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热器管组间距可调的堆叠式换热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962286发布日期:2020-06-02 20:51阅读:344来源:国知局
换热器管组间距可调的堆叠式换热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领域,具体涉及换热器。



背景技术:

当单个换热器不足以满足换热需求的时候,多通过增加换热器的个数、使换热器上下堆叠来解决这个问题。换热器上下堆叠后既要照顾通风换气的需要,又得满足客户的空间要求,故换热器管组间距固定的堆叠式换热器难于满足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换热器管组间距可调的堆叠式换热器。

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问题可以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换热器管组间距可调的堆叠式换热器,包括两个换热管组,两个换热管组上下排布,分别为位于上方的第一换热管组、位于下方的第二换热管组,所述换热管组外设有散热用的翅片;

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纵截面呈直角梯形状的块状体;

所述块状体包括一个呈方形状的倾斜的顶面、一个位于竖直方向上且呈梯形状的前侧面、一个位于竖直方向上且呈梯形状的后侧面、一个位于竖直方向上且呈方形状的左侧面、一个位于竖直方向上且呈方形状的右侧面、一个位于水平方向上且呈方形状的底面;

所述右侧面的高度高于所述左侧面的高度;

所述块状体上开有呈条形状的通槽,所述通槽的中心轴线与所述底面平行,所述通槽的槽口一个位于所述顶面上、另一个位于所述右侧面上,所述通槽的高度为所述顶面的垂直高度的五分之二到五分之四之间;

所述块状体有八个,其中四个块状体的底面焊接在所述第一换热管组的上方,剩余的四个块状体的底面焊接在所述第二换热管组的上方,以焊接在所述第一换热管组下方的块状体作为第一块状体,以焊接在所述第二换热管组上方的块状体作为第二块状体;

所述第一块状体的顶面与所述第二块状体的顶面两两相互抵在一起;

一个螺栓的螺杆依次穿过顶面两两相互抵在一起的两个块状体的通槽,所述螺栓的长度值不小于所述左侧面到所述右侧面的距离值的1.5倍;所述通槽的高度不小于所述螺栓的螺杆的外径1.5倍;所述通槽的宽度不小于所述螺栓的螺杆的外径且不大于所述螺栓的螺帽的外径。

本专利在换热管组上增设了块状体,并优化了块状体的结构,使得位于两个换热器管组之间的块状体的整体高度与螺母到螺帽的距离有关。本专利可利用块状体的这一特点调整两个换热管组之间的距离。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块状体、所述第二块状体中任意一个的顶面上设有凹槽,所述凹槽的中心轴线平行于所述通槽的中心轴线,另一个的顶面上设有与所述凹槽配套的凸起。从而利用凹槽和凸起限制两个块状体沿着顶面下滑时的方向,进而限定两个换热器管组同时可以避免两个块状体之间相互晃动。

所述凹槽可以有一条,开在所述通槽的靠近所述块状体前方或靠近所述块状体后方的一侧。所述凹槽也可以有两条,所述通槽位于两条凹槽的中间。

作为另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二块状体的横截面的面积大于所述第一块状体横截面的面积,第二块状体的顶面上设有两道条形凸起,所述条形凸起的中心轴线平行于所述通槽的中心轴线,所述通槽位于两道条形凸起之间,两道条形凸起之间的距离等于第一块状体的前侧面和后侧面之间的距离。从而利用两道条形凸起限定两个块状体沿着顶面下滑时的方向,同时可以避免两个块状体之间相互晃动。此外,增大第二块状体的横截面的面积有利于的稳定。

附图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为具体实施例1中垫块的高度随螺母的拧入变化的示意图;

图3为具体实施例1中的块状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具体实施例2中的块状体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5为具体实施例3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具体实施例3中的第二块状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带限位凹槽的块状体的右视图。

其中:

1、通槽;2、凹槽;3、条形凸起;4、螺帽;5、限位凹槽;6、底面;7、第一换热管组;8、第二换热管组;9、第一块状体;10、第二块状体;11、螺栓;12、顶面;13、左侧面;14、右侧面;15、前侧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图示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参照图1、2、3、4、5、6、7,换热器管组间距可调的堆叠式换热器,包括两个换热管组,两个换热管组上下排布,分别为位于上方的第一换热管组7、位于下方的第二换热管组8,所述换热管组外设有散热用的翅片。还包括纵截面呈直角梯形状的块状体;所述块状体包括一个呈方形状的倾斜的顶面12、一个位于竖直方向上且呈梯形状的前侧面15、一个位于竖直方向上且呈梯形状的后侧面、一个位于竖直方向上且呈方形状的左侧面13、一个位于竖直方向上且呈方形状的右侧面14、一个位于水平方向上且呈方形状的底面6;所述右侧面14的高度高于所述左侧面13的高度;所述块状体上开有呈条形状的通槽,所述通槽的中心轴线与所述底面6平行,所述通槽的槽口一个位于所述顶面12上、另一个位于所述右侧面14上,所述通槽的高度为所述顶面12的垂直高度的五分之二到五分之四之间;所述块状体有八个,其中四个块状体的底面6焊接在所述第一换热管组7的上方,剩余的四个块状体的底面6焊接在所述第二换热管组8的上方,以焊接在所述第一换热管组7下方的块状体作为第一块状体9,以焊接在所述第二换热管组8上方的块状体作为第二块状体10;所述第一块状体9的顶面12与所述第二块状体10的顶面12两两相互抵在一起;一个螺栓11的螺杆依次穿过顶面12两两相互抵在一起的两个块状体的通槽,所述螺栓11的长度值不小于所述左侧面13到所述右侧面14的距离值的1.5倍;所述通槽的高度不小于所述螺栓11的螺杆的外径1.5倍;所述通槽的宽度不小于所述螺栓11的螺杆的外径且不大于所述螺栓11的螺帽的外径。本专利在换热管组上增设了块状体,并优化了块状体的结构,使得位于两个换热器管组之间的块状体的整体高度与螺母到螺帽的距离有关。本专利可利用块状体的这一特点调整两个换热管组之间的距离。

关于块状体

块状体包括一个呈方形状的倾斜的顶面12、一个位于竖直方向上且呈梯形状的前侧面15、一个位于竖直方向上且呈梯形状的后侧面、一个位于竖直方向上且呈方形状的左侧面13、一个位于竖直方向上且呈方形状的右侧面14、一个位于水平方向上且呈方形状的底面6。右侧面14的高度高于左侧面13的高度。块状体上开有呈条形状的通槽1,通槽1的中心轴线与底面6平行,通槽1的槽口一个位于顶面12上、另一个位于右侧面14上。螺栓11的长度值不小于左侧面13到右侧面14的距离值的1.5倍;通槽1的高度为顶面12的垂直高度的五分之二到五分之四之间,且通槽1的高度不小于螺栓11的螺杆的外径1.5倍;通槽1的宽度不小于螺栓11的螺杆的外径且不大于螺栓11的螺帽的外径。注意,这里的左、右是以块状体位于换热器管组上方为标准而言的。当块状体位于换热器管组下方时,左右正好颠倒。

具体实施例1

第一块状体9和第二块状体10的结构、尺寸完全相同。使用时,首先,使两个块状体沿着顶面12相互滑动,至换热器管组的整体高度符合使用者的要求,这时,拧入螺母,至螺栓11的螺帽抵住一个块状体的右侧面14,螺母抵住另一个块状体的右侧面14。待换热器管组的整体高度需要被调整时,使用者可以通过松开螺母,使螺母逐渐远离螺帽,这时,第一块状体9会沿着顶面12下滑,从而使换热器管组的整体高度逐渐下降。

具体实施例2

所述第一块状体9、所述第二块状体10中任意一个的顶面12上设有凹槽2,凹槽2的中心轴线平行于通槽1的中心轴线,另一个的顶面12上设有与凹槽2配套的凸起,两个块状体上下相对设置后,凸起插入凹槽2内,并可沿凹槽2滑动。从而利用凹槽2和凸起限制两个块状体沿着顶面12下滑时的方向,同时可以避免两个块状体之间相互晃动。凹槽可以有一条,开在通槽1的靠近块状体前方或靠近块状体后方的一侧。凹槽也可以有两条,通槽1位于两条凹槽2的中间,如图4所示。

具体实施例3

第二块状体10的横截面的面积大于第一块状体9的横截面的面积,第二块状体10的顶面12上设有两道条形凸起3,条形凸起3的中心轴线平行于通槽1的中心轴线,通槽1位于两道条形凸起3之间,两道条形凸起3之间的距离等于第一块状体9的前侧面15和后侧面之间的距离。如图5、图6所示。从而利用两道条形凸起3限定两个块状体沿着顶面12下滑时的方向,同时可以避免两个块状体之间相互晃动。此外,增大第二块状体10的横截面的面积有利于块状体整体的稳定。

上述三个实施例中,为避免螺母拧入时,螺杆转动,螺帽4优选为六角螺帽,右侧壁上开有用于限定螺帽位置的限位凹槽5,限位凹槽5的宽度等于六角螺帽4两个相对边之间的距离,限位凹槽5的高度不小于通槽1的高度,通槽1位于块状体的右侧面14上的槽口开在限位凹槽5的槽底上,限位凹槽5位于竖直方向上的轴对称面与通槽1位于竖直方向上的轴对称面重合,如图7所示。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