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液结构及换热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702267发布日期:2021-01-23 11:54阅读:187来源:国知局
分液结构及换热器的制作方法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换热器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分液结构及换热器。


背景技术:

[0002]
现有的微通道换热器在空调制冷领域中的运用比较广泛,微通道换热器主要包括集流管、扁管和翅片三部分,集流管竖直设置或水平设置,分为竖直型和水平型的微通道换热器。制冷剂在水平设置的集流管内流动时,存在重力造成的压力的损失。
[0003]
进入集流管的制冷剂通常为气态和液态的混合形式,制冷剂不易均匀分配到多个扁管内,影响换热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0004]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分液结构及换热器,以提高换热器中制冷剂分配的均匀性。
[0005]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分液结构,包括:集流管,所述集流管的一端具有进液口,所述进液口朝向所述集流管的轴向设置,所述进液口用于输入制冷剂;分液网,所述分液网设置在所述集流管内,所述分液网具有多个通孔,所述分液网位于所述进液口的输送方向上。
[0006]
采用该方案,从进液口进入集流管内的制冷剂会与分液网接触,气液两相的制冷剂经过分液网的多个通孔节流后,制冷剂的气相和液相流体可充分混合。这样混合均匀后的制冷剂继续流动到多个扁管中,可提高制冷剂分配的均匀性以及换热效果。
[0007]
进一步地,所述分液网为锥形筒结构,所述锥形筒结构的开口朝向所述进液口,所述锥形筒结构的周缘和所述集流管的内壁连接。将分液网设置为锥形筒结构,这样分液网具有较大的表面积,从而与制冷剂有较大的接触面积,以使气相和液相流体充分混合。
[0008]
进一步地,所述分液网为椭圆形板状结构,所述分液网相对于所述集流管的轴线倾斜设置,所述分液网的周缘和所述集流管的内壁连接。采用该方案,分液网结构简单,并且同样可增大分液网的表面积,从而与制冷剂有较大的接触面积,提高制冷剂的混合均匀性。在本实施例中,分液网在集流管的径向上充满整个截面,从而可以提高分液效果。
[0009]
进一步地,所述分液网为多个,多个所述分液网沿所述集流管的轴向间隔设置。这样制冷剂和不同位置的分液网接触后,均可实现气相和液相流体混合的效果。采用该方案,对于集流管长度较大的情况,在集流管的整个长度方向上均可实现制冷剂均匀分布,避免集流管的后端可能会出现分液不均的现象。
[0010]
进一步地,所述分液网为半圆形板状结构,所述分液网的弧形边沿和所述集流管的内壁连接。通过上述设置,分液网能够和集流管实现可靠连接。
[0011]
进一步地,所述分液结构还包括设置在所述集流管内的多个隔板,多个所述隔板和多个所述分液网一一对应连接;其中,每个所述分液网和对应的所述隔板组成圆形板结构,所述圆形板结构的周缘和所述集流管的内壁连接。通过上述设置便于实现分液网和集
流管的连接。其中,隔板为无孔结构。
[0012]
进一步地,所述分液结构还包括:连接板,设置在所述集流管内,所述连接板沿所述集流管的轴向延伸,每个所述分液网均和所述连接板连接。通过设置连接板,便于多个分液网的布置和装配。
[0013]
进一步地,所述分液网为半圆形板状结构,所述连接板和所述集流管的内壁之间具有间隙。这样分液网在集流管的径向上虽不能充满整个截面,但余下的间隙很小,该较小间隙同样具有节流作用,不会减弱分液网的分液效果。
[0014]
进一步地,所述分液网相对于所述集流管的轴线倾斜设置,所述分液网为多个,相邻两个所述分液网的倾斜方向不同,多个所述分液网首尾相连以形成波浪形结构。这样对于集流管长度较大的情况,在集流管的整个长度方向上,制冷剂能够与不同位置的分液网配合,因此在不同位置均可实现制冷剂均匀分布,避免集流管的后端可能会出现分液不均的现象。该方案中,多个分液网和制冷剂接触面积大,分液效果好。
[0015]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换热器,所述换热器包括多个扁管和上述的分液结构,每个所述扁管的一端均和所述分液结构的集流管连通。
附图说明
[0016]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0017]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提供的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0018]
图2示出了图1中的换热器的局部放大图;
[0019]
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二提供的换热器的局部放大图;
[0020]
图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三提供的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0021]
图5示出了图4中的换热器的局部装配结构放大图;
[0022]
图6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四提供的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0023]
图7示出了图6中的换热器的局部装配结构放大图;
[0024]
图8示出了图7中的换热器的径向局部剖视图;
[0025]
图9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五提供的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0026]
图10示出了图9中的换热器的局部装配结构放大图;
[0027]
图11示出了图10中的换热器的径向局部剖视图。
[0028]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0029]
10、集流管;11、进液口;20、分液网;21、通孔;30、隔板;40、连接板;50、进口管;60、扁管;70、收集管;80、出口管;90、翅片。
具体实施方式
[0030]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
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0031]
如图1至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提供了一种分液结构及换热器,包括:集流管10,集流管10的一端具有进液口11,进液口11朝向集流管10的轴向设置,进液口11用于输入制冷剂;分液网20,分液网20设置在集流管10内,分液网20具有多个通孔21,分液网20位于进液口11的输送方向上。
[0032]
采用该方案,从集流管10的进液口11进入集流管10内的制冷剂会与分液网20接触,气液两相的制冷剂经过分液网20的多个通孔21节流后,制冷剂的气相和液相流体可充分混合。这样混合均匀后的制冷剂继续流动到换热器的多个扁管60中,可提高换热器中制冷剂分配的均匀性以及换热效果。
[0033]
具体地,分液网20为锥形筒结构,锥形筒结构的开口朝向进液口11,锥形筒结构的周缘和集流管10的内壁连接。将分液网20设置为锥形筒结构,这样分液网20具有较大的表面积,从而与制冷剂有较大的接触面积,以使气相和液相流体充分混合。
[0034]
如图3所示,在实施例二中,分液网20为椭圆形板状结构,分液网20相对于集流管10的轴线倾斜设置,分液网20的周缘和集流管10的内壁连接。采用该方案,分液网20结构简单,并且同样可增大分液网20的表面积,从而与制冷剂有较大的接触面积,提高制冷剂的混合均匀性。在本实施例中,分液网20在集流管10的径向上充满整个截面,从而可以提高分液效果。
[0035]
如图4和图5所示,在实施例三中,分液网20为多个,多个分液网20沿集流管10的轴向间隔设置。这样制冷剂和不同位置的分液网20接触后,均可实现气相和液相流体混合的效果。采用该方案,对于集流管10长度较大的情况,在集流管10的整个长度方向上均可实现制冷剂均匀分布,避免集流管10的后端可能会出现分液不均的现象。
[0036]
具体地,分液网20为半圆形板状结构,分液网20的弧形边沿和集流管10的内壁连接。通过上述设置,分液网20能够和集流管10实现可靠连接。
[0037]
进一步地,分液结构还包括设置在集流管10内的多个隔板30,多个隔板30和多个分液网20一一对应连接;其中,每个分液网20和对应的隔板30组成圆形板结构,圆形板结构的周缘和集流管10的内壁连接。通过上述设置便于实现分液网20和集流管10的连接。其中,隔板30为无孔结构。
[0038]
如图6至图8所示,在实施例四中,分液结构还包括:连接板40,设置在集流管10内,连接板40沿集流管10的轴向延伸,每个分液网20均和连接板40连接。通过设置连接板40,便于多个分液网20的布置和装配。
[0039]
具体地,分液网20为半圆形板状结构,连接板40和集流管10的内壁之间具有间隙。这样分液网20在集流管10的径向上虽不能充满整个截面,但余下的间隙很小,该较小间隙同样具有节流作用,不会减弱分液网20的分液效果。
[0040]
如图9至图11所示,在实施例五中,分液网20相对于集流管10的轴线倾斜设置,分液网20为多个,相邻两个分液网20的倾斜方向不同,多个分液网20首尾相连以形成波浪形结构。这样对于集流管10长度较大的情况,在集流管10的整个长度方向上,制冷剂能够与不同位置的分液网20配合,因此在不同位置均可实现制冷剂均匀分布,避免集流管10的后端可能会出现分液不均的现象。该方案中,多个分液网20和制冷剂接触面积大,分液效果好。具体地,波浪形结构的波谷与集流管10的内壁连接,或波浪形结构的端部和集流管10的端
部连接。波浪形结构和集流管10可采用焊接的方式连接。
[0041]
在本实施例中,分液结构还包括进口管50,进口管50和进液口11连通。进口管50用于输入制冷剂。
[0042]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换热器,换热器包括多个扁管60和上述的分液结构,每个扁管60的一端均和分液结构的集流管10连通。采用该方案,从集流管10的进液口11进入集流管10内的制冷剂会与分液网20接触,气液两相的制冷剂经过分液网20的多个通孔21节流后,制冷剂的气相和液相流体可充分混合。这样混合均匀后的制冷剂继续流动到换热器的多个扁管60中,可提高换热器中制冷剂分配的均匀性以及换热效果。
[0043]
可选地,换热器还包括收集管70(相当于另一个集流管),收集管70和集流管10平行设置,每个扁管60的另一端均和收集管70连通。换热器还包括出口管80,出口管80和收集管70连通,以集中输出制冷剂。换热器还包括多个翅片90,相邻两个扁管60之间均设置有翅片90,这样可提高换热面积。
[0044]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0045]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0046]
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同时,应当明白,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所示出的各个部分的尺寸并不是按照实际的比例关系绘制的。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授权说明书的一部分。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示例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示例可以具有不同的值。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0047]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方位词如“前、后、上、下、左、右”、“横向、竖向、垂直、水平”和“顶、底”等所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通常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这些方位词并不指示和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者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方位词“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
[0048]
为了便于描述,在这里可以使用空间相对术语,如“在
……
之上”、“在
……
上方”、“在
……
上表面”、“上面的”等,用来描述如在图中所示的一个器件或特征与其他器件或特征的空间位置关系。应当理解的是,空间相对术语旨在包含除了器件在图中所描述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图中的器件被倒置,则描述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上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上”的器件之后将被定位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下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下”。因而,示例性术语“在
……
上方”可以包括“在
……
上方”和


……
下方”两种方位。该器件也可以其他不同方式定位(旋转90度或处于其他方位),并且对这里所使用的空间相对描述作出相应解释。
[0049]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使用“第一”、“第二”等词语来限定零部件,仅仅是为了便于对相应零部件进行区别,如没有另行声明,上述词语并没有特殊含义,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