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微生物肥料生产用冷却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582712发布日期:2021-09-08 07:53阅读:110来源:国知局
一种微生物肥料生产用冷却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微生物肥料生产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微生物肥料生产用冷却系统。


背景技术:

2.微生物肥料生产中,原料经过搅拌、造粒后形成的半成品需要进入烘干机进行烘干,烘干后还需进行冷却,但现有技术中的冷却设备主要采用水冷和风冷结合方式,其设计结构都较为复杂,成本较高,并且难以满足大批量连续生产要求。
3.如授权公告号为cn206847423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中就公开了一种微生物肥料生产用冷却筒,其在较高的冷却筒本体端口外设置鼓风机,冷却筒本体中段上方设置喷淋水管,工作时鼓风机向冷却筒本体内吹冷风,喷淋水管同时向冷却筒体内喷淋冷却水实现快速降温。
4.又如授权公告号为cn208476029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中也公开了一种微生物肥料生产用冷却筒,当需要冷却时,启动电机,电机带动第一转轴转动,第一转轴带动第一支撑板转动,第一支撑杆带动冷却筒转动,冷却筒带动拌料杆转动,冷却筒内部的肥料内外部分热量快速交换,同时搅拌杆将壳体内部的冷却水进行搅动,另外散热时启动风机,第二气孔配合第一气孔将冷却筒内的热量向箱体内部散发出去,加快冷却效果。
5.再如授权公告号为cn211424859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中又公开了另外一种微生物肥料生产用冷却筒,其也是利用冷却水和鼓风机实现冷却,只不过结构更为复杂。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微生物肥料生产用冷却系统,其利用第一冷却筒体、中间传输带和第二冷却筒体形成一个长度较长的传输通道,并使物料在长距离传输过程中与室温空气热交换实现自然冷却,并且冷却同时也实现除尘效果。
7.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8.一种微生物肥料生产用冷却系统,包括依次衔接的输入传输带、第一冷却筒体、中间传输带和第二冷却筒体,其中第一冷却筒体输入端一侧设有引风仓,所述引风仓上端内设有引风机,且所述引风仓上端通过引风管路与所述第一冷却筒体相连,所述第一冷却筒体下侧和所述第二冷却筒体下侧均设有旋转驱动装置,所述第一冷却筒体外侧设有内部带振动球的夹套组件。
9.所述夹套组件包括上夹套和下夹套,且所述上夹套内侧和下夹套内侧均沿着圆周方向均布设有多个隔板,并且所述隔板的内侧端部形成一个凹口,相邻两个隔板之间均设有振动球。
10.所述上夹套两侧和下夹套两侧均设有连接板。
11.所述上夹套轴向两端和下夹套轴向两端均设有侧端板。
12.所述第一冷却筒体和第二冷却筒体均通过支撑滚轮支撑回转,所述第一冷却筒体
外侧和第二冷却筒体外侧均设有支撑滚轮道与下侧对应的支撑滚轮相抵,另外所述第一冷却筒体外侧和第二冷却筒体外侧均设有外齿圈,所述旋转驱动装置上设有齿轮与对应冷却筒体上的外齿圈啮合。
13.所述第一冷却筒体内壁上以及所述第二冷却筒体内壁上均沿着圆周方向均布设有扬料板,且所述扬料板头部呈折弯状。
14.不同列的扬料板折弯头部角度不同。
15.所述引风仓下端输出口通过管路与设于地面下的沉淀水池连通。
16.本实用新型的优点与积极效果为:
17.1、本实用新型利用第一冷却筒体、中间传输带和第二冷却筒体形成一个长度较长的传输通道,使物料在长距离传输过程中与室温空气热交换实现自然冷却,其中物料在第一冷却筒体中与通过引风机引入第一冷却筒体的空气气流对流接触热交换,可散去大部分热量,然后经过中间传输带进入第二冷却筒体继续回转并与空气充分接触实现自然冷却,相比现有技术中水冷和风冷结合的方式,本实用新型一方面可降低生产成本,不必设置喷淋水管等装置,节约水资源,另一方面物料自然冷却也不会影响物料颗粒品质。
18.2、本实用新型利用引风仓上端内的引风机引导空气进入第一冷却筒体中向上流动并与物料对流换热,同时也会带走物料在第一冷却筒体中回转时产生的粉尘,冷却同时实现除尘效果,物料由第一冷却筒体输出后颗粒比较干净。
19.3、本实用新型在第一冷却筒体外设有带振动球的夹套组件,能够充分避免物料烘干后由于粘性较大粘在第一冷却筒体内壁上。
附图说明
20.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21.图2为图1中的引风仓放大示意图,
22.图3为图1中的夹套组件剖视图,
23.图4为图3中的c处放大图,
24.图5为图1中的夹套组件放大图,
25.图6为图1中第一冷却筒体内部结构示意图。
26.其中,1为第一冷却筒体,101为扬料板,2为中间传输带,3为第二冷却筒体,4为输入传输带,5为引风仓,6为引风管路,7为旋转驱动装置,8为外齿圈,9为夹套组件,901为振动球,902为隔板,9021为凹口,903为上夹套,904为下夹套,905为连接板,906为侧端板,10为支撑滚轮道,11为支撑滚轮,12为振动杆。
具体实施方式
27.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述。
28.如图1~6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依次串联衔接的输入传输带4、第一冷却筒体1、中间传输带2和第二冷却筒体3,其中第一冷却筒体1输入端一侧设有引风仓5,所述引风仓5上端螺旋部内设有引风机,且所述引风仓5上端通过引风管路6与所述第一冷却筒体1相连,所述第一冷却筒体1下侧和所述第二冷却筒体3下侧均设有旋转驱动装置7。本实用新型工作时,烘干后的物料经由所述输入传输带4进入第一冷却筒体1中,第一冷却筒体1通过下侧对
应的旋转驱动装置7驱动回转,并且回转过程中引风仓5上端内的引风机将由第一冷却筒体1的输出端进入的室温空气引导向上流动并与物料充分接触热交换,从而实现冷却效果,另外烘干后的物料在第一冷却筒体1中回转时会产生粉尘,粉尘随空气气流一起向上移动,并经引风管路6引导最终落入引风仓5中,本实施例中,所述引风仓5下端输出口通过管路与设于地面下的沉淀水池连通,粉尘进入所述沉淀水池中溶水沉淀实现除尘,此为本领域公知技术,物料由第一冷却筒体1输出后经过所述中间传输带2进入第二冷却筒体3继续回转,物料在第一冷却筒体3中与流动空气热交换已经散去一部分热量,物料在第二冷却筒体3回转传输主要是实现自然冷却。
29.物料烘干后进入第一冷却筒体1,此时物料还具备一定粘性,容易粘在冷却筒体内壁上,而现有技术中主要是利用振动杆12球端敲击筒体壁实现内壁振动脱料目的,但由于振动杆12只对周围有限区域内有振动效果,面对粘性相对较大的物料振动效果有限。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为了保证第一冷却筒体1的物料振动脱料效果,在所述第一冷却筒体1外侧设有内部带振动球901的夹套组件9辅助振动脱料。
30.如图3~5所示,所述夹套组件9包括上夹套903和下夹套904,且所述上夹套903内侧和下夹套904内侧均沿着圆周方向均布设有多个隔板902,并且如图4所示,所述隔板902的内侧端部形成一个凹口9021,相邻两个隔板902之间均设有振动球901,所述上夹套903两侧和下夹套904两侧均设有连接板905,且所述连接板905通过螺栓螺母固连,从而使所述上夹套903和下夹套904夹持配合固定在所述第一冷却筒体1上并随第一冷却筒体1同步转动。如图3所示,当振动球901随着第一冷却筒体1转至下侧的b处时,振动球901落在夹套组件9的内侧壁上,并且随着第一冷却筒体1继续转动逐渐滚入对应隔板902内端的凹口9021中,当振动球901随着第一冷却筒体1转至上侧a处时,振动球901滚出所述凹口9021并且砸向第一冷却筒体1外壁实现振动效果。
31.如图1所示,所述夹套组件9设计为上夹套903和下夹套904的结构形式方便安装和改造。如图1所示,当第一冷却筒体1为常规筒体时,其外壁上设有常规的振动杆3,此时夹套组件9可采用短距离结构并安装于相邻振动杆3之间的第一冷却筒体1上,不需要对现有设备进行结构改造,而且振动杆3和振动球901可以共同发挥振动作用。
32.如图5所示,所述上夹套903轴向两端和下夹套904轴向两端均设有侧端板906限定振动球901的轴向位移,任意相邻隔板902之间的振动球901沿着夹套组件9的轴向方向排列共同砸向第一冷却筒体1外壁,从而大大增加了第一冷却筒体1的受振动区域。
33.如图1所示,所述第一冷却筒体1和第二冷却筒体3结构相同,其均通过支撑滚轮11支撑回转,所述第一冷却筒体1外侧和第二冷却筒体3外侧均设有支撑滚轮道10与下侧对应的两个支撑滚轮11相抵,另外所述第一冷却筒体1外侧和第二冷却筒体3外侧均设有外齿圈8,所述旋转驱动装置7上设有齿轮与对应冷却筒体上的外齿圈8啮合。所述第一冷却筒体1和第二冷却筒体3结构为本领域公知技术。
34.如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在所述第一冷却筒体1内壁上以及所述第二冷却筒体3内壁上均沿着圆周方向均布设有扬料板101,所述扬料板101头部呈折弯状,且不同列的扬料板101折弯头部可根据需要设计成不同角度,从而使得物料在不同角度的扬料板101作用下撒料更为均匀,并在第一冷却筒体1或第二冷却筒体3转动下能与输入第一冷却筒体1或第二冷却筒体3内的室温空气充分接触,加快冷却效果。
35.所述输入传输带4和中间传输带2为本领域公知技术,本实施例中,所述输入传输带4和中间传输带2结构相同,其一端设有主动辊,另一端设有从动辊,且主动辊通过伺服电机驱动转动,进而驱动传输带移动。
36.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为:
37.本实用新型主要利用室温空气与物料换热实现自然冷却,这样一方面可降低生产成本,不必设置喷淋水管等装置,节约水资源,另一方面物料自然冷却,也不会影响物料颗粒品质。
38.本实用新型利用第一冷却筒体1、中间传输带2和第二冷却筒体3形成一个长度较长的传输通道,从而使物料在长距离传输过程中实现自然冷却,其中物料经由所述输入传输带4进入第一冷却筒体1后,第一冷却筒体1通过下侧对应的旋转驱动装置7驱动回转,并且回转过程中引风机将由第一冷却筒体1的输出端进入的室温空气引导向上流动并与物料充分接触热交换,在第一冷却筒体1回转传输过程中,空气与物料的对流流动接触可带走物料大部分热量,然后物料经过所述中间传输带2进入第二冷却筒体3继续回转并与空气充分接触实现自然冷却。
39.另外物料烘干后在第一冷却筒体1中回转时会产生粉尘,粉尘会随空气气流一起向上移动,并经引风管路6最终落入引风仓5,所述引风仓5下端输出口通过管路与设于地面下的沉淀水池连通,粉尘进入所述沉淀水池中溶水沉淀实现除尘,物料由第一冷却筒体1输出后颗粒比较干净,在第二冷却筒体3中回转时粉尘产生量极其微少。
40.物料烘干后进入第一冷却筒体1时还具备一定粘性,容易粘在冷却筒体内壁上,仅依靠振动杆12球端敲击筒体壁难以满足振动脱料要求,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在所述第一冷却筒体1外侧设有内部带振动球901的夹套组件9辅助振动脱料,夹套组件9大大增加了振动覆盖面积,从而振动脱料效果也大大改善。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