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大棚种植供暖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现代化农业大棚种植用供暖装置。
背景技术:
农业大棚种植相较于传统种植而言,植物的生长环境可控,不受自然天气和灾害的影响,可保障农作物产量,为满足农作物在低温环境下的生长需求,需装配供暖装置保持大棚内的温度适宜以应对极端天气。
传统的供暖装置在使用时,未预留出暖气流通空间导致热气直接作用于种植的作物上造成损坏且暖气不能均匀充盈在大棚内,影响供暖效果,同时,供暖结构不可灵活组装以满足不同距离的供暖需求,且对通暖通道的局部清理不便,影响了供暖装置的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现代化农业大棚种植用供暖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现代化农业大棚种植用供暖装置,包括立柱,所述立柱的数量为若干组,位于同一横线上两组所述立柱的上表面位置之间焊接有顶板,相邻两组所述立柱之间垂直焊接有连接柱,且立柱和顶板的外表面位置之间包覆有同一组塑料膜,位于中间三组所述顶板之间焊接有四组载重板,且载重板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斜撑杆,位于同一侧两组所述斜撑杆远离载重板的一端位置之间焊接有夹座,两组所述夹座之间滑动安装有机箱,且夹座的下表面前后中间位置均垂直焊接有承重杆,四组所述承重杆相互靠近的一端位置之间固定安装有同一组供暖管,所述供暖管的内表面固定安装有电阻丝层,且供暖管的底部开设有若干组吹气孔,若干组所述吹气孔在前后方平行分布。
优选的,若干组所述立柱均匀分布在两侧位置,位于同一侧若干组所述立柱在前后方平行分布。
优选的,所述顶板的纵截面形状为弧形,且顶板的数量是立柱的一半,相邻两组所述载重板以顶板的纵轴线为中心对称分布。
优选的,两组所述夹座对称设置在顶板的下方,且夹座为凹型结构,所述斜撑杆和夹座之间夹角的角度为六十度。
优选的,所述机箱的内部设置有电源,且电阻丝层的输入端通过导线与电源的输出端电性连接。
优选的,所述承重杆为l型结构,且供暖管设置在机箱的下方,所述电阻丝层的纵截面形状为圆环形,所述电阻丝层的上表面中间位置固定安装有接线柱,且接线柱垂直固定贯穿安装在供暖管的顶部中间位置。
优选的,所述顶板靠近立柱的下表面两侧位置均固定安装有横杆,相邻两组所述横杆水平分布,且横杆远离顶板的一端位置焊接有卡板,位于同一横向上两组所述卡板之间滑动安装有套管,且套管和供暖管相对应,所述卡板为弧型结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中,通过设置由承重杆安装的供暖管和其内的电阻丝层构成通暖结构,安装于种植区的上方,通气时通过电阻丝层通电升温对气体进行加热,后暖气沿吹气孔向下鼓出,预留出暖气流通空间避免对种植作物的损坏且暖气可均匀充盈在大棚内,增强供暖效果;
2、本实用新型中,通过设置由横杆安装的卡板实现套管的滑动安装,通过套管和供暖管之间的装配,使得供暖结构可灵活组装以满足不同距离的供暖需求,且方便对通暖通道的局部清理;
综上,供暖装置提供位于种植区上方的通暖结构,使得暖气向下鼓出,预留出暖气流通空间避免对种植作物的损坏且暖气可均匀充盈在大棚内,增强供暖效果,同时,供暖结构可灵活组装以满足不同距离的供暖需求,且方便对通暖通道的局部清理。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现代化农业大棚种植用供暖装置的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现代化农业大棚种植用供暖装置的局部俯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现代化农业大棚种植用供暖装置的实施例二的图。
图中:1立柱、2顶板、3连接柱、4塑料膜、5载重板、6斜撑杆、7夹座、8机箱、9供暖管、10电阻丝层、11吹气孔、12接线柱、13承重杆、14横杆、15卡板、16套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实施例一
参照图1-2,一种现代化农业大棚种植用供暖装置,包括立柱1,立柱1的数量为若干组,位于同一横线上两组立柱1的上表面位置之间焊接有顶板2,相邻两组立柱1之间垂直焊接有连接柱3,且立柱1和顶板2的外表面位置之间包覆有同一组塑料膜4,位于中间三组顶板2之间焊接有四组载重板5,且载重板5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斜撑杆6,位于同一侧两组斜撑杆6远离载重板5的一端位置之间焊接有夹座7,两组夹座7之间滑动安装有机箱8,且夹座7的下表面前后中间位置均垂直焊接有承重杆13,四组承重杆13相互靠近的一端位置之间固定安装有同一组供暖管9,供暖管9的内表面固定安装有电阻丝层10,且供暖管9的底部开设有若干组吹气孔11,若干组吹气孔11在前后方平行分布。
若干组立柱1均匀分布在两侧位置,位于同一侧若干组立柱1在前后方平行分布,顶板2的纵截面形状为弧形,且顶板2的数量是立柱1的一半,相邻两组载重板5以顶板2的纵轴线为中心对称分布,两组夹座7对称设置在顶板2的下方,且夹座7为凹型结构,斜撑杆6和夹座7之间夹角的角度为六十度,机箱8的内部设置有电源,且电阻丝层10的输入端通过导线与电源的输出端电性连接,承重杆13为l型结构,且供暖管9设置在机箱8的下方,电阻丝层10的纵截面形状为圆环形,电阻丝层10的上表面中间位置固定安装有接线柱12,且接线柱12垂直固定贯穿安装在供暖管9的顶部中间位置。
实施例二
参照图2-3,一种现代化农业大棚种植用供暖装置,包括立柱1,立柱1的数量为若干组,位于同一横线上两组立柱1的上表面位置之间焊接有顶板2,相邻两组立柱1之间垂直焊接有连接柱3,且立柱1和顶板2的外表面位置之间包覆有同一组塑料膜4,位于中间三组顶板2之间焊接有四组载重板5,且载重板5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斜撑杆6,位于同一侧两组斜撑杆6远离载重板5的一端位置之间焊接有夹座7,两组夹座7之间滑动安装有机箱8,且夹座7的下表面前后中间位置均垂直焊接有承重杆13,四组承重杆13相互靠近的一端位置之间固定安装有同一组供暖管9,供暖管9的内表面固定安装有电阻丝层10,且供暖管9的底部开设有若干组吹气孔11,若干组吹气孔11在前后方平行分布。
若干组立柱1均匀分布在两侧位置,位于同一侧若干组立柱1在前后方平行分布,顶板2的纵截面形状为弧形,且顶板2的数量是立柱1的一半,相邻两组载重板5以顶板2的纵轴线为中心对称分布,两组夹座7对称设置在顶板2的下方,且夹座7为凹型结构,斜撑杆6和夹座7之间夹角的角度为六十度,机箱8的内部设置有电源,且电阻丝层10的输入端通过导线与电源的输出端电性连接,承重杆13为l型结构,且供暖管9设置在机箱8的下方,电阻丝层10的纵截面形状为圆环形,电阻丝层10的上表面中间位置固定安装有接线柱12,且接线柱12垂直固定贯穿安装在供暖管9的顶部中间位置,顶板2靠近立柱1的下表面两侧位置均固定安装有横杆14,相邻两组横杆14水平分布,且横杆14远离顶板2的一端位置焊接有卡板15,位于同一横向上两组卡板15之间滑动安装有套管16,由横杆14安装的卡板15实现套管16的滑动安装,通过套管16和供暖管9之间的装配,使得供暖结构可灵活组装以满足不同距离的供暖需求,且方便对通暖通道的局部清理,且套管16和供暖管9相对应,卡板15为弧型结构。
工作原理:立柱1和顶板2组合成一组架体,在前后方向平行排列,通过连接柱3实现相邻架体之间的固定,组合成棚架结构,通过外层包覆的塑料膜4覆盖在土地的上方,从而提供一个环境可控的种植区,载重板5和斜撑杆6组合成安装架体,通过由斜撑杆6固定的夹座7实现机箱8在棚内的活动装配,由承重杆13安装的供暖管9和其内的电阻丝层10构成通暖结构,安装于种植区的上方,通气时通过电阻丝层10通电升温对气体进行加热,后暖气沿吹气孔11向下鼓出,预留出暖气流通空间避免对种植作物的损坏且暖气可均匀充盈在大棚内,增强供暖效果,接线柱12提供导线的安装定位,从而实现电阻丝层10和机箱8内电源的电力连接,在运行时输送升温电力,由横杆14安装的卡板15实现套管16的滑动安装,通过套管16和供暖管9之间的装配,使得供暖结构可灵活组装以满足不同距离的供暖需求,且方便对通暖通道的局部清理,本实用新型中,供暖装置提供位于种植区上方的通暖结构,使得暖气向下鼓出,预留出暖气流通空间避免对种植作物的损坏且暖气可均匀充盈在大棚内,增强供暖效果,同时,供暖结构可灵活组装以满足不同距离的供暖需求,且方便对通暖通道的局部清理。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