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风板组件和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968409发布日期:2021-07-23 14:15阅读:97来源:国知局
导风板组件和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导风板组件和空调器。



背景技术:

现有空调器内机导风板闭合方向单一,制冷制热扫风都有一定限制,传统机型采用的双导风板结构,虽然可以实现多种送风模式,在制冷、制热模式下可以实现向上或者向下吹风,但是导风板的转动角度受到较大限制。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实现上下广角大范围扫风的导风板组件。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上述导风板组件的空调器。

为实现上述第一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导风板组件,包括上导风板、下导风板和驱动组件和两个连杆组件,上导风板长度方向的两端均设置有第一固定铰轴和第一活动铰轴,两个第一固定铰轴共轴线设置。上导风板和下导风板沿着竖直方向布置,上导风板的底壁与下导风板的顶壁邻接,下导风板长度方向的两端均设置有第二固定铰轴和第二活动铰轴,两个第二固定铰轴共轴线设置,在竖直方向上,第一活动铰轴和第二活动铰轴均位于第一固定铰轴和第二固定铰轴之间。两个连杆组件分别设置在上导风板长度方向的两端,连杆组件包括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第一连杆的两端分别与驱动组件和同侧的第一活动铰轴铰接,第二连杆的两端分别与驱动组件和同侧的第二活动铰轴铰接,驱动组件驱动连杆组件移动,第一连杆带动上导风板绕第一固定铰轴转动,第二连杆带动下导风板绕第二固定铰轴转动。

由上述方案可见,当需要导风板组件处于完全打开状态时,驱动组件驱动连杆组件移动,第一连杆带动上导风板绕第一固定铰轴转动直到上导风板转动到水平位置,第二连杆带动下导风板绕第二固定铰轴转动直至下导风板转动到水平位置,此时,由于上导风板和下导风板分别布置于出风口两侧,相比于现有的导风板布置于出风口中间位置,本实用新型的导风板组件能更好地减少风量损失。

当需要导风板组件处于关闭状态时,驱动组件驱动连杆组件移动,第一连杆带动上导风板绕第一固定铰轴反向转动直到上导风板转动到竖直位置,第二连杆带动下导风板绕第二固定铰轴反向转动直至下导风板转动到竖直位置,此时,导风板组件关闭出风口。

此外,也可以通过控制连杆组件带动上导风板和下导风板打开至所需要的角度,使得出风口处于半开状态。

当需要导风板组件处于扫风状态时,驱动组件带动连杆组件往复运动,实现上下扫风功能。本实用新型的导风板组件能够实现上下广角大范围扫风,完全打开时由于上导风板和下导风板布置在出风口上下两端能更好地减少风量损失。

一个优选的方案是,驱动组件的数量为两个,驱动组件与连杆组件一一对应设置。

由此可见,两侧的连杆组件通过两个驱动组件分别驱动,这样无需在出风口处设置传递力的部件,避免对气流的影响,进一步减少风量损失。

一个优选的方案是,驱动组件包括电机、齿轮和齿条,齿轮固定在电机的驱动轴上,齿条沿着第一方向延伸,齿条与齿轮啮合,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均与齿条啮合,第一方向垂直于所述上导风板表面。

由此可见,简单的齿轮齿条驱动机构能够提高整机在恶劣环境中驱动机构的使用寿命。

进一步的方案是,齿条包括主体部和铰接部,主体部与齿轮啮合,铰接部连接在主体部的端部,铰接部呈圆弧形,主体部位于铰接部的中点,铰接部的第一自由端与第一连杆铰接,铰接部的第二自由端与第二连杆铰接。

由此可见,铰接部的设置可避免第一连杆与第二连杆在运动时发生干涉。

进一步的方案是,第一自由端连接在第一连杆朝向上导风板的侧壁上,第二自由端连接在第二连杆朝向下导风板的侧壁上。

由此可见,这样可以使得导风板组件的整体结构更紧凑,并且无需在空调外壳上设置让位槽。

一个优选的方案是,第一自由端与第二自由端之间的距离等于同侧的第一活动铰轴与第二活动铰轴之间的距离。第一连杆与第二连杆平行且长度相等。

进一步的方案是,第一连杆上第一铰接位置与第二铰接位置之间的距离等于同侧的第一固定铰轴和第一活动铰轴之间的距离;第一铰接位置为第一连杆与第一活动铰轴铰接的位置,第二铰接位置为第一连杆与铰接部铰接的位置。

由此可见,保证导风板组件能够在水平的打开位置和竖直的闭合位置之间顺畅切换。

一个优选的方案是,上导风板的底壁与下导风板的顶壁邻接。

由此可见,闭合时能实现导风板组件的完美密封结构,实现无缝的外观。

一个优选的方案是,位于上导风板同侧的第一固定铰轴和第一活动铰轴沿着上导风板的宽度方向布置。位于下导风板同侧的第二固定铰轴和第二活动铰轴沿着下导风板的宽度方向布置。

一个优选的方案是,上导风板的长度方向两端的边沿设置有第一支撑凸起和第二支撑凸起,第一支撑凸起和第二支撑凸起均自上导风板的背面向外凸出,第一固定铰轴自第一支撑凸起的外侧壁沿上导风板的长度方向向远离上导风板的方向延伸,第一活动铰轴自第二支撑凸起的外侧壁沿上导风板的长度方向向远离上导风板的方向延伸。

一个优选的方案是,下导风板的长度方向两端的边沿设置有第三支撑凸起和第四支撑凸起,第三支撑凸起和第四支撑凸起均自下导风板的背面向外凸出,第二固定铰轴自第三支撑凸起的外侧壁沿下导风板的长度方向向远离下导风板的方向延伸,第二活动铰轴自第四支撑凸起的外侧壁沿下导风板的长度方向向远离下导风板的方向延伸。

由此可见,保证第一固定铰轴和第一活动铰轴均位于上导风板长度方向的端部,第二固定铰轴和第二活动铰轴均位于下导风板长度方向的端部,从而避免驱动机构对气流的影响,进一步减少风量损失。

为实现上述第二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空调器,包括空调外壳和上述的导风板组件,空调外壳开设有出风口,导风板组件安装在出风口处,第一固定铰轴和第二固定铰轴均与空调外壳铰接,驱动组件安装在空调外壳上。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空调器实施例出风口位置的结构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导风板组件实施例处于闭合状态的结构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导风板组件实施例处于半开状态的结构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导风板组件实施例处于完全打开状态的结构图。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本实施例的空调器包括空调外壳10和导风板组件1,空调外壳10上开设有出风口101,导风板组件1安装在出风口101处。

参见图2至图4,导风板组件1包括上导风板2、下导风板3和驱动机构4。

上导风板2长度方向的两端均设置有第一固定铰轴21和第一活动铰轴22,两个第一固定铰轴共轴线设置,位于上导风板2同侧的第一固定铰轴21和第一活动铰轴22沿着上导风板2的宽度方向布置,第一固定铰轴21位于第一活动铰轴22的上方。

上导风板2和下导风板3沿着竖直方向布置,下导风板3长度方向的两端均设置有第二固定铰轴31和第二活动铰轴32,两个第二固定铰轴共轴线设置,位于下导风板3同侧的第二固定铰轴31和第二活动铰轴32沿着下导风板3的宽度方向布置,第二固定铰轴31位于第二活动铰轴32的下方。第一固定铰轴21和第二固定铰轴31均与空调外壳10铰接。

驱动机构4包括两个驱动组件41和两个连杆组件40,两个连杆组件40分别设置在上导风板2长度方向的两端,驱动组件41与连杆组件40一一对应设置,即一个驱动组件41与一个连杆组件40连接。

连杆组件40包括第一连杆42和第二连杆43,第一连杆42的两端分别与同侧的第一活动铰轴22和驱动组件41铰接,第二连杆43的两端分别与同侧的第二活动铰轴32和驱动组件41铰接,驱动组件41向对应的连杆组件40施加沿第一方向x的作用力,第一连杆42带动上导风板2绕第一固定铰轴21转动,第二连杆43带动下导风板3绕第二固定铰轴31转动,第一方向x垂直于上导风板2表面。

驱动组件41包括电机411、齿轮412和齿条413,电机411安装在空调外壳10上,齿轮412固定在电机411的驱动轴上,齿条413沿着第一方向x延伸,齿条413与齿轮412啮合,第一连杆42和第二连杆43均与齿条413啮合。齿条413包括主体部414和铰接部415,主体部414与齿轮412啮合,铰接部415连接在主体部414的端部,铰接部415呈圆弧形,主体部414位于铰接部415的中点,铰接部415的第一自由端416与第一连杆42铰接,铰接部415的第二自由端417与第二连杆43铰接。第一自由端416连接在第一连杆42朝向上导风板2的侧壁上,第二自由端417连接在第二连杆43朝向下导风板3的侧壁上。第一自由端416与第二自由端417之间的距离等于同侧的第一活动铰轴22与第二活动铰轴32之间的距离。

第一连杆42与第二连杆43平行且长度相等。第一连杆42上第一铰接位置421与第二铰接位置422之间的距离等于同侧的第一固定铰轴21和第一活动铰轴22之间的距离。第一铰接位置421为第一连杆42与第一活动铰轴22铰接的位置,第二铰接位置422为第一连杆42与铰接部415铰接的位置。

上导风板2的长度方向两端的边沿设置有第一支撑凸起23和第二支撑凸起24,第一支撑凸起23和第二支撑凸起24均自上导风板2的背面201向外凸出,第一固定铰轴21自第一支撑凸起23的外侧壁沿上导风板2的长度方向向远离上导风板2的方向延伸,第一活动铰轴22自第二支撑凸起24的外侧壁沿上导风板2的长度方向向远离上导风板2的方向延伸。

下导风板3的长度方向两端的边沿设置有第三支撑凸起33和第四支撑凸起34,第三支撑凸起33和第四支撑凸起34均自下导风板3的背面向外凸出,第二固定铰轴31自第三支撑凸起33的外侧壁沿下导风板3的长度方向向远离下导风板3的方向延伸,第二活动铰轴32自第四支撑凸起34的外侧壁沿下导风板3的长度方向向远离下导风板3的方向延伸。

图4为导风板组件1处于完全打开状态时的结构图,两个驱动组件41分别向对应的连杆组件40施加沿第一方向x的作用力,连杆组件40朝向远离上导风板2的方向移动一定距离后,驱动组件41向对应的连杆组件40施加反向的作用力,连杆组件40朝向上导风板2的方向移动,同时第一连杆42带动上导风板2绕第一固定铰轴21转动直到上导风板2转动到水平位置,同时第二连杆43带动下导风板3绕第二固定铰轴31转动直至下导风板3转动到水平位置,此时,由于上导风板2和下导风板3分别布置于出风口101的上下两侧,因此不会影响从出风口101出来的气流,从而能更好地减少风量损失。

图2为导风板组件处于关闭状态时的结构图,两个驱动组件41分别向对应的连杆组件40施加沿第一方向x的作用力,连杆组件40朝向远离上导风板2的方向移动一定距离后,驱动组件41向对应的连杆组件40施加反向的作用力,连杆组件40朝向上导风板2的方向移动,同时第一连杆42带动上导风板2绕第一固定铰轴21反向转动直到上导风板2转动到竖直位置,第二连杆43带动下导风板3绕第二固定铰轴31反向转动直至下导风板3转动到竖直位置,此时,上导风板2的底壁25与下导风板3的顶壁35接触,保证导风板组件1闭合时形成无缝的外观,从而起到良好的防虫防尘效果,也提高了空调外观的美观度。

此外,也可以通过驱动连杆组件40带动上导风板2和下导风板3打开至所需要的角度,如图3所示,使得出风口101处于半开状态。

当需要导风板组件1处于扫风状态时,驱动组件41带动对应的连杆组件40沿第一方向x往复运动,从而实现上下扫风功能。

由上可见,本实用新型的导风板组件能够实现上下广角大范围扫风,并且闭合时能实现导风板组件的完美密封结构,实现无缝的外观,完全打开时由于上导风板和下导风板布置在风口上下两端能更好地减少风量损失。

此外,驱动组件的数量也可以为一个,一个驱动组件同时驱动两个连杆组件移动。第一连杆、齿条、第二连杆三者也可以铰接于同一位置。齿条铰接的形状也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改变。上述改变也能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变化和更改,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