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正压弥散式等离子体消毒杀菌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977182发布日期:2021-05-07 22:50阅读:109来源:国知局
一种正压弥散式等离子体消毒杀菌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消毒杀菌结构,尤其是涉及正压弥散式等离子体消毒杀菌结构。



背景技术:

针对新冠肺炎,全国各地高密度人员聚集区域成为防疫重中之重。由于新冠病毒的潜伏周期长,同时国内陆续出现部分无症状感染者,为防疫工作持续增加难度。公共高密度人流环境下针对快速过人的廊道内空间设计一种正压弥散式等离子体消毒杀菌结构,使得消毒杀菌过程中减轻或避免病毒病菌停留在消毒杀菌区域(廊道)内。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种正压弥散式等离子体消毒杀菌结构,消毒杀菌过程中减轻或避免病毒病菌停留在廊道内。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正压弥散式等离子体消毒杀菌结构,其特征在于,其包括:

分布于廊道形成结构中的正压送风装置,所述正压送风装置位于廊道结构出口和进口之间,所述廊道形成结构外侧面设置有正压送风装置的进风口,所述廊道形成结构的内侧面设置有正压送风装置的出风口,所述廊道的形成结构中设置有等离子体释放装置。

进一步,所述廊道形成结构为主体围护结构。

进一步,所述主体围护结构包括左侧围护部、右侧围护部和顶部围护部。

进一步,所述正压送风装置为贯流风机。

进一步,所述正压送风装置和等离子体释放装置为一体式模块结构。

进一步:所述一体式模块结构具有第一消毒机,其具有第一外壳,所述第一外壳上设置第一进风口和第一出风口,所述第一外壳内设置等离子棒,所述等离子棒接于第一电源,所述第一外壳内设置用于将等离子棒产生的等离子体从第一出风口处吹出的贯流风机;至少一个第二消毒机,其设置在所述第一出风口和/或第一进风口处,具有第二外壳,所述第二外壳上设置等离子释放口,所述第二外壳内设置第二电源及等离子模块,所述等离子模块接于第二电源。

进一步:所述第一电源通过第一安装板设置在第一外壳内。

进一步:所述第二外壳内设置第二安装板,所述第二安装板上设置第二电源及等离子模块,所述第二电源为防水开关电源,其中,所述第二外壳外设置操作开关和充电接口,所述操作开关与充电接口电连接于所述第二电源。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发明对廊道内空间消毒杀菌过程中,不仅实现消毒杀菌,而且使得廊道内形成正压后空气向廊道外弥散,减轻或避免病菌病毒在消毒杀菌区域停留,提高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正压弥散式等离子体消毒杀菌结构主视图。

图2为正压弥散式等离子体消毒杀菌结构后视图。

图3为正压弥散式等离子体消毒杀菌结构左视图。

图4为正压弥散式等离子体消毒杀菌结构右视图。

图5为正压弥散式等离子体消毒杀菌结构俯视图。

图6为正压弥散式等离子体消毒杀菌结构仰视图。

图7为正压弥散式等离子体消毒杀菌结构第一个方向立体图。

图8为正压弥散式等离子体消毒杀菌结构第二个方向立体图。

图9为一体式模块结构第一个方向立体图。

图10为一体式模块结构第二个方向立体图。

图11为一体式模块结构第三个方向立体图。

图12为一体式模块结构第四个方向立体图,图中省略了部分结构。

图13为一体式模块结构第五个方向立体图,图中省略了部分结构。

图14为一体式模块结构分解图。

图15为第二消毒机第一个方向立体图。

图16为第二消毒机第二个方向立体图。

图17为第二消毒机第三个方向立体图,图中省略了部分结构。

图18为第二消毒机第四个方向立体图,图中省略了部分结构。

图19为第二消毒机原理图。

图20为等离子模块中高压pcb板电路图。

附图标记说明:1主体围护结构,11左围护部,12右围护部,13顶部围护部,11a左前覆盖件,11b左后覆盖件,11c左内覆盖件,11d左外覆盖件,11e左下覆盖件,13a顶前覆盖件,13b顶后覆盖件,13c顶上覆盖件,13d顶下覆盖件,14进风口(侧面进风口)。

2一体式模块结构,20第一消毒机,21第一外壳,22第一进风口,23第一出风口,24等离子棒,25第一电源,26贯流风机,27第一安装板,30第二消毒机,31第二外壳,32等离子释放口,33第二电源,34等离子模块,35操作开关,36充电接口,37第二安装板。

dj-1第一等离子电极,dj-2第二等离子电极。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参见图1到图18,一种正压弥散式等离子体消毒杀菌结构,其包括分布于廊道形成结构中的正压送风装置,所述正压送风装置位于廊道结构出口和进口之间,所述廊道形成结构外侧面设置有正压送风装置的进风口,所述廊道形成结构的内侧面设置有正压送风装置的出风口,所述廊道的形成结构中设置有等离子体释放装置。

实施例中,所述廊道形成结构为主体围护结构1。具体而言,所述主体围护结构1包括左侧围护部11、右侧围护部12和顶部围护部13,左侧围护部11、右侧围护部12及顶部围护部围护13形成内腔(风道)。左侧围护部11具有左前覆盖件11a、左后覆盖件11b、左内覆盖件11c、左外覆盖件11d及左下覆盖件11e。右侧围护部(类似左侧围护部)具有右前覆盖件、右后覆盖件、右内覆盖件、右外覆盖件及右下覆盖件。左侧围护部外侧及右侧围护部外侧均设置进风口14。顶部围护部13具有顶前覆盖件13a、顶后覆盖件13b、顶上覆盖件13c及顶下覆盖件13d。左侧围护部11、右侧围护部12及顶部围护部13内侧均设置出风口。此处对于主体围护结构仅为示例性说明,为了提高结构强度,主体围护结构内可以根据需要设置骨架。为了方便拆装及运输,主体围护结构及骨架均可制成模块化结构。

实施例中,所述正压送风装置为贯流风机。

实施例中,所述正压送风装置和等离子体释放装置为一体式模块结构,一体式模块结构布置在主体围护结构1内且位于出风口处。一体式模块结构将进入内腔的空气吹至廊道内进行消毒杀菌(吹出的空气含有等离子体),同时在廊道内形成正压,并使得廊道内空气向廊道外弥散,减轻或避免病毒病菌停留在廊道内。

具体而言,所述一体式模块结构2具有第一消毒机20,其具有第一外壳21,所述第一外壳21上设置第一进风口22和第一出风口23,所述第一外壳21内设置等离子棒24,所述等离子棒24接于第一电源25,所述第一外壳21内设置用于将等离子棒产生的等离子体从第一出风口处吹出的贯流风机26;至少一个第二消毒机30,其设置在所述第一出风口23和/或第一进风口22处,具有第二外壳31,所述第二外壳31上设置等离子释放口32,所述第二外壳31内设置第二电源33及等离子模块34,所述等离子模块34接于第二电源33。

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电源25通过第一安装板27设置在第一外壳21内。

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外壳31内设置第二安装板37,所述第二安装板37上设置第二电源33及等离子模块34,所述第二电源33为防水开关电源,其中,所述第二外壳31外设置操作开关35和充电接口36,所述操作开关35与充电接口36均电连接于所述第二电源33。

第一消毒机中,等离子棒用于产生等离子体,贯流风机用于将等离子棒产生的等离子体从第一出风口处吹出(贯流风机也作为正压送风装置使用),第一电源用于给等离子棒供电。第二消毒机中,等离子模块产生等离子,第二电源用于给等离子模块供电,第一消毒机中贯流风机在工作过程中,同时会将等离子模块产生的等离子吹离。贯流风机向廊道内吹风使得廊道内形成正压,廊道内空气向廊道外弥散。

一体式模块结构工作时,外部空气从侧面进风口吸入内腔(风道),一体式模块结构将内腔内的空气吹入廊道内(吹入的空气含有等离子)对廊道内空间进行消毒杀菌。通过该过程,不仅对廊道内空间进行了消毒杀菌,而且使得廊道内形成正压,廊道内空气向廊道外弥散,减轻或避免病毒病菌停留在廊道内。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正压送风装置和等离子体释放装置为一体式模块结构,还可以根据需要制成分体式结构。

实施例2

基本方案同实施例1,区别在于,作为侧面进风口(进风口)的格栅设置在廊道外侧底部,格栅处设置用于过滤病毒病菌以及空气中杂质的过滤体。过滤体为:银离子涂覆过滤网(涂覆银离子的金属网,目数为800-1000目),或者海绵,或者柔性过滤网。通过上述设计,利于设备的消毒杀菌。另外,侧向进风口还可以制成百叶窗的形式,当消毒杀菌结构在半室外场景使用时,可以一定程度上避免雨水等进入内腔(主体围护结构内)。

实施例3

实施例1或实施例2中的等离子模块除了可以参考现有技术,还可以采用如下方案:图19给出了第二消毒机的原理图,防水开关电源电连接于等离子模块(具有控制pcb板和与控制pcb板相连的高压pcb板),该防水开关电源将220v转换为12v而输出到等离子模块,防水开关电源对第二消毒机进行供电,而高压pcb板的直流高压端连接到第一等离子电极dj-1和第二等离子电极dj-2,直流高压端连接的两个电极即第一等离子电极和第二等离子电极,两者相对布置而进行等离子释放。

参见图20,该高压pcb板设置有压电式高压发生电路,该压电式高压发生电路包括:第一比较器ic1a、第二比较器ic1b、第三比较器ic1c、第四比较器ic1d,第一比较器ic1a的1脚接地,第一比较器ic1a的2脚接电阻r4、电阻r10、电阻r2、电阻r12,第一比较器ic1a的3脚接电感l1,第一比较器ic1a的4脚接电阻r10、电容c5以及第四比较器ic1d,第一比较器ic1a的5脚接电阻r7、电阻r4以及压电陶瓷变压器pzt1,第二比较器ic1b的1脚接第四比较器ic1d、三极管q1之间,第二比较器ic1b的6脚接电阻r12、电容c7,第二比较器ic1b的7脚接电容c6、电阻r20,并且第二比较器ic1b还连接于串联的电阻r8与电阻r13之间,第三比较器ic1c的14脚接电容c8、电阻r20,第三比较器ic1c的8脚接电阻r19、电阻r18、电阻r22,电阻r19与电容c8相连,第三比较器ic1c的9脚接电阻r21、电容c9、电阻r14,第四比较器ic1d的13脚接三极管q1、电阻r3以及第二比较器ic1b,第四比较器ic1d的10脚接于第一比较器ic1a的4脚,第四比较器ic1d的11脚接压电陶瓷变压器pzt1,电阻r18、电阻r17连接于串联的电阻r6、二极管d5之间,电容c9、电阻r22接地,电容c6、电容c7接地,电阻r7接电阻r5、电阻r9,电阻r9另一端接地,电阻r5、电阻r2、电阻r3接电阻r8的电感l1连接端,二极管d6的一端接地、另一端接保险丝f1,保险丝f1另一端接电感l1,电阻r6、二极管d5串联,电阻r6另一端接电感l1,二极管d5另一端接地,二极管d5并联有电容c5,电阻r8、电阻r13串联,电阻r8另一端接电感l1,电阻r13另一端接地。三极管q1的d极、s极之间连接有电容c2,三极管q1的d极连接于电感l1以及压电陶瓷变压器pzt1,三极管q1的s极接地,压电陶瓷变压器pzt1的3脚接地,压电陶瓷变压器pzt1的4脚接交流高压输出端,压电陶瓷变压器pzt1的4脚连接有电容c1,电容c1连接有直流高压输出部分,该直流高压输出部分包括四并联的二极管d3、二极管d4、二极管d1、二极管d2,二极管d3一端接地,二极管d3与二极管d4之间接有电容c11,二极管d4与二极管d1之间接有电容c10,二极管d1与二极管d2之间接有电容c12,而电阻r14连接于二极管d4与二极管d1之间,直流高压输出端口位于二极管d2的正端。

高压pcb板的直流高压端连接到第一等离子电极和第二等离子电极,等离子模块直流高压端连接的两个电极分别为第一等离子电极和第二等离子电极,两者相对布置而进行等离子释放。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仅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凡是属于本发明原理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的前提下进行的若干改进,这些改进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