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刀结构及其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363730发布日期:2020-09-29 09:18阅读:894来源:国知局
风刀结构及其机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关于一种对基板表面的吹干或干燥的机构,特别是指一种风刀结构及其机构,其具有节能及增进吹气效率的结构。



背景技术:

对于大面积的基板的干燥清洁装置大多使用风刀结构,利用干燥空气吹拂基板表面,将基板上的残留溶剂及水分去除。

目前业界使用的风刀结构如图1所示,风刀500与悬吊统(图未示)乃以37度角的倾斜角度θ1配置,但是这样的配置会造成风刀出口501与基板a之间的距离受限,且吹气效率较差;且风刀500的配置更造成主体无法与基板a拉近距离,若强迫拉近风刀500后出口碰撞基板a,但是风刀500与基板a间距过大则会必须增加风力,但是这样却造成厂务耗能的问题,若没不增加风力那么基板表面就可能残留溶剂及水分。

此外,习用的风刀500采用调整主体的位置,一般来说主体在长时间使用下受到重力而有逐渐下垂的问题,且又因倾斜风刀500的配置,造成装机前测试阶段较为复杂繁琐,测试耗时,造成人力成本提高。

如何改善习用结构的缺失,乃相关业者积极克服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即在于改善上述的缺点,风刀结构以垂直的设置,使风刀主体与基板之间可拉近距离,气流通过狭窄狭缝后,刀口方向就形成一道气流,有效节省厂务供给的效能及成本,并提升吹干的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次要目的在于当风刀本体与基板间距缩短后,可有效节省装机前的工序步骤,借此缩短时间,达到节省时间与成本的效益。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手段如下所述。

可达到上述目的的结构,主要在于提供一种风刀结构,该风刀结构主要包含有:一风刀主体,该风刀主体由一第一本体与一第二本体所构成,该第一本体设有至少一第一气流通道,该第二本体更设有一与该第一气流通道相连接的进气连接管,该第一本体与该第二本体的下端的具有一倾斜状的前刀口,该前刀口与该第一本体形成一风刀夹角,该风刀夹角介于30度至50度之间。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更包含有一第三本体,所述的第二本体连接在该第一本体前端,并形成该前刀口,该第三本体连接在该第一本体的后端,且该第三本体与该第一本体之间设有一第二气流通道,该第三本体与该第一本体的下端具有一沿着后刀口设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该风刀主体进一步更包含有一第三本体,该第二本体连接在该第一本体前端,并形成该前刀口,该第三本体连接在该第一本体的后端,且该第三本体与该第一本体之间设有一第二气流通道。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其中,该第三本体下端更设置有一后刀口。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该风刀主体垂直于一基板方向设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该前刀口与该第一本体的风刀夹角为40度配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该风刀主体上端更设有一悬吊装置,该悬吊装置具有u型的连接区。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该风刀主体上端更设有一悬吊装置,该悬吊装置具有h型的连接区。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该悬吊装置可为矩形。

在前述的实施例中,该悬吊装置选用钣金件或者钢材所构成。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该风刀主体与一基板的距离介于1厘米至3厘米之间。

在前述的实施例中,该风刀主体与该基板的距离介于1厘米至1.5厘米之间。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该风刀主体的前刀口的耗气量介于整体耗气量的55%至75%,且后刀口的耗气量介于整体耗气量的25%至45%。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该风刀结构更包含一基板,该基板为显示器面板。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提供一种风刀机构,该风刀机构至少包含:一风刀装置,该风刀装置更包含至少一如上所述的风刀结构、至少一空气过滤装置、一输送平台;该空气过滤装置连接于该风刀主体的两侧;该输送平台设置于该风刀结构的该风刀主体下方其中该空气过滤装置进一步更包含至少一调节组件以及至少一过滤组件。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其中,该风刀结构的该风刀主体形成一主体设置角度,且设置于该输送平台下方,该主体设置角度以20度至40度角倾斜设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该调节组件进一步更包含一流量监控计。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该调节组件更包含一与该流量监控计连接的流量调节阀。

因此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本实用新型可以获得的功效简要说明如下所列。

1.借由风刀主体与基板呈垂直设置,使得风刀主体能稳固的固定并防止下垂碰触至基板。

2.透过风刀主体与基板呈垂直设计,所以能够节省空间,让风刀主体更靠近基板,借此加速干燥及达到清洁的效果。

3.借由风刀主体与基板之间的配置,使得两者之间的间距缩短,可提升吹气清洁效率,降低空气压缩机的耗能。

4.透过风刀主体以垂直的设计,使其调整高度位置相当容易,无须进行角度调整,提升整体使用的方便性。

附图说明

图1为习用风刀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风刀主体外观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风刀主体剖面图(一),其显示单刀结构。

图4为本实用新型风刀主体剖面图(二),其显示双刀结构。

图5为本实用新型最佳实施例的态样图。

图6为风刀机构的立体图。

图7a为该风刀机构的第一实施例方块图。

图7b为该风刀机构的第二实施例方块图。

图8为该悬吊装置的使用态样图(一)。

图9为该悬吊装置的使用态样图(二)。

图10为风刀机构最佳实施例的态样图。

图号说明:

1风刀机构

100风刀装置

10风刀主体

10’风刀主体

11第一本体

111第一气流通道

12第二本体

121进气连接管

13前刀口

13’第二前刀口

14第三本体

141第二气流通道

15后刀口

15’第二后刀口

200空气过滤装置

210调节组件

211第一调节组件

212第二调节组件

213第三调节组件

214第四调节组件

220过滤组件

221第一过滤组件

222第二过滤组件

223第三过滤组件

224第四过滤组件

230流量监控计

231第一流量监控计

232第二流量监控计

233第三流量监控计

234第四流量监控计

240流量调节阀

241第一流量调节阀

242第二流量调节阀

300悬吊装置

400输送平台

500风刀

501风刀出口

600空气压缩机装置

601第一空压机

602第二空压机

603第三空压机

604第四空压机

a基板

θ第三本体刀口角度

θ1倾斜角度

θ2风刀夹角

θ3配置角度

θ4风刀设置角度。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至图5,本实用新型风刀结构主要包含有:一风刀主体10,该风刀主体10由一第一本体11与一第二本体12所构成,该第一本体11设有至少一第一气流通道111,该第二本体12更设有一与该第一气流通道111相连接的进气连接管121,该第一本体11与该第二本体12的下端的具有一倾斜状的前刀口13,该前刀口13与该第一本体11形成一风刀夹角θ2,该风刀夹角θ2介于30度至50度之间;其中,风刀主体10的前刀口13的耗气量介于整体耗气量的55%至75%,且后刀口15的耗气量介于整体耗气量的25%至45%,如此一来能增加吹气的气流量,增加干燥效率。

其中,该风刀主体10垂直于一基板a方向设置,使得该风刀主体10以及该基板a之间的配置角度θ3为90度,借此,能够有效缩短基板a与风刀主体10之间的间距,让风刀主体10更靠近基板,借此加速干燥及达到清洁的效果;此外,该前刀口13与该第一本体11的风刀夹角θ2,该风刀夹角θ2最佳值为40度配置。

如图4所示,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更包含有一第三本体14,所述的第二本体12连接在该第一本体11前端,并形成该前刀口13,该第三本体14连接在该第一本体11的后端,且该第三本体14与该第一本体11之间设有一第二气流通道141,其中,该第三本体14下端更设置有一后刀口15,且该后刀口15与该第三本体14边缘设有一第三本体刀口角度θ,其中该第三本体刀口角度θ介于0度-90度,较佳介于30度-70度。

其中,该前刀口13与该第一本体11的风刀夹角θ2,该风刀夹角θ2最佳值为40度配置,且该后刀口15与该第三本体14的夹角为0度。

如图5所示,由于基板a是上、下同时清洁,因此,基板a的上、下端分别有风刀主体10、风刀主体10’,因为本实用新型的风刀主体10与基板a之间为垂直方向设置,使得该风刀主体10以及该基板a之间的配置角度θ3为90度,因此可拉近风刀主体10、风刀主体10’与基板a的距离,基本上本实用新型风刀主体10、风刀主体10’与基板a的间距介于1厘米至3厘米之间;该间距的最佳值介于1厘米至1.5厘米之间。

此外,如图6、图7a、图7b所示,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前述介绍的风刀装置100安装于一风刀机构1,该风刀机构1至少包含:一风刀装置100,该风刀装置100更包含至少一如上所述的风刀结构,该风刀结构较佳为二个、至少一空气过滤装置200、一输送平台400所构成;该空气过滤装置200连接于该风刀主体10的两侧;该输送平台400设置于该风刀结构的该风刀主体10下方其中该空气过滤装置200进一步更包含至少一调节组件210以及至少一过滤组件220。

其中,该风刀结构的该第二本体12更设有一与该第一气流通道111相连接的进气连接管121,该进气连接管121进一步更可接设置至少一空气过滤装置200,该空气过滤装置200连接于该风刀主体10的两侧;其中该空气过滤装置200进一步更包含至少一调节组件210以及至少一过滤组件220;其中,该空气过滤装置200更可接设有一空气压缩机装置600;且,透过压缩空气流经该第一气流通道111后从该前刀口13吹出,据此,将基板a上的水分、溶剂、粉尘透过压缩空气去除,而得到提升干燥效率。此外,其中该调节组件210进一步更包含一流量监控计230,该调节组件210更包含一与该流量监控计230连接的流量调节阀240;借此,使得风刀装置100经由我们的调节组件210进行压力调节、流量监控,并透过过滤组件220进行空气过滤洁净处理,再透过进气连接管121到风刀主体10的第一气流通道111,使气流通过狭窄狭缝后,往前、后刀口的方向形成一道气流薄片吹出。

在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中,该风刀机构1包含有一风刀装置100,该风刀装置100更包含至少一前述风刀主体10,该风刀主体10、风刀主体10’较佳为二个,且该调节组件210较佳为四个,分别为一第一调节组件211、一第二调节组件212、一第三调节组件213、一第四调节组件214;该过滤组件220较佳为四个,分别为一第一过滤组件221、一第二过滤组件222、一第三过滤组件223、一第四过滤组件224;其中,各该调节组件210更进一步分别连接各该流量监控计230;该流量监控计230较佳为四个,分别为一第一流量监控计231、一第二流量监控计232、一第三流量监控计233、一第四流量监控计234;以及与各该流量监控计230连接的该流量调节阀240,其中,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该流量调节阀240较佳为二个,分别为一与该第一流量监控计231及第二流量监控计232连接的第一流量调节阀241、一与该第三流量监控计233及第四流量监控计234连接的第二流量调节阀242,以及一输送平台400所构成;在本实施例中;该风刀主体10、风刀主体10’为双刀口的结构。因此,该第一调节组件211对应一第一过滤组件221再至该风刀主体10的前刀口13,该第二调节组件212对应一第二过滤组件222再对应至该风刀主体10’的第二前刀口13’;该第三调节组件213对应一第三过滤组件223再对应至该风刀主体10的后刀口15,该第四调节组件214对应一第四过滤组件224再对应至该风刀主体10’的第二后刀口15’,其中,该风刀结构的该风刀主体10以20度至40度角倾斜设置于该输送平台400下方。

如图6、图7b所示,前述的风刀主体10与该基板a呈30度的配置;该基板a配置在该输送平台400,在运作时,该第一调节组件211、该第二调节组件212、该第三调节组件213、该第四调节组件214分别管路连接空气压缩机装置600的一第一空压机601、一第二空压机602、一第三空压机603以及一第四空压机604,借此提供洁净的压缩空气到该风刀主体10、风刀主体10’以多道气流将基板a表面上的粉尘、溶剂吹干,达到基板a表面干燥。

又如图8或图9所示,该风刀主体10上端更设有一悬吊装置300。其中,该悬吊装置300具有u型的连接区,如图9所示该悬吊装置300具有h型的连接区,让该风刀主体10组合在该风刀机构1;进一步的该悬吊装置300乃选用钣金件或者钢材所构成,该悬吊装置300可为矩形。其中该悬吊装置300进一步更包含一微调组件,并透过螺丝的松紧进而快速微调风刀结构的相对应位置。

再请参阅图10所示,本实用新型实际实施例,其中,该风刀结构的该风刀主体10形成一风刀设置角度θ4,且设置于该输送平台400下方,该风刀设置角度θ4以20度至40度角倾斜设置,该基板a透过输送平台400送入风刀机构,该风刀主体10、风刀主体10’利用该第一空压机至第四空压机(图10中未示)对该基板a进行清洁,干燥,由于本实用新型的风刀主体10、风刀主体10’与基板a为垂直设置,因此该风刀主体10、风刀主体10’能更接近基板a,所以第一空压机至第四空气压缩机只要些许能量即可清理基板a表面,达到节能、增加吹气效率。

此外,该风刀主体10、风刀主体10’接近基板a可提升基板a干燥效率及防止粉尘吹落于基板a上。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