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热组件、取暖器、以及取暖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607422发布日期:2021-09-10 23:48阅读:83来源:国知局
加热组件、取暖器、以及取暖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供暖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加热组件、取暖器、以及取暖装置。


背景技术:

2.电加热器可通过辐射、空气对流等方式向外界提供热源。作为一种供热迅速、价格低廉、搬运方便的供热装置,电加热器被广泛用于住宅、办公室、医院、酒店等各种场景中。
3.目前,大部分电加热器包括薄板金属壳体、以及固定于壳体中的加热元件。加热元件将电能转化为热能,热能通过自然对流被转移到空气中,从而实现对周围环境的加热。现有技术中,加热元件通常由发热层、隔热层等层叠粘合而成,加工过程中需要额外使用粘合剂,且工序繁琐。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加热组件、取暖器、以及取暖装置,有效解决了加热组件加工步骤繁琐的问题。
5.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加热组件,所述加热组件包括依次层叠设置且一体成型的发热体和隔热层,其中,所述发热体与位于所述发热体一面的隔热发泡材料层一起发泡成型,使所述发泡材料层在所述发热体一面形成所述隔热层。
6.优选地,所述加热组件还包括与所述隔热层一体成型的装饰膜,所述装饰膜位于所述隔热层背离所述发热体的一面,其中,所述隔热发泡材料层位于所述发热体和所述装饰膜之间,并与所述装饰膜和发热体一起发泡成型。
7.优选地,所述发热体包括发热层、电极层、以及包覆于所述发热层两侧的绝缘层,所述电极层设置于所述发热层的一侧且夹设于所述发热层和所述绝缘层之间,所述隔热层设置于所述发热体远离所述发热层的一侧。
8.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取暖器,所述取暖器包括加热组件、以及外框,所述加热组件包括依次层叠设置且一体成型的发热体、隔热层、以及装饰膜,其中,所述加热组件由所述隔热层在液态下发泡凝固后与所述隔热层相背两面的发热体及装饰膜一体成型而成,所述外框包围于所述加热组件的外侧壁并固定于所述加热组件,所述外框连接于所述加热组件相背的两侧,所述加热组件两侧中的一者为所述发热体远离所述隔热层的一侧,所述加热组件两侧中的另一者为所述装饰膜远离所述隔热层的一侧。
9.优选地,所述外框包括四个边框,所述外侧壁包括四个首尾连接的侧壁,所述四个边框与所述四个侧壁一一对应固定。
10.优选地,所述外框包括还包括四个角头,每一所述角头连接于两个相邻边框相邻的两个末端。
11.优选地,所述取暖器还包括控制盒,所述控制盒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取暖器或者固定安装于所述一个边框,所述控制盒跟所述发热体电连接。
12.优选地,所述取暖器还包括至少一个设置于所述外框的铰接件,所述取暖器通过所述铰接件与另一取暖器铰接。
13.第三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取暖装置,所述取暖装置包括多个取暖器,所述取暖器包括加热组件、以及外框,所述加热组件包括依次层叠设置且一体成型的发热体、隔热层、以及装饰膜,其中,所述加热组件由所述隔热层在液态下发泡凝固后与所述隔热层相背两面的发热体及装饰膜一体成型而成,所述外框包围于所述加热组件的外侧壁并固定于所述加热组件,所述外框连接于所述加热组件相背的两侧,所述加热组件两侧中的一者为所述发热体远离所述隔热层的一侧,所述加热组件两侧中的另一者为所述装饰膜远离所述隔热层的一侧,所述取暖装置还包括铰接件,所述多个取暖器并排设置,两个相邻取暖器中的两个相邻外框通过所述铰接件铰接且所述每一取暖器的装饰膜位于同一侧。
14.优选地,所述取暖装置还包括控制盒,所述控制盒可拆卸地安装于至少一个所述取暖器或者固定安装于至少一个所述取暖器,所述多个取暖器并联连接。
15.上述加热组件、取暖器、以及取暖装置,隔热层在发泡凝固过程中直接与发热体一体成型,无需使用粘合剂等就可以将发热体和隔热层组合在一起,极大缩短了加热组件的生产工序,节约了生产时间,提高了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1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17.图1为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加热组件的分解示意图。
18.图2为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发热体的分解示意图。
19.图3为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发热体的示意图。
20.图4为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取暖器的示意图。
21.图5为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取暖器的分解示意图。
22.图6为图5所示的取暖器的局部放大图。
23.图7为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取暖器的铰接示意图。
24.图8为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取暖器的剖面图。
25.图9为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转台的立体图。
26.图10为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取暖装置的示意图。
27.元件符号说明
28.标号
ꢀꢀꢀꢀꢀꢀꢀꢀꢀꢀ
名称
ꢀꢀꢀꢀꢀꢀꢀꢀꢀ
标号
ꢀꢀꢀꢀꢀꢀꢀꢀꢀꢀꢀ
名称
29.2000
ꢀꢀꢀꢀꢀꢀꢀꢀꢀ
取暖装置
ꢀꢀꢀꢀꢀ
1100、1200、1300
ꢀꢀꢀꢀ
取暖器
30.110
ꢀꢀꢀꢀꢀꢀꢀꢀꢀꢀꢀ
外框
ꢀꢀꢀꢀꢀꢀꢀꢀꢀ
20a
ꢀꢀꢀꢀꢀꢀꢀꢀꢀꢀ
转动槽
31.110a
ꢀꢀꢀꢀꢀꢀꢀꢀꢀꢀ
收容槽
ꢀꢀꢀꢀꢀꢀꢀ
20b
ꢀꢀꢀꢀꢀꢀꢀꢀꢀꢀꢀ
转孔
32.112
ꢀꢀꢀꢀꢀꢀꢀꢀꢀꢀꢀ
边框
ꢀꢀꢀꢀꢀꢀꢀꢀꢀ
220
ꢀꢀꢀꢀꢀꢀꢀꢀꢀꢀ
铰接件
33.112a
ꢀꢀꢀꢀꢀꢀꢀꢀꢀꢀ
通槽
ꢀꢀꢀꢀꢀꢀꢀꢀꢀ
222
ꢀꢀꢀꢀꢀꢀꢀꢀꢀꢀꢀ
转台
34.1121
ꢀꢀꢀꢀꢀꢀꢀꢀꢀꢀ
u形板
ꢀꢀꢀꢀꢀꢀꢀꢀ
224
ꢀꢀꢀꢀꢀꢀꢀ
凸轴
35.1123
ꢀꢀꢀꢀꢀꢀꢀꢀꢀꢀ
加强板
ꢀꢀꢀꢀꢀ
230
ꢀꢀꢀꢀꢀꢀꢀꢀꢀꢀ
控制盒
36.114
ꢀꢀꢀꢀꢀꢀꢀꢀꢀꢀꢀ
角头
ꢀꢀꢀꢀꢀꢀꢀꢀ
30
ꢀꢀꢀꢀꢀꢀꢀꢀꢀꢀ
加热组件
37.114a
ꢀꢀꢀꢀꢀꢀꢀꢀꢀꢀ
通孔
ꢀꢀꢀꢀꢀꢀꢀ
300
ꢀꢀꢀꢀꢀꢀꢀꢀꢀꢀꢀ
侧壁
38.1141
ꢀꢀꢀꢀꢀꢀꢀꢀꢀꢀ
上角头
ꢀꢀꢀꢀꢀꢀꢀ
301
ꢀꢀꢀꢀꢀꢀꢀꢀꢀꢀ
展示部
39.1143
ꢀꢀꢀꢀꢀꢀꢀꢀꢀꢀ
下角头
ꢀꢀꢀꢀꢀꢀꢀ
31
ꢀꢀꢀꢀꢀꢀꢀꢀꢀꢀꢀ
发热体
40.1145
ꢀꢀꢀꢀꢀꢀꢀꢀꢀꢀ
凸柱
ꢀꢀꢀꢀꢀꢀꢀ
311
ꢀꢀꢀꢀꢀꢀꢀꢀꢀꢀ
发热层
41.140
ꢀꢀꢀꢀꢀꢀꢀꢀꢀꢀ
固定管塞
ꢀꢀꢀꢀꢀ
312
ꢀꢀꢀꢀꢀꢀꢀꢀꢀꢀ
电极层
42.140a
ꢀꢀꢀꢀꢀꢀꢀꢀꢀꢀ
穿孔
ꢀꢀꢀꢀꢀꢀꢀ
313
ꢀꢀꢀꢀꢀꢀꢀꢀꢀꢀꢀ
绝缘层
43.142
ꢀꢀꢀꢀꢀꢀꢀꢀꢀꢀꢀ
阻挡结构
ꢀꢀꢀꢀꢀ
32
ꢀꢀꢀꢀꢀꢀꢀꢀꢀꢀꢀꢀ
隔热层
44.ꢀꢀꢀꢀꢀꢀꢀꢀꢀꢀꢀꢀꢀꢀꢀꢀꢀꢀꢀꢀꢀꢀꢀꢀꢀꢀ
33
ꢀꢀꢀꢀꢀꢀꢀꢀꢀꢀꢀ
装饰膜
45.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46.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47.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48.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49.为使得对本实用新型的内容有更清楚及更准确的理解,现将结合附图详细说明。说明书附图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示例,其中,相同的标号表示相同的元件。可以理解的是,说明书附图示出的比例并非本实用新型实际实施的比例,其仅为示意说明为目的,并非依照原尺寸作图。
50.请结合参看图1和图2,其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加热组件的分解示意图和发热体的分解示意图。加热组件30整体呈薄板状,可以应用于但不限于取暖器等取暖设备。
51.加热组件30包括依次层叠设置且一体成型的发热体31、隔热层32、以及装饰膜33。在本实施例中,加热组件30由隔热层32在液态下发泡凝固后与隔热层32相背两面的发热体31及装饰膜33一体成型而成。具体地,隔热层32从液态状态转变为固态状态的过程中,隔热层32的体积增大,这个过程称为发泡凝固。隔热层32转变为固态状态后,与设置于隔热层32相背两侧的发热体31和装饰膜33一体成型。其中,发热体31、隔热层32、以及装饰膜33的大小相同。隔热层32由聚氨酯组合料制成。聚氨酯组合料包括但不限于聚氨酯、多元醇、异氰
酸酯等具有发泡、隔热特性的材料。装饰膜33远离隔热层32的一侧可设置不同的颜色,或者设置不同的装饰画、装饰品等。在一些可行的实施例中,发热体31、隔热层32、以及装饰膜33的大小可以互不相同,在此不做限定。
52.具体地,制作加热组件30时,准备一模具(图未示)、装饰膜33、隔热发泡材料(图未标)、以及发热体。首先,将装饰膜33放置该模具;然后,将隔热发泡材料倒入该模具而在装饰膜33一面形成隔热发泡材料层;接着,将发热体31盖于隔热发泡材料层上;再接着发热体31、隔热发泡材料层和装饰膜33一起发泡成型,即可形成加热组件30;最后,将加热组件30从模具中取出,则完成加热组件30的制作。
53.上述实施例中,由于隔热层在发泡凝固过程中直接与发热体、装饰膜一体成型,无需使用粘合剂等就可以将发热体、隔热层、装饰膜等组合在一起,极大缩短了加热组件的生产工序,节约了生产时间,提高了生产效率。此外,装饰膜用于设置装饰画、装饰品等,使得加热组件更加美观。
54.可以理解地,在一些可行的实施例中,如果不需要设置装饰膜33,可以直接将隔热发泡材料倒入模具,不需要铺上一层装饰膜33,即加工出的加热组件30仅包括一体成型的发热体31和隔热层32。
55.发热体31包括发热层311、电极层312、以及包覆于发热层311两侧的绝缘层313。电极层312设置于发热层311的一侧且夹设于发热层311和绝缘层313之间。隔热层32设置于发热体31远离发热层311的一侧。其中,发热层311可以但不限于采用印刷油墨、碳纤维纸等具有导电发热性能的材料制成。当发热层311采用印刷油墨制成时,发热层311可以设置为不同的形状,如矩形、圆形、三角形等,或者发热层311可以分割成不同的形状,如多个矩形(如图3所示)、多个圆形、多个三角形等,在此不做限定。在本实施例中,发热层311为一个矩形。电极层312可以但不限于采用铜、铁等具有导电性的材料制成。在本实施例中,电极层312为两个长条形的铜箔,两个铜箔分别设置于发热层311的两端。绝缘层313可以但不限于采用fr

4环氧板等具有阻燃特性的材料制成。
56.上述实施例中,隔热层设置于发热体远离发热层的一侧,使得发热层发热后产生的热量集中从发热层远离隔热层的一侧向外界散发。
57.请结合参看图4和图5,其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取暖器的示意图和取暖器的分解示意图。取暖器1100包括加热组件30、以及外框110。加热组件30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外框110包围于加热组件30的外侧壁并固定于加热组件30。在本实施例中,加热组件30为薄板状长方体。在一些可行的实施例中,加热组件30可以为薄板状圆柱体、薄板状多棱柱等,在此不做限定。
58.外框110包括四个边框112,外侧壁包括四个首尾连接的侧壁300。四个边框112与四个侧壁300一一对应固定。外框110还包括四个角头114,每一角头114连接于两个相邻边框112相邻的两个末端。外框110连接于加热组件30相背的两侧,加热组件30两侧中的一者为发热体31远离隔热层32的一侧,加热组件30两侧中的另一者为装饰膜33远离隔热层32的一侧。
59.请结合参看图6,在本实施例中,边框112包括u形板1121和加强板1123,u形板1121呈u形,内形成有u形槽,加强板1123设置于u形槽内,将u形槽分隔形成通槽112a和收容槽110a,靠近u形槽的开口的为收容槽110a,靠近u形槽的底部的为通槽112a。加热组件30至少
部分嵌入到收容槽110a内,由此,当加热组件30的四边均嵌入到收容槽110a内时,加热组件30的四边固定,即被外框110固定限位。其中,加强板1123远离通槽112a的一侧固定于侧壁300,u形板1121远离通槽112a的两端分别与加热组件30相背的两侧抵接限位。加热组件30部分从边框112外露形成展示部301,发热层311与展示部301相对设置。即是说,形成于发热体31中的发热层311的大小与展示部301的大小相同且正对设置,或者发热层311的大小小于展示部301的大小,使得发热层311与边框112之间存在一定距离。
60.上述实施例中,发热层与展示部相对设置,可以防止发热层在发热过程中将热量传导至边框,避免边框温度升高存在安全隐患。
61.外框110还包括固定管塞140,边框112和角头114通过固定管塞140固定。具体的,固定管塞140固定连接于边框112、角头114中的一个,并至少部分嵌入到边框112、角头114中的另一个内。在本实施例中,固定管塞140固定连接于角头114,并至少部分嵌入到边框112内。其中,固定管塞140至少部分伸入到通槽112a内,由此,可以较好的实现外框110与加热组件30之间的拆装。
62.角头114包括上角头1141和下角头1143,上角头1141和下角头1143上均设置有凸柱1145,凸柱1145上设置有通孔114a,固定管塞140对应凸柱1145的通孔114a设置有穿孔140a,螺钉等紧固件穿过通孔114a和穿孔140a,将角头114和固定管塞140固定。
63.边框112可以至少部分嵌入到角头114内,由此,固定管塞140在角头114内固定,然后伸入到边框112的通槽112a内,边框112靠近角头114的一端再伸入到角头114内,对角头114和边框112的交界处起到三重加固作用,增强结构上的稳定性,避免角头114和边框112的交界处仅有固定管塞140时固定管塞140容易折断的问题。
64.角头114设置有收容槽110a,加热组件30至少部分嵌入到收容槽110a内。在本实施例中,加热组件30的四角嵌入到角头114的收容槽110a内。
65.上述实施例中,边框和角头均设置有收容槽,能够更好的固定加热组件的同时也对加热组件的周向起到保护作用。
66.固定管塞140上还可以设置有阻挡结构142,以阻止固定管塞140从通槽112a内脱离。在本实施例中,固定管塞140上设置有用于插入到通槽112a内方向呈预设夹角的阻挡板,以在将固定管塞140从通槽112a内拔出时,提供阻止力。通过设置阻挡结构142,可以避免固定管塞140从边框112脱离。
67.上述实施例中,加热组件可以直接固定于外框,无需额外增设部件将加热组件套住,整个取暖器一体化,实现了结构上的极度简洁。
68.取暖器1100还包括控制盒230。控制盒230内设置有主控板(图未示),主控板上设置有发热控制电路。控制盒230跟发热体11电连接。具体地,发热体11电连接于发热控制电路,控制盒230用于控制加热组件30的工作。控制盒230可拆卸地安装于取暖器1100或者固定安装于一个边框112。即是说,控制盒230可以通过线缆连接于取暖器1100,并可拆卸地安装于取暖器1100;控制盒230也可以固定安装于取暖器1100其中一个边框112,在此不做限定。
69.取暖器1100还包括至少一个设置于外框110的铰接件220。取暖器1100通过铰接件220与另一取暖器1200铰接,取暖器1100通过铰接件220可以与另一取暖器1200转动连接(如图7所示)。
70.请结合参看图8和图9,其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取暖器的剖面图和转台的立体图。取暖器1100的外框110上设置有转动槽20a,转动槽20a两个相对的侧壁设置有转孔20b,铰接件220至少部分收容于转孔20b内,转动连接于外框110。具体地,转动槽20a可以设置于角头114或边框112上。在本实施例中,转动槽20a设置于角头114上。
71.铰接件220包括旋转台222及凸轴224。其中,凸轴224固定于旋转台222上,并对应转孔20b设置。凸轴224至少部分伸入到转孔20b内,以使铰接件220转动连接于外框110。具体地,每个旋转台222均对应设置有四个凸轴224,四个凸轴224分别嵌入到相邻两个取暖器的转孔20b内,当相邻两个取暖器均转动连接于铰接件220时,相邻两个取暖器即实现转动连接。
72.由于取暖器1100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73.请结合参看图10,其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取暖装置的示意图。取暖装置2000包括多个取暖器1300,取暖器1300包括加热组件30和外框110。加热组件30和外框110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
74.取暖装置2000还包括铰接件220,铰接件220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多个取暖器1300并排设置,两个相邻取暖器1300中的两个相邻外框110通过铰接件220铰接且每一取暖器1300的装饰膜33位于同一侧。即是说,每一取暖器1300的隔热层32位于同一侧。
75.上述实施例中,将取暖装置中每一取暖器的隔热层均设置于同一侧,使得取暖装置产生的热量均从远离隔热层的一侧向外界发散,且多个取暖器可以围设于需要取暖的地方,使得热量能够集中于一侧,具有极佳的取暖效果。
76.多个取暖器1300并联连接。在本实施例中,旋转台222内设置有走线通道220a,连接相邻两个取暖器1300的线缆(图未示)从走线通道220a内穿过。当相邻两个取暖器1300转动时,线缆不会随着转动,避免了线缆缠绕情况的发生。
77.上述实施例中,多个取暖器并联连接,当其中一个取暖器的电路出现损坏情况时,不会对其它取暖器造成影响。
78.取暖装置2000还包括控制盒230,控制盒230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控制盒230可拆卸地安装于至少一个取暖器1300或者固定安装于至少一个取暖器1300。即是说,取暖装置2000可以包括一个控制盒230,也可以包括多个控制盒230。当取暖装置2000包括一个控制盒230时,一个控制盒230与多个取暖器130均电连接,且一个控制盒230可以通过线缆连接于其中一个取暖器1300,并可拆卸地安装于取暖器1300;一个控制盒230也可以固定安装于其中一个取暖器1300上。当取暖装置2000包括多个控制盒230时,多个控制盒230与取暖器1300一一对应安装。
79.上述实施例中,当取暖装置包括多个控制盒时,可以实现对取暖器的独立控制。由于取暖装置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80.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且本实用新型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实用新型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81.以上所列举的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
之权利范围,因此依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所涵盖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