锅支架及烹饪灶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615352发布日期:2020-01-07 08:04阅读:249来源:国知局
锅支架及烹饪灶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厨卫用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锅支架及烹饪灶具。



背景技术:

燃气灶具为消费者家中最常用的厨电产品,其消费数量已经达到数亿台,使用时因燃气灶本身的导热性,烹饪火焰燃烧的充分性等原因影响燃气的热能利用率。

近年来,随着节能环保成为我国重要的国家方针政策,节能高效已经成为行业新的发展方向,其中提高燃气灶的热能利用率变得十分重要。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锅支架及烹饪灶具,旨在进一步提高现有燃气灶的热能利用率。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锅支架,包括锅圈以及设置在所述锅圈上的若干支脚,还包括:若干通火槽,成型在所述支脚上,烹饪火焰在传播时通过所述通火槽发生变向。

进一步地,若干所述通火槽设置在所述支脚的上部位置。

进一步地,所述通火槽具有上槽口,烹饪锅底部分或完全覆盖所述上槽口。

进一步地,所述通火槽为靠近烹饪锅底位置设置的通孔。

进一步地,每个所述支脚的一端设置在所述锅圈上,另一端向所述锅圈的中心方向延伸。

进一步地,所述支脚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烹饪火焰的初始传播方向存在夹角α,其中,10°≤α≤60°。

进一步地,所述通火槽包括有沿竖直方向延伸的阻火壁,所述阻火壁与所述烹饪火焰的初始传播方向存在夹角β,其中,20°≤β≤50°。

进一步地,所述通火槽的形状为齿形、圆形、方形或异弧形中的任一种。

进一步地,所述支脚具有支撑面,所述支撑面与烹饪锅底接触,所述通火槽成型在所述支撑面上。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面与所述锅圈的底面设置为平行。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面与所述锅圈的底面设置为具有夹角,所述夹角适应于圆形锅底。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面上设置有若干防滑筋。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烹饪灶具,包括:上述任一所述的锅支架。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锅支架,包括锅圈以及设置在所述锅圈上的若干支脚,还包括:若干通火槽,成型在所述支脚上,烹饪火焰在传播时通过所述通火槽发生变向。一般的燃气灶具热交换的主要形式是对流换热,高温火焰将热量通过对流换热传给锅底,本实用新型中设置通火槽,烹饪火焰通过通火槽时,在通火槽的作用下,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理论情况下,从火口处发生的火焰的传播方向为以火口为中心向四周辐射,经过通火槽后,传播路径以折线或曲线的方式,相较与传播方向一定的直线传播,本实用新型中使烹饪火焰的传播路径增加,进而烹饪火焰作用于锅底的时间增长,可将烹饪火焰中更多的热量传递到锅底,从而提高锅底的热能利用率。

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锅支架中若干通火槽设置在支脚的上部位置,且在其中一些具体的实施方式中通火槽具有上槽口,烹饪锅底部分或完全覆盖上槽口。传统的锅支架中的支脚直接作用于锅底,其中支脚和锅底接触的部分在烹饪时无法受到火焰的直接作用,需要经过支脚的传导作用于锅底,导致部分火焰的热能利用率低,本实用新型中,烹饪锅底部分或完全覆盖上槽口,通火槽的设置减少了支脚和锅底接触的面积,使烹饪火焰可通过所述的上槽口处直接作用在锅底处,提高了热能的利用率。

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锅支架中通火槽为靠近烹饪锅底位置设置的通孔,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通孔的形状可以为椭圆孔或水滴孔,其在可以改变烹饪火焰传播方向的同时,设置在支脚上的通孔,特别是椭圆形通孔或水滴状通孔,可以在支脚受力时有效降低应力集中问题,加强支脚的结构强度,从而增加锅支架的使用寿命。

4.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锅支架中支脚的延伸方向与烹饪火焰的初始传播方向存在夹角α,其中,10°≤α≤60°,经试验,上述角度范围内实施的支脚,在保证对锅底实现稳定支撑的前提下,可将热效率提升1%左右,效果较好。

5.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锅支架中所述通火槽包括有沿竖直方向延伸的阻火壁,所述阻火壁与所述烹饪火焰的初始传播方向存在夹角β,其中,20°≤β≤50°,上述角度范围的阻火壁实施方式,可以保证较多的烹饪火焰在阻火壁处发生碰撞,从通火槽穿过,受到阻挡的烹饪火焰,会发生四散扰动,更好的与空气接触,燃烧更加充分,释放的热能更多,同时也可以降低不完全燃烧产物的含量,如有毒气体一氧化碳等。

6.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锅支架中所述支脚具有支撑面,所述支撑面与所述锅底接触,所述通火槽成型在所述支撑面上,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支撑面与所述锅圈的底面设置为平行,此种设计方式可使平底锅的锅底更好的覆盖在通火槽上,增加两者的配合面积,以使更多的火焰直接接触锅底,以提高热能利用率。

7.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锅支架中所述支脚具有支撑面,所述支撑面与所述锅底接触,所述通火槽成型在所述支撑面上,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支撑面与所述锅圈的底面设置为具有夹角,所述夹角适应于圆形锅底,此种设计方式可使圆底锅的锅底更好的覆盖在通火槽上,增加两者的配合面积,以使更多的火焰直接接触锅底,以提高热能利用率。

8.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锅支架中支撑面上设置有若干防滑筋,可增加锅底与锅支架间的摩擦力,防止锅底在锅支架上发生滑动,特别是对平底锅类的锅支架,有效提高锅支架使用时的稳定性。

9.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烹饪灶具中包括上述的锅支架,因上述锅支架的使用,可使本实用新型中的烹饪灶具也具有较高的热能利用率,进而可使用户在更短的时间内完成对食物的烹饪,同时可节省用户的燃气成本,给用户带来更佳的使用体验。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提供的锅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提供的通火槽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提供的支脚和通火槽的位置关系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中提供的支脚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中提供的烹饪灶具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锅圈;

2-支脚;21-支撑面;

3-通火槽;31-上槽口;32-阻火壁;

a-火焰传播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实施例1

如图1到图3所示,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锅支架,具体如图1,包括锅圈1以及设置在所述锅圈1上的若干支脚2,本实施例中支脚的数量为四个,还包括:若干通火槽3,成型在支脚2上,烹饪火焰在传播时通过通火槽3发生变向。

一般的燃气灶具热交换的主要形式是对流换热,高温火焰将热量通过对流换热传给锅底,本实施例中设置通火槽3,烹饪火焰通过通火槽3时,在通火槽3的作用下,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理论情况下,从火口处发生的火焰的传播方向为以火口为中心向四周辐射,经过通火槽3后,传播路径以折线或曲线的方式,相较与传播方向一定的直线传播,本实用新型中使烹饪火焰的传播路径增加,进而烹饪火焰作用于锅底的时间增长,可将烹饪火焰中更多的热量传递到锅底,从而提高锅底的热能利用率。

本实施例中的锅支架的材料为铸铁,其高温下不易变形,火焰一般具有外焰、内焰和焰心部分,燃气灶上的火焰其内焰和焰心靠近火口,由一次风与燃气混合燃烧,温度远不及补充了周围环境二次风的强烈燃烧的外焰部分的温度高,本实施例中的锅支架中的支脚2在高度设计方面可使其主要受到内焰和焰心作用,在用户对火焰调整不当时,外焰作用在支脚2上时,铸铁材质的支脚2可保证在锅底的施重作用下不会发生变形。

本实施例中若干所述通火槽3设置在所述支脚2的上部位置。如图2所示,通火槽3具有上槽口31,烹饪锅底部分或完全覆盖所述上槽口31。传统的锅支架中的支脚2直接作用于锅底,其中支脚2和锅底接触的部分在烹饪时无法受到火焰的直接作用,需要经过支脚2的传导作用于锅底,导致部分火焰的热能利用率低,本实施例中,烹饪锅底部分或完全覆盖上槽口31,通火槽3的设置减少了支脚2和锅底接触的面积,使烹饪火焰可通过所述的上槽口31处直接作用在锅底处,提高了热能的利用率。

在其他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通火槽3为靠近所述烹饪锅底位置设置的通孔,在其中一个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通孔为椭圆孔,在另一个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通孔为水滴状通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通孔的形状可以为椭圆孔或水滴孔,其在可以改变烹饪火焰传播方向的同时,设置在支脚上的通孔,特别是椭圆形通孔或水滴状通孔,可以在支脚受力时有效降低应力集中问题,加强支脚的结构强度,从而增加锅支架的使用寿命。

本实施例中每个所述支脚2的一端设置在所述锅圈1上,另一端向所述锅圈1的中心方向延伸,其中所述锅圈1和支脚2均呈片状,本实施例中的锅圈1和支脚2通过铸造的工艺一体成型,其通过模具加工成型,加工效率高,成本低。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的锅圈1为方形,当然其也可为圆形等形状。

在一些其他实施方式中,其也可通过点焊等方式将支脚2焊接在锅圈1上,此种方式需要在锅圈1上给出支脚2的位置标记,人工将支脚2放置在标记处实施焊接操作。

当然,本实施例中的锅支架必然满足所述的锅圈1实施支脚2的端面为水平端面,以保证锅支架的每个支脚2对锅底的支撑高度相同。同样的,锅支架接触灶具的端面同样为水平端面,以保证锅支架在灶具上得到稳定支撑。

进一步地,所述支脚2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烹饪火焰的初始传播方向存在夹角α,其中,10°≤α≤60°。经试验,如下表1所示,对q01和q02两种产品的锅支架进行了测试,通过是否设置通火槽3这一变量比较发现,上述角度范围内实施的支脚,在保证对锅底实现稳定支撑的前提下,可将热效率提升1%左右,效果较好。

表1

进一步地,通火槽3包括有沿竖直方向延伸的阻火壁32,所述阻火壁32与所述烹饪火焰的初始传播方向存在夹角β,其中,20°≤β≤50°。上述角度范围的阻火壁32实施方式,可以保证较多的烹饪火焰在阻火壁32处发生碰撞,从通火槽3穿过,受到阻挡的烹饪火焰,会发生四散扰动,更好的与空气接触,燃烧更加充分,释放的热能更多,同时也可以降低不完全燃烧产物的含量,如有毒气体一氧化碳,如下表2所示,对q01和q02两种产品的锅支架进行了测试,通过是否设置通火槽3这一变量比较发现,其中设置通火槽3的锅支架可降低燃气灶燃烧后烟气中一氧化碳含量50ppm。

表2

本实施例中的支脚2具有支撑面21,所述支撑面21与所述锅底接触,所述通火槽3成型在所述支撑面21上。其中支撑面21与所述锅圈1的底面设置为平行。此种设计可使平底锅的锅底更好的覆盖在通火槽3上,增加两者的配合面积,以使更多的火焰直接接触锅底,以提高热能利用率。

在其他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支撑面21与所述锅圈1的底面设置为具有夹角,所述夹角适应于圆形锅底。此种设计方式可使圆底锅的锅底更好的覆盖在通火槽3上,增加两者的配合面积,以使更多的火焰直接接触锅底,以提高热能利用率。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的支撑面21上设置有若干防滑筋,可增加锅底与锅支架间的摩擦力,防止锅底在锅支架上发生滑动,特别是对平底锅类的锅支架,有效提高锅支架使用时的稳定性。其中上述的防滑筋可为成型在支撑面上的凸起结构,所述凸起结构可为凸点、凸块或凸条,本实施方式为凸条结构,其在支撑面上的成型数量少,加工简单。

当然,为了减少使用时的磕碰损伤,所述锅支架的拐角处均加工为圆角。

进一步地,为了防止溢出的水汽与空气配合锈蚀本实施例中的锅支架,可在锅支架上增设防锈涂层。

实施例2

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是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做出的,在实施例1中,通火槽自身呈矩形设置。而在本实施例中,通火槽3的形状为齿形、圆形、方形或异弧形中的任一种。

此时,仅需满足支脚2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烹饪火焰的初始传播方向的夹角α在[10°-60°]范围内即可。对于角度β不需要进行限定。

实施例3

如图5所示,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烹饪灶具,包括上述实施例1或实施例2中所述的锅支架,因上述锅支架的使用,可使实施例中的烹饪灶具也具有较高的热能利用率,进而可使用户在更短的时间内完成对食物的烹饪,同时可节省用户的燃气成本,给用户带来更佳的使用体验。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