烘干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363135发布日期:2020-09-29 09:17阅读:103来源:国知局
烘干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泡沫塑料成型的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烘干系统。



背景技术:

泡沫塑料是由大量气体微孔分散于固体塑料中而形成的一类高分子材料。常见的泡沫塑料有epp(expandedpolypropylene,聚丙烯塑料发泡材料)、eps(expandedpolystyrene,聚苯乙烯泡沫)、epo(可发泡聚乙烯与聚苯乙烯的共聚物)等。泡沫塑料的加工方法是:首先将发泡原料颗粒投入泡沫塑料成型机的模腔内;然后采用蒸汽输入进行高温发泡,蒸汽温度高达上百摄氏度;然后通水冷却,使成型的泡沫制品与模具分离;最后对泡沫制品进行烘干。

在泡沫塑料的加工过程中,多余的蒸汽、蒸汽冷凝所形成的热水及冷却水一般是统一从泡沫塑料成型机的排泄管排放至废水池,此时排放的水体仍有余热,其温度高于常温,有时甚至高达90℃,即排泄管所排放的水体含有大量热量,使泡沫塑料在加工过程中存在能源浪费较大的问题。另外,现有泡沫的烘干支架为单层结构,烘干支架可放置的泡沫制品的数目较少,导致烘干系统的烘干效率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泡沫塑料在加工过程中存在能源浪费较大及烘干系统的烘干效率较低的问题,提供一种烘干系统。

一种烘干系统,包括:

烘房;

烘干支架,设置于所述烘房内,所述烘干支架包括m层n列,其中m、n均为正整数;及

热量供应装置,所述热量供应装置包括余热传送支管道、余热汇流管道、余热储运管道、储罐、热量输送管道、散热管道及排放管道,所述余热汇流管道连通于所述余热传送支管道;所述余热储运管道连通于所述余热汇流管道,所述储罐连通于所述余热储运管道,所述热量输送管道连通于所述储罐,所述散热管道连通于所述热量输送管道,所述散热管道至少部分设置于所述烘房内,所述排放管道连通于所述散热管道。

上述烘干系统的通过热量供应装置将余热载体的热量散发至烘房内,使烘房内的温度升高,进而将烘干支架上的泡沫塑料烘干,热量供应装置将泡沫塑料成型机排出的余热用于泡沫塑料的加热烘干,使余热可以回收再利用,节约能源且绿色环保。烘干支架的m层n列的结构,增大其容置体积,使得烘干系统可以同时烘干更多的泡沫塑料,提高烘干效率。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烘干系统还包括泵体,所述泵体的抽水口连通于所述储罐,所述泵体的排水口连通于所述热量输送管道。通过泵体将储罐内的余热载体快速抽出,提高供热效率。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烘干系统还包括控制器,所述控制器连接于所述泵体的控制端。通过控制器控制泵体动作,降低人力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烘干系统还包括液位测量元件,所述液位测量元件至少部分设置于所述储罐内,且所述液位测量元件的控制端连接于所述控制器。通过液位测量元件测量储罐的水位,实时监测储罐内的水量,储罐的水量充足时,泵体启动抽水;储罐水量不足时,泵体停止作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烘干系统还包括余热输送阀门,所述余热输送阀门设置于所述热量输送管道,且所述余热输送阀门的控制端连接于所述控制器,所述余热输送阀门用于控制所述热量输送管道的通断。通过控制器控制余热输送阀门的开闭,从而控制热量输送管道的通断。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烘干系统还包括测温元件,所述测温元件设置于所述烘房内,所述测温元件的控制端连接于所述控制器。通过测温元件测量烘房内余热载体散发的热量的温度,监控散热的温度是否满足烘房烘干所需的温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烘干系统还包括热量补充管道,所述热量补充管道连通于所述热量输送管道。通过增加热量补充管道,从外部引入热量,提高供热温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烘干系统还包括热量补充阀门,所述热量补充阀门设置于所述热量补充管道,且所述热量补充阀门的控制端连接于所述控制器,所述热量补充阀门用于控制所述热量补充管道的通断。通过控制器控制热量补充阀门的开闭,从而控制热量补充管道的通断。当烘房的温度低于所需值时,打开热量补充阀门,向热量补充管道及时补充热量,提高供热温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烘干系统还包括排污管道和排污阀门,所述储罐开设有排污口,所述排污管道连通于所述排污口,所述排污阀门设置于所述排污管道,所述排污阀门用于控制所述排污管道的通断。通过排污管道,排出储罐内余热载体残留的废渣,以便保持储罐内部清洁。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烘干系统还包括上料机构和下料机构,所述上料机构设置于所述烘干支架的上料端,所述下料机构设置于所述烘干支架的下料端。通过上料机构传送待烘干的泡沫制品至烘干支架,烘干后的泡沫制品经下料机构下料收集,提高泡沫制品的生产效率,降低人体的劳动强度。

附图说明

图1为一实施例的烘干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烘干系统的爆炸图;

图3为图1所示的烘干系统的热量供应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所示的热量供应装置的主视图;

图5为图4所示的热量供应装置的a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6为图3所示的热量供应装置的俯视图;

图6a为图6所示的热量供应装置的c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7为另一实施例中的烘干系统的热量供应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4所示的热量供应装置的另一视角的局部示意图;

图9为另一实施例的烘干系统的烘干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另一实施例的烘干系统的局部剖视图;

图11为又一实施例的烘干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申请,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烘干系统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烘干系统的首选实施例。但是,烘干系统可以采用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烘干系统的公开内容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烘干系统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如图1和图2所示,一实施例的烘干系统用于烘干泡沫塑料成型机成型脱模后的泡沫制品。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烘干系统50包括烘房20、烘干支架30及热量供应装置10。在本实施例中,烘房20为半封闭的墙体结构。烘房20开设有安装孔,热量供应装置10穿设于安装孔,且热量供应装置10至少部分位于烘房20内。热量供应装置10与泡沫塑料成型机的排泄管连通。烘干支架30设置于烘房内,烘干支架30用于放置待烘干的泡沫塑料,其中烘干支架包括m层n列,其中m、n均为正整数。在泡沫塑料成型机将发泡原料颗粒发泡成型后,多余的蒸汽或蒸汽冷凝所形成的热水及冷却水从泡沫塑料成型机的排泄管排出。可以理解,多余的蒸汽、蒸汽冷凝所形成的热水及冷却水混合形成了余热载体,余热载体从排泄管排出并流入热量供应装置10。脱模后的泡沫可以放置于烘房20内的烘干支架30上,余热载体经由热量供应装置10向烘房20内部四周散发热量,以对烘房20内的泡沫塑料进行烘干,实现余热载体的回收利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热量供应装置10包括余热传送支管道110、余热汇流管道120、余热储运管道130、储罐140、热量输送管道150、散热管道160及排放管道170。余热传送支管道110用于连通泡沫塑料成型机的排泄管,使泡沫塑料成型机排出的余热载体从排泄管流入余热传送支管道110内。余热汇流管道120连通于余热传送支管道110,余热载体从余热传送支管道110流入余热汇流管道120进行汇流。余热储运管道130连通于余热汇流管道120,余热载体从余热汇流管道120流入余热储运管道130暂时储存。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至图5所示,余热储运管道130连通于储罐140。在本实施例中,储罐140开设有第一连接口141和第二连接口142,余热储运管道130连通于储罐140的第一连接口141,余热载体从余热储运管道130通过第一连接口141流入储罐140内储存。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热量输送管道150连通于储罐140。在本实施例中,热量输送管道150开设有第一输入口、第二输入口和输出口,第一输入口连通于第二连接口142,余热载体通过第二连接口142从储罐140流出,通过第一输入口流入热量输送管道150。散热管道160连通于输出口。余热载体从热量输送管道150的输出口流入散热管道160,散热管道160将余热载体的热量散发至四周。排放管道170连通于散热管道160,散热后的余热载体从排放管道170排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散热管道160至少部分位于烘干主体内,使余热载体的热量可以通过散热管道散发至烘干主体内。在本实施例中,散热管道160完全位于烘干主体内,且热量输送管道穿设于安装孔内。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散热管道160位于所述烘干支架的一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至图5所示,热量供应装置10还包括热量补充管道180,热量补充管道180连通于热量输送管道150的第二输入口,外部补充的热量从热量补充管道180通过第二输入口流入热量输送管道150。在余热载体供热不足时,可从外部引入高温蒸汽或热水等介质进入热量输送管道150。在本实施例中,热量补充管道的一端与外部热源连通,另一端连通于热量输送管道150的第二输入口。

通过余热传送支管道110将泡沫塑料成型机排出的余热载体传送至余热汇流管道120,再经余热储运管道130传送至储罐140储存,余热载体根据使用需要再由热量输送管道150传送至散热管道160,散热管道160将余热载体的热量散发至空气中用于烘干,热量损失后的余热载体由排放管道170排出;余热载体供热不足时,由热量补充管道180通入热量进行补充。热量供应装置10将泡沫塑料成型机排出的余热用于泡沫塑料的烘干,使余热可以回收再利用,节约能源且绿色环保。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5所示,余热储运管道130通过储罐进水管道131连通储罐140的第一连接口141。储罐进水管道131的直径小于余热储运管道130的直径,从而降低余热载体从余热储运管道130流入储罐140的流速,避免储罐140过快充满,继而降低后续泵体190抽取储罐140的负荷。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余热传送支管道110的数量与泡沫塑料成型机的数量相同,每一泡沫塑料成型机的排泄管对应连接一个余热传送支管道110。当余热传送支管道110的数量为两个以上时,两个以上余热传送支管道110均将排泄管排出的余热载体向余热汇流管道120汇流。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余热汇流管道120的数量也可以与余热传送支管道110的数量相同。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余热汇流管道120的数量等于余热传送支管道110的数量,即每一余热汇流管道120对应一个余热传送支管道110的数量。每一余热汇流管道120均连通于余热储运管道130。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散热管道160平铺于烘房20的底部,以便热量由下至上散热。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散热管道160通过固定座161固定于烘房的底部,使散热管道160与地面保持一定间距,防止散热管道长期接触潮湿的地面或浸泡在地面的水渍中,从而延长散热管道使用寿命。固定座161可通过螺栓等螺接件与烘房20的地面连接固定。同时参见图6和图6a,为了进一步提高散热范围,余热汇流管道120位于烘房20内部并设置于散热管道160的侧面,余热汇流管道120从侧面由外至内散发热量。在本实施例中,散热管道160为翅片管。例如,散热管道160可以为合金铝翅片管。在其中一实施例中,余热汇流管道120为翅片管,例如合金铝翅片管。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余热汇流管道120的数量等于余热传送支管道110的数量,每一余热汇流管道120包括汇流主管121及多个汇流支管122,汇流主管121连通余热传送支管道110并位于散热管道160的侧面,多个汇流支管122的一端均连通汇流主管121的管身,且多个汇流支管122间隔排布设置于散热管道160的侧面,多个汇流支管122的另一端分别连通余热储运管道130。

当每一余热传送支管道110将余热载体传入每一余热汇流管道120后,余热载体从汇流主管121流入每一汇流支管122,再从每一汇流支管122流入余热储运管道130中。通过散热管道160从下往上散热,余热汇流管道120从外至内散热,提高散热范围和散热效率,快速提升烘房内温度,加快烘干效率。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余热汇流管道120的数量仅为一个。当余热传送支管道110的数量为两个以上时,两个以上余热传送支管道110分别连通余热汇流管道120,余热汇流管道120将两个以上余热传送支管道110所流出的余热载体汇流并流入余热储运管道13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余热汇流管道120包括汇流主管121和多个汇流支管122,两个以上余热传送支管道110均连通汇流主管121的管身。汇流主管121连通余热传送支管道110并位于散热管道160的侧面,多个汇流支管122的一端均连通汇流主管121的管身,且多个汇流支管122间隔排布设置于散热管道160的侧面,多个汇流支管122的另一端分别连通余热储运管道130。

当泡沫塑料成型机数量为多个时,多个泡沫塑料成型机依序间隔排布,多个余热传送支管道110亦依序间隔排布。为了适应多个余热传送支管道110的间距,同时增大余热汇流管道120的散热范围,余热回流管道的汇流主管121的长度与多个余热传送支管道110的间距总和相适应,汇流支管122的数量根据汇流主管121的长度相适应。当汇流主管121较长时,汇流支管122的数量相应增多,从而使散热范围增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5所示,热量供应装置10还包括泵体190,泵体190的抽水口连通于所述储罐,所述泵体的排水口连通于所述热量输送管道。在本实施例中,泵体190的抽水口连通于第二连接口142,泵体190的排水口连通于第一输入口。泵体190的抽水口通过管道连通于储罐140的第二连接口142,泵体190的排水口通过管道连通于热量输送管道150。当泵体190启动时,泵体190将储罐140内的余热载体从第二连接口142抽出,余热载体通过管道从排水口流入热量输送管道150内,通过泵体190将储罐140内的余热载体快速抽出,提高供热效率。在本实施例中,泵体可以是抽水泵。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5所示,热量供应装置10还包括控制器(图未示),控制器连接于泵体190的控制端。控制器通信连接或电连接泵体190的控制端。通过控制器控制泵体190动作,即控制泵体190的启动和关闭,实现对储罐140进行抽水,从而降低人力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在本实施例中,仅对控制器与泵体190的控制端的连接关系进行保护,至于控制器的控制方法不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内。控制器可以是plc控制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6所示,余热传送支管道110设有余热传送阀门111,通过余热传送阀门111的开合控制余热传送支管道110的通断。在本实施例中,余热传送阀门111为蝶阀。余热传送阀门111的控制端连接于控制器,例如,余热传送阀门111的控制端电连接或通信连接控制器,通过控制器控制余热传送阀门111的开合。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5所示,热量供应装置10还包括液位测量元件143,液位测量元件143至少部分设置于储罐140内,且液位测量元件143的控制端连接于控制器,液位测量元件143用于测量储罐140内的余热载体的液位。在本实施例中,液位测量元件143可以是液位传感器。液位测量元件143将测得的液位数据实时传输至控制器,控制器根据液位数据控制泵体190动作。通过液位测量元件143测量储罐140的水位,实时监测储罐140内的水量,当储罐140的水量充足时,泵体190可以充分抽取储罐140内的余热载体进行供热;当储罐140水量不足时,停止泵体190作业,避免泵体190空载而浪费电能。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5所示,热量供应装置10还包括余热输送阀门151,余热输送阀门151设置于热量输送管道150,且余热输送阀门151的控制端连接于控制器。余热输送阀门151用于在输送余热时打开。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热量输送管道150包括第一输入口和第二输入口,第一输入口连通于储罐140的第二连接口142,余热输送阀门151设置于第一输入口,通过控制器自动控制余热输送阀门151的开闭,从而控制热量输送管道150的通断。在本实施例中,余热输送阀门151为单向阀。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5所示,热量供应装置10还包括余热输送角座阀152。余热输送阀门151的一端连接于热量输送管道150,另一端连接余热输送角座阀152的一端,余热输送角座阀152的另一端连接泵体190排水口所连接的管道。通过设置余热输送角座阀152,使余热载体从泵体190抽出后的流速更加恒定。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余热输送角座阀152的控制端连接于控制器,通过控制器控制角座阀的开合。在本实施例中,余热输送角座阀152为y型角座阀。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5所示,热量供应装置10还包括测温元件101,测温元件101设置于散热管道160的一侧,测温元件101的控制端连接于控制器。为了提高测量温度的准确度,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测温元件101位于远离散热管道160的一侧,避免近距离接触热源导致的测量温度偏高而影响控制器的判断。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测量元件可设置于烘干支架30上,或设置于烘房20的墙壁上。通过测温元件101测量余热载体散发至烘房20内的热量的温度,监控散热的温度是否满足烘干系统烘干所需的温度。在本实施例中,测温元件101为温度传感器。为确保测得烘房内温度的准确性,测温元件101设置于烘房20内的远离散热管道160的一侧,避免因散热管道160的高温而影响烘房内的实际平均温度的测量。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测温元件101的数量可以根据烘房的面积的大小进行增减。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5所示,热量供应装置10还包括热量补充阀门181,热量补充阀门181设置于热量补充管道180,且热量补充阀门181的控制端连接于控制器,通过控制器控制热量补充阀门181的开合来控制热量补充管道180的通断。热量补充阀门181用于在输送补充热量时打开,以便热量补充管道180补充热量,例如外部输入蒸汽进入热量补充管道180,再由热量补充管道180进入热量输送管道150,最后进入散热管道160散热。根据测温元件101所测温度,当烘房内的温度低于所需值时,通过控制器控制热量补充阀门181打开,外部及时补充热量进入热量补充管道180,提高供热温度。在本实施例中,热量补充阀门181为y型角座阀。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5所示,热量供应装置10还包括热量补充截止阀182。热量补充阀门181的一端连接于热量补充管道180,热量补充阀门181的另一端连接于热量补充截止阀182的一端,热量补充截止阀182的另一端连通外部蒸汽供应管道,可通过热量补充截止阀182调节外部蒸汽供应时的流量。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5所示,热量供应装置10还包括气压平衡管道132和气压平衡阀门133。气压平衡管道132的一端连通余热储运管道130,气压平衡管道132的另一端连通储罐140,气压平衡阀门133设置于气压平衡管道132,气压平衡阀门133用于控制气压平衡管道132的通断。当余热储运管道130向储罐140输送余热载体时,打开气压平衡阀门133,使气压平衡管道132保持畅通,从而保持储罐140与余热储运管道130间的气压平衡。余热储运管道130输送余热载体结束后,关闭气压平衡阀门13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气压平衡阀门133的控制端连接于控制器,例如,气压平衡阀门133的控制端电连接或通信连接控制器。在本实施例中,气压平衡阀门133为蝶阀。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5所示,热量供应装置10还包括排污管道144和排污阀门145。储罐140开设有排污口146,排污管道144连通于排污口146,排污阀门145设置于排污管道144,排污阀门145用于控制排污管道144的通断。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排污口146设置于储罐140的侧壁并邻近底部的位置,从而便于储罐140沉积于储罐140底部的废渣或淤泥排出。通过排污组件,排出储罐140内余热载体残留的废渣,以便保持储罐140内部清洁。在本实施例中,排污阀门145为手动球阀。通过人工定期手动打开排污阀门145,及时排出储罐140底部的废渣,保持储罐140内部的清洁。在本实施例中,排污阀门145为角座阀。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余热储运管道130包括储运主管134和延伸排污管135。延伸排污管135的一端连接于储运主管134,储运主管134和延伸排污管135之间设有挡板(图未示)。当储运主管134需要定期排出管道内的沉积的废渣时,抽出挡板,储运主管134内的废渣从延伸排污管135排出。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6和图6a所示,热量供应装置10还包括排放阀门171。排放阀门171设置于排放管道170,通过排放阀门171的开合控制排放管道170的通断。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排放阀门171的控制端连接于控制器,例如,排放阀门171的控制端通信连接或电连接控制器。在本实施例中,排放阀门171为角座阀。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6a所示,热量供应装置10还包括冷凝水排放管道172。排放管道170的管壁开设有冷凝水排放口173,冷凝水排放管道172连通冷凝水排放口173。冷凝水排放管道172设有冷凝水排放阀门174。当散热管道160通入蒸汽补充热量时,为了防止蒸汽冷凝造成的管壁收缩,避免降低管道寿命,必须加快冷凝水的排放。冷凝水排放阀门174打开,冷凝水从冷凝水排放管道172排出。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冷凝水排放阀门174为角座阀。冷凝水排放阀门174的控制端连接于控制器,例如,冷凝水排放阀门174的控制端电连接或通信连接控制器,通过控制器控制冷凝水排放阀门174的开合。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冷凝水排放管道172还包括疏水阀175,疏水阀175位于冷凝水排放阀门174的一侧,并远离冷凝水排放口173的一侧。冷凝水通过冷凝水排放阀门174后,再通过疏水阀175排出。通过设置疏水阀175,可以防止蒸汽泄漏,并能迅速排出冷凝水,从而避免管道因温度降低而收缩,提高使用寿命。疏水阀175的控制端连接于控制器,例如,疏水阀175的控制端电连接或通信连接控制器,通过控制器控制疏水阀175的开合。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仅对泵体190的控制端、液位测量元件143的控制端、余热输送阀门151的控制端、测温元件101的控制端、热量补充阀门181的控制端、余热输送角座阀152的控制端、气压平衡阀门133的控制端、排放阀门171的控制端、冷凝水排放阀门174的控制端、疏水阀175的控制端与控制器的连接关系进行保护,而关于控制器分别与泵体190、液位测量元件143、余热输送阀门151、测温元件101、热量补充阀门181、余热输送角座阀152、气压平衡阀门133、排放阀门171、冷凝水排放阀门174、疏水阀175之间的具体控制方法或程序不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内。余热传送阀门111、泵体190、液位测量元件143、余热输送阀门151、测温元件101、热量补充阀门181、热量补充截止阀182、余热输送角座阀152、余热输送角座阀152、气压平衡阀门133、排放阀门171、冷凝水排放阀门174、疏水阀175及控制器均可通过现有技术来实现。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当热量供应装置10仅使用余热载体提供热量时,余热传送阀门111打开,余热载体从泡沫塑料成型机的排泄管进入余热传送支管道110,余热载体再接着流入余热汇流管道120,进而流入余热储运管道130。当余热载体从余热储运管道130进入储罐140时,气压平衡阀门133打开,余热载体进入储罐140储存。泵体190启动,气压平衡阀门133、排放阀门171和冷凝水排放阀门174均关闭,泵体190将余热载体从储罐140中抽出,余热输送角座阀152和余热输送阀门151打开,余热载体进入热量输送管道150。余热载体接着从热量输送管道150进入散热管道160散热。散热完毕后,余热输送角座阀152和余热输送阀门151关闭,排放阀门171和冷凝水排放阀门174均打开,散热后的余热载体流入排放管道170和冷凝水排放管道172,排至废水收集池。

当测温元件101检测到烘干主体内的温度低于烘干温度,且储罐140的液位测量元件143测得水位达到下限值时,泵体190关闭,停止从储罐140内抽取余热载体。为保证烘干系统的正常工作,余热输送角座阀152和余热输送阀门151保持关闭,热量补充阀门181、热量补充截止阀182、排放阀门171和冷凝水排放阀门174打开,外界通入高温蒸汽进入热量补充管道180,高温蒸汽再从热量补充管道180进入散热管道160内散热,再从排放管道170和冷凝水排放管道172流出。

当测温元件101检测到烘干系统内的温度低于烘干温度,同时液位测量元件143测得储罐140内的水位高于下限值时,泵体190继续工作,气压平衡阀门133、排放阀门171和冷凝水排放阀门174关闭,余热输送角座阀152、余热输送阀门151、热量补充阀门181、热量补充截止阀182打开,泵体190从储罐140内抽取余热载体进入热量输送管道150,同时外界通入高温蒸汽至热量补充管道180,高温蒸汽与余热载体同时进入热量输送管道150,即此时包含两种供热模式。在回收利用余热载体的同时,通过补充高温蒸汽弥补余热载体的热量的不足,节约高温蒸汽的用量。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烘干支架为m层n列结构,其中m、n均为正整数。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m大于2,n等于1,即烘干支架30为多层一列结构。具体地,烘干支架的每一层架均包括支板(图未示),即每一层都可在支板上放置泡沫塑料。通过多层叠加的结构,在同一占地面积内放置更多的泡沫塑料,充分利用烘房内的空间,同时烘干多层支板上的泡沫塑料,提高烘干效率和余热的利用率。

在另外一个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m等于1,n大于2,即烘干支架30为一层多列结构,每列并排相邻设置。具体地,烘干支架的每一列均包括支板,即每一列都可放置泡沫塑料。通过多列并排的结构,泡沫塑料的取放更为方便和安全。泡沫塑料放置于同样高度的支板上,受热更加均匀,提高烘干效率。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烘干支架还可以为多层多列结构,通过多层多列放置更多的泡沫塑料,提高烘干效率。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烘干系统还包括上料机构40和下料机构50。上料机构40设置于烘干支架30的上料端,下料机构50设置于烘干支架30的下料端。上料机构40包含传送带(图未示),传送带铺设于烘干支架30的每层每列上。上料机构40将待烘干的泡沫塑料通过传送带传送至烘干支架30上。经过热量供应装置10散发的热量将泡沫塑料表面烘干,烘干后的泡沫塑料通过传送带传送至下料机构50,下料机构50将烘干后的泡沫塑料下放至指定位置收集,通过上料机构40和下料机构50自动上下泡沫塑料,提高烘干效率,降低人体的劳动强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上料机构可以为现有技术中的自动上料机构,下料机构可以为现有技术中的自动下料机构。例如,上料机构可以通过真空吸取泡沫塑料上料、夹持泡沫上料、顶升泡沫上料等各式上料方式进行上料。例如,在作为现有技术公开的专利文献中均有介绍各式上料机构的结构,故本申请不再赘述上料机构的结构,上料机构的结构不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内。同理,下料机构亦可以通过真空吸取泡沫塑料下料或夹持泡沫塑料下料等各式下料方式进行下料,甚至可以是泡沫塑料从下料端通过斜板利用重力直接滑落至收集框内的方式进行下料收集,各类下料机构的机构在现有技术中均有公开,下料机构的结构不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内,于此不再赘述。

如图11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烘干支架30为一层多列结构,每列的上料端对应设置一个上料机构40,每列的下料端对应设置一个下料机构(图未示),每列的支板上均设置一个传送带(图未示)。每列的上料动作及下料动作均独立运行,提高烘干效率。

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