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向离心风轮、空气净化装置及空调室内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201268发布日期:2020-09-11 23:00阅读:102来源:国知局
后向离心风轮、空气净化装置及空调室内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器
技术领域
,特别涉及一种后向离心风轮、空气净化装置及空调室内机。
背景技术
:后向离心风轮通常作为驱动气流运动的装置。后向离心风轮包括底盘、进风圈及连接底盘和进风圈的多个叶片,多个叶片之间间隔形成出风口。当后向离心风轮工作时,空气从进风圈沿其轴向进入到后向离心风轮的内部,而后从多个风叶之间的出风口朝侧向吹出。然而,在此过程中,空气的流向从进风圈的轴向切换到后向离心风轮的径向(即侧向),在进风圈的外周形成负压区,从而自出风口朝侧向吹出的气流容易顺沿进风圈的外周回流到进风圈的入口,导致后向离心风轮的风量减少。技术实现要素: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后向离心风轮,旨在减少后向离心风轮吹出的风回流,以增大后向离心风轮的风量。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后向离心风轮,所述后向离心风轮包括底盘、进风圈、多个内叶片及多个外叶片。其中,所述进风圈与所述底盘相对设置;多个所述内叶片连接所述底盘和所述进风圈,并沿所述进风圈与所述底盘之间的环周位置间隔排布,相邻两个所述内叶片之间形成有出风口;多个所述外叶片构造于所述进风圈的外周壁;其中,所述后向离心风轮工作时,多个所述外叶片驱动气流流动的方向与多个所述内叶片驱动气流流动的方向一致。可选地,所述进风圈包括呈直筒状设置的进风圈体,以及自所述进风圈体的一端朝所述底盘呈扩口状设置的导风圈体,多个所述外叶片构造于所述进风圈体的外周壁。可选地,所述内叶片的一端连接于所述底盘,所述内叶片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导风圈体,多个所述内叶片的叶面自内向外朝同一侧弯曲设置。可选地,所述外叶片沿所述进风圈的进风方向延伸,多个所述外叶片的叶面朝向同一方向倾斜,且所述外叶片的倾斜方向与所述内叶片的弯曲方向一致。可选地,所述底盘自其外周缘向其中部位置逐渐朝所述进风圈的中心凹陷,而在所述底盘的内侧形成有导风凸部,多个所述内叶片环绕于所述导风凸部的外周。可选地,所述内叶片数量不少于4个,且不多于11个;和/或,所述外叶片的数量不少于7个,且不多于30个。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空气净化装置,所述空气净化装置包括壳体及后向离心风轮。所述壳体构造有净化进风口和净化出风口,所述壳体的内部构造有净化风道,所述净化风道将所述净化进风口和所述净化出风口连通;所述后向离心风轮安装于所述净化风道内。所述后向离心风轮包括底盘、进风圈、多个内叶片及多个外叶片。其中,所述进风圈与所述底盘相对设置;多个所述内叶片连接所述底盘和所述进风圈,并沿所述进风圈与所述底盘之间的环周位置间隔排布,相邻两个所述内叶片之间形成有出风口;多个所述外叶片构造于所述进风圈的外周壁;其中,所述后向离心风轮工作时,多个所述外叶片驱动气流流动的方向与多个所述内叶片驱动气流流动的方向一致。可选地,所述空气净化装置还包括安装于所述净化风道的风轮外罩壳,所述风轮外罩壳包括集风圈及连接于所述集风圈上端的出风框;所述后向离心风轮安装于所述出风框内,且所述后向离心风轮的进风圈伸入到所述集风圈中,所述进风圈和所述集风圈之间间隔出供所述进风圈旋转所需的通道,所述后向离心风轮的外叶片位于所述通道内。可选地,所述空气净化装置还包括可旋转地安装于所述净化风道内的旋转体,所述旋转体适用于当将水喷淋到所述旋转体上时,通过旋转将水沿其径向甩出。可选地,空气净化装置工作时,所述水洗件的外缘的线速度为10m/s~45m/s。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室内机包括机壳、空气换热装置和空气净化装置;其中,所述空气净化装置安装于所述机壳的下端,所述空气换热装置安装于所述空气净化装置的上端。所述空气净化装置包括壳体及后向离心风轮。所述壳体构造有净化进风口和净化出风口,所述壳体的内部构造有净化风道,所述净化风道将所述净化进风口和所述净化出风口连通;所述后向离心风轮安装于所述净化风道内。所述后向离心风轮包括底盘、进风圈、多个内叶片及多个外叶片。其中,所述进风圈与所述底盘相对设置;多个所述内叶片连接所述底盘和所述进风圈,并沿所述进风圈与所述底盘之间的环周位置间隔排布,相邻两个所述内叶片之间形成有出风口;多个所述外叶片构造于所述进风圈的外周壁;其中,所述后向离心风轮工作时,多个所述外叶片驱动气流流动的方向与多个所述内叶片驱动气流流动的方向一致。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通过在后向离心风轮的进风圈外周壁构造多个外叶片,该多个外叶片驱动气流流动的方向与后向离心风轮的多个内叶片驱动气流流动的方向一致,以在后向离心风轮工作时,进风圈带动多个外叶片一起旋转,在进风圈的外环周形成持续向出风口外侧流动的气流,这部分气流有效阻拦自多个内叶片之间的出风口吹出的气流向进风圈的外环周回流,减少了风量损失,进而有效增大后向离心风轮的风量。此外,由于从出风口吹出的空气难以从进风圈的外环周回流,从而可以避免进风圈的外环周产生涡流,进而降低后向离心风轮的噪音。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实用新型空调室内机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空气净化装置一实施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中后向离心风轮装配于风轮外罩壳上的示意图;图4为图3中后向离心风轮和风轮外罩壳装配后的另一视角示意图;图5为图4中沿i-i线的剖视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后向离心风轮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图6中后向离心风轮的仰视图;图8为图6中后向离心风轮的主视图;图9为图8中沿ii-ii线的剖视图;图10为本实用新型后向离心风轮与常规后向离心风轮的风量-噪音对比图。附图标号说明:标号名称标号名称100后向离心风轮311净化进风口110底盘312净化出风口111导风凸部320旋转体112容置槽330施水件120进风圈340供水箱121进风圈体400空调室内机122导风圈体410机壳130内叶片500风轮外罩壳140外叶片510集风圈101出风口520出风框300空气净化装置530通道310壳体本实用新型目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再者,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为,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请参阅图1至图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后向离心风轮的实施例,所述后向离心风轮100的可以应用到需要驱动气流流动的电器设备中,该电器设备可以是空气净化装置300,或者空调室内机400均可。在以下实施例中,先对所述后向离心风轮进行介绍,并在后文后向离心风轮100应用在空气净化装置300或空调室内机400进行介绍。请参阅图6至图8,在本实用新型提后向离心风轮的一实施例中,后向离心风轮100包括底盘110、进风圈120、多个内叶片130。其中,进风圈120与底盘110相对设置;多个内叶片130连接底盘110和进风圈120,并沿进风圈120与底盘110之间的环周位置间隔排布,相邻两个内叶片130之间形成有出风口101。当后向离心风轮100被驱动旋转工作时,多个内叶片130随之旋转,从而驱动空气从进风圈120进入后向离心风轮100的内部,而后从多个内叶片130之间的出风口101朝侧向吹出(如图9所示)。在上述后向离心风轮100工作的过程中,空气的流向需要从进风圈120的轴向切换到后向离心风轮100的径向(即侧向),从出风口101朝侧向吹出的气流容易顺沿进风圈120的外周回流到进风圈120的入口。鉴于此,为解决该技术问题,后向离心风轮100还包括多个外风叶,多个外风叶构造于进风圈120的外周壁,在后向离心风轮100工作时,多个外叶片140驱动气流流动的方向与多个内叶片130驱动气流流动的方向一致。请参阅图8和图9,具体说来,当后向离心风轮100工作时,后向离心风轮100带动多个内叶片130及外叶片140同向旋转,空气从进风圈120进入到后向离心风轮100的内部,而后由多个内叶片130驱动而从多个内叶片130之间出风口101朝侧向吹出;与此同时,进风圈120的外环周的空气则被多个外叶片140驱动而向上流动到出风口101外侧,该气流流动的方向与多个内叶片130驱动的空气流动方向一致。也就是说,进风圈120的外环周持续有空气向出风口101外侧流动,从而有效阻拦自多个内叶片130之间的出风口101吹出的气流向进风圈120的外环周回流。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通过在后向离心风轮100的进风圈120外周壁构造多个外叶片140,该多个外叶片140驱动气流流动的方向与后向离心风轮100的多个内叶片130驱动气流流动的方向一致,以在后向离心风轮100工作时,进风圈120带动多个外叶片140一起旋转,在进风圈120的外环周形成持续向出风口101外侧流动的气流,这部分气流有效阻拦自多个内叶片130之间的出风口101吹出的气流向进风圈120的外环周回流,减少了风量损失,进而有效增大后向离心风轮100的风量。此外,由于从出风口101吹出的空气难以从进风圈120的外环周回流,从而可以避免进风圈120的外环周产生涡流,进而降低后向离心风轮100的噪音。如图9所示,将本实用新型的后向离心风轮100与常规后向离心风轮100在相同条件下进行多次试验,根据测试数据绘制得到如图10所示的风量-噪音变化对比图。从图中可看出,在相同风量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的后向离心风轮100的噪音相对常规后向离心风轮100降低2db~3db左右。请参阅图8和图9,在一实施例中,进风圈120包括呈直筒状设置的进风圈体121,以及自进风圈体121的一端朝底盘110呈扩口状设置的导风圈体122。具体而言,进风圈体121和导风圈体122一体成型,进风圈体121和导风圈体122之间呈弧形过渡连接,以减小进风圈体121和导风圈体122之间连接位置对气流流动的阻力。当后向离心风轮100工作时,进风圈体121将进风空气聚集送到导风圈体122,而后被导风圈引导向其环周径向扩散,也即是引导进风空气将其流动方向从轴线切换到径向,如此可减少进风空气的动能损失,提高风速,增大风量。理论上说来,外叶片140可以构造于进风圈120的进风圈体121或导风圈体122。在此考虑到,导风圈体122较为靠近后向离心风轮100的出风口101,如果将外叶片140构造于该导风圈体122,则外叶片140驱动的气流风速较大,可能会与从出风口101吹出的气流直接冲撞,搅绕到后向离心风轮100的出风。鉴于此,可选地,多个外叶片140构造于所述进风圈体121的外周壁。这样设计可使得多个外叶片140和后向离心风轮100的出风口101有一段距离,多个外叶片140送出的大部分风在通过这段距离的过程中,逐渐向四周扩散成径向流动的风,使得风速稍微减小,风向与出风口101的风向一致,进而顺利与从出风口101吹出的气流汇合,避免两股气流相互搅扰。请继续参阅图8和图9,在一实施例中,底盘110自其外周缘向其中部位置逐渐朝进风圈120的中心凹陷,而在底盘110的内侧形成有导风凸部111,多个内叶片130环绕于所述导风凸部111的外周。具体说来,底盘110的导风凸部111呈锥形朝向进风圈120的中心凸设,导风凸部111的横截面面积自底盘110朝进风圈120逐渐减小。当从进风圈120进入的风遇到导风凸部111时,将被导风凸部111引导而沿其环周壁向其周缘附壁流动,进而流动到多个内叶片130,最后被多个内叶片130驱动而从多个内叶片130之间的出风口101吹出,避免了出风气流与底盘110的内壁面直接碰撞造成动能损失。进一步地,后向离心风轮100还包括电机(图中未示出),所述电机适用于驱动后向离心风轮100旋转。可选地,底盘110在对应所述导风凸部111的凹陷位置形成有容置槽112,容置槽112适用于供电机容置,以使得所述电机的电机轴与所述导风凸部111连接,以驱动通过导风凸部111驱动后向离心风轮100旋转。还请参阅图8和图9,在一实施例中,内叶片130的一端连接于底盘110,内叶片130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导风圈体122,多个内叶片130的叶面自内向外朝同一侧弯曲设置。在后向离心风轮100旋转工作时,空气从进风圈120沿其轴向进入到后向离心风轮100的内部,多个内叶片130将后向离心风轮100内部的气流旋转挤压,在离心作用力下,将后向离心风轮100内部的气流沿其径向甩出,从而实现后向离心风轮100径向出风。为确保多个外叶片140能够在旋转时将气流流向出风口101外侧,可选地,外叶片140沿进风圈120的进风方向延伸,多个外叶片140的叶面朝向同一方向倾斜,且外叶片140的倾斜方向与内叶片130的弯曲方向一致。在后向离心风轮100旋转工作时,带动多个内叶片130和外叶片140同向旋转,从而驱动气流沿同向旋转运动,进而将气流沿后向离心风轮100径向甩出,使得两股气流吹出方向一致。至于内叶片130的数量和外叶片140数量,可以根据风量的需求进行合理设计,并没有具体限定。内叶片130数量可以是但不局限于:内叶片130数量不少于4个,且不多于11个;如内叶片130数量可选5个、7个、8个、9个等均可。外叶片140的数量可以是但不局限于:外叶片140的数量不少于7个,且不多于30个;如外叶片140数量可选8个、10个、15个、20个、25个等均可。请参阅图2和图3,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空气净化装置300,空气净化装置300包括壳体310及后向离心风轮100。其中,壳体310构造有净化进风口311和净化出风口312,壳体310的内部构造有净化风道,净化风道将净化进风口311和所述净化出风口312连通;后向离心风轮100安装于净化风道内。后向离心风轮100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空气净化装置300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同样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请参阅图2和图3,在一实施例中,空气净化装置300还包括安装于所述净化风道的风轮外罩壳500,风轮外罩壳500包括集风圈510及连接于集风圈510上端的出风框520;后向离心风轮100安装于出风框520内,且后向离心风轮100的进风圈120伸入到集风圈510中,进风圈120和集风圈510之间间隔出供进风圈120旋转所需的通道530,后向离心风轮100的外叶片140位于通道530内。具体说来,由于进风圈120和集风圈510之间间隔出供进风圈120旋转所需的通道530,该通道530与后向离心风轮100的出风口101相比较而言,该通道530处于负压区,从后向离心风轮100的出风口101吹出的气流可能会从该通道530回流。因此,将后向离心风轮100的外叶片140设计位于通道530内,可在后向离心风轮100旋转时,通过外叶片140旋转驱动气流沿通道530流向出风口101外侧,从而利用这部分气流阻拦自后向离心风轮100的出风口101吹出的气流经该通道530回流,减少了风量损失,进而有效增大后向离心风轮100的风量。请继续参阅图2和图3,在一实施例中,空气净化装置300还包括可旋转地安装于所述净化风道内的旋转体320,所述旋转体320位于后向离心风轮100的下方,所述旋转体320适用于当将水喷淋到所述旋转体320上时,通过旋转将水沿其径向甩出。当空气净化装置300净化空气时,后向离心风轮100驱动气流在净化风道内自下向上流出;与此同时,旋转体320高速旋转而将落在其上的水高速向外甩出,甩出的水被细化成无数粒径极小的水珠,这些水珠将气流中的杂质吸附于其中带走,实现超重力甩水净化空气。例如净化空气中的细颗粒物、花粉、生物细菌、挥发性有机物(如甲醛、苯)等。此外,水珠混入空气中,还能起到加湿空气的效果。在此考虑到,旋转体320旋转的过程中,如果旋转体320的外缘的线速度过小,旋转体320甩出的水的速度小,对空气的净化效果差;而如果旋转体320的外缘的线速度过大,则旋转体320转动的能耗大且产生的噪音大,如继续增大旋转体320的外缘的线速度对空气净化效果的提升小。因此,在本实施例中,要求空气净化装置300工作时,旋转体320外缘的线速度为10m/s~45m/s。例如但不局限于:10m/s、15m/s、18m/s、20m/s、25m/s、30m/s、35m/s、38m/s。限定旋转体320外缘的线速度为10m/s~45m/s,可确保旋转体320甩出的水的速度较大,且旋转体320旋转产生的噪音较小。在一实施例中,空气净化装置300还包括施水件330和供水箱340。其中,供水箱340安装于壳体310的底部;施水件330构造于旋转体320的和上方,施水件330配置为可向旋转体320供水,施水件330通过水管与供水箱340连通。请参阅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空调室内机400。所述空调室内机400包括机壳410、空气换热装置及空气净化装置300;其中,空气净化装置300安装于所述机壳410的下端,所述空气换热装置安装于空气净化装置300的上端。空气净化装置300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空调室内机400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同样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空气换热装置包括壳体310,以及安装于壳体310内的室内换热器和室内风机。所述室内风机用于驱动空气从换热进风口进入换热风道,这部分空气在所述换热风道与室内换热器进行热交换之后,再由所述室内风机驱动而从所述换热出风口101吹至室内,实现制冷或制热。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
技术领域
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当前第1页12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