炉具脚架快拆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736451发布日期:2020-08-05 01:33阅读:415来源:国知局
炉具脚架快拆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炉具的技术领域,特别是指一种炉具脚架快拆结构。



背景技术:

既有的炉具包括一主体与一脚架,该脚架支撑主体保持在一定高度,有助于主体执行烹饪作业。

一些炉具采用固定的手段(如焊接),将主体固定在脚架上方。某些炉具则是采用分解的手段(如螺锁),让主体定位在脚架上方。

但是,固定式炉具的体积庞大,不仅占用空间,而且收藏不便。虽然,分解式炉具可拆成主体与脚架二部分,降低体积并利于收藏,却存在螺丝或螺柱旋松耗时的弊端。

因此,如何让主体和脚架能快速拆卸,就成为本实用新型亟待解决的课题。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新的炉具脚架快拆结构,其主要目的在于:采用快拆结构,迅速完成主体和脚架组装与拆卸的功能。

缘于上述目的的达成,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炉具脚架快拆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主体;

一组第一连接件与一组第二连接件,分别结合于主体且固定不动,该组第一连接件各有一出入口,该组第二连接件各有一活动柱,该活动柱局部突出第二连接件而能够退缩;

一脚架;

一组钩部与一组结合部,分别设在脚架对应第一、第二连接件处且固定不动,该组钩部通过出入口而对第一连接件产生阻挡作用,该组结合部和第二连接件是并排的,该结合部形成一孔,该孔接收活动柱产生卡掣作用。

所述的炉具脚架快拆结构,其中,该钩部配合一第一限制部能够阻止第一连接件往脚架的中央位移。

所述的炉具脚架快拆结构,其中,该钩部和第一限制部形成于一第一定位件的边缘。

所述的炉具脚架快拆结构,其中,该结合部配合一第二限制部能够阻止第二连接件往脚架的中央位移。

所述的炉具脚架快拆结构,其中,该结合部和第二限制部形成于一第二定位件的边缘。

所述的炉具脚架快拆结构,其中,该脚架有一轮组与一杆组,凭借一板体或框将轮组和杆组连在一起,所述的钩部配置在轮组与杆组之一,所述的结合部设在杆组或轮组。

所述的炉具脚架快拆结构,其中,该板体或框通过下列元件联结轮组与杆组:

多组挂件,该组挂件配置于轮组或杆组上;以及

多组吊孔,该组吊孔形成于板体或框对应挂件处,每个吊孔由一扩张部连接一狭窄部所组成。

所述的炉具脚架快拆结构,其中,该挂件是指一具备头部与外螺纹段的螺丝,该扩张部的直径大于头部或外螺纹段的直径,该狭窄部的宽度小于头部的直径,却大于外螺纹段的直径。

所述的炉具脚架快拆结构,其中,该板体或框联结轮组与杆组的元件还有:

多个凸部,该凸部在轮组或杆组固定不动;以及

多个凹部,该凹部形成于板体或框对应凸部处。

如此,本实用新型的快拆结构,以钩部与出入口搭配活动柱卡住结合部的孔,迅速完成主体和脚架组装为炉具,或是炉具拆卸为主体和脚架的功能。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更加浅显易懂,兹举一个或以上较佳的实施例,配合所附的图式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炉具较佳实施例的组合立体图。

图2是主体的仰视立体图。

图3是快拆结构的局部放大图。

图4是脚架的组合立体图。

图5是主体与脚架组合前的示意图。

图6~图9是快拆结构组合的连续动作图。

图10是脚架的分解立体图。

图11、图12是脚架组合的连续动作图。

附图标记说明:炉具10;主体11;快拆结构12;第一连接件121;第二连接件124;出入口122;横杆123、127;活动柱125;簧片126;盖子13;控制面板14;旋钮142;抬板15;接灰盘16;脚架20;第一定位件21;第二定位件22;钩部212;第一限制部214;第二限制部226;结合部222;孔224;轮组23;第一杆232;衔接杆234、264;轮子236;挂件24;吊孔242;扩张部244;狭窄部246;凸部25;凹部252;杆组26;第二杆262;板体27;顶部272;底部274;侧边276;框28;杆体282;片体284。

具体实施方式

图1绘制炉具10较佳的实施例,阐明炉具10有一主体11与一脚架20,该脚架20被一快拆结构12联结于主体11下方,支撑主体11在地表保持一定高度,执行烹饪作业。该主体11前方配置一控制面板14,其两侧各有一抬板15,方便食材或酱汁放在抬板15上面。所述的控制面板14具备一组旋钮142,该旋钮142调节火力的强弱,决定食材烹饪的口感。烹饪结束后,一盖子13覆盖主体11,避免食材沾染污物。所述的盖子13连接主体11而可转动掀开,方便食材的取出。

接下来,会配合其他的图式详细说明快拆结构12的具体构造,解说组装与拆卸迅速、确实等功效。

图2是从仰视角度观察主体11的底部,清楚看到一组第一连接件121与一组第二连接件124结合主体11固定不动,恰好位于一接灰盘16的两侧。其中,该组第一连接件121之间连结一横杆123,能够提升该组第一连接件121的结构强度。该第一连接件121形成一出入口122,通过出入口122进入第一连接件121中空的内部。

同样的,该组第二连接件124间连结其他的横杆127,提升该组第二连接件124的结构强度。不同的是,每个第二连接件124中空的内部接收一簧片126(见图3),所述的簧片126是u形片,该u形片延伸一活动柱125,该活动柱125局部露出第二连接件124而可退缩。

在图4中,表现该脚架20配置固定不动的一组钩部212与一组结合部222。每个钩部212形成于一第一定位件21的边缘,配合一第一限制部214拱卫第一定位件21的单一角落。每个结合部222与一第二限制部226立在一第二定位件22边缘,二者同样拱卫第二定位件22的单一角落。另外,该结合部222形成一孔224。

如图5所示,该主体11在脚架20上方,而且该组钩部212和该组结合部222分别对应第一、第二连接件121、124,完成炉具10组合的前置作业。

配合图6、图7来看,当第一连接件121靠近第一定位件21,该钩部212通过出入口122进入第一连接件121的中空内部。此刻,该第一连接件121受阻于钩部212和第一限制部214,不得往脚架20的中央位移。

从图8、图9来看,该主体11和脚架20相隔距离逐渐缩短,直到第二连接件124落在第二定位件22上面为止。同时,所述的结合部222并排在第二连接件124侧边,以致活动柱125被结合部222压迫而退入第二连接件124内部,直到孔224的位置才能往外伸出。因此,该孔224接收活动柱125产生卡掣作用,阻止第二连接件124离开第二定位件22,完成炉具组装的迅速、确实效果。当然,该第二连接件124受阻于结合部222与限制部226,不得往脚架20的中央位移。

按照图6~图9的反向顺序来看,该活动柱125受力退缩至第二连接件124的内部,解除活动柱125与孔224的卡掣关系,允许第二连接件124离开第二定位件22。然后,该钩部212退出第一连接件121的出入口122,以致第一连接件121远离第一定位件21,完成炉具拆卸为主体11和脚架20的迅速、确实效果。

所述的脚架20像图10般分解为一轮组23、一杆组26、一板体27与一框28,凭借板体27、框28将轮组23和杆组26连在一起。

具体而言,所述的轮组23是由二第一杆232、二衔接杆234与一对轮子236组成。其中,这些衔接杆234焊固于二第一杆232之间,共同构成中空的框架。该第一杆232顶端被定位件21封闭,底端枢接轮子236。因此,所述的轮组23配置该组钩部212。

另外,该杆组26由二第二杆262焊固二衔接杆264组成中空的框架,并在第二杆262顶端牢固定位件22。因此,所述的杆组26联结该组结合部222。

除此之外,该轮组23的第一杆232或是该杆组26的第二杆262各有一组挂件24与一个凸部25。所述的挂件24是指一个螺丝,该螺丝具备一头部与一外螺纹段。所述的凸部25在该组挂件24之间且固定不动。

所述的板体27是梯形片体,该片体周边同向弯折一顶部272、一底部274与二侧边276,并在侧边276形成一组吊孔242与一凹部252。该吊孔242由一扩张部244连接一狭窄部246组成,该扩张部244的直径大于螺丝头部或外螺纹段的直径,该狭窄部246的宽度小于螺丝头部的直径,却大于外螺纹段的直径。所述的凹部252是孔、洞与槽之一,恰好位于该组吊孔242之间。

配合图11、图12来看,该板体27的侧边276靠近第二杆262,允许螺丝(即挂件24)的头部进入吊孔242的扩张部244。该板体27(朝向图12下方)移动,以致螺丝(即挂件24)的外螺纹段进入吊孔242的狭窄部246,连带凸部25进入侧边276的凹部252中,迅速完成板体27与杆组26的安装作业。

回头看到图10,该板体27靠近第一杆232,同样能用侧边276的吊孔242结合挂件24,搭配凹部252接收凸部25的限制作用,迅速完成板体27与轮组23的安装作业。

再者,所述的框28是形状符合板体27的架体,用一组长短不一的杆体282焊接二片体284组成。每个片体284也有一组吊孔242与一凹部252,同样能结合轮组23或杆组26的挂件24和凸部25,迅速完成脚架20的安装作业。当然,该脚架20的拆卸作业也是非常快速的。

综合图2、图4、图10来看,所述的出入口122、活动柱125、钩部212与结合部222构成快拆结构12。其中,该第一连接件121的出入口122与第二连接件124的活动柱125互换使用,不会影响快拆结构12迅速的组装和拆卸功能。同样的道理,该组钩部212从轮组23的第一杆232转换到杆组26的第二杆262,该组结合部222由第二杆262移到第一杆232,也是简单的位置互换,自然不会影响主体11和脚架20迅速组装和拆卸的功能。

以上说明对本实用新型而言只是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理解,在不脱离权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作出许多修改、变化或等效,但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