烤房一体式燃烧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369945发布日期:2021-08-24 12:18阅读:106来源:国知局
烤房一体式燃烧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采用生物质燃烧产生热量,然后利用换热器进行空气换热,将换热后的高温空气导入到烤房内对待烤物进行烘烤的烤房一体式燃烧装置。



背景技术:

烤房主要用于新鲜物质的烘烤使其变干脱离水份,目前的烤房有的采用固体生物质作为燃料,有的烤房采用液体燃料,其中液体燃料价格较为高昂,这个普遍使用带来诸多限制。目前采用生物质燃料的燃烧装置其结构存在较多问题尚需优化。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烤房一体式燃烧装置,解决如何合理设计整个燃烧装置,使其能较好的利用生物质燃料进行烤房的烘烤的技术问题。

烤房一体式燃烧装置,包括加料机构、燃烧炉体、清灰净化机构、换热机构、排烟机构;加料机构包括料斗、送料螺杆、点火器;料斗上在与送料螺杆匹配位置具有料口,点火器布置在送料螺杆附近;燃烧炉体具有进料体和燃烧体,其中进料体与送料螺杆匹配;清灰净化机构包括沉降体、清灰体;该沉降体包括挡灰室和热腔室,其中挡灰室与燃烧炉体的燃烧体配合,挡灰室与热腔室之间具有灰尘沉降板,该灰尘沉降板朝热腔室方向朝下倾斜,清灰体内部中空且固定在热腔室的外侧,上述清灰体内部中空的位置与热腔室底部及灰尘沉降板对应;换热机构包括第一火箱、第二火箱、换热管;第一火箱内具有由隔板隔开构成的多层第一腔体,上述多层第一腔体成纵向布置,每层第一腔体内布置有多个第一换热口;第二火箱内具有隔板形成三个换热区域,分别为第一换热区域、第二换热区域、第三换热区域;第二换热区域具有处于上下位置的多个第二换热口,第三换热区域具有多个第二换热口,其中第一换热区域的上位置与第二换热区域的下位置处于同一层,第三换热区域与第二换热区域的上位置处于同一层;上述三个火箱换热区域分别一一对应一层第一腔体;处于同一层数的第一换热口和第二换热口之间布置有换热管;所述排烟机构包括相互贯通的横烟囱管、纵烟囱管;横烟囱管与第二火箱内部贯通;所述第一火箱底部具有热风进口,所述第二火箱顶部具有热风出口,该热风出口与横烟囱管配合。

所述加料机构还具有密封固定板,该密封固定板与燃烧炉体的进料体外侧开口贴合。

所述燃烧炉体在进料体位置具有灰洞门,燃烧体上具有换热器支撑架。

所述燃烧体的外侧具有散热翅片,燃烧体的底部具有防爆管。

所述灰尘沉降板整体为一个整板或者具有多个过滤孔。

所述清灰体整个成方形。

所述清灰体处于热腔室的邻侧并与挡灰室相邻布置或者相对布置。

所述第一火箱内具有三个第一腔体成上中下布置,其中最上端和最下端的第一腔体内具有五个换热口,处于中间端的第一腔体内具有四个第一换热口;第一换热区域具有七个第二换热口,其中二个处于剩下五个的上端位置,第二换热区域具有四个第二换热口,其中二个第二换热口处于剩余两个第二换热口的上端位置,第三换热区域具有三个第二换热口。

所述第一火箱、第二火箱整体成方形。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由于配置有加料机构,这样无需人工朝燃烧炉体内倒料,避免操作人员靠近接触燃烧炉体,保障操作人员的人身安全;

2、由于配置有燃烧炉体,其上的燃烧体内部形成生物质燃烧腔,这样加热机构的点火器就能在该燃烧腔内对生物质进行点燃;

3、由于配置有清灰净化机构,在挡灰室与热腔室之间配置灰尘沉降板,这样当生物质燃烧后成灰时,该灰尘沉降板就能挡住上述灰尘从而掉落在清灰体的最内端及热腔室的底部位置,这样使用长的清灰工具即可将灰尘从清灰体内沿清灰门导出。由于挡灰室外侧为圆弧状,这样就能很好的和圆柱形的炉体配合;由于将热腔室设计成方形,这样可较多的热量导入到换热机构内。由于设计过滤孔,这样即可挡住灰尘同时将热量传递至热腔室。由于清灰腔与挡灰室成相对或相邻布置,这样提高产品的多样性;

4、由于配置有换热机构,其将第一火箱设计三个第一腔体,第二火箱设计三个换热区域,其中第二火箱的三个换热区域采用上下位置的设计而不是和第一火箱一样的纵向设计,传统结构为三个传热路径,本方案优化设计成五个传热路径,这样可延长热风的传送路径及时间,提高换热机构的传热效果;

5、由于配置有排烟机构,这样能将生物质燃烧产生的灰尘及时排出,避免在燃烧炉体内堆积。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加料机构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去掉加料机构后的示意图;

图4是图3产品的正视图;

图5是图3产品的另一面正视图;

图6是燃烧机构的示意图;

图7是图6的燃烧机构中燃烧体的示意图;

图8是燃烧体与清灰净化机构两个机构内腔连通的示意图;

图9是清灰净化机构的主视图;

图10是清灰净化机构的左视图;

图11是清灰净化机构的俯视图;

图12是图9中清灰净化机构的a-a剖视图;

图13是另一实施状态下的清灰净化机构的示意图;

图14是图13的清灰净化机构另一侧的示意图;

图15是第一火箱内部隔板及第一换热口的示意图;

图16是第一火箱内部隔板的分布示意图;

图17是第二火箱内部隔板及第二换热口的示意图;

图18是第二火箱内部隔板的分布示意图;

图19是第一火箱内部配置的示意图;

图20是第二火箱内部配置的示意图;

图中1.加料机构、11.料斗、111.料口、12.送料螺杆、13.点火器、14.密封固定板、2.燃烧炉体、21.进料体、22.燃烧体、23.灰洞门、24.翅片、25.换热器支撑架、26.防爆管、3.清灰净化机构、31.沉降体、311.挡灰室、312.热腔室、32.清灰体、33.清灰门、34.灰尘沉降板、4.换热机构、41.第一火箱、411.第一腔体、412.第一换热口、413.热风进口、42.第二火箱、421.第一换热区域、422.第二换热区域、423.第三换热区域、424.第二换热口、425.热风出口、43.换热管、47.隔板、5.排烟机构、51.横烟囱管、52.纵烟囱管。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考图1至图20,图中的烤房一体式燃烧装置,包括加料机构1、燃烧炉体2、清灰净化机构3、换热机构4、排烟机构5;其中加料机构1用于提供生物质燃料,燃烧炉体2用于将生物质的能量转换成热能,清灰净化机构3用于将生物质燃烧产生的烟尘导出,换热机构4用于热量交换,从而将热量导入到烤房的烘烤室内,排烟机构5用于将生物质燃烧产生的烟排出。

加料机构1主要是包括料斗11、送料螺杆12、点火器13、密封固定板14;料斗11上在与送料螺杆12匹配位置具有料口111,点火器13布置在送料螺杆12附近并朝向点火位置,密封固定板14与燃烧炉体2的进料体21外侧开口贴合保障生物质在燃烧过程中始终保持闭门状态。通过这样的配置,这样生物质即可通过该料口111导入到送料螺杆12的通道内,送料螺杆12就能将生物质导入到燃烧炉体2的燃烧体22的内腔内被点火器点燃。在实际应用中,还可配置清灰除焦推杆或者观火窗等部件。

燃烧炉体2具有进料体21和燃烧体22,其中进料体21整体成具有开口的形状便于生物质的导入,进料体21下方是灰洞门23,便于将燃烧后的生物质灰导出。燃烧体22内部具有空腔形成燃烧空间。上述燃烧体22整体为圆柱体形状,顶部为圆顶结构,燃烧体22外侧面布置有翅片24便于散热,燃烧体22上具有换热器支撑架25对换热器进行支撑,燃烧体22的底部具有空心防爆管26起到防爆功能。

清灰净化机构3,包括一个沉降体31、一个清灰体32、还有一个清灰门33;沉降体31用于生物质燃烧后的灰尘的堆积及用于将生物质燃烧的热量传递到换热机构4;清灰体32用于形成灰尘导出通道,清灰门33用于将灰尘使用工具在该位置导出。

沉降体31整体内部中空,该沉降体31包括均成方形结构的一个挡灰室311和一个热腔室312;挡灰室311的外侧为圆弧状且开口与燃烧体22的圆弧外面贴合,内侧与热腔室312连通,该挡灰室311的高度小于热腔室312的高度使得这两个结构整体成台阶状同时便于热量的上升进入换热机构4。挡灰室311与热腔室312之间具有灰尘沉降板34,该灰尘沉降板34朝热腔室312方向朝下倾斜便于飘落在灰尘沉降板34上的灰尘的掉落进入清灰体32的内部位置;通过这样的配置达到生物质在燃烧后能得到很好的堆积,这样便于使用工具在清灰体32位置能导出。同时在实际应用中,灰尘沉降板34还可设计多个过滤孔。灰尘沉降板34的长度与挡灰室311的长度一致,高度为挡灰室311的高度一半。

清灰体32内部中空且固定在热腔室312的外侧,该清灰体32整体为方形管道便于灰尘的导出。上述清灰体32内部中空的位置与热腔室312底部及灰尘沉降板34对应,清灰体32的最外端配置有上述清灰门33。该清灰体32安装在热腔室312的邻侧并与挡灰室311相邻布置,为了便于散热,热腔室312的外侧具有直条形的散热翅片24。

清灰门33为普通的把手门结构,这样在生物质燃烧时关闭,在燃烧完毕后即打开。在实际应用中,清灰体32还可以处于热腔室312的邻侧并与挡灰室311相对布置。

换热机构4包括一个第一火箱41、一个第二火箱42、十四根换热管43。

第一火箱41用于与灰尘沉降箱配合,这样当生物质燃烧后即可将热量经过去灰后导入到第一火箱41内,第二火箱42用于横烟囱管和竖烟囱管配合排出至室外,换热管43采用常规的圆管带翅片的结构进行空气换热工作。第一火箱41整体成方形结构,其内具有由二块水平放置的隔板47隔开构成的三层第一腔体411,上述三层第一腔体411成纵向布置,最低端和最顶端的第一腔体411内具有五个第一换热口412,处于最低端和最顶端之间的中间端具有四个第一换热口412。上述第一火箱41底部具有热风进口413,这样与灰尘沉降箱配合,从而可将热量传递到换热管43。

第二火箱42内具有隔板47相互隔开形成三个换热区域,分别为第一换热区域421、第二换热区域422、第三换热区域423。其中第一换热区域421整体成凸形并具有处于上下位置的七个第二换热口424,其中二个第二换热口424处于上端,剩下的五个第二换热口424处于下端。第二换热区域422具有两块,布置在第一换热区域421凸起顶部的左右两侧,其中具有处于上下位置的四个第二换热口424,其中上位置具有两个第二换热口424,下位置同样具有两个第二换热口424。下位置的两个第二换热口424与第一换热区域421的处于上端的领个第二换热口424平齐,上位置的两个第二换热口424与第三换热区域423的第二换热口424平齐。第三换热区域423具有三个平行布置的第二换热口424,上述三个火箱换热区域分别一一对应一层第一腔体411,这样与多个换热区域配合实现延长换热路径的作用。

换热管43处于同一层数的第一换热口412和第二换热口424之间,其数量总计具有十四个。第二火箱42上还具有横烟囱管,横烟囱管上布置有竖烟囱管。所述第二火箱42顶部具有热风出口425,该热风出口425与横烟囱管配合。

排烟机构5包括相互贯通的横烟囱管51、纵烟囱管52;横烟囱管51与第二火箱42内部贯通。

为了使本技术方案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方案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方案,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方案。

在本技术方案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如“上”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方案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方案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等指示代词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本方案的各零部件的数量可根据需要进行适应性的改动。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技术方案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技术方案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技术方案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