身旋转引导室内空气通过进风道112a进入到第一壳体11内,空气气流与室内换热器12进行换热,出风道111a的敞开端形成出风口4,换热完成后的换热气流通过出风道111a进入到室内空间内,由此可以实现室内温度的调节。

如图4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示例中,第一壳体11包括前面板111、后面板112、门板113和封堵板114。前面板111和后面板112通过螺钉连接的方式的连接在一起,由此可以限定出室内风机13和室内换热器12的安装空间。后面板112上设有进风道112a,前面板111上设有两个在左右方向上间隔设置的出风道111a,每个出风道111a的下方各设有一个气流通口111b,每个出风道111a均在上下方向上延伸并形成长条状。前面板111上设有两个门板113,每个门板113均可以相对前面板111转动以封堵或打开对应的出风道111a和气流通口111b。两个门板113中间设有封堵板114,封堵板114通过卡扣配合的方式与前面板111连接在一起。可以在前面板111上设有装饰图案,从而可以提升空调器100的外观美观度。

在图4所示的具体示例中,室内风机13为双贯流风机,室内风机13包括两个在左右方向上间隔设置的第一风轮132,每个第一风轮132的上方均设有与其相连的第一驱动电机131。两个第一风轮132均在上下方向上延伸,两个第一驱动电机131均固定在风机支架14上。室内换热器12设在室内风机13的后方并与室内风机13正对设置。由此,通过上述设计,双贯流风机可以增大室内风机13的送风量,室内换热器12与室内风机13正对设置可以增大室内换热器12与空气气流的接触面积,从而可以提升室内换热器12的换热效率。

如图1-图4所示,空气处理模块2可以设在室内换热模块1的下方,空气处理模块2可以包括第二壳体21、空气处理风机22、接水盘、水箱和湿膜,第二壳体21内设有空气流道,空气流道具有设在第二壳体21上的室内空气进口212a和新风进口212b,空气处理风机22、接水盘和水箱可以分别设在空气流道内,水箱可以设在接水盘上以向接水盘内供水,湿膜设在接水盘内。

在一个实施例中,空气处理模块2还包括支撑板24和流道切换件25。其中,支撑板24可以设在空气处理风机22的出风侧的上方,支撑板24上可以设有通风孔,接水盘放置在支撑板24上且位于通风孔的一侧。流道切换件25可以包括罩体和开关门,罩体可以设在支撑板24上且罩体的底壁设有与通风孔正对的开口,罩体的朝向湿膜的一侧设有第一出口,罩体的顶壁设有第二出口,开关门设在罩体上以切换打开第一出口和第二出口,由此可以使空气处理模块2的结构更加简单,方便操作。

在一个实施例中,空气处理模块2还可以包括净化过滤件26,在空气的流动方向上,净化过滤件26位于湿膜的上游,从而可以提升空气气流的清洁度。具体而言,当空气气流通过室内空气进口和/或新风进口进入到空气流道内流通时,净化过滤件26可以对空气气流进行净化和过滤,可以将空气气流中的灰尘和微粒等杂质进行过滤,湿膜可以对净化完成的空气气流再次进行净化和加湿,由此可以实现空气气流的两级净化,可以提升空气气流的清洁度,更加有助于保护用户的呼吸道健康。可选地,净化过滤件26可以为HEPA网。

具体而言,空气处理模块2可以对空气气流进行净化,由此可以提升空气气流的清洁度。其中,空气处理风机22可以引导室内空气通过室内空气进口212a进入到空气流道内,空气处理风机22也可以引导室外的新鲜空气通过新风进口212b进入到空气流道内。可以理解的是,用户可以根据实际使用情况选择新风进口212b的打开和关闭。例如,当空调器100刚开始工作时,可以选择关闭新风进口212b,空气处理风机22只引导室内空气进入空气处理模块2内。当室内空间长时间处于封闭状态时,可以打开新风进口212b,室内空气和室外新鲜的空气可以同时进入到空气处理模块2内,经空气处理模块2净化完成后进入到室内空间内,从而可以实现室内和室外的空气流通,提升室内空气的新鲜度,进而可以提升用户的使用舒适度。

在图3所示的具体示例中,第二壳体21包括前盖板和背板212,前盖板设在背板212的前端,前盖板和背板212通过螺钉连接的方式连接在一起。室内空气进口212a和新风进口212b均设在背板212上,其中,新风进口212b设在背板212的中间位置,两个室内空气进口212a分别设在新风进口212b的左右两侧。由此,通过上述设计,可以使第二壳体21的结构更加紧凑、美观度更高。

水箱、接水盘和湿膜可以组成空气处理模块2中的水处理部件,其中,水箱内盛放的水可以流入到接水盘内,接水盘内的水可以对湿膜进行加湿。当空气流道内的空气气流从湿膜中穿过时,湿膜中的水分子可以对空气分子中的粉尘和污物进行清洗,水分子还可以吸附在空气分子上并随着空气气流进行流通,由此可以起到净化空气和提升空气湿度的双重作用。

当空气处理装置工作时,水箱的出水口打开,水箱内的水流入到接水盘内。由于湿膜的下方放置在接水盘内,接水盘内的水可以对湿膜进行加湿,由此可以使湿膜保持湿润。当接水盘内的水位低于预设水位时,水位检测件可以将出水信号传递至水箱的出水口,出水口打开。当接水盘内的水位到达预设水位时,水位检测件可以将关闭信号传递至水箱的出水口,出水口关闭,接水盘加水完成。进一步地,可以在湿膜内添加杀菌剂,当空气气流在湿膜内流通时,杀菌剂可以杀除空气气流中的细菌,从而可以进一步提升空气气流的清洁度,有利于用户的呼吸道健康。

如图1-图3所示,中部支撑部件3设在室内换热模块1和空气处理模块2之间,中部支撑部件3内设有用于连通空气流道和气流通口111b的中间流道。具体而言,中部支撑部件3可以起到连通室内换热模块1和空气处理模块2的作用。其中,空气处理模块2内的净化完成的空气气流可以通过空气流道进入到中间流道内,然后再通过气流通口111b排出。由此,通过设置中间流道,可以使空调器100内的风道设计更加简单,缩短了净化完成的空气气流的流通距离,从而可以提升空调器100的送风效率。进一步地,通过设置中部支撑部件3,可以使空调器100的外部结构更加协调,可以提升其外观美观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中部支撑部件3包括内部风道件和外部罩体32,内部风道件内设有中间流道,外部罩体32外罩在内部风道件内,外部罩体32为透明件,从而可以提升空调器100的外观美观度。内部风道件的上方设有导风装置33,导风装置33与内部风道件通过螺纹连接的方式旋合连接,其中导风装置33的出风侧与气流通口111b正对。

如图5-图12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100包括:第一导风条41a、第一驱动装置、检测装置5、控制装置。

如图6-图8和图12所示,空调器100具有出风口4,在空调器100内换热后的空气可通过出风口4流向室内空间,第一导风条41a安装于出风口4,且第一导风条41a可枢转地安装于空调器100的出风口4,以使第一导风条41a与空调器100相对转动,进而调节第一导风条41a与出风口4处气流方向的夹角,如图7和图12所示,第一导风条41a为板状,且第一导风条41a沿出风口4的长度方向设置,且第一导风条41a的枢转轴沿出风口4的长度方向安装,这样,调节枢转轴转动时,第一导风条41a转动扫过的区域面积较大,调节第一导风条41a转动对出口处的气流影响较大,由此,驱动第一导风条41a绕轴线转动,可有效地调节气流的流向。

由此,气流从出风口4流出时,若第一导风条41a与气流方向成一定夹角,气流与第一导风条41a的迎风侧接触,第一导风条41a可对气流起到引导作用,以改变气流流向室内空间的方向,第一导风条41a也可调节出风口4处的流通截面积,由此,通过调节第一导风条41a的倾斜角度可改变出风口4的流通截面积以及调节送风方向,以避免气流直接排出冲击用户。

如图7和图12所示,第一导风条41a具有导风孔43,导风孔43贯穿第一导风条41a,气流可从导风孔43处流向室内空间,且在气流穿过导风孔43后,气流会朝向不同的方向扩散,由此,气流穿过导风孔43后风感较弱,第一导风条41a可有效地降低空调器100的出风口4处的风感,比如,第一导风条41a垂直于气流方向设置时,第一导风条41a对应区域无风感,第一导风条41a平行于气流方向设置时,第一导风条41a对应区域风感较强,或第一导风条41a与气流方向成一定夹角时,出风口4的部分方向可实现无风感,部分方向上有风,且可调节导风条41的倾斜角度,以改变无风感区域的范围,适应用户需求,由此,用户可根据实际需求选择第一导风条41a的倾斜角度,便于满足用户在不同情况下的使用需求。

第一驱动装置用于驱动第一导风条41a转动,第一驱动装置与第一导风条41a相连,比如,第一驱动装置的输出轴与第一导风条41a的枢转轴相连,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驱动装置包括驱动电机,驱动电机的输出轴与第一导风条41a的枢转轴相连,驱动电机转动时,枢转轴带动第一导风条41a转动,实现第一导风条41a的角度转动,第一导风条41a的驱动方式简单,便于用户使用,相比于手动驱动第一导风条41a转动,更省时省力,为用户带来极大的方便,提高空调器100的功能性。

检测装置5用于检测出风口4前方的用户,进而根据检测装置5检测到的信号,将第一导风条41a转动至相应的角度,比如,检测装置5为红外式,即检测装置5可包括红外传感器,红外传感器可根据热辐射判断出用户为大人或小孩,这样,检测装置5可检测到出风口4前方是否有用户,若检测到有用户,可将第一导风条41a转动至垂直于气流方向或与气流方向的夹角较大,降低出风口4前方的风感,避免用户受气流冲击,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控制装置与检测装置5相连,控制装置与第一驱动装置相连,以根据检测装置5检测的信号控制第一驱动装置,比如,检测装置5检测到出风口4前方的用户时,检测装置5将检测信号发送给控制装置,控制装置根据接收到的信号做出相应动作,以控制第一驱动装置驱动第一导风条41a转动,降低出风口4前方的风感,避免用户受气流冲击,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控制方式简单,易于实现,便于根据实际情况自动做出相应调整,实现导风条41的角度调节,使得调节方式更加便捷,实现空调器100的智能化控制,提升空调器100的智能化程度,便于用户使用。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100,通过检测装置5检测出风口4前方状况,且在检测到出风口4前方有用户时,检测装置5将检测到的信号发送给控制装置,控制装置控制第一驱动装置驱动第一导风条41a转动,第一导风条41a转动至垂直于气流方向或与气流方向的夹角较大,进而有效地降低出风口4前方的风感,避免用户受气流冲击,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100还包括:第二导风条42a、第二驱动装置。

如图7和图12所示,第二导风条42a为板状,第二导风条42a不具有导风孔43,即第二导风条42a背风侧无风,且第二导风条42a的长度方向沿出风口4的长度方向设置,第二导风条42a可枢转地安装于出风口4,第二导风条42a可在出风口4处相对于空调器100的壳体转动。由此,气流从出风口4流出时,第二导风条42a与气流方向成一定夹角,气流与第二导风条42a的迎风侧接触,第二导风条42a可对气流起到引导作用,以改变气流流向室内空间的方向,第二导风条42a也可调节出风口4处的流通截面积,由此,第二导风条42a的倾斜角度可改变出风口4的流通截面积以及调节送风方向,以避免气流直接排出冲击用户,且当第二导风条42a与气流方向平行时,出风口4处的流通截面积最大,此时空调器100与室内空气的换热效率最佳。

第二驱动装置与第二导风条42a相连,第二驱动装置用于驱动第二导风条42a转动,以将第二导风条42a调节至所需的角度,且第二驱动装置与控制装置电连接,控制装置可控制第二驱动装置驱动第二导风条42a转动至任意角度,比如,第二驱动装置包括驱动电机,第二驱动装置的驱动电机的输出轴与第二导风条42a相连,便于第二驱动装置驱动第二导风条42a转动至所需的角度,从而有效地调节气流方向。

其中,第一驱动装置和第二驱动装置设置为可独立控制,比如,检测装置5检测到空调器100的出风口4处有用户,检测装置5控制第一驱动装置将第一导风条41a与转动至与气流方向垂直,以有效地降低空调器100的出风口4处第一导风条41a正对的位置的风感,避免气流直接冲击用户,使得用户具有舒适的工作环境,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同时第二导风条42a对应的区域远离用户,第二驱动装置驱动第二导风条42a调节至与气流方向平行,使得第二导风条42a正对区域具有较大的出风量,保证空调器100与室内空间的换热效率,这样,既可通过第一导风条41a实现无风感,提高使用体验,又可通过第二导风条42a保证空调器100的换热效率,使得空调器100兼顾使用体验与换热效率。

如图6和图8所示,空调器100具有多个出风口4,至少一个出风口4处安装有第一导风条41a和第二导风条42a,即空调器100至少一个出风口4可实现气流方向的调节、降低风感,比如,每个出风口4处都安装有第一导风条41a和第二导风条42a,保证空调器100具有调节气流方向和改善风感的功能,从而提升空调器100的实用性。

比如,如图6所示,空调器100的左右两侧分别单独设有出风口4,出风口4的长度方向沿竖向,每一个出风口4处安装有第一导风条41a和第二导风条42a,一个出风口4处的第一导风条41a和第二导风条42a与另一个出风口4处的第一导风条41a和第二导风条42a对称布置,比如,如图12所示,空调器100的左侧的出风口4的第一导风条41a位于第二导风条42a的左侧,则空调器100的右侧的出风口4的第一导风条41a位于第二导风条42a的右侧,即空调器100的左右两侧的第二导风条42a位于空调器100的左右两侧的第一导风条41a之间。

这样,第二导风条42a位于空调器100的左右两侧的内侧,第一导风条41a位于空调器100的左右两侧的外侧,由此,可便于调节第一导风条41a和第二导风条42a的倾斜角度时,将空调器100的左右两侧的第二导风条42a的倾斜角度调节一致,使得空调器100的左右两侧的内侧的气流流向相同,或将空调器100的左右两侧的第一导风条41a的倾斜角度调节一致,使得空调器100的左右两侧的外侧的气流流向相同,便于用户将出风口4流出的气流朝向所需的区域集中流动,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

同一个出风口4处的第一导风条41a通过同一个第一驱动装置驱动,同一个出风口4处的第二导风条42a通过同一个第二驱动装置驱动,同一个出风口4处的第一驱动装置和第二驱动装置设置为可独立控制,以使第一导风条41a和第二导风条42a处于不同的状态。

比如,检测装置5检测到空调器100的出风口4处有用户,检测装置5控制第一驱动装置将第一导风条41a与转动至与气流方向垂直,以有效地降低空调器100的出风口4处第一导风条41a正对的位置的风感,避免气流直接冲击用户,使得用户具有舒适的工作环境,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同时第二导风条42a对应的区域远离用户,第二驱动装置驱动第二导风条42a调节至与气流方向平行,使得第二导风条42a正对区域具有较大的出风量,保证空调器100与室内空间的换热效率,这样,既可通过第一导风条41a实现无风感,提高使用体验,又可通过第二导风条42a保证空调器100的换热效率,使得空调器100兼顾使用体验与换热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第一导风条41a可枢转地安装于出风口4,第二导风条42a可枢转地安装于出风口4,如图7所示,第一导风条41a和第二导风条42a沿出风口4的宽度方向并排设置,便于将出风口4处两侧的气流调节为向不同的方向流动,且第一导风条41a和第二导风条42a均沿出风口4的长度方向延伸,第一导风条41a和第二导风条42a的枢转轴线沿出风口4的长度方向,第一导风条41a或第二导风条42a转动时,对出口处的气流影响较大,由此,驱动第一导风条41a或第二导风条42a绕轴线转动,可有效地调节气流的流向。

比如,如图7所示,空调器100为立式,出风口4的长度方向为竖向,第一导风条41a和第二导风条42a均沿竖向延伸,且第一导风条41a和第二导风条42a沿出风口4的左右方向并排设置,比如,空调器100包括两个出风口4,且两个出风口4分别设于空调器100的左右两侧。

其中,如图6所示,左侧出风口4的第一导风条41a设于第二导风条42a的左侧,第一导风条41a和第二导风条42a的枢转轴线沿竖向设置,由此,第一导风条41a绕枢转轴转动,可有效地调节该出风口4左侧流出气流的方向,降低空调器100的风感,第二导风条42a绕枢转轴转动,可有效地调节该出风口4右侧流出气流的方向,便于将气流方向调节至用户所需的方向。

右侧出风口4的第一导风条41a设于第二导风条42a的右侧,第一导风条41a和第二导风条42a的枢转轴线沿竖向设置,由此,第一导风条41a绕枢转轴转动,可有效地调节该出风口4右侧流出气流的方向,降低空调器100的风感,第二导风条42a绕枢转轴转动,可有效地调节该出风口4左侧流出气流的方向,便于将气流方向调节至用户所需的方向。

再比如,空调器100为挂壁式,出风口4的长度方向为横向,第一导风条41a和第二导风条42a均沿横向延伸,且第一导风条41a和第二导风条42a沿出风口4的上下方向并排设置。比如,空调器100包括两个出风口4,且两个出风口4分别设于空调器100的上下两侧。

其中,下侧出风口4的第一导风条41a设于第二导风条42a的下方,第一导风条41a和第二导风条42a的枢转轴线沿横向设置,由此,第一导风条41a绕枢转轴转动,可有效地调节该出风口4下部流出气流的方向,降低空调器100的风感,第二导风条42a绕枢转轴转动,可有效地调节该出风口4上部流出气流的方向,便于将气流方向调节至用户所需的方向。

上侧出风口4的第一导风条41a设于第二导风条42a的上方,第一导风条41a和第二导风条42a的枢转轴线沿横向设置,由此,第一导风条41a绕枢转轴转动,可有效地调节该出风口4上部流出气流的方向,降低空调器100的风感,第二导风条42a绕枢转轴转动,可有效地调节该出风口4下部流出气流的方向,便于将气流方向调节至用户所需的方向。

第一导风条41a和第二导风条42a中的至少一个包括多个,如图7和图12所示,比如,第一导风条41a为多个,或第二导风条42a为多个,或者第一导风条41a和第二导风条42a均为多个。

在第一导风条41a包括多个时,每个第一导风条41a设在第二导风条42a沿出风口4的宽度方向的同一侧,即多个第一导风条41a依次排列于第二导风条42a沿出风口4的宽度方向的同一侧,由此,可将多个第一导风条41a调节为相同的倾斜角度,这样,将相同类型风感的区域集中设置,可明显地改善对应区域的风感,便于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

在第二导风条42a包括多个时,每个第二导风条42a设在第一导风条41a沿出风口4的宽度方向的同一侧,即多个第二导风条42a依次排列于第一导风条41a沿出风口4的宽度方向的同一侧,由此,可将多个第二导风条42a调节为相同的倾斜角度,使得多个第二导风条42a对应区域的气流流向相同,进而将多个第二导风条42a的对应区域集中设置,且该区域的气流流通总量大,可保证空调器100整体的换热效率,便于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

比如,空调器100为立式,出风口4的长度方向沿竖向,出风口4为两个,两个出风口4分别设于空调器100的左右两侧,如图12所示,每个出风口4包括两个第一导风条41a和一个第二导风条42a,第一导风条41a和第二导风条42a沿左右方向布置。

其中,如图12所示,左侧出风口4的两个第一导风条41a依次排列于第二导风条42a的左侧,即第二导风条42a布置在两个第一导风条41a的右侧,由此,同时调节两个第一导风条41a转动,可明显改善出风口4左侧对应区域的风感,第一导风条41a和第二导风条42a在不同的模式对应设置为不同的状态,可满足用户在不同环境下的使用需求。

右侧出风口4的两个第一导风条41a依次排列于第二导风条42a的右侧,即第二导风条42a布置在两个第一导风条41a的左侧,由此,同时调节两个第一导风条41a转动,可明显改善出风口4右侧对应区域的风感,第一导风条41a和第二导风条42a在不同的模式对应设置为不同的状态,可满足用户在不同环境下的使用需求。

在第一种模式中,如图12所示,将两个第一导风条41a设置为垂直于气流方向,则空调器100的出风口4处2/3的区域为无风感,将第二导风条42a设置为垂直于气流方向,空调器100的出风口4处1/3的区域为无风。

在第二种模式中,将两个第一导风条41a设置为垂直于气流方向,则空调器100的出风口4处2/3的区域为无风感,将第二导风条42a设置为平行于气流方向,空调器100的出风口4处1/3的区域风感很强。

在第三种模式中,将一个第一导风条41a设置为垂直于气流方向,则空调器100的出风口4处1/3的区域为无风感,将另一个第一导风条41a和第二导风条42a设置为平行于气流方向,空调器100的出风口4处2/3的区域风感很强。

在第四种模式中,将两个第一导风条41a设置为平行于气流方向,则空调器100的出风口4处2/3的区域风感很强,将第二导风条42a设置为垂直于气流方向,空调器100的出风口4处1/3的区域无风。

当然,还可将第一导风条41a和第二导风条42a设置为其他模式,以便于不同用户的使用需求,提高空调器100的实用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和图12所示,导风条41包括第一导风条41a和第二导风条42a,如图7所示,第一导风条41a和第二导风条42a沿出风口4的长度方向分布,比如,出风口4的长度方向为竖向,第一导风条41a位于第二导风条42a的上方,第一导风条41a的上端与出风口4的上侧内壁相连,第一导风条41a的下端与第二导风条42a的上端相连,第二导风条42a的下端与出风口4的下侧内壁面相连,且第一导风条41a和第二导风条42a均可枢转地安装于出风口4,即第一导风条41a的两端和第二导风条42a的两端均设有枢转轴,这样,可调节第一导风条41a、第二导风条42a与空调器100相对转动,以改变导风条41的倾斜角度,当然,也可将第一导风条41a可设于第二导风条42a的下方。

其中,如图7和图12所示,第一导风条41a设有导风孔43,第二导风条42a未设有导风孔43,气流可从第一导风条41a的导风孔43处流向室内空间,且在气流穿过导风孔43后,气流被分割为多股小气流,气流穿过导风孔43后风感较弱,可有效地降低第一导风条41a对应区域的风感,比如,第一导风条41a及第二导风条42a垂直于气流方向设置时,第一导风条41a对应的区域无风感,第二导风条42a对应的区域无风。第一导风条41a及第二导风条42a平行于气流方向设置时,第一导风条41a对应的区域和第二导风条42a对应的区域均风感较强,由此,通过调节导风条41的倾斜角度可改善出口处的风感,便于满足用户在不同情况下的使用需求。

如图7和图12所示,导风孔43为多个,多个导风孔43极大地降低出风口4的风感,多个导风孔43分布为多排多列,如图7和图12所示,多个导风孔43沿第一导风条41a的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交叉地均匀排列,使得多个导风孔43有序、紧凑地布置于第一导风条41a,使得第一导风条41a整体结构的设计更加有序、合理,提高用户对第一导风条41a观察的舒适度,改善视觉效果。

在一个实施例中,多个导风孔43呈蜂窝式的点阵型分布,导风孔43的排布更均匀、有序,使得导风孔43可对出风口4中排出的气流朝不同方向均匀地散射,极大地降低出风口4的出口处的风感,同时导风孔43呈蜂窝式的排布方式可提升第一导风条41a结构设计的美感,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导风孔43的孔径为D,满足:0.1mm≤D≤10mm,比如,r=4mm,再比如,r=6mm,若导风孔43的半径过小,气流从导风孔43穿过的效率较差,容易影响出风口4的排气效率,不利于降低风感,若导风孔43的半径过大,气流直接穿过导风孔43,导风孔43对气流产生的阻力作用较小,不能有效地降低空调器100的风感,由此,设置合理的导风孔43的半径便于降低风感,提升用户体验。

第一导风条41a和第二导风条42a设置为可独立控制枢转角度,由此,用户可单独调节第一导风条41a和第二导风条42a所处的角度,其中,空调器100包括第一驱动装置、第二驱动装置,第一驱动装置用于驱动第一导风条41a转动,以将第一导风条41a调节至所需的角度,第二驱动装置用于驱动第二导风条42a转动,以将第二导风条42a调节至所需的角度,即第一驱动装置、第二驱动装置可分别单独控制第一导风条41a、第二导风条42a转动,由此,用户可单独调节第一导风条41a、第二导风条42a所处的角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沿出风口4的长度方向并排布置的第一导风条41a和第二导风条42a形成为导风条组,每个导风条组的第一导风条41a和第二导风条42a均可独立控制转动,这样,检测装置5控制第一驱动装置将第一导风条41a与转动至与气流方向垂直,以有效地降低空调器100的出风口4处第一导风条41a正对的位置的风感,避免气流直接冲击用户,使得用户具有舒适的工作环境,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同时第二导风条42a对应的区域远离用户,第二驱动装置驱动第二导风条42a调节至与气流方向平行,使得第二导风条42a正对区域具有较大的出风量,保证空调器100与室内空间的换热效率,这样,既可通过第一导风条41a实现无风感,提高使用体验,又可通过第二导风条42a保证空调器100的换热效率,由此,导风条组可兼顾使用体验与换热效率。

如图7所示,出风口4处设有多个导风条组,多个导风条组沿出风口4的宽度方向并排设置,多个导风条组的第一导风条41a沿出风口4的宽度方向并排设置,比如,出风口4的长度方向为竖向,导风条组包括两个,两个导风条组沿出风口4的宽度方向并排设置,即两个导风条组沿左右方向并排设置,且导风条组中的第一导风条41a位于第二导风条42a的下方,由此,两个导风条组的两个第一导风条41a在进风口的下方并排设置,且两个导风条组的两个第二导风条42a在进风口的上方并排设置,

如图7所示,在导风条组的第一导风条41a与气流方向垂直设置时,出风口4的上部无风,出风口4的下部无风感有凉意,比如,当有小孩接近空调器100时,小孩与出风口4的下部正对,第一驱动装置驱动第一导风条41a转动至与气流方向垂直,使得小孩可感受到空调器100的凉意且无风感。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出风口4包括第一出风口4a和第二出风口4b,第一出风口4a和第二出风口4b处均安装有第一导风条41a和第二导风条42a,第一出风口4a和第二出风口4b的长度方向为竖直方向,第一出风口4a和第二出风口4b分别设于空调器100的左右两侧,比如,第一出风口4a设于空调器100的左侧,第二出风口4b设于空调器100的右侧,第一导风条41a布置在第二导风条42a上方,即可通过调节第一导风条41a的角度,将第一出风口4a设置为无风感或有风,通过调节第二导风条42a的角度,将第二出风口4b设置为无风或有风。

当检测装置5检测到第一出风口4a处有儿童时,控制装置设置成控制第一出风口4a处的第二导风条42a转动至关闭第一出风口4a的下部,且控制第一出风口4a处的第一导风条41a转动至遮挡第一出风口4a的上部,且控制第二出风口4b处的第一导风条41a和第二导风条42a转动到敞开第二出风口4b,即空调器100左侧的下部无风,空调器100左侧的上部无风感,可避免气流直接冲击儿童,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且第二出风口4b敞开,使得第二出风口4b处具有较大的气流量,进而保证空调器100与室内空间的换热效率,这样,既可避免儿童受气流冲击,提高使用体验,又可通过第二出风口4b的大量气流保证空调器100的换热效率,由此,导风条组可兼顾使用体验与换热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出风口4包括第一出风口4a和第二出风口4b,第一出风口4a和第二出风口4b处均安装有第一导风条41a和第二导风条42a,第一出风口4a和第二出风口4b的长度方向为竖直方向,第一出风口4a和第二出风口4b分别设于空调器100的左右两侧,比如,第一出风口4a设于空调器100的左侧,第二出风口4b设于空调器100的右侧,第一导风条41a布置在第二导风条42a上方,即可通过调节第一导风条41a的角度,将第一出风口4a和第二出风口4b的上部设置为无风感或有风,通过调节第二导风条42a的角度,将第一出风口4a和第二出风口4b的下部设置为无风或有风。

当检测装置5检测到第一出风口4a处有成人时,若成人的温度大于第一预设值,控制装置设置成控制第一出风口4a处的第一导风条41a和第二导风条42a转动至敞开第一出风口4a,且导风方向朝向成人,以使成人在第一出风口4a处具有较强的风感,有利于降低成人体表温度,缓解成人的燥热,为成人带来凉爽的舒适感,提升用户体验。

当检测装置5检测到第一出风口4a处有成人时,若成人的温度位于第一预设值与第二预设值之间,控制装置设置成控制第一出风口4a处的第一导风条41a转动至遮挡第一出风口4a的上部,使得成人的上身可感受到凉意但无风感,避免成人受气流冲击,第二出风口4b处的第一导风条41a和第二导风条42a转动到敞开第二出风口4b,使得第二出风口4b处具有较大的气流量,进而保证空调器100与室内空间的换热效率,可兼顾使用体验与换热效率。

当检测装置5检测到第一出风口4a处有成人时,若成人的温度小于第二预设值,控制装置设置成控制第一出风口4a处的第一导风条41a转动至遮挡第一出风口4a的上部,第一出风口4a处的第二导风条42a转动至关闭第一出风口4a的下部,同时控制装置设控制第二出风口4b处的第一导风条41a转动至遮挡第二出风口4b的上部,第二出风口4b处的第二导风条42a转动至关闭第二出风口4b的下部,第一出风口4a和第二出风口4b的上部均为无风感,第一出风口4a和第二出风口4b的下部均为无风,保证成人所处环境无风感避免空调器100持续换热过度导致室内温度过低,提高用户体验。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100,检测装置5布置在第一导风条41a和第二导风条42a之间,便于检测装置5准确地检测空调器100前方状况,且检测装置5安装于第一导风条41a和第二导风条42a之间,不影响第一导风条41a和第二导风条42a对气流的作用,保证第一导风条41a和第二导风条42a可对气流起到有效地调节作用。

其中,如图9-图11所示,检测装置5包括:安装壳51、发光二极管52、红外灯套、第一红外接收头54、第二红外接收头55。

安装壳51安装于空调器100的壳体,以将检测装置5整体固定于空调器100的壳体,以使检测装置5可稳定、准确地检测空调器100前方状况;如图10所示,发光二极管52、红外灯套、第一红外接收头54、第二红外接收头55安装于安装壳51,第一红外接收头54、第二红外接收头55用于接收空调器100前方状况的信息,且红外灯套套设在发光二极管52外,以对发光二极管52起到保护和过滤作用。

如图8所示,出风口4为多个,每个出风口4处均设有检测装置5,比如,出风口4为两个,两个出风口4分别位于空调器100的左右两侧,空调器100左右两侧的出风口4均设有检测装置5,检测装置5可对空调器100左右两侧的出风口4正对的区域进行检测,以使空调器100在检测装置5检测到用户时,可做出相应地调节动作,以保证用户的舒适度。

在如图8所示的实施例中,空调器100为立式,空调器100包括第一出风口4a和第二出风口4b,即空调器100的第一出风口4a和第二出风口4b的长度方向均沿竖向方向,且第一出风口4a和第二出风口4b分别设于空调器100的左右两侧,第一出风口4a安装有第一导风条41a和第二导风条42a,第二出风口4b处安装有第一导风条41a和第二导风条42a,如图7所示,第一导风条41a布置在第二导风条42a上方,且两个出风口4处的第一导风条41a和第二导风条42a之间均设有检测装置5,检测装置5的发光二极管52、第一红外接收头54、第二红外接收头55朝向空调器100的前方,以便于检测装置5检测空调器100情况。

由此,当检测装置5检测到第一出风口4a处有儿童时,检测装置5将检测到的信号发送给控制装置,控制装置根据接收到的信号做出相应的判断,并输出指令信息控制第一驱动装置和第二驱动装置运动,其中,第一出风口4a处的第一驱动装置驱动该区域的第一导风条41a转动至遮挡第一出风口4a的上部,第二出风口4b处的第一驱动装置驱动该区域的第一导风条41a转动到敞开第二出风口4b的上部,第一出风口4a处的第二驱动装置驱动该区域的第二导风条42a转动至遮挡第一出风口4a的下部,第二出风口4b处的第二驱动装置驱动该区域的第二导风条42a转动到敞开第二出风口4b下部,使得空调器100左侧的下部无风,空调器100左侧的上部无风感,可避免气流直接冲击儿童,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且第二出风口4b敞开,使得第二出风口4b处具有较大的气流量,进而保证空调器100与室内空间的换热效率,这样,既可避免儿童受气流冲击,提高使用体验,又可通过第二出风口4b的大量气流保证空调器100的换热效率,由此,导风条组可兼顾使用体验与换热效率。

当检测装置5检测到第一出风口4a处有成人时,检测装置5将检测到的成人信号发送给控制装置,且控制装置可根据检测装置检测到的热辐射信号对成人的体温进行判断,若成人的温度大于第一预设值,控制装置设置成控制第一出风口4a处的第一驱动装置驱动第一导风条41a转动至敞开第一出风口4a的上部,第一出风口4a处的第二驱动装置驱动第二导风条42a转动至敞开第一出风口4a的下部,且导风方向朝向成人,以使成人在第一出风口4a处具有较强的风感,有利于降低成人体表温度,缓解成人的燥热,为成人带来凉爽的舒适感,提升用户体验。

当检测装置5检测到第一出风口4a处有成人时,若成人的温度位于第一预设值与第二预设值之间,控制装置控制第一出风口4a处的第一驱动装置驱动第一导风条41a转动至遮挡第一出风口4a的上部,使得成人的上身可感受到凉意但无风感,避免成人受气流冲击,同时,控制装置控制第二出风口4b处的第一驱动装置驱动第一导风条41a转动到敞开第二出风口4b的上部,且控制装置控制第二出风口4b处的第二驱动装置驱动第二导风条42a转动到敞开第二出风口4b的下部,使得第二出风口4b处具有较大的气流量,进而保证空调器100与室内空间的换热效率,可兼顾使用体验与换热效率。

当检测装置5检测到第一出风口4a处有成人时,若成人的温度小于第二预设值,控制装置控制第一出风口4a处的第一驱动装置驱动第一导风条41a转动至遮挡第一出风口4a的上部,同时控制第二出风口4b处的第一驱动装置驱动第一导风条41a转动至遮挡第一出风口4a的上部,且第一出风口4a处的第二驱动装置驱动第二导风条42a转动至关闭第一出风口4a的下部,第二出风口4b处的第二驱动装置驱动第二导风条42a转动至遮挡第二出风口4b的上部,以使第一出风口4a和第二出风口4b的上部均为无风感,第一出风口4a和第二出风口4b的下部均为无风,保证成人所处环境无风感避免空调器100持续换热过度导致室内温度过低,提高用户体验,保证用户所在的环境具有很好的舒适度。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