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于空调室外机用降温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856904发布日期:2021-04-30 09:21阅读:107来源:国知局
一种便于空调室外机用降温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降温设备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便于空调室外机用降温设备。



背景技术:

中央空调系统由一个或多个冷热源系统和多个空气调节系统组成;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央空调已经家庭被人们安装在家里;现在中央空调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家用电器,在炎热的夏季,人们为了追求凉爽的室内温度,会长时间的使用中央空调,中央空调室外机由于工作较长,散热器散发出的大量的热量,而排热扇无法及时将热量排出,从而会导致空调工作效率的降低,甚至使中央空调室外机不能正常工作,从而影响人们的使用,同时也会降低中央空调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便于空调室外机用降温设备。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便于空调室外机用降温设备,包括底座,所述底座的一端顶面上固接有水箱,所述底座的另一端顶面上固接有中央空调外机,且所述水箱的一侧面固接在中央空调外机的一侧面上,所述水箱的顶面一侧固接有进水管,且所述进水管与水箱连通,所述水箱的顶面一侧设有供水组件,在所述中央空调外机的顶面一侧边缘处横向对称固接有第二连接板,每块所述第二连接板之间设有第一丝杆,所述第一丝杆的外壁上螺纹连接有第一螺纹套,所述第一螺纹套的一侧面固接有导向杆,所述导向杆的一端贯穿连接块,且所述连接块滑动连接在导向杆的外壁上,所述连接块的底面固接有喷头,所述连接块的顶面固接有活动柱,所述中央空调外机的顶面一侧边缘处纵向对称固接有第一连接板,每块所述第一连接块之间设有第二丝杆,所述第二丝杆的外壁上螺纹连接有第二螺纹套,所述第二螺纹套的一侧面固接有支撑杆,所述支撑杆的顶面中部开设有条形槽,且所述条形槽贯穿支撑杆,所述条形槽的内滑动连接有活动柱,所述中央空调外机的顶面开设有入水槽,且所述入水槽贯穿中央空调外机的顶面。

优选地,所述供水组件包括导水管、水泵、波纹管,所述水箱的顶面中部固接有导水管,所述导水管的另一端固接在水泵的一侧面,且所述导水管与水泵连通,所述水泵的另一端固接有波纹管,且所述波纹管与水泵连通,所述波纹管的另一端贯穿活动柱和。连接块,所述波纹管的另一端固接在喷头上,且所述波纹管与喷头连通。

优选地,所述导水管的一端贯穿水箱,所述导水管的底部固接在水箱内的底部,且所述导水管与水箱连通,所述水泵固定安装在水箱的顶面上。

优选地,所述第二连接板的一侧面转动连接有第一丝杆,所述第一丝杆的另一端管穿第二连接板,且所述第一丝杆的另一端转动连接在第二连接板上,所述第一丝杆的一端端部固接在第一电机的输出轴上,所述第一电机固定安装在中央空调外机的顶面上。

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板的一侧面转动连接有第二丝杆,所述第二丝杆的另一端管穿第一连接板,且所述第二丝杆的另一端转动连接在第一连接板上,所述第二丝杆的一端端部固接在第二电机的输出轴上,所述第二电机固定安装在中央空调外机的顶面上。

优选地,所述底座为水平放置的h型架,所述底座的四角处均开设圆柱孔,且每个所述圆柱孔均贯穿底座。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通过第一电机、第二电机、第一丝杆、第二丝杆、第一螺纹套、第二螺纹套、导向杆、支撑杆、连接块、喷头、入水槽的相互配合使用,便于将水均匀的洒在中央空调室外机发热的散热器上,从而通过水冷来降低中央空调室外机的散热器的温度,提高中央空调室外机的工作效率,同时提高中央空调室外机的使用寿命;

2、通过水箱、导水管、水泵、波纹管的相互配合使用,便于将水箱内的水抽至喷头内,从而便于对中央空调室外机进行降温。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正视角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角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喷头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喷头底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序号:底座1、水箱2、中央空调外机3、进水管4、导水管5、水泵6、波纹管7、第一连接板8、第一丝杆9、第一螺纹套10、第二连接板11、第一电机12、活动柱13、第二电机14、第二丝杆15、第二活动套16、支撑杆17、连接块18、喷头19、导向杆20、入水槽21。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参见图1-4,一种便于空调室外机用降温设备,包括底座1,所述底座1为水平放置的h型架,所述底座1的四角处均开设圆柱孔,且每个所述圆柱孔均贯穿底座1,便于底座的安装与拆卸;所述底座1的一端顶面上固接有水箱2,所述底座1的另一端顶面上固接有中央空调外机3,且所述水箱2的一侧面固接在中央空调外机3的一侧面上,所述水箱2的顶面一侧固接有进水管4,且所述进水管4与水箱2连通,便于向水箱2内注入水;所述水箱2的顶面一侧设有供水组件,便于将水箱2内的水抽至喷头19内,从而均匀的洒在中央空调散热器的表面,从而降低散热器表面的温度;在所述中央空调外机3的顶面一侧边缘处横向对称固接有第二连接板11,每块所述第二连接板11之间设有第一丝杆9,所述第一丝杆9的外壁上螺纹连接有第一螺纹套10,所述第一螺纹套10的一侧面固接有导向杆20,所述导向杆20的一端贯穿连接块18,且所述连接块18滑动连接在导向杆20的外壁上,便于连接块18的移动,从而带动喷头19移动;所述连接块18的底面固接有喷头19,喷头19的型号为2110n,所述连接块18的顶面固接有活动柱13,所述中央空调外机3的顶面一侧边缘处纵向对称固接有第一连接板8,每块所述第一连接块8之间设有第二丝杆15,所述第二丝杆15的外壁上螺纹连接有第二螺纹套16,所述第二螺纹套16的一侧面固接有支撑杆17,所述支撑杆17的顶面中部开设有条形槽,且所述条形槽贯穿支撑杆17,所述条形槽的内滑动连接有活动柱13,所述中央空调外机3的顶面开设有入水槽21,且所述入水槽21贯穿中央空调外机3的顶面,且所述入水槽21位于中央空调室外机散热器的上方,便于水均匀的洒在散热器的表面。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供水组件包括导水管5、水泵6、波纹管7,所述水箱2的顶面中部固接有导水管5,所述导水管5的另一端固接在水泵6的一侧面,且所述导水管5与水泵6连通,所述水泵6的另一端固接有波纹管7,且所述波纹管7与水泵6连通,所述波纹管7的另一端贯穿活动柱13和。连接块18,所述波纹管7的另一端固接在喷头19上,且所述波纹管7与喷头19连通。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导水管5的一端贯穿水箱2,所述导水管5的底部固接在水箱2内的底部,且所述导水管5与水箱2连通,所述水泵6固定安装在水箱2的顶面上,便于水泵6的拆卸与安装。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第二连接板11的一侧面转动连接有第一丝杆9,所述第一丝杆9的另一端管穿第二连接板11,且所述第一丝杆9的另一端转动连接在第二连接板11上,所述第一丝杆9的一端端部固接在第一电机12的输出轴上,所述第一电机12固定安装在中央空调外机3的顶面上,第一电机12的型号为1.5/2hp。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第一连接板8的一侧面转动连接有第二丝杆15,所述第二丝杆15的另一端管穿第一连接板8,且所述第二丝杆15的另一端转动连接在第一连接板8上,所述第二丝杆15的一端端部固接在第二电机14的输出轴上,所述第二电机14固定安装在中央空调外机3的顶面上,第二电机14的型号为ypz6516-4。

本实用新型在使用前,先将水泵6、第一电机12、第二电机14通过导线与外部电源进行电型连接,再通过进水管4向水箱2内注入水,水的注入量占水箱2体积的四分之三。

使用时,先打开水泵6,在水泵6的作用下,水先进入导水管5,在通过导水管5进入水泵6,进而进入波纹管7,通过波纹管7进入喷头19,最后通过喷头19将水洒在散热器的表面,从而达到给散热器降温的目的。

喷头19移动的方向有三种:(1)喷头19横向移动;(2)喷头19纵向移动;(3)喷头19弧形移动;

(1)喷头19横向移动:启动第一电机12,第一电机12的输出轴带动第一丝杆9转动,第一丝杆9带动第一螺纹套10做往复运动,第一螺纹套10带动导向杆20做往复运动,导向杆20带动连接块18做往复运动,连接块18带动喷头19做往复运动,从而将水均匀的洒在散热器的横向的表面。

(2)喷头19纵向移动:启动第二电机14,第二电机14的输出轴带动第二丝杆15转动,第二丝杆15带动第二活动套16做往复运动,第二活动套16带动支撑杆17做往复运动,支撑杆17带动活动柱13做往复运动,活动柱13带动连接块18做往复运动,连接块18带动喷头19做往复运动,从而将水均匀的洒在散热器的纵向的表面。

(3)喷头19弧形移动:同时启动启动第一电机12和启动第二电机14,第一电机12和启动第二电机14的输出轴同时分别带动第一丝杆9和第二丝杆15转动,第一丝杆9和第二丝杆15同时分别带动第一螺纹套10和第二活动套16做往复运动,第一螺纹套10和第二活动套16同时分别带动导向杆20和支撑杆17做往复运动,导向杆20和支撑杆17共同带动连接块18做弧形运动,接块18带动喷头19做弧形运动,从而将水呈弧形路线散在散热器的表面。

本实用新型使用完后,将水泵6、第一电机12、第二电机14的外部电源全部关闭。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