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湿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507478发布日期:2020-07-17 15:33阅读:146来源:国知局
加湿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加湿设备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加湿装置。



背景技术:

加湿器作为一种能提高周围环境湿度的设备,被广泛地用于家庭和办公场所等环境,现有的加湿器通常包括壳体和底座,底座内设有水槽,水槽内设有发热元件和雾化器,壳体内设有水箱,水箱中的水流入水槽中通过发热元件进行加热,并通过雾化器作雾化处理后排出,由于现有市场上常见的加湿器中并没有设置过滤装置,但由于水体中含有杂质,若不先经过过滤处理,则会导致雾化后的雾汽中带有杂质,从而影响人体健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热传递效率高、水体升温迅速的加湿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加湿装置,包括底座和壳体,所述壳体设于所述底座上,所述底座内设有相连通的进水腔和雾化腔,所述壳体底部设有连通所述雾化腔的进雾口,所述壳体内设有竖向设置的出雾管,所述出雾管上端设有出雾口、下端连通所述进雾口,所述出雾管外侧壁与所述壳体内侧壁之间形成连通所述进水腔的储液腔,所述储液腔内设有若干个呈上下叠置的净化层,所述若干个净化层可拆卸地套设在所述出雾管上。

与现有技术相比,净化层可对储液腔内的水体作过滤净化处理,净化层可根据实际净化的标准设置多个,其可以包含有石墨、活性炭或者过滤棉等过滤材质,通过选取其中一种或多种净化层组合的方式实现不同的过滤净化效果,而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净化层的装配方式方便快捷,有利于日常的安装拆卸。

进一步的,所述净化层包括上盖、下盖和滤芯,所述上盖可拆卸盖合所述下盖,所述滤芯设于所述上盖和所述下盖之间,所述上盖中部设有第一过孔,所述下盖中部设有第二过孔,所述上盖设有多个第一滤孔,所述下盖设有多个第二滤孔,所述上盖和下盖分别通过第一过孔和第二过孔套设在所述出雾管上,所述净化层的设置方式便于更换滤芯。

进一步的,所述上盖中部设有环状的第一凸台,所述第一凸台内侧围合形成所述第一过孔,所述下盖中部设有环状的第二凸台,所述第二凸台内侧围合形成所述第二过孔,所述上盖合所述下盖通过可拆卸连接结构连接,当所述上盖与所述下盖连接时,所述第二凸台插装在所述所述第一凸台的内侧。上述上盖与下盖的配合方式结构紧密。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凸台的内侧面上设有限位台阶,当所述上盖与所述下盖连接时,所述第二凸台的上端面抵靠在所述限位台阶上。上述设置方式有利于上盖和下盖的装配定位。

进一步的,当多个所述净化层上下叠置时,位于下层的所述净化层的所述第一凸台插入上一侧所述净化层的所述第二凸台内,从而使叠置后的净化层之间连接更加紧密。

进一步的,所述可拆卸连接结构包括设于所述下盖侧部的卡槽和设于所述上盖侧部与所述卡槽相适配的卡扣,旋转所述上盖可使所述卡扣滑入所述卡槽内实现锁止,反向旋转所述上盖可使所述卡扣脱出所述卡槽后实现拆卸,上述可拆卸连接结构的设置方式操作方便快捷,锁止和解锁的过程简单。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滤孔、所述第二滤孔分别设置为以所述净化层中心为圆心,周向间隔布置的条形状滤孔,上述滤孔的设置可增大水体与滤芯接触的面积,有效地提高过滤效果和水体的流动速度。

进一步的,所述储液腔底部设有向上侧延伸的定位凸部,至少位于最下层的所述净化层上设有与所述定位凸部相适配的定位孔,当所述净化层安装在所述储液腔内时,所述定位凸部穿过所述定位孔实现所述净化层的定位装配,从而便于净化层装配时的对位。

进一步的,所述加湿装置还包括盖合在所述壳体上端的盖体,所述盖体中部设有上凸的隆起部,所述盖体边缘环设有向上侧延伸的翻边,所述隆起部设置为高度自中部向外周缩减的曲面结构,所述隆起部的中部设有连通所述出雾口的喷口,所述隆起部与所述翻边之间连接有注水面,所述注水面上环设有围绕所述隆起部设置的一圈注水口,所述注水口连通所述储液腔,使用者可通过盖体直接向储液腔内加入水体,而不需要打开所述盖体。隆起部的设置一方面便于加水时将水体导引至注水口,另一方面可将雾汽冷凝后所形成的水滴导引至注水口并流回储液腔,实现水体的回收。此外,翻边可防止注水时水体溢出,从而提高加湿装置的使用体验。

进一步的,所述注水面设置为向下侧凹陷的弧面,所述翻边与所述注水面之间、所述注水面与所述隆起部之间为圆角过渡连接,上述隆起部、翻边和注水面之间连接所形成的弧面结构可防止积水,使水体流动更顺滑、流畅。

进一步的,所述盖体的上端面设有覆盖所述喷口和所述注水口的阻挡结构,所述阻挡结构包括间隔设于所述隆起部上端且延伸至所述翻边内侧的多个筋条。上述筋条的设置方式可有效地阻碍一部分体积的异物进入储液腔和出雾通道,从而起到过滤和挡渣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加湿装置的立体图;

图2为加湿装置的分解图;

图3为加湿装置剖视图;

图4为图3的a区域的放大图;

图5为底座的剖视图;

图6为底座的立体图;

图7为进液腔和雾化腔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进液腔和雾化腔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进液腔和雾化腔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净化层的分解图;

图11为盖体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至图9,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加湿装置,包括底座1和壳体2,所述底座1设于所述壳体2底部,所述壳体2内设有储液腔200,所述底座1内设有进液腔101和雾化腔102,所述雾化腔102侧部设有连通所述进液腔101的第一进水通道11,所述第一进水通道11设置成靠近所述雾化腔102的底部,所述雾化腔102内设有发热元件12和雾化器13,所述发热元件12设于设于所述雾化腔102靠近所述第一进水通道11的一侧,所述雾化器13设于所述雾化腔102远离所述第一进水通道11的一侧,如图8所示,使所述雾化腔102内形成位于所述发热元件12对应位置的加热区域102a,和位于所述雾化器13对应位置的雾化区域102b。所述壳体2上设有连通所述雾化腔102的出雾通道201。由于发热元件12和雾化器13不是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点,其可以采用现有的发热元件12和雾化器13,例如可以采用ptc发热体和超声波雾化器等。

参见图3、图7和图8,加湿装置工作时,位于储液腔200内的冷水流入进液腔101,并通过第一进水通道11流入雾化腔102中进行加热,经过加热的水体由雾化器13作雾化处理形成雾汽,并通过出雾通道201喷出,由于水体在加热的过程中,其密度会随着温度的上升而缩小,随着温度的下降而增大,因此,在雾化腔102中,温度相对高的水体将会上升至雾化腔102的上层,而温度相对低的水体将会下沉至雾化腔102的下层,通过将第一进水通道11设置在靠近雾化腔102的底部,减少位于进液腔101内的冷水和位于雾化腔102内的热水的接触面积,有效地降低雾化腔102中热水与进液腔101中的冷水之间的热量传递,减少热量的损失,实现局部加热的效果,与现有对整个水槽加热的方式相比,本实用新型不仅可降低能耗,而且加热效率也能得到明显的提高。

参见图5至图9,所述底座1包括底板14和侧围板15,所述侧围板15环设于所述底板14的上侧,所述侧围板15与所述底板14围合形成容纳腔103,所述容纳腔103通过竖向设置在其中的隔板3分隔成所述进液腔101和所述雾化腔102,所述第一进水通道11开设在所述隔板3的底部,上述底座1的设置方式结构简单,利用隔板3将其容纳腔103划分为进液腔101和雾化腔102,有利于空间的利用以及水体的流动路径的布局,并且,将第一进水通道11设于隔板3底部,有效地将热水和冷水隔开,以降低热量的损失。

参见图3、图6至图9,所述壳体2底部设有连通所述雾化腔102和所述出雾通道201的进雾口21,所述雾化器13侧部设有导风管16,所述导风管16上端侧部设有进风口161,所述底座1的底部设有风机4,所述风机4的出风口连通所述进风口161,所述壳体2底部对应所述导风管16设有安装槽22,当所述壳体2安装在所述底座1上时,所述导风管16上端置于所述安装槽22内,以使所述进风口161位于所述安装槽22内。导风管16的设置提高了雾汽喷出的强度,通过设置安装槽22,并使进风口161置于所述安装槽22内,可进一步地减缓加热区域102a内空气的流动。优选的,所述进风口161开设在朝向发热元件12以外的方向,例如开设在背向所述雾化器13而朝向侧围板15的一侧,上述设置可进一步避免气流直接吹向加热区域102a,空气从进风口161排出后,在安装槽22内壁的阻挡下向下进入雾化腔102,并流向进雾口21,从而带动雾汽流入出雾通道201。

参见图3,所述壳体2内部设有竖向设置的出雾管23,所述出雾管23下端连通所述进雾口21,所述出雾管23的上端设有出雾口24,所述出雾管23为所述出雾通道201,所述出雾管23外侧壁与所述壳体2内侧壁之间围合形成所述储液腔200。

参见图3和图10,所述储液腔200内设有若干个上下叠置的净化层5,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附图中只显示最底层的净化层5,其它层数的净化层5省略。所述若干个净化层5可拆卸地套设在所述出雾管23上,所述储液腔200底部设有向上侧延伸的定位凸部202,至少位于最下层的所述净化层5上设有与所述定位凸部202相适配的定位孔50,而其它层数的净化层5是否设有定位孔50,则根据实际需求和定位凸部202的高度而来决定,当所述净化层5安装在所述储液腔200内时,所述定位凸部202穿过所述定位孔50实现所述净化层5的定位装配。设置净化层5可对储液腔200内的水体作过滤净化处理,净化层5可根据实际净化的标准设置多个,净化层5的装配方式方便快捷,其可以包含有石墨、活性炭或者过滤棉等过滤材质,通过选取其中一种或多种净化层5组合的方式实现不同的过滤净化效果。作为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所述安装槽22向所述储液腔200的方向延伸,以使所述储液腔200底部形成上凸的所述定位凸部202,该种设置方式有利于安装槽22和定位凸部22的成型,可简化生产工艺。

参见图3和图10,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净化层5包括上盖51、下盖52和滤芯(所述滤芯图中未示),所述上盖51可拆卸盖合在所述下盖52上侧,所述滤芯设于所述上盖51和下盖52之间,所述上盖51中部设有第一过孔511,所述下盖52中部设有第二过孔521,所述第一过孔511与所述第二过孔521位于同一线上,所述定位孔50贯穿所述上盖51和所述下盖52,所述上盖51设有多个第一滤孔513,所述下盖52设有多个第二滤孔524,装配时,所述上盖51和所述下盖52分别通过所述第一过孔511和所述第二过孔521套设在所述出雾管23上。净化层5的设置方式便于更换滤芯。

参见图3、图4和图10,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上盖51中部设有环状的第一凸台512,所述第一凸台512内侧围合形成所述第一过孔511,所述下盖52中部设有环状的第二凸台522,所述第二凸台522内侧围合形成所述第二过孔521,所述上盖51与所述下盖52通过可拆卸连接结构连接,当所述上盖51与所述下盖52连接时,所述第二凸台522插装在所述第一凸台512内侧。

参见图3、图4和图10,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凸台512的内侧面上设有限位台阶513,当所述上盖51与所述下盖52连接时,所述第二凸台522的上端面抵靠在所述限位台阶513上。

参见图3、图4和图10,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当多个净化层5上下叠置时,位于下层的净化层5的第一凸台512插入上一层净化层5的第二凸台522内,从而使叠置后的净化层5之间连接更紧密。优选的,所述第一凸台512与上盖51的上表面顺滑连接,使水体在净化层5表面流动顺畅。优选的,所述滤芯可以是石墨、活性炭或者过滤棉等过滤材质。

参见图3、图4和图10,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可拆卸连接结构包括设于所述下盖52侧部的卡槽523和设于所述上盖51侧部与所述卡槽523相适配的卡扣513,旋转所述上盖51可使所述卡扣513滑入所述卡槽523内实现锁止,反向旋转上盖51可使所述卡扣513脱出所述卡槽523后实现拆卸。

参见图10,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滤孔513、所述第二滤孔524分别设置为以所述净化层5中心为圆心,周向间隔布置的条形状滤孔。上述滤孔的设置可增大水体与滤芯的接触面积,有效地提高过滤效果。

参见图1至图3,所述加湿装置还包括盖合在所述壳体2上端的盖体6,所述盖体6对应所述出雾口24开设有喷口61,优选的,所述盖体6下端围绕所述喷口61设有向下侧延伸的凸沿611,当所述盖体6盖合所述壳体2时,所述出雾管23上端插装在所述凸沿611内,使所述喷口61与所述出雾口24对接。

参见图1至图3、图11,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盖体6中部设有上凸的隆起部62,所述盖体6边缘环设有向上侧延伸的翻边63,所述隆起部62设置为高度自中部向外周缩减的曲面结构,所述喷口61开设在所述隆起部62的中部,所述隆起部62与所述翻边63之间连接有注水面64,所述注水面64上环设有围绕所述隆起部62设置的一圈注水口641,所述注水口641连通所述储液腔200。

参见图1至图3、图11,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注水面64为向下凹陷的弧面,使得所述盖体6上端面位于所述隆起部62和所述翻边63之间形成下凹的进水区域。优选的,所述翻边63与所述注水面64之间、所述注水面64与所述隆起部62之间为圆角过渡连接。使用者可通过盖体6直接向储液腔200内加入水体,而不需要打开所述盖体6。隆起部62的设置一方面便于加水时将水体导引至注水口641,另一方面可将雾汽冷凝后所形成的水滴导引至注水口641并流回储液腔200,实现水体的回收。此外,翻边63可防止注水时水体溢出,从而提高加湿装置的使用体验,而隆起部62、翻边63和注水面64之间连接所形成的弧面结构可防止积水,使水体流动更顺滑、流畅。

参见图1至图3、图11,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盖体6的上端面设有覆盖所述喷口61和所述注水口641的阻挡结构,所述阻挡结构包括间隔设于所述隆起部62上端且延伸至所述翻边63内侧的多个筋条65。优选的,所述筋条65的形状与所述弧形导流部62、注水面64的形状相一致。上述筋条65的设置方式可有效地阻碍一部分体积的异物进入储液腔200和出雾管23,从而起到过滤和挡渣的效果,此外,上述筋条65流线型的形状设置使盖体6整体结构更紧凑,外观更具时尚和动感,优选的,所述筋条65上侧连接有提手66,以便盖体6的安装拆卸。

根据上述说明书的揭示和教导,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还可以对上述实施方式进行变更和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面揭示和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些修改和变更也应当落入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此外,尽管本说明书中使用了一些特定的术语,但这些术语只是为了方便说明,并不对本实用新型构成任何限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