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电子散热器领域,尤其是一种用于辅助热管散热器散热的装置。
背景技术:
热管散热器是利用热管技术能对许多老式散热器或换热产品和系统作重大的改进而产生出的新产品,其热量主要有散热器上的鳍片散发到环境中,目前的热管散热器有自然冷却与强迫风冷两大类,自然冷却的热管散热器散热效率低,散热速度慢,而强迫风冷的热管散热器需要外置风扇,需要另外的电源进行驱动,从而增加了能源消耗。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辅助热管散热器散热的装置,能够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从而提高设备的实用性。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本发明的一种用于辅助热管散热器散热的装置,包括主箱体,所述主箱体内上下贯通设有散热器腔,所述散热器腔右端壁上固定连接有风扇固定块,所述风扇固定块内设有向右延伸至主箱体内的风扇带轮腔,所述风扇带轮腔上端壁内转动配合连接有向上延伸至所述散热器腔内向下延伸至风扇带轮腔内的风扇轴,所述风扇轴上侧末端固定连接有风扇,所述风扇下侧末端固定连接有风扇从动带轮,所述散热器腔右侧设有旋转块腔,所述旋转块腔内转动配合连接有旋转块,所述旋转块腔内壁内固定连接有以所述旋转块为中心环形设置的环形齿条,初始状态下,所述旋转块内设有左右对称的记忆弹簧腔,所述记忆弹簧腔内滑动配合连接有滑动块,所述滑动块上端面与所述记忆弹簧腔上端面之间固定连接有记忆金属弹簧,左右两侧所述记忆弹簧腔之内设有风扇从动带轮,所述风扇从动带轮下侧设有传动皮带腔,所述传动皮带腔下侧设有开口向外的齿轮腔,所述风扇从动带轮下端壁内转动配合连接有向下延伸至所述传动皮带腔内向上延伸至所述风扇从动带轮内的主动带轮轴,所述主动带轮轴上侧末端固定连接有线轮,左侧所述滑动块下端面固定连接有缠绕与所述线轮上且另一端与右侧所述滑动块下端面固定连接的转动拉绳,所述主动带轮轴下侧固定连接有主动带轮,所述传动皮带腔内设有向下延伸至所述齿轮腔内向上延伸至所述传动皮带腔内的齿轮轴,所述齿轮轴上侧末端固定连接有从动带轮,所述从动带轮与所述主动带轮之间动力配合连接有传动皮带,所述齿轮轴下侧末端固定连接有与所述环形齿条啮合的齿轮。
在上述技术方案基础上,所述旋转块腔上侧设有皮带腔,所述皮带腔上侧设有位于所述风扇带轮腔下侧的滑动齿轮腔,所述皮带腔上侧设有位于所述滑动齿轮腔右侧且位于所述风扇带轮腔下侧的换向腔,所述换向腔上侧设有位于所述风扇带轮腔下侧的同步带轮腔,所述旋转块上端面固定连接有向上延伸贯穿所述皮带腔、所述滑动齿轮腔至所述滑动齿轮腔上端壁内的旋转块连轴,所述旋转块连轴上固定连接有位于所述皮带腔内的大带轮,所述旋转块连轴上固定连接固定轴套,所述固定轴套上螺纹配合连接有滑动齿轮轴套,所述滑动齿轮轴套上固定连接有与所述滑动齿轮腔滑动配合连接的滑动直齿轮,所述滑动齿轮轴套上上下端壁与所述滑动齿轮腔上下端壁之间均固定连接有以所述滑动齿轮轴套为中心上下对称的滑动齿轮弹簧,所述滑动齿轮轴套上端壁上固定连接有同步拉绳,所述皮带腔上端壁内转动配合连接有向上延伸至所述换向腔内向下延伸至所述皮带腔内的端面齿轮轴。
在上述技术方案基础上,所述端面齿轮轴下侧末端固定连接有传动从动带轮,所述传动从动带轮与所述大带轮之间动力配合连接有皮带,所述端面齿轮轴上侧末端固定连接有端面直齿轮,所述同步带轮腔下端壁内转动配合连接有向下延伸贯穿所述换向腔至所述换向腔下端壁内向上延伸至所述同步带轮腔内的同步传动轴,所述同步带轮腔下端壁内转动配合连接有向下延伸至所述换向腔内向上延伸贯穿所述同步带轮腔至所述风扇带轮腔内的风扇传动轴,所述风扇传动轴上侧末端固定连接有风扇主动带轮,所述风扇主动带轮与所述风扇从动带轮之间动力配合连接有风扇传动皮带,所述风扇传动轴上花键配合连接有位于所述换向腔内且位于所述端面直齿轮上侧的滑动轴套,所述滑动轴套上固定连接有能够与所述端面直齿轮啮合的滑动端面齿,所述滑动端面齿上转动配合连接有连接块,所述连接块内转动配合连接有与所述同步传动轴花键配合连接的轴套。
在上述技术方案基础上,所述换向腔内设有轴套座,所述轴套座内设有开口向上的传动轴贯通腔,所述传动轴贯通腔下侧连通设有开口向下的轴套转动腔,所述轴套转动腔与所述轴套之间转动配合连接,所述同步传动轴贯穿所述传动轴贯通腔,所述轴套下侧末端固定连接有能够与所述端面直齿轮啮合的滑动齿轮,所述轴套座上端面与所述换向腔上端壁之间固定连接有轴套座弹簧,所述同步拉绳另一端与所述轴套座上端面固定连接,所述同步传动轴上侧末端固定连接有主动带轮轴,所述风扇传动轴上固定连接有位于所述同步带轮腔内的同步从动带轮,所述同步从动带轮与所述主动带轮轴之间固定连接有同步皮带。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利用散热器散发的热量驱动装置运转,最终产生风,加快散热器的散热工作,使得散热器散热效率大大提高,同时装置无需另置电源,大大降低了能源消耗,装置内部的自动变换转向机构,使得无论旋转块正转还是反转,最终驱动的风扇都是正转,从而使得风扇能连续作业大大增加了装置的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种用于辅助热管散热器散热的装置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中b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中c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图1-4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其中,为叙述方便,现对下文所说的方位规定如下:下文所说的上下左右前后方向与图1本身投影关系的上下左右前后方向一致。
结合附图1-4所述的一种用于辅助热管散热器散热的装置,包括主箱体10,所述主箱体10内上下贯通设有散热器腔11,所述散热器腔11右端壁上固定连接有风扇固定块14,所述风扇固定块14内设有向右延伸至主箱体10内的风扇带轮腔24,所述风扇带轮腔24上端壁内转动配合连接有向上延伸至所述散热器腔11内向下延伸至风扇带轮腔24内的风扇轴12,所述风扇轴12上侧末端固定连接有风扇13,所述风扇13下侧末端固定连接有风扇从动带轮26,所述散热器腔11右侧设有旋转块腔17,所述旋转块腔17内转动配合连接有旋转块18,所述旋转块腔17内壁内固定连接有以所述旋转块18为中心环形设置的环形齿条20,初始状态下,所述旋转块18内设有左右对称的记忆弹簧腔19,所述记忆弹簧腔19内滑动配合连接有滑动块22,所述滑动块22上端面与所述记忆弹簧腔19上端面之间固定连接有记忆金属弹簧23,左右两侧所述记忆弹簧腔19之内设有风扇从动带轮26,所述风扇从动带轮26下侧设有传动皮带腔33,所述传动皮带腔33下侧设有开口向外的齿轮腔32,所述风扇从动带轮26下端壁内转动配合连接有向下延伸至所述传动皮带腔33内向上延伸至所述风扇从动带轮26内的主动带轮轴36,所述主动带轮轴36上侧末端固定连接有线轮27,左侧所述滑动块22下端面固定连接有缠绕与所述线轮27上且另一端与右侧所述滑动块22下端面固定连接的转动拉绳21,所述主动带轮轴36下侧固定连接有主动带轮35,所述传动皮带腔33内设有向下延伸至所述齿轮腔32内向上延伸至所述传动皮带腔33内的齿轮轴31,所述齿轮轴31上侧末端固定连接有从动带轮28,所述从动带轮28与所述主动带轮35之间动力配合连接有传动皮带34,所述齿轮轴31下侧末端固定连接有与所述环形齿条20啮合的齿轮30。
另外,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旋转块腔17上侧设有皮带腔48,所述皮带腔48上侧设有位于所述风扇带轮腔24下侧的滑动齿轮腔58,所述皮带腔48上侧设有位于所述滑动齿轮腔58右侧且位于所述风扇带轮腔24下侧的换向腔41,所述换向腔41上侧设有位于所述风扇带轮腔24下侧的同步带轮腔37,所述旋转块18上端面固定连接有向上延伸贯穿所述皮带腔48、所述滑动齿轮腔58至所述滑动齿轮腔58上端壁内的旋转块连轴57,所述旋转块连轴57上固定连接有位于所述皮带腔48内的大带轮60,所述旋转块连轴57上固定连接固定轴套62,所述固定轴套62上螺纹配合连接有滑动齿轮轴套63,所述滑动齿轮轴套63上固定连接有与所述滑动齿轮腔58滑动配合连接的滑动直齿轮61,所述滑动齿轮轴套63上上下端壁与所述滑动齿轮腔58上下端壁之间均固定连接有以所述滑动齿轮轴套63为中心上下对称的滑动齿轮弹簧59,所述滑动齿轮轴套63上端壁上固定连接有同步拉绳40,所述皮带腔48上端壁内转动配合连接有向上延伸至所述换向腔41内向下延伸至所述皮带腔48内的端面齿轮轴45。
另外,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端面齿轮轴45下侧末端固定连接有传动从动带轮46,所述传动从动带轮46与所述大带轮60之间动力配合连接有皮带47,所述端面齿轮轴45上侧末端固定连接有端面直齿轮44,所述同步带轮腔37下端壁内转动配合连接有向下延伸贯穿所述换向腔41至所述换向腔41下端壁内向上延伸至所述同步带轮腔37内的同步传动轴49,所述同步带轮腔37下端壁内转动配合连接有向下延伸至所述换向腔41内向上延伸贯穿所述同步带轮腔37至所述风扇带轮腔24内的风扇传动轴15,所述风扇传动轴15上侧末端固定连接有风扇主动带轮16,所述风扇主动带轮16与所述风扇从动带轮26之间动力配合连接有风扇传动皮带25,所述风扇传动轴15上花键配合连接有位于所述换向腔41内且位于所述端面直齿轮44上侧的滑动轴套43,所述滑动轴套43上固定连接有能够与所述端面直齿轮44啮合的滑动端面齿42,所述滑动端面齿42上转动配合连接有连接块52,所述连接块52内转动配合连接有与所述同步传动轴49花键配合连接的轴套51。
另外,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换向腔41内设有轴套座54,所述轴套座54内设有开口向上的传动轴贯通腔55,所述传动轴贯通腔55下侧连通设有开口向下的轴套转动腔53,所述轴套转动腔53与所述轴套51之间转动配合连接,所述同步传动轴49贯穿所述传动轴贯通腔55,所述轴套51下侧末端固定连接有能够与所述端面直齿轮44啮合的滑动齿轮50,所述轴套座54上端面与所述换向腔41上端壁之间固定连接有轴套座弹簧56,所述同步拉绳40另一端与所述轴套座54上端面固定连接,所述同步传动轴49上侧末端固定连接有主动带轮轴36,所述风扇传动轴15上固定连接有位于所述同步带轮腔37内的同步从动带轮39,所述同步从动带轮39与所述主动带轮轴36之间固定连接有同步皮带38。
本实施例所述固定连接方法包括但不限于螺栓固定、焊接等方法。
如图1-4所示,本发明的设备处于初始状态时,记忆金属弹簧23未受温度影响,处于放松状态,左右两侧滑动块22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滑动齿轮轴套63位于固定轴套62中间位置,轴套座54在同步拉绳40的拉力与轴套座弹簧56的弹力作用下处于平衡位置,端面直齿轮44处于滑动端面齿42与滑动齿轮50之间,且端面直齿轮44与滑动端面齿42与滑动齿轮50均不啮合;整个装置的机械动作的顺序:开始工作时,当位于散热器腔11内的热管散热器开始工作,大量的热量从散热器的鳍片上散发出来,此时靠近散热器腔11的左侧记忆金属弹簧23受热恢复压缩状态,从而使得左侧滑动块22向上运动,从而拉动左侧转动拉绳21,由于转动拉绳21与线轮27之间摩擦力的作用,拉动左侧转动拉绳21使得线轮27转动,从而拉动右侧转动拉绳21,从而使得右侧滑动块22向下运动,从而使得右侧记忆金属弹簧23处于拉伸状态,线轮27转动带动主动带轮轴36转动,从而使得主动带轮35转动,通过传动皮带34带动从动带轮28转动,从而使得齿轮轴31转动,从而带动齿轮30转动,从而使得旋转块18转动,从而带动旋转块连轴57转动,从而使得固定轴套62转动,由于固定轴套62与滑动齿轮轴套63之间螺纹配合,固定轴套62转动带动滑动齿轮轴套63克服上侧滑动齿轮弹簧59的弹力向上运动至滑动齿轮轴套63与固定轴套62暂时脱离配合,此时滑动齿轮轴套63暂停向上运动,同步拉绳40放松,从而使得轴套座54在轴套座弹簧56的弹力作用下向下运动,从而使得轴套51向下运动,从而带动连接块52向下运动,从而使得滑动端面齿42向下运动至与端面直齿轮44啮合,滑动齿轮50远离端面直齿轮44,从而带动滑动轴套43向下运动,同时旋转块连轴57转动带动大带轮60转动,通过皮带47使得传动从动带轮46转动,从而带动端面齿轮轴45转动,从而使得滑动端面齿42转动,从而带动滑动轴套43转动,从而使得风扇传动轴15转动,从而带动风扇主动带轮16转动,通过风扇传动皮带25带动风扇从动带轮26转动,从而使得风扇轴12转动,从而带动风扇13转动,从而利用风扇13转动产生的风帮助热管散热器加速散热;当旋转块18转动一百八十度后,右侧记忆金属弹簧23转动至左侧,此时处于拉伸状态的左侧记忆金属弹簧23受热恢复压缩状态,从而使得左侧滑动块22向上运动,从而拉动左侧转动拉绳21,由于转动拉绳21与线轮27之间的摩擦作用,拉动左侧转动拉绳21使得线轮27反转,从而带动齿轮30反转,从而带动旋转块18反转,从而使得旋转块连轴57反转,从而使得固定轴套62反转,由于上侧滑动齿轮弹簧59的弹力作用,使得暂时与固定轴套62脱离配合的滑动齿轮轴套63暂时与固定轴套62抵接,此时固定轴套62反转,由于固定轴套62与滑动齿轮轴套63之间螺纹配合,固定轴套62转动带动滑动齿轮轴套63向下运动至与固定轴套62暂时脱离配合,从而使得滑动齿轮轴套63暂停向下运动,由于滑动齿轮轴套63向下运动拉动同步拉绳40,从而使得轴套座54向上运动,从而带动轴套51向上运动,从而使得滑动齿轮50向上运动至与端面直齿轮44啮合,滑动端面齿42与端面直齿轮44脱离啮合,此时旋转块连轴57反转带动大带轮60反转,通过皮带47带动传动从动带轮46反转,从而使得端面齿轮轴45反转,从而带动端面直齿轮44反转,从而使得滑动齿轮50正转,从而带动轴套51正转,从而使得同步传动轴49正转,从而使得主动带轮轴36正转,通过同步皮带38带动同步从动带轮39正转,从而使得风扇传动轴15正转,从而使得风扇13正转,即使得风扇13保持之前的转动方向,从而使得风扇13持续产生风力加快散热器的散热工作。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利用散热器散发的热量驱动装置运转,最终产生风,加快散热器的散热工作,使得散热器散热效率大大提高,同时装置无需另置电源,大大降低了能源消耗,装置内部的自动变换转向机构,使得无论旋转块[正转还是反转,最终驱动的风扇都是正转,从而使得风扇能连续作业大大增加了装置的工作效率。
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领域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发明内容并加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发明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