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站台的通风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176345发布日期:2021-05-25 14:49阅读:55来源:国知局
地铁站台的通风系统的制作方法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本申请要求于2019年11月22日提交的韩国专利申请no.10-2019-0151398的优先权和权益,其通过引用合并于此用于所有目的,如同在此完全阐述一样。本公开涉及一种地铁站台的通风系统。
背景技术
:由于大部分地铁站台安装在地下,因此需要通风以将站台内空气中的污染物排放出去。由于站台的侧表面为开放以便乘搭地铁或从地铁下车,因此为了执行通风在站台的天花板上设有用于向站台内供应空气的供气口和用于将供应到站台内的空气与污染物一起排放到站台外的排气口。然而,通常,设置在站台中的供气口和排气口被设置成分别在竖直方向上供应或排放空气。因此,在现有技术中,不能形成能够有效地从站台中排放实际污染物的空气流,即通过供气口供应的空气循环整个站台内部之后以包括污染物的状态通过排气口排放的流动。虽然已经提出了各种技术来解决这个问题,但由于需要更改供气口或/和排气口的位置或者需要添加单独的供气装置,导致现有安装在站台中的管道等变为不可用。多个供气口连接于供气管道,其使供应到站台内部的空气流动。因此,在现有技术中,由于通过供气口供应的空气在供气管道中流动的方向上发生偏转,导致出现如上所述的难以形成用于有效地排放污染物的空气流动的缺点。【先前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0001)韩国注册专利第1538302号(名称:列车站台的冷暖空调通风装置)(专利文献0002)韩国公开专利第2010-0049904号(名称:地铁综合通风装置)技术实现要素:本公开是为了解决如上所述的现有技术的问题,本公开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地铁站台的通风系统,其被组成为能够形成有效的地铁站台的通风。用于实现上述目的的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用于地铁站台的通风系统的一方面包括供气管道,供应给地铁站台内部的空气在其中流动;排气管道,供应给所述地铁站台外部的空气在其中流动;多个供气罩,其将在所述供气管道中流动的空气供应给所述站台的内部,并被设置成在空气在所述供气管道中流动的方向上彼此间隔开;以及多个排气罩,其将通过所述供气罩供应到所述站台内部的空气与存在于所述站台内的污染物一起排放到所述排气管道,并被设置成在空气在所述排气管道中流动的方向上彼此间隔开,其中,所述供气罩被设置成朝向所述站台的一侧表面以预设的角度向下倾斜地来供应空气。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一方面,可以设置所述排气罩在所述站台的一侧表面和所述供气罩之间,使得通过所述供气罩供应的空气沿着所述站台的侧表面和底表面循环预设的轨迹之后被排放。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一方面,所述供气罩可以包括:罩主体,其连接于所述供气管道,并于前端定义将在所述供气管道中流动的空气供应到所述站台内部的供气口;以及至少一个空气引导件,其被设置在所述罩主体中,并在所述供气管道中的空气流动方向和与其相反的方向上引导通过所述供气口供应的空气。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一方面,所述罩主体可以形成为中空形状,其中截面面积朝向所述供气口逐渐增大,以及所述至少一个空气引导件可以包括多个空气引导件,其被设置成在所述罩主体中彼此间隔开,以划分所述罩主体的内部和所述供气口。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一方面,所述多个空气引导件可以包括至少一个逆方向空气引导件,其在与所述供气管道中的空气流动方向相反的方向上以预设的角度向下倾斜地延伸;以及至少一个正方向空气引导件,其在所述供气管道中的空气流动方向上以预设的角度向下倾斜地延伸。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一方面,所述至少一个逆方向空气引导件位于在所述供气管道中的空气流动方向上的相对上流侧,以及所述至少一个正方向空气引导件位于在所述供气管道中的空气流动方向上的相对下流侧。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一方面,所述至少一个逆方向空气引导件包括多个所述逆方向空气引导件,并在所述多个逆方向空气引导件中,相比于位于在所述供气管道中的空气流动方向上的下流侧的所述逆方向空气引导件,位于在所述供气管道中的空气流动方向上的上流侧的所述逆方向空气引导件在与所述供气管道中的空气流动方向相反的方向上具有相对小的角度。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一方面,所述多个逆方向空气引导件的数量可以不同于所述正方向空气引导件的数量。附图说明图1为示出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用于地铁站台的通风系统的概念图。图2为示出应用于图1所示的用于地铁站台的通风系统的一实施例的供气罩的一实施例的透视图。图3为示出图2所示的供气罩的一实施例的横断面图。图4至图6为示出通过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用于地铁站台的通风系统的地铁站台内部的空气流动的模拟图。图7为示出通过现有技术在竖直方向上排放空气的模拟图。图8为示出通过本实施例的用于地铁站台的通风系统的地铁站台内部的空气流动的模拟图。图9为示出通过根据现有技术的用于地铁站台的通风系统的地铁站台内部的空气流动的模拟图。具体实施方式在下文中,将参考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用于地铁站台的通风系统的结构。图1为示出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用于地铁站台的通风系统的概念图,图2为示出应用于图1所示的用于地铁站台的通风系统的一实施例的供气罩的一实施例的透视图,图3为示出图2所示的供气罩的一实施例的横断面图。参考图1至图3,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用于地铁站台的通风系统为用于地铁站台p的通风。在此,"站台p"是乘客等待乘搭地铁的地方,其是指由预设的长度、宽度和高度定义的空间。所述站台p的长度被确定为相比于与地铁对应的高度和宽度相对较长,在所述站台p的纵向方向l上延伸的一侧表面或两侧表面被打开以供乘客乘搭地铁或从地铁下车。被打开的在所述站台p的纵向方向l上延伸的一侧表面或两侧表面,即,在宽度方向w上的一侧表面或两侧表面可以通过单独的屏蔽门s等来被选择性地打开和关闭。图1示出所述站台p的两侧表面分别由所述屏蔽门s打开和关闭的状态。根据本实施例的用于地铁站台的通风系统包括供气管道100、排气管道200、多个供气罩300,以及多个排气罩400。特别是,在本实施例中,在空气根据预设的轨迹均匀地循环在所述站台p的内部时,存在于所述站台p内的污染物被排放到外部。更具体地,所述供气管道100是供应到所述站台p中的空气流动的地方,而所述排气管道200是排放到所述站台p的外部的空气流动的地方。实际上,所述供气管道100和排气管道200可以在所述站台p的纵向方向上较长地形成,且可以彼此平行地设置于所述站台p的天花板表面上方。通过减小所述供气管道100或/和排气管道200的在其中空气的流动方向上相对下游侧的流动截面面积,使空气不仅可以在空气的流动方向上的上游侧流动更可以在下游侧均匀地流动。所述供气罩300是将在所述供气管道100中流动的空气供应到所述站台p的内部的地方。在本实施例中,可以包括多个所述供气罩300,其设置成在所述供气管道100中空气流动的方向上以预设的间隔彼此间隔开。稍后将详细描述所述供气罩300。所述排气罩400将通过所述供气罩300供应到所述站台p内部的空气与存在于所述站台p内部的污染物一起被排放到所述站台p的外部的地方。排气罩400被设置成在空气在所述排气管道200中流动的方向上以预设的间隔彼此间隔开。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供气罩300被设置成朝向所述站台p的一侧表面,即实际上由所述屏蔽门s打开和关闭的所述站台p的一侧表面,来以预设的角度向下倾斜地供应空气。供气罩300被设置于所述站台p的天花板上。供气罩300连接于供气管道100。所述排气罩400基于所述供气罩300被设置在所述站台p的一侧表面与所述供气罩300之间。排气罩400被设置在所述站台p的天花板上。排气罩400连接于排气管道200。这是为了允许通过所述供气罩300供应的空气在以根据所述站台p的侧表面和底表面预设的轨迹循环之后,通过所述排气罩400排放。即,在现有技术中,通过所述供气罩300在垂直方向上供应空气,使通过所述供气罩300供应的空气不能在所述站台p的宽度方向w上有效地流动,因此,存在不能有效地排放实际上存在于所述站台p中的污染物的缺点。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通过供气罩300供应的空气朝向所述站台p的一侧表面以预设的角度向下斜预,使通过所述供气罩300供应的空气可以在沿所述站台p的侧表面和底表面循环的同时,与存在于所述站台p中的污染物一起通过所述排气罩400排放。由于空气以预设的流速在所述供气管道100的内部流动,因此导致通过所述供气罩300供应的空气容易在所述供气管道100中的空气流动方向上偏转。此外,位于在所述供气管道100中的空气流动方向上相对上游侧的所述供气罩300所排放的空气量大于位于相对下游侧的所述供气罩300。由于上述现象导致空气实际上不能在所述供气管道100的长度方向,即所述站台p的长度方向l上均匀地流动,这最终成为阻碍对于所述站台p的有效通风的因素。为了防止这种情况,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供气罩300包括罩主体310和至少一个空气引导件320。更具体地,所述罩主体310实际上连接于所述供气管道100,且于其前端定义将在所述供气管道100流动的空气供应到所述站台p中的供气口301。罩主体310可以形成为中空形状,其中截面面积朝向所述供气口301逐渐增大。例如,罩主体310可以形成为中空多面体形状,例如具有梯形形状的截面面积的中空六面体形状。定义所述供气口301的前端和与其相对的端部将被打开。所述空气引导件320用于在与所述供气管道100中的空气流动方向相反的方向上引导通过所述供气口301供应的空气的至少一部分。为此,所述空气引导件320被设置在所述罩主体310的内部,即实际上被设置成在所述罩主体310中彼此间隔开,以划分罩主体310的内部和所述供气口301。特别是,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空气引导件320包括多个逆方向空气引导件321和至少一个正方向空气引导件323。所述逆方向空气引导件321用于在与所述供气管道100中的空气流动方向相反的方向上引导通过所述供气罩300供应的空气。所述正方向空气引导件323用于在所述供气管道100中的空气流动方向上引导通过所述供气罩300供应的空气。为此,实际上所述逆方向空气引导件321在与所述供气管道100中的空气流动方向相反的方向上以预设的角度向下倾斜延伸。所述正方向空气引导件323在所述供气管道100中的空气流动方向上以预设的角度向下倾斜延伸。此外,所述逆方向空气引导件321位于在所述供气管道100中的空气流动方向上的相对上流侧。所述正方向空气引导件323位于在所述供气管道100中的空气流动方向上的相对下流侧。因此,在所述供气管道100中流动后通过所述供气罩300,即实际上的所述供气口301所供应的空气的一部分可以首先通过所述逆方向空气引导件321被引导在与所述供气管道100中的空气流动方向相反的方向上。通过所述供气口301供应的其余空气可以通过所述正方向空气引导件323被引导在所述供气管道100中的空气流动方向上。特别是,在本实施例中,与位于在所述供气管道100中的空气流动方向上的下流侧的逆方向空气引导件321b相比,位于在所述供气管道100中的空气流动方向上的上流侧的逆方向空气引导件321a在与所述供气管道100中的空气流动方向相反的方向上具有相对小的角度。所述逆方向空气引导件321的数量多于所述正方向空气引导件323的数量。这是因为由于通过所述供气罩300供应的空气容易在所述供气管道100中的空气流动方向上偏转,因此在将大量空气从供气罩300引导到在与其相反的方向上分隔开的区域的同时,还考虑在所述供气管道100中的空气流动方向上引导空气。换言之,位于在所述供气管道100中的空气流动方向上的上流侧的所述逆方向空气引导件321a在与所述供气管道100中的空气流动方向相反的方向上以相对较小的角度aa倾斜,以将空气从所述供气罩300引导到在与所述供气管道100中的空气流动方向相反的方向上分隔得相对较多的区域。相反,位于在所述供气管道100中的空气流动方向上的下流侧的所述逆方向空气引导件321b在与所述供气管道100中的空气流动方向相反的方向上以相对较大的角度ab倾斜,以将空气从所述供气罩300引导到在与所述供气管道100中的空气流动方向相反的方向上分隔得相对较小的区域。此外,通过组成所述逆方向空气引导件321的数量大于所述正方向空气引导件323的数量,除了可以将通过所述供气罩300供应的大量空气引导在与所述供气管道100中的空气流动方向相反的方向上,更可以在所述供气管道100中的空气流动方向上引导空气。在下文中,将参考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用于地铁站台的通风系统的结构。图4至图6和图8为示出通过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用于地铁站台的通风系统的地铁站台内部的空气流动的模拟图,而图7和图9为示出通过根据现有技术的用于地铁站台的通风系统的地铁站台内部的空气流动的模拟图。首先图4至图6示出在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用于地铁站台的通风系统中根据组成供气罩300的空气引导件320的数量改变的通过所述供气罩300的空气供应。换言之,图4为所述空气引导件320由一个逆方向空气引导件321组成的情况,图5为所述空气引导件320包括两个所述逆方向空气引导件321的情况,且图6为所述空气引导件320包括两个所述逆方向空气引导件321和一个正方向空气引导件323的情况。图7为示出通过现有技术,即通过供气罩在竖直方向上排放空气的模拟图。通过将图4至图6与图7进行比较,可以确认相比于根据现有技术的情况,在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情况中,通过所述供气罩300供应的空气不在供气管道100中流动的方向上偏转,并且可以通过整个所述供气罩300均匀地排放。然后,图8示出在本公开实施例中,即在所述空气引导件320包括两个所述逆方向空气引导件321和一个所述正方向空气引导件323时在站台p中的空气的循环。图9示出在根据现有技术的情况,即在通过供气罩在竖直方向上排放空气时在站台p中的空气的循环。参考图8,在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情况,可以确认通过所述供气罩300供应的空气在沿着所述站台p的侧表面和底表面循环的同时通过所述排气罩400排放。相反,参考图9,再根据现有技术的情况,可以确认由于通过供气罩供应的空气不能在与供气罩和排气罩分隔得相对多的区域中流动,因此实际上不能均匀地循环在整个所述站台p的内部,最终存在于所述站台p中的污染物不能顺利地排放。以下[表1]示出在根据本公开实施例和现有技术的情况下对站台p的通风效率进行试验的结果值。试验为对于长度为15m、宽度11.8m,和高度3.2m的站台p通过供气管道100以274cmm的风量供应空气给所述站台p的内部,并通过排气管道200以142cmm的风量将空气排放到所述站台p的外部。此外,使用了在所述站台p的整个长度上设置的宽度为750mm且高度为450mm的长方形管道作为所述供气管道100和排气管道200,并且在每个长方形管道中,在空气流动方向上的整个长度的1/3的宽度和高度分别减小200mm和50mm。并且,在所述供气管道100和排气管道200中,分别以相等的间隔设置了十二个供气罩300和六个排气罩400。提供了从与所述站台p的低表面分隔1m的高度以0.2m/s提升的、平均直径为2.5μm且密度为1690kg/m3的粉尘。【表1】目标粉尘(个)排放粉尘(个)残留粉尘(个)排放率(%)示例122971006129144示例22297936136141示例32297153476367示例422978922614在本公开实施例中,[表1]中的[示例1]至[示例3]分别为所述空气引导件320由一个所述逆方向空气引导件321组成的情况、所述空气引导件320包括两个所述逆方向空气引导件321的情况,以及所述空气引导件320包括两个所述逆方向空气引导件321和一个所述正方向空气引导件323的情况,而[示例4]为根据现有技术的情况。参考[表1],可以确认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情况相比于根据现有技术的情况形成显着有效的通风。在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用于地铁站台的通风系统中,通过供气罩并以相对于垂直表面预设的角度倾斜地朝向站台的侧表面来供应空气,所供应的空气沿站台的侧表面和底表面均匀地循环,并与污染物一起通过排气罩排放。特别是,在根据本公开实施例中,可以通过在供气罩中包括的至少一个空气引导件在与空气在供气管道中流动的方向相反的方向上引导空气,并且同时可以减少通过位于在空气在供气管道中流动的方向上的上流侧的供气罩排放相对大量的空气的现象。当前第1页12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