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风系统及其控制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5435712发布日期:2021-06-11 21:52阅读:128来源:国知局
新风系统及其控制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属于空气处理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风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新风系统能够将室外空气送入室内,以对室内空气进行更新。当室外空气湿度大时,送到室内的新风含湿量大,会影响用户对新风舒适度的体验。

现有的新风系统中通过除湿装置来降低空气中的含湿量。该除湿装置包括压缩机、冷凝器、电子膨胀阀和蒸发器,通过冷媒循环过程中蒸发器吸热将空气中的水分凝结成冷凝水,以达到降低空气中含湿量的目的。

但是,上述新风系统中除湿装置的结构复杂、成本较高、噪音大且在运行过程中的耗电量较大。

相应地,本领域需要一种新的新风系统及其控制方法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问题,即为了解决现有的新风系统中存在的除湿装置的结构复杂、成本较高、噪音大且在运行过程中的耗电量较大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新风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首先,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新风系统,所述新风系统包括外壳以及设置于所述外壳中的除湿装置、排风风机和送风风机;所述除湿装置通过转轴转动设置在所述外壳中,所述除湿装置中设置有两个除湿风道;所述外壳的内部沿着所述除湿装置的外周间隔地顺次设置有排风出风段、新风进风段、新风出风段以及排风进风段;所述外壳上设置有用于将所述排风出风段与室外连通的排风出口、用于将所述新风进风段与室外连通的新风进口、用于将所述新风出风段与室内连通的新风出口、用于将所述排风进风段与室内连通的排风进口;所述排风风机设置在所述排风出风段中,所述送风风机设置在所述新风出风段中;当所述除湿装置转动至第一位置时,通过一个所述除湿风道将所述排风出风段与所述排风进风段连通,并通过另一个所述除湿风道将所述新风进风段与所述新风出风段连通;当所述除湿装置转动至第二位置时,通过一个所述除湿风道将所述排风出风段与所述新风进风段连通,并通过另一个所述除湿风道将所述排风进风段与所述新风出风段连通。

作为本发明提供的上述新风系统的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新风进风段中设置有第一电加热器;并且/或者,所述排风进风段中设置有第二电加热器。

作为本发明提供的上述新风系统的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新风装置包括盒体以及设置于所述盒体的内腔中的隔板,所述隔板将所述盒体的内腔分隔成两个所述除湿风道;所述盒体上设置有分别与所述除湿风道的各风口端对接的通风口;所述除湿装置在两个所述除湿风道中分别设置有除湿模块,所述除湿模块上设置有风孔。

作为本发明提供的上述新风系统的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隔板包括两个转动板以及配置为驱动两个所述转动板转动的两个第一电动机;两个所述第一电动机驱动两个所述转动板转动至将所述除湿模块的一侧遮挡时在所述盒体的内腔中形成有两个中间风道;当所述除湿装置转动至第一位置时,通过一个所述中间风道将所述排风出风段与所述新风进风段连通,并通过另一个所述中间风道将所述排风进风段与所述新风出风段连通;当所述除湿装置转动至第二位置时,通过一个所述中间风道将所述排风出风段与所述排风进风段连通,并通过另一个所述中间风道将所述新风进风段与所述新风出风段连通。

作为本发明提供的上述新风系统的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盒体上形成有绕所述转轴设置的传动齿;所述外壳中设置有第二电动机,所述第二电动机的输出轴上设置有与所述传动齿啮合的齿轮;或者,所述转轴连接在第二电动机的输出轴上。

作为本发明提供的上述新风系统的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新风进风段中设置有湿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过滤网和换热器中的至少一个;并且/或者,所述排风进风段中设置有湿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过滤网和换热器中的至少一个;并且/或者,所述新风出风段中设置有湿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过滤网中的至少一个。

然后,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新风系统的控制方法,所述新风系统为以上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的新风系统;所述控制方法包括:在新风除湿模式下,控制所述新风装置转动至所述第一位置,通过一个除湿风道将所述排风出风段与所述排风进风段连通,并通过另一个除湿风道将所述新风进风段与所述新风出风段连通;并启动所述排风风机和所述送风风机;在内循环除湿模式下,控制所述新风装置转动至所述第二位置,通过一个除湿风道将所述排风出风段与所述新风进风段连通,并通过另一个除湿风道将所述排风进风段与所述新风出风段连通;并启动所述送风风机。

作为本发明提供的上述控制方法的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在新风除湿模式下,还开启设置在所述排风进风段中的第二电加热器,并在所述新风出风段中的空气湿度大于第一预设值时控制所述除湿装置转动以使两个所述除湿风道交换位置;在内循环除湿模式下,还开启所述排风风机以及设置在所述新风进风段中的第一电加热器,并在所述新风出风段中的空气湿度大于第一预设值时控制所述除湿装置转动以使两个所述除湿风道交换位置。

作为本发明提供的上述控制方法的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在新风加湿模式下,控制所述新风装置转动至所述第一位置,并启动所述排风风机和所述送风风机以及设置在所述新风进风段中的第一电加热器,并在所述新风出风段中的空气湿度小于第二预设值时控制所述除湿装置转动以使两个所述除湿风道交换位置;并且/或者,在内循环加湿模式下,控制所述新风装置转动至所述第二位置,并启动所述排风风机和所述送风风机以及设置在所述排风进风段中的第二电加热器,并在所述新风出风段中的空气湿度小于第二预设值时控制所述除湿装置转动以使两个所述除湿风道交换位置。

作为本发明提供的上述控制方法的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在内循环无湿度调节模式下,控制所述新风装置转动至所述第一位置,通过一个中间风道将所述排风出风段与所述新风进风段连通,并通过另一个中间风道将所述排风进风段与所述新风出风段连通;并启动所述送风风机;并且/或者,在新风无湿度调节模式下,控制所述新风装置转动至所述第二位置,通过一个中间风道将所述排风出风段与所述排风进风段连通,并通过另一个中间风道将所述新风进风段与所述新风出风段连通;并启动所述排风风机和所述送风风机。

在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新风系统及其控制方法中,将除湿装置通过转轴转动设置在外壳中,除湿装置中设置有两个除湿风道;在外壳的内部沿着除湿装置的外周间隔地顺次设置有排风出风段、新风进风段、新风出风段以及排风进风段。如此,无论在新风模式还是在内循环模式下,都能让风流经过一个除湿风道以对进入室内之前的空气进行除湿;当一个除湿风道的含水量上升导致其除湿能力下降时,还可以控制除湿装置转动以使两个除湿风道交换位置,通过另一个除湿风道对进入室内之前的空气进行除湿。与传统的利用压缩机的新风装置相比,本发明的新风系统中除湿装置的结构简单、成本较低、噪音小,且所需耗电量较低的优点。

同时,在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新风系统及其控制方法中,还在新风进风段中设置有第一电加热器,以及在排风进风段中设置有第二电加热器。由此,可以在一个除湿风道对进入室内之前的空气进行除湿的过程中,对进入另一个除湿风道之前的风流进行以加热以通过对另一除湿风道干燥来恢复其除湿能力,通过控制除湿装置转动使两个除湿风道在需要时交换位置,以达到始终保持该新风系统中除湿装置的除湿能力的目的。如此,能够在向室外排风的过程中让风流将除湿装置脱附的水带走,在实现对除湿装置进行更新的同时还避免了需要另外考虑排水的问题。

此外,在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新风系统及其控制方法中,新风系统中的新风装置包括盒体以及设置于盒体的内腔中的隔板,隔板包括两个转动板以及配置为驱动两个转动板转动的两个第一电动机;两个第一电动机驱动两个转动板转动至将除湿模块的一侧遮挡时在盒体的内腔中形成有两个中间风道。如此,当室内既不需要除湿也不需要加湿时,则在新风模式或者内循环模式下,均能够利用该除湿装置中的两个中间风道与排风出风段、新风进风段、新风出风段以及排风进风段连接形成所需的风流通道。从而,本发明的新风系统中的新风装置还保持了正常通风的功能。

附图说明

下面参照附图并结合来描述本发明的新风系统及其控制方法。附图中:

图1为本实施例的新风系统的在新风除湿模式和新风加湿模式下的风流路线示意图;

图2为本实施例的新风系统的在内循环除湿模式和内循环加湿模式下的风流路线示意图;

图3为本实施例的新风系统的在内循环无湿度调节模式下的风流路线示意图;

图4为本实施例的新风系统的在新风无湿度调节模式下的风流路线示意图;

图5为本实施例的新风系统中除湿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列表

11-排风出风段;111-排风出口;12-新风进风段;121-新风进口;13-新风出风段;131-新风出口;14-排风进风段;141-排风进口;

2-除湿装置;21-除湿风道;22-中间风道;23-隔板;231-转动板;24-除湿模块;25-盒体;26-第二电动机;

31-排风风机;32-送风风机;

41-第一电加热器;42-第二电加热器;

51-过滤网;52-换热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来描述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这些实施方式仅仅用于解释本发明的技术原理,并非旨在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的描述中,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的术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这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述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可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问题,即为了解决现有的新风系统中存在的除湿装置的结构复杂、成本较高、噪音大且在运行过程中的耗电量较大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如图1至图4所示的新风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首先,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新风系统,如图1、图2和图5所示,该新风系统包括外壳以及设置于外壳中的除湿装置2、排风风机31和送风风机32;除湿装置2通过转轴转动设置在外壳中,除湿装置2中设置有两个除湿风道21,如图1中上下两侧的两个除湿风道21,以及如图2中左右两侧的两个除湿风道21;外壳的内部沿着除湿装置2的外周间隔地顺次设置有排风出风段11、新风进风段12、新风出风段13以及排风进风段14;外壳上设置有用于将排风出风段11与室外连通的排风出口111、用于将新风进风段12与室外连通的新风进口121、用于将新风出风段13与室内连通的新风出口131、用于将排风进风段14与室内连通的排风进口141;排风风机31设置在排风出风段11中,送风风机32设置在新风出风段13中;当除湿装置2转动至第一位置(以图1中除湿装置2转动至除湿模块24竖直的位置为例对该第一位置进行说明)时,通过一个除湿风道21(如图1中上侧的除湿风道21)将排风出风段11与排风进风段14连通,并通过另一个除湿风道21(如图1中下侧的除湿风道21)将新风进风段12与新风出风段13连通;当除湿装置2转动至第二位置时(以图2中除湿装置2转动至除湿模块24水平的位置为例对该第二位置进行说明),通过一个除湿风道21(如图2中左侧的除湿风道21)将排风出风段11与新风进风段12连通,并通过另一个除湿风道21(如图2中右侧的除湿风道21)将排风进风段14与新风出风段13连通。

示例性地,如图1所示,在新风除湿模式下,控制新风装置转动至第一位置,以图1中除湿装置2转动至除湿模块24竖直的位置为例对该第一位置进行说明,通过一个除湿风道21(如图1中上侧的除湿风道21)将排风出风段11与排风进风段14连通,并通过另一个除湿风道21(如图1中下侧的除湿风道21)将新风进风段12与新风出风段13连通;并启动排风风机31和送风风机32。此时,排风风机31驱动室内风由排风进口141流向排风出口111,且送风风机32驱动室外风由新风进口121流向新风出口131,在此过程中室外新风经过如图1中下侧的除湿风道21进行除湿后送入室内。

如图2所示,在内循环除湿模式下,控制新风装置转动至第二位置,以图2中除湿装置2转动至除湿模块24水平的位置为例对该第二位置进行说明,通过一个除湿风道21(如图2中左侧的除湿风道21)将排风出风段11与新风进风段12连通,并通过另一个除湿风道21(如图2中右侧的除湿风道21)将排风进风段14与新风出风段13连通;并启动送风风机32。此时,送风风机32驱动室内风由排风进口141流向新风出口131的过程中,如图2中右侧的除湿风道21对空气进入室内之前进行除湿。

如此,无论在新风模式还是在内循环模式下,都能让风流经过一个除湿风道21以对进入室内之前的空气进行除湿;当一个除湿风道21的含水量上升导致其除湿能力下降时,还可以控制除湿装置2转动以使两个除湿风道21交换位置(如图1和图2中除湿装置2转动180度),通过另一个除湿风道21对进入室内之前的空气进行除湿。本实施例的新风系统中除湿装置2的结构简单、成本较低,且所需耗电量较低。

作为本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新风系统的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新风进风段12中设置有第一电加热器41;并且/或者,排风进风段14中设置有第二电加热器42。

示例性地,如图1所示,在新风除湿模式下,还开启设置在排风进风段14中的第二电加热器42,并在新风出风段13中的空气湿度大于第一预设值时,说明图1中除湿装置2的下侧的除湿风道21的除湿能力不足,可以通过在新风出口131或者新风出风段13设置湿度传感器来检测新风出风段13中的空气湿度。此时控制除湿装置2转动以使两个除湿风道21交换位置(如图1中除湿装置2转动180度)。由此,可以在一个除湿风道21(如图1中下侧的除湿风道21)对进入室内之前的空气进行除湿的过程中,对进入另一个除湿风道21(如图1中上侧的除湿风道21)之前的风流进行以加热以通过对另一除湿风道21干燥来恢复其除湿能力,通过控制除湿装置2转动使两个除湿风道21在需要时交换位置,以达到始终保持该新风系统中除湿装置2的除湿能力的目的。如此,能够在向室外排风的过程中让风流将除湿装置2脱附的水带走,在实现对除湿装置2进行更新的同时还解决了排水的问题。即,本实施例的空调系统具有无水调湿的功能,无需在除湿的过程中考虑排水问题,也无需在加湿的过程中额外补充水分。

如图2所示,在内循环除湿模式下,还开启排风风机31以及设置在新风进风段12中的第一电加热器41,并在新风出风段13中的空气湿度大于第一预设值时,说明图2中除湿装置2的右侧的除湿风道21的除湿能力不足,可以通过在新风出口131或者新风出风段13设置湿度传感器来检测新风出风段13中的空气湿度。此时控制除湿装置2转动以使两个除湿风道21交换位置(如图2中除湿装置2转动180度)。由此,可以在一个除湿风道21(如图2中右侧的除湿风道21)对进入室内之前的空气进行除湿的过程中,对进入另一个除湿风道21(如图2中左侧的除湿风道21)之前的风流进行以加热以通过对另一除湿风道21干燥来恢复其除湿能力,通过控制除湿装置2转动使两个除湿风道21在需要时交换位置,以达到始终保持该新风系统中除湿装置2的除湿能力的目的。如此,能够在向室外排风的过程中让风流将除湿装置2脱附的水带走,在实现对除湿装置2进行更新的同时还解决了排水的问题。

如图1所示,在新风加湿模式下,控制新风装置转动至第一位置,以图1中除湿装置2转动至除湿模块24竖直的位置为例对该第一位置进行说明,并启动排风风机31和送风风机32以及设置在新风进风段12中的第一电加热器41。如此,室外风由新风进口121进入新风进风段12中经过第一电加热器41的加热后形成热风,热风经过图1中除湿装置2的下侧除湿风道21将除湿风道21中的水分蒸发至空气中并送入室内,同时室内风由排风进口141流向排风出口111的过程中,空气中的水分被图1中除湿装置2的上侧除湿风道21吸收。当新风出风段13中的空气湿度小于第二预设值时,说明图1中除湿装置2的下侧的除湿风道21的水分含量不足,可以通过在新风出口131或者新风出风段13设置湿度传感器来检测新风出风段13中的空气湿度。此时可以控制除湿装置2转动以使两个除湿风道21交换位置(如图1中除湿装置2转动180度),以保持对进入室内的空气进行加湿的作用。

如图2所示,在内循环加湿模式下,控制新风装置转动至第二位置,以图2中除湿装置2转动至除湿模块24水平的位置为例对该第二位置进行说明,并启动排风风机31和送风风机32以及设置在排风进风段14中的第二电加热器42。如此,室内风由排风进口141进入排风进风段14中经过第二电加热器42的加热后形成热风,热风经过图2中除湿装置2的右侧的除湿风道21将除湿风道21中的水分蒸发至空气中并送入室内;同时室外风由新风进口121流向排风出口111的过程中,空气中的水分被图2中除湿装置2的左侧的除湿风道21吸收。当新风出风段13中的空气湿度小于第二预设值时,说明图2中除湿装置2的右侧的除湿风道21的水分含量不足,可以通过在新风出口131或者新风出风段13设置湿度传感器来检测新风出风段13中的空气湿度。此时可以控制除湿装置2转动以使两个除湿风道21交换位置(如除湿装置2转动180度),以保持对进入室内的空气进行加湿的作用。

从而,本实施例的新风系统中的除湿装置2还具有了加湿的功能。

作为本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新风系统的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如图1至图5所示,新风系统中的该新风装置包括盒体25以及设置于盒体25的内腔中的隔板23,隔板23将盒体25的内腔分隔成两个除湿风道21(如图1中的上下两个除湿风道21,以及如图2中的左右两个除湿风道21);盒体25上设置有分别与除湿风道21的各风口端对接的通风口;除湿装置2在两个除湿风道21中分别设置有除湿模块24,除湿模块24上设置有风孔。可以理解的是该除湿模块24的内部可以填充有硅胶、分子筛、沸石,mof材料或者复合盐等材料,并且在吸水材料之间可以通过内部支撑件形成有风孔。

作为本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新风系统的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如图3和图4所示,该隔板23还可以进一步包括两个转动板231以及配置为驱动两个转动板231转动的两个第一电动机(图中未示出);两个第一电动机驱动两个转动板231转动至将除湿模块24的一侧遮挡时在盒体25的内腔中形成有两个中间风道22(如图3中的左右两个中间风道22,以及如图4中的上下两个中间风道22)。当除湿装置2转动至第一位置时,以如图3中除湿装置2转动至除湿模块24竖直的位置为例对该第一位置进行说明,通过一个中间风道22将排风出风段11与新风进风段12连通,并通过另一个中间风道22将排风进风段14与新风出风段13连通;当除湿装置2转动至第二位置时,以图4中除湿装置2转动至除湿模块24水平的位置为例对该第二位置进行说明,通过一个中间风道22将排风出风段11与排风进风段14连通,并通过另一个中间风道22将新风进风段12与新风出风段13连通。

示例性地,如图3所示,在内循环无湿度调节模式下,控制新风装置转动至第一位置,通过一个中间风道22将排风出风段11与新风进风段12连通,并通过另一个中间风道22将排风进风段14与新风出风段13连通;并启动送风风机32。此时,送风风机32驱动室内风由排风进口141依次进过排风进风段14、右侧的中间风道22以及新风出风段13流向新风出口131。

如图4所示,在新风无湿度调节模式下,控制新风装置转动至第二位置,通过一个中间风道22将排风出风段11与排风进风段14连通,并通过另一个中间风道22将新风进风段12与新风出风段13连通;并启动排风风机31和送风风机32。此时,排风风机31驱动室内风由排风进口141流向排风出口111,且送风风机32驱动室外风由新风进口121流向新风出口131,以实现仅对室内风进行更新而不进行湿度调节的目的。

如此,当室内既不需要除湿也不需要加湿时,则在新风模式或者内循环模式下,均能够利用该除湿装置2中的两个中间风道22与排风出风段11、新风进风段12、新风出风段13以及排风进风段14连接形成所需的风流通道。从而,本实施例的新风系统中的新风装置还保持了正常通风的功能。

作为本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新风系统的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如图5所示,可以在除湿装置2的盒体25上形成有绕转轴设置的传动齿;新风系统的外壳中设置有第二电动机26,第二电动机26的输出轴上设置有与传动齿啮合的齿轮。如此,可以通过第二电机驱动除湿装置2转动。此外,还可以直接将除湿装置2的转轴连接在第二电动机26的输出轴上,通过第二电动机26直接驱动该除湿装置2转动。

作为本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新风系统的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新风进风段12中设置有湿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过滤网51和换热器52中的至少一个。可以理解的是,新风进风段12中的湿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可以用来检测室外空气的湿度和温度;新风进风段12中的过滤网51可以选择为粗效过滤网51,用于过滤进入空调系统中的杂质;新风进风段12中的换热器52为冷媒循环系统中的蒸发器或者冷凝器。

进一步,排风进风段14中设置有湿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过滤网51和换热器52中的至少一个。可以理解的是,排风进风段14中的湿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可以用来检测室内空气的湿度和温度;排风进风段14中的过滤网51可以选择为粗效过滤网51,用于过滤进入空调系统中的杂质;排风进风段14中的换热器52为冷媒循环系统中的蒸发器或者冷凝器。

进一步,新风出风段13中设置有湿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过滤网51中的至少一个。可以理解的是,新风进风段12中的湿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可以用来检测进入室内的空气的湿度和温度;新风进风段12中的过滤网51可以选择为高效过滤网51。

然后,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新风系统的控制方法,该新风系统为以上任一实施方式中的新风系统;该控制方法包括:在新风除湿模式下,控制新风装置转动至第一位置,通过一个除湿风道21将排风出风段11与排风进风段14连通,并通过另一个除湿风道21将新风进风段12与新风出风段13连通;并启动排风风机31和送风风机32;在内循环除湿模式下,控制新风装置转动至第二位置,通过一个除湿风道21将排风出风段11与新风进风段12连通,并通过另一个除湿风道21将排风进风段14与新风出风段13连通;并启动送风风机32。

作为本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控制方法的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控制方法还包括:在新风除湿模式下,还开启设置在排风进风段14中的第二电加热器42,并在新风出风段13中的空气湿度大于第一预设值时控制除湿装置2转动以使两个除湿风道21交换位置;在内循环除湿模式下,还开启排风风机31以及设置在新风进风段12中的第一电加热器41,并在新风出风段13中的空气湿度大于第一预设值时控制除湿装置2转动以使两个除湿风道21交换位置。

作为本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控制方法的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控制方法还包括:在新风加湿模式下,控制新风装置转动至第一位置,并启动排风风机31和送风风机32以及设置在新风进风段12中的第一电加热器41,并在新风出风段13中的空气湿度小于第二预设值时控制除湿装置2转动以使两个除湿风道21交换位置;并且/或者,在内循环加湿模式下,控制新风装置转动至第二位置,并启动排风风机31和送风风机32以及设置在排风进风段14中的第二电加热器42,并在新风出风段13中的空气湿度小于第二预设值时控制除湿装置2转动以使两个除湿风道21交换位置。

作为本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控制方法的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控制方法还包括:在内循环无湿度调节模式下,控制新风装置转动至第一位置,通过一个中间风道22将排风出风段11与新风进风段12连通,并通过另一个中间风道22将排风进风段14与新风出风段13连通;并启动送风风机32;并且/或者,在新风无湿度调节模式下,控制新风装置转动至第二位置,通过一个中间风道22将排风出风段11与排风进风段14连通,并通过另一个中间风道22将新风进风段12与新风出风段13连通;并启动排风风机31和送风风机32。

需要说明的是,还可以通过获取室内的空气湿度来确定新风系统进入加湿模式、除湿模式还是无湿度调节模式,以及通过获取室内的空气质量来确定新风系统进入新风模式还是内循环模式。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可以将本实施例提供的新风系统的控制方法作为程序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该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或处理器(processor)执行本发明各个实施例方法的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ead-onlymemory,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accessmemory,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需要说明的是,尽管上文详细描述了本发明方法的详细步骤,但是,在不偏离本发明的基本原理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上述步骤进行组合、拆分及调换顺序,如此修改后的技术方案并没有改变本发明的基本构思,因此也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然,上述可以替换的实施方式之间、以及可以替换的实施方式和优选的实施方式之间还可以交叉配合使用,从而组合出新的实施方式以适用于更加具体的应用场景。

此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理解,尽管在此所述的一些实施例包括其它实施例中所包括的某些特征而不是其它特征,但是不同实施例的特征的组合意味着处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并且形成不同的实施例。例如,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书中,所要求保护的实施例的任意之一都可以以任意的组合方式来使用。

至此,已经结合附图所示的优选实施方式描述了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显然不局限于这些具体实施方式。在不偏离本发明的原理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相关技术特征作出等同的更改或替换,这些更改或替换之后的技术方案都将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