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恒温恒湿显示采集控制机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283877发布日期:2020-12-15 08:24阅读:83来源:国知局
新型恒温恒湿显示采集控制机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室内温控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型恒温恒湿显示采集控制机组。



背景技术:

恒温恒湿净化空调机组多用于一些对空气温度、湿度和洁净度有严格要求的场所。恒温恒湿空调机组依其处理方式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采用冷媒直接蒸发进行降温除湿的恒温恒湿机组,空气在风机的作用下,由进风口进入机组,经过滤器过滤后通过蒸发器盘管,在蒸发器处,空气被降温除湿,达到所要求的含湿量,然后经过再热盘管加热到所要求的温度后送往空调区域,机组内还配有加湿装置。

目前,恒温恒湿温控机组一般包括机体、风机、加湿器、蒸发器、烘干器、换热器、加热器和控制器等。不过,现有的机组部件在机体内部的空间利用率较低,尤其是加热器采用平铺的形式设置在机体内,换热效率较低;再者,一些机组的加湿器喷出的水雾在机体内部形成的水珠沿机体内壁汇集在机体的底部,缺乏再回收利用的功能;其次,蒸发器或烘干器通过在进入机体之前,由于温差作用会在蒸发器与烘干器的连接端产生大量的液体,影响空气的除湿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上述的恒温恒湿装置所存在的技术问题,提出一种设计合理、结构简单、换热效率高、水循环利用率较高且具有较高空间利用率的新型恒温恒湿显示采集控制机组。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新型恒温恒湿显示采集控制机组,包括机体、风机、加湿器、加热器、换热器和烘干器,所述风机、加湿器、加热器和换热器设置在机体的内部,所述烘干器设置在机体的外部,所述烘干器的输入端和输出端设置有空气管道,所述加湿器的输出端朝向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倾斜设置在机体的内部,所述机体的内部设置有水槽,所述水槽中设置有水循环管,所述水循环管的输出端设置有水泵,所述水泵的输出端与加湿器连通,所述水槽的槽深从其中间向两端逐渐变浅,所述烘干器的底部中间位置朝上鼓起形成导水曲面,所述烘干器的底部设置有抽水管,所述抽水管位于导水曲面外缘,所述抽水管通过三通管与水循环管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机体的内部设置有水平的支撑架,所述加热器设置在支撑架上,所述加湿器设置在支撑架的上方且偏离加热器所在侧,所述风机设置在加湿器的上方并且与加湿器的输出端连接,所述支撑架与加湿器、换热器之间分别设置有倾斜的第一溜板和第二溜板,所述第一溜板与第二溜板的倾斜方向相反,所述换热器的下方设置有第三溜板,所述第三溜板的倾斜方向与换热器的倾斜方向相反,所述第三溜板的末端设置有水槽,所述烘干器设置在机体的底部。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溜板、第二溜板和第三溜板的两端均通过连接板与机体内壁连接,所述连接板的c字形且其两端朝同一方向弯曲延伸形成角状结构,所述连接板上设置有条形孔,所述条形孔中设置有连接螺栓。

作为优选,所述第三溜板的中间部分朝上鼓起形成抛物面,所述抛物面从第三溜板的顶端至其末端逐渐变宽。

作为优选,所述风机、加湿器、加热器和换热器在机体内部依次水平设置,所述烘干器设置在机体外侧且靠近换热器所在侧,所述风机设置在加湿器的上方并与其位置相错,所述机体的内部设置有竖直的支撑架,所述加热器设置在支撑架上,所述水槽设置在机体的底部中间位置。

作为优选,所述换热器的上下端通过连接板与机体内壁连接,所述连接板的c字形且其两端朝同一方向弯曲延伸形成角状结构,所述连接板上设置有条形孔,所述条形孔中设置有连接螺栓。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在于:

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新型恒温恒湿显示采集控制机组,通过合理分布风机、加湿器、加热器、换热器和烘干器有效提高了本装置的空间利用率;本装置能够合理回收机体内部的自由水分,提高水利用率,而且有效保证烘干器的烘干效率。本装置设计合理、结构简单,适合大规模推广。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实施例1提供的新型恒温恒湿显示采集控制机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1提供的第三溜板的俯视图;

图3为实施例1提供的水槽的侧视图;

图4为实施例1和实施例2提供的连接板的轴测图;

图5为实施例2提供的新型恒温恒湿显示采集控制机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实施例2提供的新型恒温恒湿显示采集控制机组的侧视图;

以上各图中,1、机体;2、风机;3、加湿器;4、加热器;5、换热器;6、烘干器;61、导水曲面;7、空气管道;8、支撑架;9、第一溜板;10、第二溜板;11、第三溜板;111、抛物面;12、水槽;13、水循环管;14、水泵;15、过滤网;16、抽水管;17、连接板;171、角状结构;172、条形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为叙述方便,下文如出现“上”、“下”、“左”、“右”字样,仅表示与附图本身的上、下、左、右方向一致,并不对结构起限定作用。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下面公开说明书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实施例1,如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新型恒温恒湿显示采集控制机组,包括机体1、风机2、加湿器3、加热器4、换热器5和烘干器6,所述风机2、加湿器3、加热器4和换热器5设置在机体1的内部,烘干器6设置在机体1的外部,烘干器6的输入端和输出端设置有空气管道7。其中,机体1、风机2、加湿器3、加热器4、换热器5和烘干器6的结构及其工作原理为现有成熟技术,本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本实用新型重点对机体内布局进行统筹设计,而且增加了回收机体内自由水分的结构以提高整个装置的工作性能。

具体地,本实用新型在机体的内部设置有支撑架8,加热器6设置在支撑架8上,加湿器3设置在支撑架8的上方且偏离加热器4所在侧,风机2设置在加湿器3的上方并且与加湿器的输出端连接,换热器5倾斜设置在支撑架8的下方,支撑架8与加湿器3、换热器5之间分别设置有倾斜的第一溜板9和第二溜板10,第一溜板9与第二溜板10的倾斜方向相反并且在二者的相交区域形成电线布置区13,换热器5的下方设置有第三溜板11,第三溜板11的倾斜方向与换热器5的倾斜方向相反,第三溜板11的末端设置有水槽12,水槽12的槽深从其中间向两端逐渐变深,水槽12的一端设置有竖直向上的水循环管13,水循环管13的输出端设置有水泵14,水泵14的输出端与加湿器3连通,第三溜板11的下方设置有过滤网17,机体1的底部中间朝机体内部方向鼓起形成导水曲面61,机体1的底部位于导水曲面的外缘设置有抽水管16,抽水管16通过三通管与水循环管13连接。其中,第三溜板11为换热器提供了卡接支点,换热器5采用倾斜的方式架在机体的内部,一方面可有效提高机体内部的空间利用率,压缩设备整体的体积,另一方面有利于烘干器6中吹出的空气充分地与换热器5接触,从而保证较高的换热效率。本装置中过滤网15对除湿后的空气进行过滤,而烘干器从机体底部接入机体内部为空气过滤工作提供合理的空间,而且有利于保证除湿后的空气与换热器充分接触。需要说明的是,第三溜板11的前后侧与机体的前后壁有相当一段间隙,以保证除湿后的空气从第三溜板的前后侧向上通过换热器实现换热。

进一步地,加湿器3喷出的水雾由风机2抽送出去,其中一部分水雾截留在机体1内部,再加上烘干空气与机体温差产生的水雾可沿着机体内壁或者直接附着在从第一溜板9、第二溜板10和第三溜板11上后进入到水槽12,通过水泵的压力作用将水分高效回收在加湿器的储水部分,将水实现循环利用。再者,考虑到加热器4一般采用ptc加热器,需要连接大量的电线,本装置利用第一溜板9与第二溜板10在二者的相交区域形成夹角区域可有效通过电线,提高统筹布局效果,在一定程度延长了电线的有效使用寿命。

为了提高本装置的实用性,本实施例在第一溜板9、第二溜板10和第三溜板11的两端均通过连接板17与机体内壁连接,连接板17的c字形且其两端朝同一方向弯曲延伸形成角状结构171,连接板17上设置有条形孔172,条形孔172中设置有连接螺栓。利用连接板17来将第一溜板9、第二溜板10和第三溜板11与机体1建立连接,连接螺栓在条形孔172中的位置可视具体情况来连接,装配性能较好,而且连接板17的端部角度可根据第一溜板、第二溜板和第三溜板与机体壁面的角度要求进行现场折弯,利用率较高。进一步地,c形的连接板18有利于自由水珠沿着机体内壁下滑,设计巧妙,结构简单。

为了提高水循环效率,本实施例提供的第三溜板11的中间部分朝上鼓起形成抛物面111,抛物面111从第三溜板11的顶端至其末端逐渐变宽,以此来促进自由水分汇集成细流或连续的水线以被水泵高效抽取,而且减少水分在机体内部的蒸发量。

实施例2,如图4、图5和图6所示,风机2、加湿器3、加热器4和换热器5在机体1内部依次水平设置,烘干器6设置在机体外侧且靠近换热器所在侧,风机2设置在加湿器3的上方并与其位置相错,机体1的内部设置有竖直的支撑架8,加热器4设置在支撑架8上,所述水槽设置在机体的底部中间位置。本实施例将风机2、加湿器3、加热器4、换热器5以及烘干器以水平分布的形式大大提高了设备的空间利用率,而且机体内部的空气流通效率较高,有利于保证具有较高的温控效果。

为了提高本装置的实用性,本实施例在换热器5的上下端通过连接板17与机体内壁连接,连接板17的c字形且其两端朝同一方向弯曲延伸形成角状结构171,连接板17上设置有条形孔172,条形孔172中设置有连接螺栓。利用连接板17来将换热器与机体建立连接,连接螺栓在条形孔172中的位置可视具体情况来连接,装配性能较好,而且连接板17的端部角度可根据换热器与机体壁面的角度要求进行现场折弯,利用率较高。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作其它形式的限制,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可能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加以变更或改型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应用于其它领域,但是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改型,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