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套及溜槽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880369发布日期:2019-10-15 19:10阅读:344来源:国知局
一种水套及溜槽组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金属冶炼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水套及溜槽组件。



背景技术:

目前,在铜冶炼工艺中,熔体需要从炉内通过预定的溜槽排放到特制的渣包或者冰铜包(以下简称包子)内,溜槽具有一定的斜度,熔体在溜槽尾部会以抛物线的运动轨迹落入包子内。在生产时,包子的位置是确定的,而熔体的流量大小会影响其流速,进而导致落点位置随时改变,自溜槽落下的熔体有可能会冲刷包子的侧壁,进而影响包子的使用寿命。

为了改变这种情况,现有的溜槽尾部都设有一个导向用的水套,使得熔体可以始终保持垂直下落,以杜绝冲刷包子侧壁的情况。但是,现有的水套都是一体式的,一方面,制造难度较大,另一方面,一旦该水套发生损坏,就需要整体更换,更换的成本也较高。

因此,如何提供一种水套,以克服上述缺陷,仍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水套及溜槽组件,其中,该水套为分体式结构,制造难度相对较低,且在使用时,可以仅由一个分体受熔体冲击,一旦该分体受损,直接更换该分体即可,更换的成本也可以大幅降低。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水套,安装于溜槽的尾端,包括:本体,其内形成沿轴向延伸的流道,所述本体包括两分体,两所述分体中的至少一者设有沿轴向延伸的凹槽,以在两所述分体处于沿周向对接安装状态下,能够围合形成所述流道;冷却管路,设于各所述分体的壳壁内。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水套为分体式结构,包括两个分体,相比于现有技术中的一体式水套,一方面,制造的难度可以大幅下降,另一方面,在使用时,可以仅以其中的一个分体的内壁面与熔体相迎击,即可以只有一个分体被冲刷,长期使用时,一旦该分体受冲刷损坏,直接更换该分体即可,而无需对整个本体进行更换,更换的成本可以大幅下降。

可选地,还包括导流部,所述导流部固定于一个所述分体,且所述导流部的上表面设有与所述流道相连通的导流槽;使用状态下,所述水套通过所述导流部与所述溜槽相固定。

可选地,所述本体处于竖直状态下,所述导流部沿远离所述本体的方向逐渐朝上倾斜。

可选地,两所述分体的对接面均设有法兰盘,各所述法兰盘均设有安装孔,连接件能够穿过两所述法兰盘的所述安装孔,以固定两所述分体。

可选地,至少所述流道的下端部为自上而下渐缩的锥形。

可选地,所述流道的内壁设有加强层。

可选地,所述加强层为堆焊的不锈钢壁。

可选地,所述本体为铜材质。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溜槽组件,包括溜槽和水套,所述水套安装于所述溜槽的尾端,所述水套为上述的水套。

由于上述的水套已经具备如上的技术效果,那么,具有该水套的溜槽组件亦当具备相类似的技术效果,故在此不做赘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水套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一个分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中的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 本体、11 分体、111 法兰盘、111a 安装孔;

2 冷却管路;

3 导流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请参考图1-2,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水套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一个分体的结构示意图。

在现有技术中,为解决溜槽内熔体对渣包或者冰铜包(以下简称包子)侧壁的冲刷,采用了导向用的水套,以使得溜槽内熔体在进入包子时可以始终保持垂直下落。

但是,这种方案实际上只是改变了被冲刷的对象,将熔体的冲刷对象从包子替换为了水套,在长期使用时,水套的受冲刷点也容易破损,而现有的水套都是一体式的,一旦局部发生破损,就得整体进行更换,更换成本很高。

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型的分体式水套,以解决一体式水套制造难度大、更换成本高的问题。具体请参考图1-2,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水套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一个分体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1、图2所示,该水套安装于溜槽的尾端,包括主体1,其内形成有沿轴向延伸的流道,即该主体1可以呈筒状,主体1包括两分体11,两分体11中的至少一者设有沿轴向延伸的凹槽,以在两分体11处于沿周向对接安装状态下围合形成上述流道。上述流道可用于导向溜槽内的熔体,以较大程度地避免熔体对包子侧壁的冲刷。

各分体11的壳壁内均可以嵌装冷却管路2,冷却管路2内可以通入冷却介质,该冷却介质具体可以为冷却水等,以对水套进行冷却,进而提高该水套的防热冲击能力。

采用这种结构,一方面,分体式结构的各分体11相比于整体式的水套,其制造的难度可以大幅下降,另一方面,在使用时,可以仅以其中的一个分体11的内壁面与熔体相迎击,即可以只有一个分体11被冲刷,长期使用时,一旦该分体11受冲刷损坏,直接更换该分体11即可,而无需对整个本体1进行更换,更换的成本也可以大幅下降。

另外,水套安装于溜槽的尾端,如采用现有技术的方案,一旦水套发生损坏,即需要解除水套与溜槽的连接关系,然后再拿备用水套重新与溜槽相连,一体式的水套体积较大,重量也较大,这种更换方式实际上存在较大的安装难度。而在本实施例中,则只需要对其中一个分体11进行操作,该分体11的重量、体积均较小,更换安装的难度也可以大幅降低。

两分体11中,可以仅有一者设有沿轴向延伸的凹槽,也可以二者均设有沿轴向延伸的凹槽。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优选采用二者均设有凹槽的方案,且设于二者的凹槽的截面可以为弧形,以在两分体11沿周向对接时,可以围合形成截面近似圆形的流道;且该流道的内壁可以为光滑面,以降低熔体在流道内流动时的阻力,使得熔体可以更为快速地流动至包子内,进而减少不必要的热损失。

针对两分体11均设有凹槽、且凹槽截面为弧形的方案,本实施例并不限定两个弧形所对应的圆心角,二者可以均为半圆,即所对应圆心角可以均为180度,也可以一者为小于180度,另一者大于180度,而无论采用何种设置,只要保证两分体11沿周向对接时能够围合形成大致完整的圆形截面即可;或者,在具体实施时,也可以通过数值模拟来构建熔体在溜槽、水套内的流场模型,进而统计熔体对于水套的冲击范围,然后根据该冲击范围来确定受冲击的分体11的截面所对应圆心角的大小。

仍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水套还可以包括导流部3,导流部3可以固定于一个分体11,且导流部3的上表面可以设有与流道相连通的导流槽(图中未示出),以通过该导流槽将溜槽内的熔体引导至流道内。

为便于区分,可以将固定有导流部3的分体11称之为前体,另一个分体11可以称之为后体,可以知晓,后体即为受熔体直接冲刷的分体11。在生产时,可以预备多个后体的备用件,以在后体发生破损时,及时地对其进行更换。

除导流的作用外,实际上,该导流部3还是与溜槽的安装部,水套可以通过导流部3与溜槽相固定,具体而言,可以采用螺栓等形式的连接件将导流部3固定在溜槽上。在使用状态下,本体1可以竖直设置,以保证流道内流出熔体的流向,此时,导流部3沿远离本体1的方向可以逐渐朝上倾斜,参见图1,使得熔体自然形成朝向流道流动的趋势;实际应用中,导流部3的倾斜角度可以与溜槽相一致,以便于二者的对接安装。

如图2所示,并继续结合图1,两分体11的对接面均可以设有法兰盘111,各法兰盘111均可以设有安装孔111a,螺栓等形式的连接件能够穿过两法兰盘111的安装孔111a,以对两分体11进行固定。

两分体11所围合形成的流道中,至少该流道的下端部可以为自上而下渐缩的锥形,即该流道的下端部可以为收缩状,能够减少熔体自流道内流出时冲击范围。

流道的内壁可以设有加强层,以提高该水套的整体机械强度,进而提升水套抵抗熔体冲击的能力。详细而言,该加强层可以为堆焊的不锈钢壁,该不锈钢壁的具体厚度在此不做限定,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置;当然,该加强层也可以设置为其他结构,在具体实施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

上述水套的本体1优选为铜材质,铜质水套具有较强的冷却能力,容易在热面形成稳定的渣皮,而一定厚度的稳定渣皮不仅能抵挡高温热气流的冲刷,阻挡熔体对流道内壁的化学侵蚀,同时,还可以减少冷却介质所带走的热量,以减少热损失。

需要强调,尽管本实用新型所提供水套的发明构思来源于铜冶炼领域,但是,该水套的实施范围显然并不局限于铜冶炼领域,在其他金属冶炼或者高温流体领域,凡是涉及到类似应用场景的均可以使用该水套。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溜槽组件,包括溜槽和水套,水套安装于溜槽的尾端,以对溜槽的熔体进行导向,该水套即可以为上述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水套。

由于上述的水套已经具备如上的技术效果,那么,具有该水套的溜槽组件亦当具备相类似的技术效果,故在此不做赘述。

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