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炉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302016发布日期:2020-06-30 20:05阅读:411来源:国知局
电磁炉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技术,尤其涉及一种电磁炉。



背景技术:

电磁炉具有加热快速、无明火、无烟尘、安全方便等优点,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和认可。

电磁炉主要包括:底壳和设置在底壳上的面板,底壳和面板共同围合成电磁炉的容置腔,在容置腔内设置有线圈盘和散热风机。底壳上设置有进风口和出风口,其中,部分进风口设置在底壳的前侧壁或者靠近前侧壁的位置,部分出风口设置在后侧壁或者靠近后侧壁的位置,线圈盘和散热风机位于进风口与出风口之间。散热时,外部的冷空气经进风口进入电磁炉的容置腔内,并经散热风机加速后吹向线圈盘等发热元件,最后经出风口排出外部,实现对线圈盘等发热元件的散热。

然而,从散热风机吹出的冷却风极易从风阻较小的线圈盘的外侧吹向出风口,降低了流经线圈盘的冷却风量,从而影响线圈盘的散热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磁炉,以至少解决现有的电磁炉中散热风机吹向线圈盘的冷却风量较小而影响线圈盘的散热以及其他潜在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磁炉,包括底壳、位于所述底壳内的线圈盘和散热风机,所述底壳内还设有阻风结构,所述阻风结构与所述散热风机位于所述底壳的同侧,所述线圈盘位于所述散热风机与所述阻风结构之间;

所述阻风结构靠近所述底壳的出风口设置,且所述阻风结构与所述线圈盘在所述散热风机吹向所述出风口的冷却风的流动方向上错开设置,所述阻风结构用于阻挡所述散热风机和/或所述线圈盘流至所述出风口的部分气流。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线圈盘与出风口之间设置阻风结构,同时该阻风结构与线圈盘在散热风机吹向出风口的冷却风的流动方向上错开设置,以使阻风结构的一部分超出线圈盘位于散热风机与阻风结构之间的边缘,从而阻挡散热风机经线圈盘的外侧吹向出风口的冷却风,同时散热风机经线圈盘边缘区域吹向出风口的冷却风的部分气流也受到了部分阻风结构的阻碍,从而增大了散热风机从线圈盘的外侧以及边缘处流向出风口的阻力,从而确保散热风机吹出的冷却风更大程度地吹向线圈盘发热量较大的中心区域,从而提高了线圈盘的散热效率。另外,位于线圈盘与出风口之间的阻风结构还能够对从线圈盘后端吹出的风进行阻挡,使得从线圈盘后端吹出的热风能够在阻风结构的阻挡下快速从线圈盘后方的出风口吹出而不会继续在容置腔内滞留,从而提高对线圈盘的散热效果。

可选地,所述阻风结构为设置在所述线圈盘与出风口之间的第一挡风板,所述第一挡风板的至少部分侧壁与所述散热风机吹向所述出风口的冷却风的流动方向之间的夹角为锐角。

通过在线圈盘与出风口之间设置第一挡风板,在保证增大散热风机吹向线圈盘边缘以及外部的风阻的同时,也简化了阻风结构的结构设置,从而提高了电磁炉的装配效率。另外,通过将第一挡风板的至少部分侧壁设置为与散热风机吹向出风口的冷却风的流动方向之间的夹角为锐角,以使从散热风机从线圈盘的边缘区域吹向出风口的冷却风既能受到该第一挡风板的阻碍,还能够使一部分冷却风从该第一挡风板的表面流至第一挡风板后方的出风口,从而保证散热风机吹向线圈盘位于散热风机与第一挡风板之间的区域的冷却风量,使得位于线圈盘的边缘区域也能够有效散热。

可选地,所述第一挡风板沿所述散热风机吹向所述出风口的冷却风的流动方向具有多个弯折部,以使第一挡风板的板面对冷却风形成弯曲转向阻力,这样,在保证从散热风机吹出的一部分冷却风能够经过第一挡风板进入第一挡风板后方的出风口的同时,还能够使得流经第一挡风板的冷却风能够受到多个弯折部的多重阻挡,从而进一步增大该第一挡风板的阻风效果。

可选地,所述第一挡风板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挡风板沿垂直于所述散热风机吹向所述出风口的冷却风的流动方向间隔设置,以使冷却风到达阻风结构时,仅能够从相邻两个第一挡风板之间的狭小空间流向出风口,且此狭小空间因多个弯折部的设置而具有弯曲转向阻力,从而进一步增大了阻风机构的出风阻力,减小散热风机从线圈盘位于散热风机与阻风结构之间的边缘区域以及外部吹向出风口的冷却风量,从而增大散热风机吹向线圈盘中心区域的冷却风量,进而提高线圈盘的散热效率。

可选地,所述阻风结构为设置在所述线圈盘与出风口之间的第二挡风板,所述第二挡风板垂直于所述散热风机吹向所述出风口的冷却风的流动方向,且所述第二挡风板的高度低于所述出风口的高度。

通过在线圈盘与出风口之间设置与散热风机吹向出风口的冷却风的流动方向垂直的第二挡风板,以使第二挡风板的表面全部成为阻挡冷却风的阻挡面,从而提高该第二挡风板的阻风效果。同时,该第二挡风板的高度低于出风口的高度,以保证一部分冷却风从第二挡风板的顶部流至出风口,从而保证散热风机吹向线圈盘位于散热风机与第一挡风板之间的区域的冷却风量,使得线圈盘的边缘区域也能够有效散热。

可选地,所述出风口的内侧设置有挡水板,所述第二挡风板设置在部分所述挡水板的顶部,以减小第二挡风板的用量,同时该挡风板的设置也避免了电磁炉外部的水等液体从出风口进入电磁炉的内部而对线圈盘等元器件造成损坏。

可选地,所述底壳位于所述阻风结构后方的出风口的设置密度小于所述底壳的其余部分的出风口的设置密度,以进一步减小散热风机从阻风结构后方的出风口吹至外部的冷却风量,即增大散热风机与阻风结构后方的出风口之间的区域的风阻,从而增大散热风机吹向线圈盘的冷却风量。

可选地,所述底壳位于所述阻风结构后方的出风口的口径小于所述底壳的其余部分上的出风口的口径,以进一步增大散热风机与阻风结构后方的出风口之间的出风阻力,从而使得从散热风机吹出冷却风能够更大程度上从线圈盘远离阻风结构的区域吹向吹风口,提高了对线圈盘的散热效率。

可选地,所述底壳包括沿周向依次设置的第一侧壁、第二侧壁、第三侧壁及第四侧壁,所述阻风结构和所述散热风机靠近所述第四侧壁设置,所述阻风结构靠近所述第三侧壁设置;

所述底壳内还设有第三挡风板,所述第三挡风板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围设在所述散热风机背离所述线圈盘的外周,所述第二部分位于所述线圈盘与所述第四侧壁之间,且一端延伸至所述第三侧壁,所述阻风结构位于所述第二部分朝向所述第二侧壁的一侧。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散热风机的部分外周以及线圈盘与第四侧壁之间设置第三挡风板,以使线圈盘与第四侧壁之间的空置区进行有效隔离,使得散热风机吹出的冷却风仅能够吹向第三挡风板与第二侧壁之间的区域,即散热风机吹向线圈盘靠近第四侧壁一侧的冷却风能够得到第三挡风板的阻挡,这样不仅增大了线圈盘与第四侧壁之间的空置区的出风阻力,而且增大了散热风机吹向线圈盘所在的区域的风压,从而增大了散热风机流经线圈盘的冷却风量。同时,将阻风结构设置在第三挡风板朝向第二侧壁的一侧,以进一步增大线圈盘与第三挡风板靠近出风口的部分之间的出风阻力。

可选地,所述阻风结构的一端延伸至所述第二部分;

和/或,所述阻风结构在所述线圈盘上的投影位于所述线圈盘的中轴线的一侧。

通过将阻风结构的一端延伸至第三挡风板的第二部分,以增大该阻风结构的阻风范围,保证该阻风结构对散热风机经线圈盘与第三挡风板之间的区域吹向出风口的冷却风均能够得到阻碍,从而进一步促使散热风机吹出的冷却风能够更大程度地吹向线圈盘的中心区域。另外,阻风结构的另一端不超过线圈盘的中轴线,以避免对线圈盘中心区域的气流量造成影响。同时,上述设置方式也确保从线圈盘后端吹出的热风能够直接从后方的出风口吹出而不会受到阻风结构的干扰。

可选地,所述底壳内还设置有电路板组件,所述电路板组件位于所述线圈盘与所述第二侧壁之间;

所述底壳的进风口位于所述散热风机的底部,所述第三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远离所述散热风机的部分均设有出风口。

上述设置方式使得散热风机的出风一部分吹向线圈盘,一部分吹向电路板组件,然后热风直接经底壳后部的出风口吹出,由于出风口开设在远离进风口的位置,从而避免了冷却风还未对线圈盘和电路板组件进行有效散热而直接从出风口排出的情况发生,从而防止了冷却风的浪费,同时保证了对线圈盘和电源板的有效冷却。另外,第三挡风板和阻风结构的设置,增大了线圈盘的边缘区域与第四侧壁之间的风阻,使得散热风机吹出的高速冷却风能够更大程度地吹向线圈盘以及电路板组件,实现对线圈盘与电路板组件的有效散热。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的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电磁炉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电磁炉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底壳;

110-第一侧壁;

120-第二侧壁;

130-第三侧壁;

140-第四侧壁;

150-进风口;

160-出风口;

170-空置区;

200-线圈盘;

300-电路板组件;

400-第一挡风板;

410-弯折部;

500-挡水板;

600-第二挡风板;

700-散热风机;

800-第三挡风板;

810-第一部分;

820-第二部分。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实施例一

图1是本实施例一提供的电磁炉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参照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电磁炉,包括底壳100和盖设在底壳100上的面板(图中未示出),底壳100和面板共同围成电磁炉的容置腔,在容置腔内设置有线圈盘200和散热风机700。其中,线圈盘200通电后产生磁感线,该磁感线切割放置在面板上的锅具底部,从而对该锅具进行加热,以起到烹煮食物的作用。在底壳100上设置有与外界连通的进风口150和出风口130。具体散热时,外部空气经进风口150进入容置腔的散热风机700内,散热风机700对空气加速后,将高速螺旋冷却风吹向容置腔的散热区域,一部分冷风流经线圈盘200等发热元件,对线圈盘200等发热元件进行散热,最后热风经出风口130排出至外部环境。

为了增大散热风机700吹向线圈盘200的冷却风量,本实施例在底壳100的容置腔内还设有阻风结构,该阻风结构与散热风机700位于底壳100的同侧,也即是说,阻风结构和散热风机700位于底壳100的中心轴线的同一侧,即均偏底壳100的同一侧壁设置。线圈盘200位于散热风机700与阻风结构之间。

其中,该阻风结构靠近底壳100的出风口160设置,且阻风结构与线圈盘200在散热风机700吹向出风口160的冷却风的流动方向上错开设置。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具体是以散热风机700吹向线圈盘2后方的出风口160的冷却风的流动方向为例。散热风机700吹向出风口160的冷却风会流经线圈盘200和阻风机构,而线圈盘200和阻风机构在该冷却风的流动方向上错开设置具体是指该线圈盘200与阻风结构在垂直于散热风机700吹向出风口160的冷却风的流动路径的不同位置,即该阻风结构的部分超出线圈盘200一侧边缘。

如此设置使得阻风结构能够对散热风机700经线圈盘200外侧以及边缘处吹向出风口160的冷却风进行阻挡,具体地,该阻风结构超出线圈盘200的部分对散热风机700经线圈盘200的外侧吹向出风口160的冷却风进行阻碍,即增大了散热风机700吹向线圈盘200外部的风阻,另外,该阻风结构位于线圈盘200正后方的部分能够对线圈盘200吹出的风进行阻挡,即增大了散热风机700吹向线圈盘200的外缘处的风阻,从而使得散热风机700吹出的冷却风能够更大程度地吹向线圈盘200发热量较大的中心区域而避免更多的冷却风从线圈盘200的边缘以及外部吹向出风口160,从而提高了线圈盘200的散热效率。

另外,位于线圈盘200与出风口160之间的阻风结构还能够对从线圈盘200后端吹出的风进行阻挡,使得从线圈盘200后端吹出的热风能够在阻风结构的阻挡下快速从线圈盘200后方的出风口160吹出而不会继续在容置腔内滞留,从而提高对线圈盘200的散热效果。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的阻风结构为不完全挡风结构,换句话说,该阻风结构对冷却风进行阻挡的同时,还能够保证一部分冷却风经阻风结构吹向出风口160。由于阻风结构的一部分位于线圈盘200的边缘区域的正后方,因此不完全挡风结构能够保证散热风机700吹出的冷却风能够从线圈盘200的边缘处吹向出风口160,即确保线圈盘200的边缘区域的冷却风量。

参照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阻风结构为设置在线圈盘200与出风口160之间的第一挡风板400,该第一挡风板400的至少部分侧壁与散热风机700吹向出风口160的冷却风的流动方向之间的夹角为锐角,这样,从散热风机700吹向出风口160的冷却风既能受到该第一挡风板400的阻碍,还能够使一部分冷却风从该第一挡风板400的表面流至第一挡风板400后方的出风口160,从而保证散热风机700吹向线圈盘200位于散热风机700与第一挡风板400之间的边缘区域的冷却风量,使得位于线圈盘200的边缘区域也能够有效散热。

另外,通过将第一挡风板400的至少部分侧壁与散热风机700吹向出风口160的冷却风的流动方向之间的夹角设置为锐角,以使部分第一挡风板400还能够对从线圈盘200的后端吹出的热风进行阻挡,使得对线圈盘200散热后的热风能够及时从线圈盘200的正后方的出风口160及时排出而不会从线圈盘200的侧后方流至容置腔的其他区域。

具体设置时,在一些示例中,该第一挡风板400的一部分侧壁可以与散热风机700吹向出风口160的冷却风的流动方向之间的夹角设置为锐角,另一部分侧壁与散热风机700吹向出风口160的冷却风的流动方向可以垂直设置也可以平行设置。例如,该第一挡风板400靠近线圈盘200的部分与散热风机700吹向出风口160的冷却风的流动方向之间的夹角为锐角,该第一挡风板400靠近出风口160的部分与散热风机700吹向出风口160的冷却风的流动方向平行或者垂直。

当然,在一些示例中,该第一挡风板400的整个长度方向均与与散热风机700吹向出风口160的冷却风的流动方向之间的夹角为锐角,以简化该第一挡风板400的结构。

本实施例通过在线圈盘200与出风口160之间设置第一挡风板400,在保证增大散热风机700吹向线圈盘200的边缘以及外部的风阻的同时,也简化了阻风结构的结构,从而提高了电磁炉的装配效率。

继续参照图1所示,为了进一步增大第一挡风板400对冷却风流的阻碍效果,本实施例的第一挡风板400沿散热风机700吹向出风口160的冷却风的流动方向具有多个弯折部410。换句话说,该第一挡风板400沿延伸方向由多段往散热风机700吹向出风口160的冷却风的流动方向的左右两侧偏斜的弯折部410,使得该第一挡风板400形成沿气流方向设置的“s”型结构,使得散热风机700吹出的风以“s”型的路径流经第一挡风板400,最终到达出风口160,使该第一挡风板400的板面对冷却风形成弯曲转向阻力,这样,在保证从散热风机700吹出的一部分冷却风能够经过第一挡风板400进入第一挡风板400后方的出风口160的同时,还能够使得流经第一挡风板400的冷却风能够受到多个弯折部410的多重阻挡,从而进一步增大该第一挡风板400的阻风效果。

具体实现时,该第一挡风板400的数量可以是1个,也可以是多个。当第一挡风板400为多个时,多个第一挡风板400沿垂直于散热风机700吹向出风口160的冷却风的流动方向间隔设置,以使冷却风到达阻风结构时,仅能够从相邻两个第一挡风板400之间的狭小空间流向出风口160,且此狭小空间因多个弯折部410的设置而具有弯曲转向阻力,从而进一步增大了阻风机构的出风阻力,减小散热风机700从线圈盘200位于散热风机与阻风结构之间的边缘区域以及外侧吹向出风口的冷却风量,从而增大散热风机700吹向线圈盘200中心区域的冷却风量,进而提高线圈盘200的散热效率。

图2是图1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参照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位于阻风结构正后方的出风口160的设置密度小于底壳10的其他区域的出风口160的设置密度,以进一步减小散热风机700从阻风结构后方的出风口160吹至外部的冷却风量,即增大散热风机700与阻风结构后方的出风口160之间的区域的风阻,从而增大散热风机700吹向线圈盘200的内部区域的冷却风量。

在一些示例中,还可将阻风结构后方的出风口160的口径设置为小于底壳100的其余部分上的出风口160的口径,以进一步增大线圈盘200位于散热风机700与出风口160之间的边缘区域以及外侧的出风阻力,从而使得更多的冷却风吹向线圈盘200的内部区域,实现对线圈盘200的有效散热。

参照图1所示,实际应用中,电磁炉的底壳100包括沿周向依次连接的第一侧壁110、第二侧壁120、第三侧壁130及第四侧壁140。其中,第一侧壁110和第三侧壁130相对设置,第二侧壁120和第四侧壁140相对设置。本实施例的阻风结构和散热风机700位于底壳100的垂直方向的轴线的左侧,即均靠近第四侧壁140设置,阻风结构靠近第三侧壁130的出风口160设置。线圈盘200位于散热风机700与阻风结构之间,且位于底壳100的中心轴线上或者靠近第二侧壁120设置,以使该阻风结构与线圈盘200在散热风机700吹向线圈盘200后方的出风口160的冷却风的流动方向错开设置。

由于线圈盘200与第四侧壁140之间具有空置区,因此,本实施例为了增大该区域的出风阻力,在线圈盘200的侧后方设置阻风结构,以使散热风机700吹出的冷却风能够更大程度地从线圈盘200的中心区域吹向出风口160,而减小从线圈盘200靠近第四侧壁140的一侧吹出。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还在底壳100内还设有第三挡风板800,第三挡风板800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部分810和第二部分820。其中,第一部分810围设在散热风机700背离线圈盘200的外周,以使散热风机700的出风口朝向线圈盘200等发热元件,避免经散热风机700加速后的高速螺旋风从远离线圈盘200等发热元件的一侧吹出而对高速螺旋风造成浪费的情况发生。

第三挡板800的第二部分820位于线圈盘200与第四侧壁140之间,且一端延伸至第三侧壁130,以使线圈盘200与第四侧壁140之间的空置区170进行有效隔离,使得散热风机700吹出的冷却风仅能够吹向第三挡风板800与第二侧壁120之间的区域,即散热风机700吹向线圈盘200靠近第四侧壁140一侧的冷却风能够得到第三挡风板800的阻挡,这样不仅增大了线圈盘200与第四侧壁140之间的空置区170的出风阻力,而且增大了散热风机700吹向线圈盘200所在的区域的风压,从而增大了散热风机700流经线圈盘200的冷却风量。

可以理解的是,该第三挡风板800的第二部分820的内壁可以与线圈盘200的边缘紧贴设置,也可以与线圈盘200的边缘之间具有一定间隙。

本实施例的阻风结构位于第三挡风板800的第二部分820朝向第二侧壁120的一侧,以增大线圈盘200与第三挡风板800靠近出风口160的部分之间的出风阻力。

具体设置时,阻风结构的一端可以延伸至第三挡风板800的第二部分820上,以增大该阻风结构的阻风范围,保证该阻风结构对散热风机700经线圈盘200与第三挡风板800之间的区域吹向出风口160的冷却风均能够得到阻碍,从而进一步促使散热风机700吹出的冷却风能够更大程度地吹向线圈盘200的中心区域,实现对线圈盘200的有效散热。

另外,阻风结构在线圈盘200上的投影位于线圈盘200的中轴线的一侧,换句话说,阻风结构的另一端在设置时不超过线圈盘200的中心轴线,以避免该阻风结构增大散热风机700从线圈盘200的中心区域流向出风口160的气流阻力而影响流向线圈盘200的冷却风量。同时,上述设置方式也确保从线圈盘200后端吹出的热风能够直接从后方的出风口160吹出而不会受到阻风结构的干扰。

实际应用中,底壳100内还设有电路板组件300,散热风机700、线圈盘200及电路板组件300呈三角形排布,电路板组件300位于线圈盘200与第二侧壁120之间。在一些示例中,该电路板组件300的部分延伸至散热风机700与第二侧壁120之间,以使散热风机700吹出的冷却风能够直接对电路板组件300进行散热。

本实施例的散热风机700为轴流式风机,进风口150位于散热风机700的底部,以使外部的空气从散热风机700的底部直接进入散热风机700的风机腔,在散热风机700的扇叶的高速旋转作用下进行加速后并从散热风机700的顶部出风面吹向线圈盘200和电路板组件300等发热元件。

第三侧壁130和第二侧壁120远离散热风机700的部分均形成有出风口160。这样设置,使得经散热风机200吹出的风一部分吹向线圈盘200,一部分吹向电路板组件300,然后热风直接从底壳100的后部的出风口160吹出。

由于第三挡风板800和阻风结构的设置,增大了线圈盘200的边缘区域与第四侧壁140之间的风阻,使得散热风机700吹出的高速冷却风能够更大程度地吹向线圈盘200以及电路板组件300,实现对线圈盘200与电路板组件300的有效散热。

由于该出风口160均设置在后方位置,有效地避免从散热风机700吹出的风还未对线圈盘200和电路板组件300进行有效散热而直接从出风口160排出的情况发生,从而防止了冷却风的浪费,同时保证了对线圈盘200和电路板组件300的有效冷却。

实施例二

图3是本实施例二提供的电磁炉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参照图3所示,与实施例一不同的是,本实施例的阻风结构为设置在线圈盘200与出风口160之间的第二挡风板600,该第二挡风板600垂直于散热风机700吹向出风口160的冷却风的流动方向,且第二挡风板600的高度低于出风口160的高度。

具体地,该第二挡风板600的一部分位于线圈盘200的边缘区域的正后方吗,一部分超出该线圈盘200的边缘区域,以保证对散热风机700从线圈盘200的外侧吹向出风口160的气流的阻碍以及从线圈盘200的边缘区域吹向出风口160的气流的阻碍,从而确保散热风机700从线圈盘200的中心区域吹向出风口160的冷却风量。

本实施例将第二挡风板600垂直于散热风机700吹向出风口160的冷却风的流动方向,以使第二挡风板600的表面全部成为阻挡冷却风的阻挡面,从而提高该第二挡风板600的阻风效果。

同时,该第二挡风板600的高度低于出风口160的高度,以保证一部分冷却风能够从第二挡风板600的顶部流至出风口160,从而保证散热风机700吹出的冷却风在线圈盘200边缘区域的正常流通,即确保位于第二挡风板600正前方的线圈盘200边缘区域也能够有效散热。

实际应用中,底壳100内还设置有挡水板500,该挡水板500位于出风口160的内侧,以避免电磁炉外部的水等液体从出风口160进入电磁炉的内部而对线圈盘200等元器件造成损坏。

本实施例直接将第二挡风板600设置在部分挡水板500的顶部,这样,在保证对线圈盘200靠近第四侧壁140的边缘区域以及外部的气流的有效阻挡的同时,减小了第二挡风板600的用量。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