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交换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660985发布日期:2020-07-29 03:39阅读:158来源:国知局
热交换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pcb板加工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热交换装置。



背景技术:

对于电子线路板(pcb)微蚀刻过程中产生的硫酸铜溶液的在处理过程中,一般采用通过对温度的控制,使硫酸铜溶液处于低温环境下,从而析出结晶,再通过对结晶的提取过滤完成整个处理过程。传统工艺上一般采用直接将硫酸铜溶液抽取出来,通过冰水使其冷却,从而达到硫酸铜溶液的结晶效果,而采用传统工艺方法来处理的过程中存在微蚀刻产生的硫酸铜溶液无法做到保持处理过程中的硫酸铜溶液的温度的稳定性,同时对于提取后的低温硫酸铜溶液回到客户微蚀刻主槽中造成较大的温度波动,需再次消耗较高的能量进行升温,综上所诉,采用传统工艺来处理微蚀刻产生的硫酸铜溶液存在,调节溶液温度时能耗较高的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热交换装置,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热交换装置调节溶液温度需求能源较大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热交换装置,所述热交换装置上连接有微蚀刻主槽,所述热交换装置设置有第一输入口、循环口和输出口,所述热交换装置包括降温桶、第一回抽泵涌、第二回抽泵涌和循环泵涌,所述降温桶内部分别设有位于所述降温桶中心位置的低温槽和围绕低温槽设置的高温槽,所述第一输入口和所述输出口设置在所述低温槽上,所述低温槽上还设置有第三输入口,所述循环口设置在所述高温槽上,所述高温槽上还设置有第二输入口。

进一步地,所述微蚀刻主槽通过第一管道与所述第二输入口连接,所述第一回抽泵涌设置于所述第一管道上,所述输出口与第二管道连接,所述第二管道与防堵塞喷淋系统连接,所述第二回抽泵涌设置在所述第二管道上,所述第二管道通过循环管道与所述第三输入口连接,所述循环泵涌设置于所述循环管道上,在所述第二管道上设置有回流管道,所述回流管道与所述微蚀刻主槽连接。

可选地,所述循环口位于所述高温槽的侧壁下方,所述输出口位于所述低温槽的侧壁下方。

可选地,所述第一输入口与溢流入水管连接,所述溢流入水管与过滤系统连接。

可选地,所述循环口上连接有第三管道,所述第三管道与结晶桶连接。

可选地,所述第三管道上位于所述结晶桶与所述循环口之间设有第三回抽泵涌。

可选地,所述循环管道位于所述第二管道上所述输出口与所述第二回抽泵涌之间。

可选地,所述回流管道设置于所述第二回抽泵涌与所述防堵塞喷淋系统之间。

可选地,所述降温桶与所述低温槽均为圆柱状,所述低温槽的半径小于所述降温桶的半径。

可选地,所述第一管道与所述微蚀刻主槽的连接处位于所述微蚀刻主槽的下方。

可选地,所述回流管道与所述微蚀刻主槽的连接处位于所述微蚀刻主槽的上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热交换装置中的上述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之一:本实用新型的热交换装置中,通过热交换装置上设置的第一输入口、循环口和输出口来实现与其他装置之间的连接,热交换装置中设置有用来对溶液进行降温的降温桶,降温桶内分设为低温槽和高温槽,使溶液在高温槽中进行降温,在低温槽中进行升温,将第一输入口与输出口设置在低温槽上,能够保证低温槽直接对溶液进行升温处理以及直接输出升温后的溶液,微蚀刻主槽通过第一管道与第二输入口连接,能够使微蚀刻主槽中的溶液进入高温桶中,经过降温后从循环口流出进入结晶桶,从降温桶中流出的溶液一部分在第二回抽泵涌的作用下进入第二管道,一部分在循环泵涌的作用下进入循环管道,进入循环管道的溶液通过第三输入口回到低温槽,再次进行升温,进入第二管道的溶液经过第二回抽泵涌后部分从回流管道进入微蚀刻主槽,一部分进入防堵塞喷淋系统,由于降温桶、循环管道和微蚀刻主槽的设计,使得从微蚀刻主槽中出来的溶液通过与从结晶桶中出来经过滤系统出来的溶液之间进行一个简单的热量交换,达到一个通过溶液自身进行温度的升降处理,而对进行过一次升降温处理的溶液再次进行处理以达到理想的温度区间的话,所需要添加的降温冰水更少,且升温处理只需进行简单的加热便能达到理想的温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热交换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热交换装置的降温桶的俯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热交换装置的降温桶的内部俯视图。

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

10—降温桶11—高温槽12—低温槽

13—第一输入口14—第二输入口15—第三输入口

16—循环口17—输出口20—微蚀刻主槽

131—溢流入水管141—第一回抽泵涌142—第一管道

151—循环管道152—循环泵涌161—第三回抽泵涌

162—第三管道171—第二管道172—第二回抽泵涌

173—回流管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1~3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3所示,提供一种热交换装置,该热交换装置可以用于对处理后的溶液进行升降温处理。具体地,所述热交换装置上连接有微蚀刻主槽,微蚀刻主槽为用户溶液储存槽,通过热交换装置与微蚀刻主槽连接,使得热交换装置能够对微蚀刻主槽中的溶液进行处理,使处理后的溶液回到微蚀刻主槽中继续使用。热交换装置设置有第一输入口13、循环口16和输出口17,第一输入口13为过滤系统中溶液进入热交换装置的入口,热交换装置包括降温桶10、微蚀刻主槽20、第一回抽泵涌141、第二回抽泵涌172和循环泵涌152,降温桶10用来对客户溶液进行降温处理,降温桶10内部分别设有位于降温桶10中心位置的低温槽12和围绕低温槽12设置的高温槽11,低温槽12为溶液的升温区域,高温槽11为溶液的降温区域,第一输入口13和输出口17设置在低温槽12上,使溶液能够直接的进入低温槽12中进行升温处理,升温处理后的溶液能够通过输出口17直接输出,低温槽12上还设置有第三输入口15,第三输入口15是低温槽12对热交换装置内部的输入口,循环口16设置在高温槽11上,使高温槽11中经过降温处理的溶液从循环口16流出,高温槽11上还设置有第二输入口14,第二输入口14为高温槽11中溶液输入提供入口。

进一步地,微蚀刻主槽20通过第一管道142与第二输入口14连接,通过第一管道142将微蚀刻主槽20中的溶液由第二输入口14输送进高温槽11中,第一回抽泵涌141设置于第一管道142上,第一回抽泵涌141的设置为微蚀刻主槽20中的溶液的流出提供动力,输出口17与第二管道171连接,使经低温槽12降温后的溶液由输出口17进入第二管道171中,第二管道171与防堵塞喷淋系统连接,能够使经低温槽12升温后的溶液通过第一管道142进入防堵塞喷淋系统,第二回抽泵涌172设置在第二管道171上,第二回抽泵涌172为低温槽12中的溶液的流出提供动力,第二管道171通过循环管道151与第三输入口15连接,使得第二管道171中的部分溶液通过循环管道151从第三输入口15流回低温槽12中,进一步将低温槽12中的温度较低的溶液温度升高,使低温槽12的升温效率提高,循环泵涌152设置于循环管道151上,循环泵涌152为循环管道151中的溶液流动提供动力,在第二管道171上设置有回流管道173,回流管道173与微蚀刻主槽20连接,通过回流管道173将部分经低温槽12升温处理后的溶液导到微蚀刻主槽20中让高温槽11对其降温导回结晶桶中,从而达到对过滤后的溶液的更高效的利用。

本实用新型的热交换装置中,通过热交换装置上设置的第一输入口、循环口和输出口来实现与其他装置之间的连接,热交换装置中设置有用来对溶液进行降温的降温桶,降温桶内分设为低温槽和高温槽,使溶液在高温槽中进行降温,在低温槽中进行升温,将第一输入口与输出口设置在低温槽上,能够保证低温槽直接对溶液进行升温处理以及直接输出升温后的溶液,微蚀刻主槽通过第一管道与第二输入口连接,能够使微蚀刻主槽中的溶液进入高温桶中,经过降温后从循环口流出进入结晶桶,从降温桶中流出的溶液一部分在第二回抽泵涌的作用下进入第二管道,一部分在循环泵涌的作用下进入循环管道,进入循环管道的溶液通过第三输入口回到低温槽,再次进行升温,进入第二管道的溶液经过第二回抽泵涌后部分从回流管道进入微蚀刻主槽,一部分进入防堵塞喷淋系统,由于降温桶、循环管道和微蚀刻主槽的设计,使得从微蚀刻主槽中出来的溶液通过与从结晶桶中出来经过滤系统出来的溶液之间进行一个简单的热量交换,达到一个通过溶液自身进行温度的升降处理,而对进行过一次升降温处理的溶液再次进行处理以达到理想的温度区间的话,所需要添加的降温冰水更少,且升温处理只需进行简单的加热便能达到理想的温度,同时进行溶液之间的简单热量交换使得进入结晶桶中的溶液不会由于温度差别较大使得结晶桶中的结晶效果有所降低,以及进入微蚀刻主槽中的溶液也不会出现大的温度波动,这样更有利于稳定的微蚀量。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循环口16位于高温槽11的侧壁下方,将循环口16设置在高温槽11的侧壁下方能够跟有利于高温槽11中的溶液从循环口16流出,输出口17位于低温槽12的侧壁下方,将输出口17设置在低温槽12的侧壁下方能够跟有利于低温槽12中的溶液从输出口17中流出。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第一输入口13与溢流入水管131连接,溢流入水管131与过滤系统连接,通过这一设置能够将过滤系统过滤后的溶液通过溢流入水管131导入低温槽12中进行升温处理。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循环口16上连接有第三管道162,第三管道162与结晶桶连接,通过第三管道162的作用将高温槽11中的溶液由循环口16导出,导入结晶桶中。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第三管道162上位于结晶桶与循环口16之间设有第三回抽泵涌161,第三回抽泵涌161的设置,为高温槽11中的溶液从高温槽11流向结晶桶提供动力。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循环管道151位于第二管道22上输出口17与第二回抽泵涌23之间,通过将循环管道151设置在输出口17与第二回抽泵涌23之间,能够使从低温槽12中出来的溶液第一时间进行分流。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回流管道173设置于第二回抽泵涌23与防堵塞喷淋系统之间,将回流管道173设置在第二回抽泵涌23与防堵塞喷淋系统之间,能够使经低温槽12升温后的溶液在进入防堵塞喷淋系统之前一部分分流进入回流管道173。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降温桶10与低温槽12均为圆柱状,圆柱状的设置,能够减少槽内溶液流动时的局部阻力,低温槽12的半径小于降温桶10的半径,低温槽12外壁与降温桶10内壁之间空出来的部分设置为高温槽11,使高温槽11中的溶液在流动时也能够减少局部阻力。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第一管道142与微蚀刻主槽20的连接处位于微蚀刻主槽20的下方,将第一管道142与微蚀刻主槽20的连接处设置在微蚀刻主槽20的下方,更有利于微蚀刻主槽20内的溶液的流出,不会出现微蚀刻主槽20中遗留有无法流出的溶液。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回流管道173与微蚀刻主槽20的连接处位于微蚀刻主槽20的上方,通过将回流管道173与微蚀刻主槽20的连接处设置在微蚀刻主槽20的上方,能够使溶液将微蚀刻主槽20更好的充满,用以存储更多的溶液。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