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窑炉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往复直线移动式隧道窑燃气供给装置。
背景技术:
工业窑炉的种类繁多,主要有拱式轮窑、普通隧道窑(设有窑车,窑体不动,窑车移动)和移动式隧道窑,由于移动式隧道窑具有工人劳动强度小、产品质量稳定、节能显著、投资小、使用维护费用低、产量高和成本低的特点,使用日益广泛。
目前使用的移动式隧道窑(旋转隧道窑)均是在地上铺设圆环形轨道,在轨道上设有可沿轨道移动的圆弧形窑体,在轨道内的空间中间隔放置有需要烧制的制品,窑体通过驱动轮在轨道上移动,将圆环形轨道内的坯料依次烧制。使用燃气作为燃料的环形结构的移动式隧道窑(旋转隧道窑),只需燃气供应装置与窑炉的供气管路之间设置一个旋转接头即可,连接简单、方便,因此使用普遍。而直线式移动的隧道窑难以推广利用的难点在于窑炉与气源之间的可靠、方便的连接。
由于窑炉是直线式往复移动,而燃气供应管路需要固定安装,再加上燃气为天然气或煤气,使用危险系数高,因此窑炉与气源之间的连接需密封连接。而直线式移动的隧道窑与燃气供应管之间的距离呈线性变化,因此两者之间的密封连接难以实现,虽然可以在窑炉与供气管之间通过连接软管实现供气,但窑炉处于与供气管路靠近的位置时,软管弯曲时随意搭落,影响码放或搬运烧制品,容易被刮破、折断,进而造成燃气泄漏的现象,再加上直线式移动的隧道窑在烧制产品时为不停火连续燃烧,因此防爆能力差,严重时还会引起火灾、人员中毒等现象,因此使用不安全、不可靠。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使用安全、寿命长、操作简单、维护方便、成本低的往复直线移动式隧道窑燃气供给装置。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往复直线移动式隧道窑燃气供给装置,设于移动隧道窑的窑轨侧部且与燃气管道连通设置,包括与所述窑轨平行布置的供气密封折槽,所述供气密封折槽一端密封设置,所述供气密封折槽另一端开口设置,所述供气密封折槽的密封端与所述燃气管道连通,所述供气密封折槽内填充有密封水,所述供气密封折槽内还套装有供气随动折管,所述供气随动折管靠近所述供气密封折槽的密封端一侧高于所述密封水的液面设置,所述供气随动折管另一端延伸至所述供气密封折槽的开口端外侧且与所述移动隧道窑固定连接。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供气密封折槽上设有至少一个弯折的U形密封部,所述密封水填充于所述U形密封部内,所述供气随动折管上设有与所述U形密封部对应设置的U形管部。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供气密封折槽设置为不锈钢槽或/和防腐蚀槽。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窑轨设置为两组,相应的所述供气密封折槽设置为两个且分别设于两组所述窑轨之间。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供气密封折槽通过补水管连通至供水管路,所述补水管连接有供水控制装置。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供水控制装置包括设于所述供气密封折槽的开口端的水位传感器,安装于所述补水管上的补水阀,所述水位传感器和所述补水阀分别信号连接至供水控制器。
作为对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供水控制器包括微处理器、内存和系统总线,所述微处理器连接有显示屏、设置按键和报警器。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往复直线移动式隧道窑燃气供给装置,设于移动隧道窑的窑轨侧部且与燃气管道连通设置,包括与所述窑轨平行布置的供气密封折槽,所述供气密封折槽一端密封设置,所述供气密封折槽另一端开口设置,所述供气密封折槽的密封端与所述燃气管道连通,所述供气密封折槽内填充有密封水,所述供气密封折槽内还套装有供气随动折管,所述供气随动折管靠近所述供气密封折槽的密封端一侧高于所述密封水的液面设置,所述供气随动折管另一端延伸至所述供气密封折槽的开口端外侧且与所述移动隧道窑固定连接;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供气随动折管能够随移动隧道窑往复直线移动,且在移动过程中,供气随动折管始终在供气密封折槽内,在向移动隧道窑提供燃气时,燃气管道中的燃气直接进入供气密封折槽内,由于在供气密封折槽内供气随动折管的进气端口位于密封水的液面以上,因此燃气可通过供气随动折管进入至移动隧道窑内,以供移动隧道窑烧制使用,密封水在供气密封折槽内形成燃气密封,有效防止燃气泄漏,且供气不受隧道窑移动的任何影响,解决了往复直线移动式隧道窑燃气供给的难题,且密封效果好,安全系数高,便于往复直线移动式隧道窑的推广利用。
附图说明
以下附图仅旨在于对本实用新型做示意性说明和解释,并不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俯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窑轨;2A-移动隧道窑;2B-移动隧道窑;3-引火道;4-燃气管道;5-供气密封折槽;51-U形密封部;6-供气随动折管;61-U形管部;7-密封水;8-补水管;9-水位传感器;10-供水控制器;11-补水阀。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在下面的详细描述中,只通过说明的方式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示范性实施例。毋庸置疑,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认识到,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对所描述的实施例进行修正。因此,附图和描述在本质上是说明性的,而不是用于限制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实施例一:
如图1和图2所示,往复直线移动式隧道窑燃气供给装置,与往复直线移动式隧道窑连接。在进行本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前,先介绍一下往复直线移动式隧道窑的具体结构。往复直线移动式隧道窑包括至少两组平行设置的窑轨1,每组所述窑轨1设有两条轨道单体,各组所述窑轨1上分别对应设有移动隧道窑,每个所述移动隧道窑都可分为预热段、烧成段和冷却段。
如图1和图2所示,以沿所述移动隧道窑2A移动前行方向为前方为例,详细说明本实施例涉及的往复直线移动式隧道窑的移动过程。在烧制前,先在两条轨道单体之间码放好间隔设置的制品,在开始点燃所述移动隧道窑2A内的烧嘴时,将所述移动隧道窑2A前端的升降式封窑闸板关闭,而所述移动隧道窑2A后端的所述升降式封窑闸板保持开启,使所述移动隧道窑2A的后端形成进风口。将所述移动隧道窑2A的后端烧嘴点燃,对坯料进行烧制,随着烧制的进行,由进风口送入的风将所述移动隧道窑2A后端烧嘴燃烧产生的热量向前推送,对前部的制品形成预热;当所述移动隧道窑2A后端制品烧成后,根据烧成制品的产量和烧制温度,可以在所述隧道窑移动隧道窑2A和所述隧道窑移动隧道窑2B前、后两侧分别布置有若干烧嘴,所述移动隧道窑2A中部的烧嘴开始点燃,对中部制品进行烧制,此时随着进风口冷风的进入,对所述移动隧道窑2A后端烧制完成的制品形成冷却,而所述移动隧道窑2A前端的制品在热风和烟气作用下继续预热;当所述移动隧道窑2A内部的制品烧制完成后,需要向前移动所述移动隧道窑2A,此时将所述移动隧道窑2A前端的所述升降式封窑闸板提升回位,以便于所述移动隧道窑2A顺利前行,当所述移动隧道窑2A移动至适当位置后,将其前端的所述升降式封窑闸板释放,使其封堵所述移动隧道窑2A的前端,后端的升降式封窑闸板始终保持开启状态,根据烧制要求,可以适当下放所述升降式封窑闸板从而控制进风口的大小,对所述移动隧道窑2A内部的燃烧热量和温度进行控制。随着所述移动隧道窑2A的移动,所述移动隧道窑2A后端烧制好的制品露出,此时操作工人将烧制并冷却好的制品运走,重新在窑前面码放新的半成品,以便于下次连续烧制。本实施例在所述升降式封窑闸板具体升降方式和结构,为本技术领域内普通技术人员所熟知的内容,在此不再详细说明。
当所述移动隧道窑2A移动至端部时,此时两组所述窑轨1上的两个所述移动隧道窑2A和所述移动隧道窑2B相邻并处于并排设置,在燃烧工作的所述移动隧道窑2A准备关闭烧嘴时,先开启与所述移动隧道窑2B连通的所述引火道3,即将所述引火道3上的火道截断闸板打开,此时燃烧着的所述移动隧道窑2A的前端所述升降式封窑闸板是关闭的,而后端是开启的,即将点燃的所述移动隧道窑2B的前后端窑门均是关闭的,实现将一所述移动隧道窑2A内的热量或燃烧的火引至另一未燃烧的所述移动隧道窑2B内,对其内部的制品进行预热,然后点燃所述移动隧道窑2B内烧嘴,将所述移动隧道窑2A内烧嘴关闭,通过调整所述移动隧道窑2A后端的所述升降式封窑闸板的开启高度及所述移动隧道窑2A和所述移动隧道窑2B之间的所述引火道3上的所述火道截断闸板的开启高度,可以控制引火量、热量或预热的大小,从而控制点燃速度;所述移动隧道窑2B顺利点燃后,将所述火道截断闸板关闭,所述移动隧道窑2B后端的所述升降式封窑闸板打开,所述移动隧道窑2B通过其后端的所述升降式封窑闸板开启大小或开启烧嘴的大小控制燃烧速度,新点燃的所述移动隧道窑2B即可顺利工作。另一所述移动隧道窑2A的烧嘴关闭后退回至起点,等待新点燃的所述移动隧道窑2B运行至终点利用相同的方法将其重新点燃,实现不停火连续烧制,避免了重复点火的繁琐工作。本实施例适用于上述结构的往复直线移动式隧道窑,也可单独使用与所述移动隧道窑2A或所述移动隧道窑2B。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设于移动隧道窑的窑轨1侧部且与燃气管道4连通设置,用于将所述燃气管道4供给的燃气安全输送至所述移动隧道窑内,以供所述移动隧道窑烧制使用。具体包括与所述窑轨1平行布置的供气密封折槽5,所述供气密封折槽5一端密封设置,所述供气密封折槽5另一端开口设置,所述供气密封折槽5的密封端与所述燃气管道4连通,所述供气密封折槽5内填充有密封水7,所述供气密封折槽5内还套装有供气随动折管6,所述供气随动折管6靠近所述供气密封折槽5的密封端一侧高于所述密封水7的液面设置,所述供气随动折管6另一端延伸至所述供气密封折槽5的开口端外侧且与所述移动隧道窑固定连接。
所述供气随动折管6的内端高度在装置安装设置好后,未使用前,所述密封水7两液面处于大气压力的自然平衡状态,因此所述密封水7的两液面齐平,所述供气随动折管6的内端高度始终处于此时的所述密封水7之上,防止所述密封水7溢流至所述燃气管道4内,此时为所述供气密封折槽5密封端的所述密封水7液面的最高液面,投入使用后,由于所述燃气管道4内燃气的压力作用,所述密封液7面会有所下降,即在所述燃气管道4有供应燃气时,所述供气密封折槽5的密封端的与所述密封水7面之间会存在一定的燃气压力,势必将所述密封水7推向所述供气密封折槽5的开口端,因此所述密封水7的两液面出现压力差,以适应所述燃气管道4压力的变化,根据所述燃气管道4内的燃气压力,设置所述供气密封折槽5的开口端高度,保证燃气始终不会外泄密封水,从而实现了燃气连接处的密封,进而实现所述燃气管道4为所述移动隧道窑密封安全供气。
本实施例的所述供气密封折槽5上设有至少一个弯折的U形密封部51,所述密封水7填充于所述U形密封部51内,所述供气随动折管6上设有与所述U形密封部51对应设置的U形管部61。所述供气密封折槽5及所述U形密封部51均设置为沿所述窑轨1布置的长槽,其长度不小于所述窑轨1的设置长度,从而便于在所述移动隧道窑往复移动的过程中,所述供气随动折管6也随之无阻碍的同步移动,进而实现向所述移动隧道窑的不间断供气。
所述供气密封折槽5设置为不锈钢槽,不锈钢结构的槽体密封效果好,不会产生漏气或所述密封水7的泄漏现象,当然所述供气密封折槽5也可以设置为混凝土槽,但需要在混凝土槽的表面涂设气体和液体的防泄漏层,也可以设置为其它形式的防腐蚀槽。
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窑轨1设置为两组,相应的所述供气密封折槽5设置为两个且分别设于两组所述窑轨1之间,这种布置方式,所述移动隧道窑的产量大,烧制生产效率高。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所述供气密封折槽5一端开口,因此所述密封水7在使用过程中存在蒸发现象,需要人工监管,定时检查液位,及时添加所述密封水7,以确保燃气供应的密封性,保证所述移动隧道窑烧制生产的安全。
实施例二: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所述供气密封折槽5通过补水管8连通至供水管路,所述补水管8连接有供水控制装置。通过所述供水控制装置可以检测所述密封水7的液位,从而在向所述供气密封折槽5添加水时,提醒用户到达液位上限,停止补水,避免过量补水而溢入所述燃气管道4内。
具体地,所述供水控制装置包括设于所述供气密封折槽5的开口端的水位传感器9,安装于所述补水管8上的补水阀11,所述水位传感器9和所述补水阀11分别信号连接至供水控制器10。所述供水控制器10包括微处理器、内存和系统总线,所述微处理器连接有显示屏、设置按键和报警器。在向所述供气密封折槽5内补水时,所述水位传感器9可以检测到所述供气密封折槽5开口端的液位信号时,并将该信号输送至所述供水控制器10内,所述供水控制器10产生报警信号,提醒工作人员停止补水,实现自动补水,使用更加简单、省力,避免了人工操作。
本实用新型的供气随动折管6能够随移动隧道窑往复直线移动,且在移动过程时,供气随动折管6始终在供气密封折槽5内,在向移动隧道窑提供燃气时,燃气管道4中的燃气直接进入供气密封折槽5内,由于在供气密封折槽5内供气随动折管6的进气端口位于密封水7的液面以上,因此燃气可通过供气随动折管6进入至移动隧道窑内,以供移动隧道窑烧制使用,密封水7在供气密封折槽5内形成密封,有效防止燃气泄漏,且供气不受隧道窑移动的任何影响,解决了往复直线移动式隧道窑燃气供给的难题,且密封效果好,安全系数高,便于往复直线移动式隧道窑的推广利用。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及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