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暖通动力照明自动控制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821043发布日期:2020-05-20 02:55阅读:321来源:国知局
一种暖通动力照明自动控制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暖通控制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暖通动力照明自动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暖通动力照明控制系统是变电站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变电站的工作起到了不可或缺的辅助作用,在工作时变电站机房的温湿度常不在所需正常温湿度范围内,因此要对其进行温湿度调整和控制。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改善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暖通动力照明自动控制系统,可远程控制变电站机房中的空调、风机等,且加入本自动控制系统时,无需对空调、风机进行二次改装,即可实现开关机等功能。

为了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暖通动力照明自动控制系统,分别与空调、风机、照明灯连接,包括控制单元、发电机、照明开关,所述控制单元包括主控制器、分别与主控制器连接的空调控制器、接触器,所述空调控制器与空调连接,所述接触器分别与发电机、照明开关连接,发电机与风机连接,照明开关与照明灯连接。

所述控制单元用于控制空调、风机、照明灯的开启、关闭以及调节,具体为主控制器向空调控制器或接触器下达控制信号,空调控制器根据主控制器的控制信号对空调进行启停或调整温湿度。主控制器也向接触器下达控制信号,接触器根据主控制器的控制信号控制发电机,从而控制风机的启停或调整转速。接触器还根据主控制器的控制信号温湿度控制照明开关,从而对照明灯的启停进行控制。

更进一步地,为了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还包括与主控制器连接的温湿度检测单元。

更进一步地,为了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所述温湿度检测单元包括温湿度传感器、放大电路,所述温湿度传感器通过放大电路与主控制器连接。

所述温湿度检测单元可设置多个,分别设置于变电站中需要控温的地方,使用温湿度检测单元对环境中的温湿度进行检测,当环境温湿度不在正常的所需温湿度范围内时,主控制器便向空调控制器或接触器下达控制信号,控制器空调、风机的开启或关闭,使得环境温湿度恢复正常范围,避免温度过高或环境干燥时发生火灾,造成损失或危险。

更进一步地,为了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所述接触器包括依次连接的电流接触器、接触器功率回路、上电缓冲回路,所述电流接触器、上电缓冲回路分别与主控制器连接,所述电流接触器分别与发电机、照明开关连接。

更进一步地,为了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所述电流接触器包括电阻r4、电阻r5、继电器k1、继电器k2、三极管q2、三极管q3,所述电阻r4的一端、电阻r5的一端分别与主控制器连接,电阻r4的另一端与三极管q2的基极连接,三极管q2的集电极与继电器k1连接,继电器k1与发电机连接,三极管q2的发射极接地;电阻r5的另一端与三极管q3的基极连接,三极管q3的集电极与继电器k2连接,三极管q3的发射极接地。

所述发电机、照明开关的回路接入接触器,所述接触器的型号选用sc-e1p-c,接触器辅助主控制器对风机、照明灯进行分合管理,达到控制其工作状态的目的。

更进一步地,为了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所述空调控制器通过rs485接口与主控制器连接。

更进一步地,为了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所述空调控制器还连接有红外发射器,所述空调控制器通过红外发射器与空调无线连接。

空调控制器控制红外发射器对空调进行遥控,无需对空调进行二次改装,即可实现开关机、升降温、制冷制热模式控制等功能。

更进一步地,为了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还包括远程传输端,所述远程传输端包括移动终端、交换机、路由器,所述交换机通过路由器与主控制器连接,所述移动终端与交换机连接。

移动终端可以为手机、平板等,连上互联网后即可与交换机连接通信,进而用户可以远程控制主控制器,或接收主控制器的控制状态。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使用空调控制器对空调的开关、升降温、制冷制热模式进行控制,无需对空调进行二次改装,即可实现自动或远程的控制;

本实用新型将发电机、照明开关的回路接入接触器,接触器辅助主控制器对风机、照明灯进行分合管理,达到控制其工作状态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采用远程传输端,用户可以远程控制主控制器,或接收主控制器的控制状态。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温湿度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暖通动力照明自动控制系统模块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空调控制器模块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接触器模块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温湿度检测单元电路原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电流接触器电路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实施例1:

本实用新型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如图1所示,一种暖通动力照明自动控制系统,分别与空调、风机、照明灯连接,包括控制单元、发电机、照明开关,所述控制单元包括主控制、分别与主控制器连接的空调控制器、接触器,所述空调控制器与空调连接,所述接触器分别与发电机、照明开关连接,发电机与风机连接,照明开关与照明灯连接。

所述控制器单元用于控制空调、风机、照明灯的开启、关闭以及调节,具体为主控制器向空调控制器或接触器下达控制信号,空调控制器根据主控制器的控制信号对空调进行启停或调整温湿度。主控制器也向接触器下达控制信号,接触器根据主控制器的控制信号控制发电机,从而控制风机的启停或调整转速。接触器还根据主控制器的控制信号温湿度控制照明开关,从而对照明灯的启停进行控制。需要说明的是,主控制器可以预先设置好对空调控制器和接触器下达的控制信号,比如,晚间7点至次日凌晨6点的时间段,向接触器下达开启照明灯的控制信号,于是接触器在晚间7点时控制照明开关开启照明灯,在次日凌晨6点时控制照明开关关闭照明灯;再比如,在每天工作的某个时段主控制定时向空调控制器下达开启空调的控制信号。

更进一步地,如图4所示,还包括与主控制器连接的温湿度检测单元,所述温湿度检测单元包括温湿度传感器、放大电路,所述温湿度传感器的型号为tc-th-d1,所述放大电路包括电阻r1~电阻r3、电容c1、电容c2、三极管q1,所述温湿度传感器分别与电阻r1的一端、电阻r3的一端连接,电阻r1的另一端与三极管q1的发射极连接,三极管q1的集电极与电阻r2的一端连接,电阻r2的另一端与电容c1的一端连接,电容c1的另一端接地,三极管q1的基极与主控制器连接,电阻r3的另一端分别与电容c2的一端、主控制器连接,电容c2的另一端接地。

所述温湿度检测单元可设置多个,分别设置于变电站中需要控温的地方,使用温湿度检测单元对环境中的温湿度进行检测,当环境温湿度不在正常的所需温湿度范围内时,主控制器便向空调控制器或接触器下达控制信号,控制器空调、风机的开启或关闭,使得环境温湿度恢复正常范围,避免温度过高或环境干燥时发生火灾,造成损失或危险。

如图5所示,所述接触器包括依次连接的电流接触器、接触器功率回路、上电缓冲回路,所述电流接触器、上电缓冲回路分别与主控制器连接,所述电流接触器分别与发电机、照明开关连接。所述电流接触器包括电阻r4、电阻r5、继电器k1、继电器k2、三极管q2、三极管q3,所述电阻r4的一端、电阻r5的一端分别与主控制器连接,电阻r4的另一端与三极管q2的基极连接,三极管q2的集电极与继电器k1连接,继电器k1与发电机连接,三极管q2的发射极接地;电阻r5的另一端与三极管q3的基极连接,三极管q3的集电极与继电器k2连接,三极管q3的发射极接地。

所述发电机、照明开关的回路接入接触器,所述接触器的型号选用sc-e1p-c,接触器辅助主控制器对风机、照明灯进行分合管理,达到控制其工作状态的目的。本实施例中电流接触器包括采样点a、采样点b,继电器k1、继电器k2均接入电源,主控制器以电信号的方式向三极管q2、三极管q3发送控制信号,采样点a、采样点采集三极管q2、三极管q3发出的电压信号大小,当电压信号大小达到一定值时,继电器k1、继电器k2为闭合状态,此时开始照明灯或风机。

如图2所示,所述空调控制器通过rs485接口与主控制器有线连接。所述空调控制器还连接有红外发射器,所述空调控制器通过红外发射器与空调无线连接,控制红外发射器对空调进行遥控,无需对空调进行二次改装,即可实现开关机、升降温、制冷制热模式控制等功能。

如图1所示,还包括远程传输端,所述远程传输端包括移动终端、交换机、路由器,所述交换机通过路由器与主控制器连接,所述移动终端与交换机连接。所述交换机通过光纤与路由器连接,路由器通过wifi与空调控制器连接,移动终端可以为手机、平板等,连上互联网后即可与交换机连接通信,进而用户可以远程控制主控制器,或接收主控制器的控制状态。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所述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