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换热器及其装配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6355456发布日期:2021-08-20 20:29阅读:235来源:国知局
一种换热器及其装配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热交换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换热器及其装配方法。



背景技术:

在一些高压换热器中连接块与换热芯体一体成型后设置在壳体的腔体内,在壳体设置有一容置孔,连接块一部分穿过容置孔后伸入腔体内部,一部分位于壳体外部,并且通过在连接块与容置孔之间设置有密封结构以对所述腔体进行密封。而且为了使得换热芯体能够容置于腔体内,壳体会分为上下两部分,也需要在上下两部分之间设置密封结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换热器,包括:

壳体以及容置于壳体内的芯体,所述壳体包括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所述第一本体为金属材质,所述第二本体为塑料材质,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第二本体连接形成有第一腔;所述芯体容置在于所述第一腔,所述芯体与所述第一本体固定连接,所述换热器在所述第一腔内形成第一流体通道,所述换热管内部形成第二流体通道,所述第一流体通道与所述第二流体通道不连通;所述换热器还包括连接块,所述连接块与所述第一本体固定且所述连接块位于所述第一腔外,所述连接块设置有第一过流孔,所述第一壳体设置有第二过流孔,所述第二过流孔连通过所述第一过流孔与所述第二流体通道。

本发明的换热器,包括芯体,壳体,连接块,壳体内形成有第一腔,连接块与壳体固定且连接块设置在所述第一腔外,所述芯体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一腔内,所述第一过流孔通过所述第二过流孔与所述换热管连通,增强芯体与壳体的连接强度和密封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一中的换热器的立体结构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一中的换热器的爆炸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一中的第一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一中的第一集流组件的爆炸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一中的第二集流组件的爆炸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二中的第一本体与第二本体的简易装配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三中的第一本体与第二本体的简易装配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四中的第一本体与第二本体的简易装配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五中的第一本体与第二本体的简易装配示意图。

附图标记:

第一本体1,第二过流孔11,翻边12,第一贴合部13,卡扣部14,直部141,阻挡部142,第一本体部15,卡槽16,第一延伸部161,第二延伸部162,第三延伸部163,第二孔道17,

第二本体2,凹槽部21,底板211,侧板212,弧形部2121,第二贴合部22,卡边23,加强筋24,

换热管31,第一集流组件32,集流管321,流通板322,分配通道3221,第一连接板323,第一换热管安装槽3231,第二集流组件33,第二连接板331,第二换热管安装槽3311,折流板332,折流通道3321,封板334,

连接块4,第一过流孔41,

外接管5。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请参考图3,换热器包括壳体,壳体包括第一本体1与第二本体2,第一本体1为金属材质,第一本体1为平板状,第一本体1上设置有第二过流孔11。

参考图2、图4,芯体包括换热管31、第一集流组件32,换热管31内部形成第二流体通道,第一集流组件32与换热管31连通,第一集流组件32包括集流管321、流通板322以及第一连接板323,第一连接板323沿其长度方向上设置有多个第一换热管安装槽3231,换热管31的一端设置在第一换热管安装槽3231内,集流管321设置在第一连接板323的远离换热管31的一侧,集流管321沿第一换热管安装槽3231的排布方向上设置有节流通道,流通板322设置在集流管321与第一连接板323之间,流通板322沿第一换热管安装槽3231的排布方向上设置有分配通道3221,节流通道通过分配通道3221与换热管31连通。

参考图2、图5,芯体还包括第二集流组件33,第二集流组件33包括第二连接板331、折流板332以及封板334,第二连接板331沿其长度方向上设置有多个第二换热管安装槽3311,换热管31的另一端设置在第二换热管安装槽3311内,封板334设置在第二连接板331的远离换热管31的一侧,折流板332设置在封板334与第二连接板331之间,折流板332上沿第二换热管安装槽3311的排布方向设置有与第二换热管安装槽3311连通的折流通道3321,通过形成“u”形回路,提高换热器的换热效率。

参考图4-5,集流管321的数量为两个,两个集流管321并排设置在换热管31的一侧,其中一个集流管321作为流体进入换热管31的通道,另一集流管321作为流体流出换热管31的通道,节流通道、第一换热管安装槽3231均设置为两列,流通板322沿第一换热管安装槽3231的排布方向上设置有分配通道3221,分配通道3221设置为两列,其中,每一个分配通道3221均对应一排第一换热管安装槽3231,每一个分配通道3221均对应于一个节流通道,增加流体分配的均匀性,提高换热效果,芯体还包括第二集流组件33,第二集流组件33包括第二连接板331、折流板332以及封板334,第二连接板331沿其长度方向上设置有多个第二换热管安装槽3311,多个第二换热管安装槽3311设置为两列,换热管31的另一端设置在第二换热管安装槽3311内,封板334设置在第二连接板331的远离换热管31的一侧,折流板332设置在封板334与第二连接板331之间,折流板332上沿第二换热管安装槽3311的排布方向设置有与第二换热管安装槽3311连通的折流通道3321,折流通道3321设置为一列,从而形成多排串联的结构,其中每一个折流通道3321对应于一排第二换热管安装槽3311,节省芯体占用的空间,从而在满足换热效率的前提下,大大减小换热器的体积。

当然,第二集流组件33可以设置成和第一集流组件32相同的结构,也即两个第一集流组件32分别设置在换热管31的两端。

当然,每一个分配通道3221可对应多排第一换热管安装槽3231,每一个分配通道3221可对应于多个节流通道,具体的对应关系可根据具体需求进行设置,此处不再一一赘述。

参考图2-图3,芯体固定设置在第一本体1的一侧,第一本体1的与芯体接触的一侧设置有焊料复合层或者芯体与第一本体1接触的一侧设置有焊料复合层或者第一本体1的与芯体接触的一侧和芯体与第一本体1接触的一侧均设置有焊料复合层,此处以第一本体1的与芯体接触的一侧设置有焊料复合层为例,芯体通过焊料符合层焊接在第一本体1上,增加了换热器的强度,增强了换热器的可靠性,第二过流孔11通过集流管321与第二流体通道连通,进一步地,第二过流孔11沿其周向向芯体所在侧延伸设置有翻边12,翻边12通过集流管321的开口伸入到集流管321内,翻边12可便于芯体的定位,降低芯体相对于第一本体1偏移的风险,同时,也方便了芯体与第一本体1的装配,更进一步地,翻边12的与集流管321接触的外壁设置有焊料复合层,翻边12可通过其外壁设置的焊料复合层与集流管321的内侧壁焊接,提高芯体与第一本体1的焊接强度,且由于翻边12与集流管321彼此焊接,提高了第二过流孔11与集流管321的密封性,防止流经第二过流孔11的介质在流入至第一流体通道的过程中泄露到第二流体通道内,进一步提高换热器的换热效果。

参考图1-图2,换热器还包括连接块4,连接块4固定设置在第一本体1远离芯体的一侧,连接块4沿其厚度方向上设置有第一过流孔41,第二过流孔11连通第一过流孔41与第二流体通道,也即,第一过流孔41、第二过流孔11和第二流体通道依次连通,第一本体1与连接块4接触的一侧设置有焊料复合层或者连接块4与第一本体1接触的一侧设置有焊料复合层或者第一本体1与连接块4接触的一侧和连接块4与第一本体1接触的一侧均设置有焊料复合层,此处以连接块4与第一本体1接触的一侧设置有焊料复合层为例,连接块4通过焊料复合层焊接在第一本体1上,增强连接块4与第一本体1的连接强度,增加了第一过流孔41与第二过流孔11的密封性,减小换热外漏的风险,同时,由于连接块4与芯体分别设置在第一本体1的两侧,不需要在第一本体1上开设有容置连接块4的容置孔,从而芯体不需要通过连接块4容置在容置孔内而连接在第一本体1内,降低因长期震动引起芯体与第一本体1产生相对运动的风险,同时,由于第一本体1设置小孔径的第二过流孔11,而不需要设置容置连接块4的大孔径容置孔,大大降低了密封的难度,有效降低换热器外漏的风险。

参考图1-图2,第二本体2具有“u”形的凹槽部21,第二本体2为塑料材质,降低换热器的重量,第二本体2包括底板211、侧板212,侧板212的数量为4个,4个侧板212首尾依次密封连接,且4个侧板212近似垂直地设置在底板211上,且侧板212与底板211接触的部分密封,底板211和侧板212围成凹槽部21,其中一侧板212的形状设置成弧形,4个侧板212的顶部设置有第二贴合部22,第一本体1的外周设置有第一贴合部13,第一贴合部13与第二贴合部22贴合后使用胶水等进行粘结,从而使第一本体1和第二本体2连接以形成第一腔,芯体设置在第一腔内,且集流管321紧临弧形的侧板212设置,当然,侧板212的数量可以为其他,可根据需求进行设置,进一步地,第一贴合部13与第一本体1一体成型,也即第一贴合部13为第一本体1的外周部分。

参考图1-图2,与弧形的侧板212相连接的两侧板212上分别设置有弧形部2121,弧形部2121与芯体之间形成第一孔道,第一本体1设置有与第一孔道连通的第二孔道17,芯体包括多个换热管31,换热管31之间形成第一流体通道,第二孔道17通过第一孔道与第一流体通道连通,也即第二孔道17、第一孔道、第一流体通道依次连通,所述换热器还包括外接管5,外接管5的一端与第二孔道17密封连接。

进一步地,参考图2,第二贴合部22沿其周向向第一本体1所在的方向上延伸设置有卡边23,卡边23沿着第二本体2的开口端连续设置,第一贴合部13的侧壁与卡边23抵靠,第一本体1和第二本体2装配时,第一贴合部13可沿着卡边23向靠近第二贴合部22所在的方向移动,直至第一贴合部13和第二贴合部22贴合,方便了第一本体1和第二本体2的安装对位,且卡边23的设置减小了溢胶的可能性。

参考图1-图2,第二本体2外侧设置有加强筋24,以进一步提高换热器的耐冲击性能,以提高换热器的使用寿命,加强筋24设置为条状,加强筋24的数量为多个。

实施例二:

实施例二与实施例一的结构和原理基本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第一本体1和第二本体2通过卡扣进行连接,也即,第一贴合部13设置卡扣部14,第一贴合部13与第二贴合部22通过卡扣部14压紧且固定。

参考图6,第一贴合部13沿其周向设置有卡扣部14,卡扣部14的数量为多个,卡扣部14沿第二贴合部22所在的方向凸出第一贴合部13,第一贴合部13和第二贴合部22对齐后,卡扣部14的远离第一贴合部13的端部向内弯折压紧第二贴合部22的下表面以使第一贴合部13和第二贴合部22压紧且固定,上述卡扣部14通过折弯形成直部141和阻挡部142,直部141和阻挡部142垂直,这里应当说明,“垂直”并非指完全数学意义上的垂直,也包括大致垂直、具有垂直的趋势等,直部141抵靠第二贴合部22的侧壁,阻挡部142抵紧第二贴合部22的下表面以使第一贴合部13和第二贴合部22压紧且固定,将第一本体1与第二本体2设置为可拆卸的连接,便于换热器后期的清洗和维护。

进一步地,在第一贴合部13和第二贴合部22之间设置密封垫或者密封圈,提高换热器的密封性,更进一步地,在第一贴合部13或者第二贴合部22之一设置有容置密封圈或者密封垫的密封槽,便于第一贴合部13和第二贴合部22的密封,或者在第一贴合部13和第二贴合部22均设置有放置密封垫或者密封圈的密封槽,第一贴合部13上的密封槽与第二贴合部22上的密封槽错位设置,例如第一贴合部13与第二贴合部22对齐并压紧后,第一贴合部13上的密封槽位于第二贴合部22的密封槽的内圈,以形成多级密封,提高换热器的密封性。

实施例三:

实施例三与实施例二的结构和原理基本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第一贴合部13沿其周向向第二本体2所在的方向上延伸设置有卡边23,卡扣部14为“一”字形。

参考图7,第一贴合部13沿其周向向第二本体2所在的方向上延伸设置有卡边23,第二贴合部22的侧壁与卡边23抵靠,卡扣部14的一端与卡边23的自由端连接,第一贴合部13和第二贴合部22对齐后,卡扣部14与卡边23的连接处弯折后,卡扣部14压紧第二贴合部22的下表面以使第一贴合部13和第二贴合部22压紧且固定,通过设置卡边23,提高第一本体1的强度。

实施例四:

实施例四与实施例三的结构和原理基本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第一本体1包括“u”形的卡槽16,第二贴合部22容置在卡槽16内,卡扣部14的一端与卡槽16的自由端连接。

参考图8,第一本体1为平板状,第二本体2具有“u”形的凹槽部21,凹槽部21的开口端向外延伸形成第二贴合部22,第一本体1包括“u”形的卡槽16以及第一本体部15,第一本体部15沿其周向向远离第一腔所在的方向延伸设置有第一延伸部161,第一延伸部161沿其周向向外延伸设置有第二延伸部162,第二延伸部162沿其周向向第一腔所在的方向延伸设置有第三延伸部163,第一延伸部161、第二延伸部162和第三延伸部163共同形成卡槽16,第二贴合部22容置在卡槽16内,即,第二贴合部22的两侧壁分别与第一延伸部161和第三延伸壁抵靠,第二贴合部22的顶壁与第二延伸部162抵靠,卡扣部14的一端与第三延伸部163的远离第二延伸部162的一端连接,卡扣部14的数量为多个,多个卡扣部14沿第三延伸部163的周向设置,卡扣部14与第三延伸部163的连接处弯折后,卡扣部14压紧第二贴合部22的下表面以使第二贴合部22和第三延伸部163压紧且固定,也即,卡扣部14抵紧第二贴合部22以使第二贴合部22压紧且固定在卡槽16内,通过设置卡槽16,便于第一本体1和第二本体2的装配。

实施例五:

实施例五与实施例一的结构和原理基本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第二本体2上设置卡扣部14,卡扣部14卡紧第一贴合部13和第二贴合部22。

参考图9,第二本体2还包括卡扣部14,卡扣部14沿着第二贴合部22的周向设置,卡扣部14包括直部141和阻挡部142,直部141的一端与第二本体2连接,直部141的另一端向第一腔所在的方向延伸设置有阻挡部142,阻挡部142的侧壁倾斜设置,第一本体1放置在倾斜的侧壁上,通过对第一本体1施加压力,第一本体1向第一腔所在的方向运动,由于卡扣部14的材质为塑料,直部141会在第一本体1的挤压下向外弯折,第一贴合部13和第二贴合部22接触时,直部141由于其自身的回弹力回复原状,此时,阻挡部142的下表面与第一贴合部13的上表面接触并压紧第一贴合部13以使第一贴合部13和第二贴合部22压紧且固定。

当然,第一本体1具有“u”形的凹槽部21,第二本体2也具有“u”形的凹槽部21,第一本体1的凹槽部21的开口端与第二本体2的凹槽部21的开口端相对并连接并且连接处密封设置;或者,第一本体1具有“u”形的凹槽部21,第二本体2为平板状,第二本体2盖合在第一本体1的凹槽部21的开口端并且连接处密封设置也是可行的,与上述实施例的结构和原理基本相同,此处不再一一赘述。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换热器的装配方法,该方法适用于上述的换热器,其步骤如下:

对齐第一过流孔41、第二过流孔11和第二流通通道以使第二过流孔11连通第一过流孔41和第二流体通道后,用夹具夹紧连接块4、第一本体1和芯体;

将夹紧后的连接块4、第一本体1和芯体放入炉中进行焊接;

密封连接第一本体1和第二本体2。

芯体和连接块4均与第一本体1焊接,焊接后成为一个整体,直接与第二本体2进行装配即可,节省了组装工序,节约成本。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