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固体蓄热式电暖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954460发布日期:2019-02-22 22:17阅读:735来源:国知局
一种固体蓄热式电暖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暖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蓄热率高同时能把控热量输出的固体蓄热式电暖器。



背景技术:

电暖器是将电能转化成热能,对室内进行短时间的加温,每当冬季来临,人们经常使用电暖器取暖,电暖器可广泛用于住宅、办公室、宾馆、商场、医院、学校和火车车厢等移动供暖、和简易活动房等各类民用与公共建筑。近年来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鼓励以电采暖取代传统集中供暖和锅炉供暖模式,旨在减少空气污染,提高整体环境质量,而且现代生活中,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对于冬季室内的温度更是敏感,舒适、节能、方便的电采暖已经成为冬季取暖的一种必然趋势。

市场上大多数固体蓄热式电暖器结构如图1所示,存在着以下缺点。

(1)电暖器需要保温时,铁盖板处在下压关闭的状态,单靠铁盖板101去捂住热量;另外铁盖板101在高热状态下热胀形变,导致散热孔实际未捂严,以上两因数导致电暖器边蓄热边漏热,在不需要热量输出的时间段,泄露的热量比例太大,蓄热率往往低于60%。产品的使用体验是晚上蓄热时间段里,后半夜房屋很燥热;白天电暖器蓄热结束,电暖器释放热量时间太短,到了午后就凉了。

(2)电暖器热量输出很难调节。由于电暖器的散热通道102始终是固定不变的,散热方向如图1中的箭头K方向所示。在蓄热时间段里电暖器要捂住热量,散热通道102越小越好;在午后电暖器热量输出虽然明显减少,但是内部还有250℃以上的余热出不来,导致热量利用不合理,容易产生浪费,与此同时希望散热通道102越大越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蓄热率高同时能把控热量输出的固体蓄热式电暖器。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固体蓄热式电暖器,包括壳体、内箱、发热装置及电路控制系统,其中所述内箱和发热装置均设于所述壳体中,所述发热装置的周围设有保温隔热层,在所述壳体上设有若干个散热孔,所述内箱上设有用于调节电暖器热量输出的调节装置,所述调节装置包括固定在内箱上的固定保温板和可相对于固定保温板移动的活动保温板,所述固定保温板和活动保温板上均对称地设有若干个散热孔,所述活动保温板上设有用于推动活动保温板的推动机构。

作为改进,所述推动机构包括推动板及用于控制推动机构的手柄,所述手柄设置在推动板上,所述推动板的两端设有用于卡紧活动保温板的限位柱。

作为改进,所述壳体上设有供限位柱移动的导向槽。

作为改进,所述保温隔热层为保温棉,所述保温棉上开设有与固定保温板上的散热孔对称的通孔。

作为改进,所述调节装置的上方设有用于保温的盖板,所述盖板的一端与内箱相连。

作为改进,所述内箱的底部和侧板均设有若干个跑道型的进风孔,将自然冷风送入到发热装置中。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1)本实用新型的调节装置使得电暖器在蓄热时不会漏热,且调节装置的保温板与盖板进一步地把热量保留在电暖器中,提高了保温效率;在释放热量时,活动保温板的散热孔与固定保温板的散热孔重合度越高,释放的热量越多,以此来调节电暖器的散热效率,操作简单,便于不同的用户根据自身的需求去调节室内的温度。

(2)本实用新型通过配合使用的推动机构,能够让用户轻松地把控电暖器的热量输出,在电力低谷时段发热,并且热量储存在发热装置中,白天发热装置释放热量保证室内供暖,实现24小时持续供暖的同时,也提高了热效率,有效抑制热量流失;在电力低谷时段用电,运行费用较低,大大降低运行成本。

(3)保温材料采用新型的保温板和保温棉,其具有高热容比、高密度储热和耐高温的特点,材料新、环保好、零排放,达到了低碳、高效、节能的效果。

(4)本实用新型的内箱底部设有进风孔,进一步加快热量的流通。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中固体蓄热式电暖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图3是图2中沿A-A线的剖视图。

图4是图3中B处的放大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关于调节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关于调节装置完全打开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关于调节装置关闭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壳体1、内箱2、保温隔热层3、散热孔4、调节装置5、移动机构6、盖板7、出风面8、通孔9、导向槽11、进风孔22、固定保温板51、活动保温板52、间隙53、移动板61、手柄62、限位柱63、铁盖板101、散热通道102、保温棉103。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如图2至图4所示,一种固体蓄热式电暖器,包括壳体1、内箱2、发热装置及电路控制系统,其中所述内箱2和发热装置均设于所述壳体1中,发热装置包括蓄热砖(图中未示出)和发热线圈(图中未示出),所述蓄热砖和发热线圈均设置在内箱2中,发热线圈通过电路控制系统控制通断电,并且发热的同时也给蓄热砖加热使其蓄热,在所述蓄热砖的周围也设有保温隔热层3,保证蓄热及装置正常运行。所述电路控制系统包括控制面板、电源开关、电源连接模块和线圈连接模块,其中电源连接模块设置于内箱2内并与电源线连接,控制面板和电源开关均设置于壳体1上,电源连接模块与控制面板、电源开关和线圈连接模块均通过导线相连,所述电源开关。所述电源开关用于控制整个电暖器通断电,所述控制面板内置各种控制模块,用于根据室内情况调整装置发生温度、设定发热时间等,所述电路控制系统为本领域的公知技术。此外,所述保温隔热层3为保温棉,保温棉采用山东鲁阳312系列硅酸铝针刺毯,所述保温棉上开设有与固定保温板51上的散热孔4对称的通孔9,便于热量从散热孔4上流出。

在所述壳体1上设有若干个散热孔4,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对应地在所述内箱2的底部和侧板均设有若干个跑道型的进风孔22,将自然冷风送入到发热装置中,经过发热装置加热后从散热孔4流出,形成一个风道循环,加快了制暖的效果。优选地,所述壳体1上端设有一出风面8,如图3所示,所述出风面8为阶梯面或斜面,出风面8上设有多个并列的散热孔4,便于快速地散热,与所述进风孔22配合使用,使得制热效果明显,进一步地起到保温的作用和加快热量的流通。

如图3至图5所示,所述内箱2上设有用于调节电暖器热量输出的调节装置5,所述调节装置5包括固定在内箱2上的固定保温板51和可相对于固定保温板51移动的活动保温板52,所述固定保温板51和活动保温板52上均对称地设有若干个散热孔4,所述活动保温板52上设有用于推动活动保温板52的推动机构6。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调节装置5的上方设有用于保温的盖板7,所述盖板7的一端与内箱2相连。当电暖器需要保温时,将推动机构6推向保温区,活动保温板52和固定保温板51的散热孔4分别错开,此时活动保温板52上的散热孔4之间的间隙53将固定保温板51上的散热孔4完全遮蔽,此时盖板7闭合,如图7所示。当电暖器需要调节散热量时,将推动机构6推向放热区,推动机构6的位移越大活动保温板52和固定保温板51的散热孔4重合度就越高,所放出的热量就越多,以此来调节电暖器的散热效率,当活动保温板52与固定保温板51完全重合后,散热孔4就完全重合,此时盖板7打开至最大位置, 如图6所示。

优选地,所述的推动机构6可以为多种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推动机构6包括推动板61及用于控制推动机构6的手柄62,所述手柄62设置在推动板61上,所述推动板61的两端设有用于卡紧活动保温板52的限位柱63,此时,限位柱63与活动保温板52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使得活动保温板52不会由于过度的推动而导致从固定保温板51上脱离。当需要调节温度时,用户只需握紧手柄62,轴向地推动手柄62,就能调节活动保温板52与固定保温板51的相对位置,从而把控电暖器的热量输出。相对应地,所述壳体1上设有供限位柱63移动的导向槽21,限位柱63穿过导向槽21,限位柱63的直径小于导向槽21的槽宽,目的是为了保证活动保温板52始终在固定保温板51的上方且沿着固定保温板51轴向地移动,用以限制活动保温板52的推动位移。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为:本实用新型的发热线圈通电后产生热量,在电力低谷时段加热为室内供暖,同时一部分热量储存在蓄热砖中,白天电力高峰时段蓄热砖释放热量保证室内供暖,该结构不仅提高了热效率、加快制暖而且进一步的起到了把控电暖器的热量输出的作用,有效的抑制热量流失,能够使室温达到适合用户的温度,并且通过调节装置5对热量进行调节控制。

此外,本实用新型的调节装置5可以变更为自动调节的装置,增设感应电路板使得电暖器能根据室内温度循环变化,随着室内温度的高低不同,补充需要的热量,从而保持室内温度全天稳定。

以上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具体实施例。应当理解,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无需创造性劳动就可以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构思作出诸多修改和变化。因此,凡本技术领域中技术人员依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通过逻辑分析、推理或者有限的实验可以得到的技术方案,皆应在由权利要求书所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