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消毒设备技术领域,具体地是涉及一种多功能烘干消毒器。
背景技术:
现有的小型消毒器,大多只具有利用紫外线灯照射来实现杀菌功能,对于单件衣物,由于紫外线灯照射范围收到限制,导致实际杀菌效果差,无法起到杀菌消毒的目的。
而且消毒器提手,与盒盖一体成型,或者固定连接在盒盖上,提手无法折叠、导致消毒器的外观不美观、不整洁、体积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消毒效果良好的多功能烘干消毒器。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多功能烘干消毒器,包括底盒、上盖和控制电路板,所述底盒上设置有储物腔,上盖盖设在底盒上并密封所述储物腔,其特征是,还包括有热风模块和抽风机,所述热风模块包括柔性热风罩、加热装置和臭氧消毒装置,所述柔性热风罩上设置有柔性热风通道,所述加热装置和臭氧消毒装置分别固定在柔性热风通道上,所述热风模块固定在底盒内的储物腔底壁,所述储物腔底壁开有通风孔,通风孔连通柔性热风通道的出口,所述抽风机固定在热风模块旁、且抽风机排风口连通柔性热风通道的入口,所述底盒上还设置有进风口,抽风机的抽风口与进风口相近,控制电路板与加热装置、臭氧消毒装置和抽风机电性连接。此款消毒器,抽风机吸入气流,气流在柔性热风通道内经加热装置加热,并与臭氧消毒装置生成的臭氧混合进入储物腔,既能烘干储物腔内物体,还利用臭氧与储物腔内物体充分接触,具有良好消毒效果,热风模块设计,便于消毒器的组装和生产。
上述技术方案还可作下述进一步完善。
更具体的方案,所述底盒包括外盒和内盒,所述内盒承置在外盒的内腔上,所述内盒的内腔构成所述储物腔,内盒底壁开有所述通风孔,所述内盒底壁与外盒内腔之间的间隙构成安装腔,所述热风模块和抽风机均设置在安装腔内。储物腔和安装腔隔绝,防止水进入安装腔内影响电器元件的正常运行,使用更安全。
更具体的方案,所述安装腔的外盒底壁上开有所述进风口,所述抽风机固定在安装腔内的内盒底壁上、且靠近进风口。抽风机将气流吹向柔性热风通道的入口,并形成负压区,以使外界空气自动通过进风口进入负压区。
更具体的方案,所述内盒底壁的通风孔向下延伸有环形围壁,柔性热风罩一端套在环形围壁上,环形围壁的外侧壁与柔性热风罩的内侧壁相抵并密封连接。柔性热风罩和环形围壁密封连接,使高温的热气流通过进风口进入储物腔内,防止高温的热气流进入安装腔内影响电器元件的正常运行。
更具体的方案,所述柔性热风通道是柔性热风罩上顶部为敞开状的凹槽,凹槽的顶部开口包括前段开口和后段开口,所述前段开口为柔性热风通道的出口,所述后段开口与内盒底壁相抵并密封连接,后段开口尾端的柔性热风罩上设置有所述柔性热风通道的入口。前段开口便于与环形围壁连接,后段开口便于安装加热装置和臭氧消毒装置。
更具体的方案,所述柔性热风通道的入口与柔性热风通道的出口相互垂直,这样,储物腔内物体不易通过柔性热风通道进入安装腔。
更具体的方案,所述加热装置和臭氧消毒装置设置在柔性热风通道的入口处。进入柔性热风通道的气流被加热高温的热气流,同时该气流与臭氧混合。
更具体的方案,所述凹槽的底面由柔性热风通道的的出口朝柔性热风通道的入口方向向上倾斜延伸。储物腔内的水会通过进风口进入柔性热风罩,由于柔性热风通道底部倾斜设计,柔性热风通道的出口处,不易流到柔性热风通道的入口,容易高温的热气流烘干,避免影响加热装置和臭氧消毒装置正常工作。
更具体的方案,所述加热装置的两端嵌装入柔性热风通道的入口两侧壁,所述柔性热风通道的出口底壁开有排水间隙,所述臭氧消毒装置的臭氧出口设置加热装置与抽风机排风口之间。若储物腔内的水过多,水经柔性热风通道的排水间隙流到进风口上方,由进风口流出壳体外,从而实现排水功能,排水间隙防止水与加热装置接触。
更具体的方案,所述控制电路板设置在底盒侧壁上,控制电路板上设有紫外线消毒灯,紫外线消毒灯延伸入储物腔内。臭氧消毒装置配合紫外线消毒灯,提升杀菌消毒的效果。
本发明有益效果如下:
(1)此款消毒器,整体结构设计合理,抽风机吸入气流,气流在柔性热风通道内经加热装置加热,并与臭氧消毒装置生成的臭氧混合进入储物腔,既能烘干储物腔内物体,还利用臭氧与储物腔内物体充分接触,配合紫外线消毒灯,具有良好消毒效果,热风模块设计,便于消毒器的组装和生产。
(2)其次,柔性保护罩和环形围壁安装容易、成本低,而且柔性保护罩耐高温,使高温的热气流通过进风口进入储物腔内,防止高温的热气流进入安装腔内影响电器元件的正常运行。
(3)再有,储物腔和安装腔隔绝,防止水进入安装腔内影响电器元件的正常运行,储物腔内的水会通过进风口进入柔性热风罩,由于柔性热风通道底部倾斜设计,柔性热风通道的出口处,不易流到柔性热风通道的入口,容易高温的热气流烘干,若储物腔内的水过多,水经柔性热风通道的排水间隙流到进风口上方,由进风口流出壳体外,从而实现排水功能,防止储物腔内的水大量积聚在柔性热风通道或安装腔内,使用安全。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一多功能烘干消毒器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一多功能烘干消毒器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一多功能烘干消毒器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二多功能烘干消毒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实施例二多功能烘干消毒器的结构示意图(另一视角)。
图6为实施例二多功能烘干消毒器的上盖局部剖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一,参见图1-3所示,一种多功能烘干消毒器,包括底盒1、上盖2、控制电路板3、热风模块4和抽风机5。所述底盒1包括外盒11和内盒12,内盒12承置在外盒11的内腔上,内盒12的内腔构成储物腔13,内盒12底壁开有所述通风孔15,所述内盒12底壁与外盒11内腔之间的间隙构成安装腔14,所述控制电路板3、热风模块4和抽风机5均设置在安装腔14内,外盒11底壁上开有进风口16。
所述控制电路板3设置在内盒12侧壁和外盒11侧壁之间,控制电路板3上设有紫外线消毒灯31,紫外线消毒灯31延伸入储物腔13内。
所述热风模块4包括柔性热风罩6、加热装置41和臭氧消毒装置42,控制电路板3与加热装置41、臭氧消毒装置42和抽风机5电性连接,柔性热风罩6顶部上敞开状的凹槽构成柔性热风通道60,凹槽的顶部开口包括前段开口61和后段开口62。所述前段开口61为柔性热风通道60的出口,内盒12底壁的通风孔15向下延伸有环形围壁17,柔性热风罩6的前段开口61套在环形围壁17上,环形围壁17的外侧壁与柔性热风罩6的内侧壁相抵并密封连接,即通风孔15连通柔性热风通道60的出口。所述后段开口62与内盒12底壁相抵并密封连接,后段开口62尾端为柔性热风通道60的入口,柔性热风通道60的入口与柔性热风通道60的出口相互垂直。凹槽的底面由柔性热风通道60的的出口朝柔性热风通道60的入口方向向上倾斜延伸。
其中,所述加热装置41的两端嵌装入柔性热风通道60的入口两侧壁,所述柔性热风通道60的出口底壁开有排水间隙63,所述抽风机5固定在热风模块4旁的内盒12底壁上,抽风机5的排风口连通柔性热风通道60的入口,抽风机5的抽风口与进风口16相近,臭氧消毒装置42的臭氧出口设置加热装置41与抽风机5排风口之间。臭氧消毒装置42为臭氧发生器,加热装置41为发热体,抽风机5为离心风机。
待消毒物品放入储物腔13内,控制电路板3控制紫外线消毒灯31点亮,紫外线消毒灯31的紫外线向待消毒物品照射,控制电路板3控制臭氧消毒装置42产生臭氧,控制电路板3控制加热装置41工作,控制电路板3控制抽风机5工作,抽风机5的抽风口从进风口16吸入气流,并将气流吹向柔性热风通道60的入口内,即气流与臭氧混合,经加热装置41加热后成高温的热气流,热气流向柔性热风通道60的出口流动,最后由通风孔15进入储物腔13,热气流烘干储物腔13内待消毒物品,且臭氧充分与待消毒物品接触,从而实现消毒的目的。
若储物腔13内有水存在,水会通过通风孔15流入柔性热风通道60内,由于受柔性热风通道60倾斜的底面限制,水会在柔性热风通道60的出口处汇聚,水量较少时,高温的热气流可以直接将水烘干,若水量较多,水流向柔性热风通道60的入口的排水间隙63,最后由进风口16排出底盒1外。当然,为进一步提高排水效率,外盒11底壁朝进风口16倾斜,柔性热风罩6对应柔性热风通道60的出口位置设有排水孔64,进入柔性热风通道60内水由排水孔64滴落到外盒11底壁上,最后由进风口16排出底盒1外。
上盖2盖设在底盒1上并密封所述储物腔13,上盖2上设有呈长形状的软性提手20,所述上盖2的顶面对应提手设有折叠让位凹槽21,所述软性提手20活动设置在折叠让位凹槽21上,所述软性提手20两端均设有卡勾22,所述上盖2上对应一个卡勾22的位置设有一个卡住结构23,两个卡住结构23间隔设置在上盖2上,两个卡住结构23位于两个个卡勾22之间。
当用户通过软性提手提起上盖2时,软性提手被拉伸,卡勾22分别勾在对应的卡住结构23上。当本发明的软性提手20闲置时,软性提手20折叠在折叠让位凹槽21内,多功能烘干消毒器的外观整洁、美观。
优选地,软性提手20是由硅胶制成,且呈带状。
其中,所述软性提手20沿折叠让位凹槽21的长度方向设置在折叠让位凹槽21上,软性提手20的长度大于两个卡住结构23之间的距离,且折叠让位凹槽21的形状、大小与软性提手20的形状、大小相互适配,折叠让位凹槽21的深度大于或等于软性提手20的厚度。所述卡住结构23均位于折叠让位凹槽21的顶部,卡住结构23是卡板。所述卡勾22是卡紧凸起,卡勾22与软性提手20一体成型。
所述上盖2的顶面还设有提手抓取让位凹槽24,提手抓取让位凹槽24与折叠让位凹槽21连通,提手抓取让位凹槽24位于两个卡住结构23之间。
所述折叠让位凹槽21的两端分别延伸至上盖2的两侧壁上,所述折叠让位凹槽21的端部设有第一搭扣,所述底盒1上对应第一搭扣设有第二搭扣,第一搭扣和第二搭扣配合实现上盖2和底盒1的固定连接。
实施例二,如图4至图6所示,实施例二的实施方式与实施例一的实施方式相似,区别在于:所述软性提手20对应卡勾22的位置设有通孔25,所述两个卡勾22均包括螺栓7和螺母8,所述螺栓7穿过通孔25并与螺母8螺纹连接,当用户通过软性提手20提起上盖2时,软性提手20被拉伸,软性提手20两端的卡勾22的螺栓7分别勾在对应的卡住结构23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