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风装置及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237777发布日期:2021-08-10 16:40阅读:95来源:国知局
新风装置及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空调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新风装置及空调器。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空调器的新风装置为了能够同时实现新风功能和排风功能,一般是另外增加一组反向排风的风机和风道,使室内气流流向室外。但是该方案需要单独设置排风电机和排风风机,即增设一个电机和一个风机等结构,生产成本高;而且体积增加较多,不利于空调器的尺寸控制。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提出一种新风装置,能够通过单一风机实现新风功能和排风功能,节省了安装空间,降低了生产成本。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具有上述新风装置的空调器。

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实施例的新风装置,包括:出风蜗壳,具有新风出口、第一进风口和第一排风口;风机,设于所述出风蜗壳内;风管壳体,内部形成有风管通道;进风壳体,与所述出风蜗壳和所述风管壳体连接,所述进风壳体内形成有进风通道,所述进风通道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进风口连通,另一端与所述风管通道连通,所述进风壳体具有排风入口;排风壳体,与所述出风蜗壳和所述风管壳体连接,所述排风壳体内形成有排风通道,所述排风通道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排风口连通,另一端与所述风管通道连通;第一阀门组件,用于打开所述新风出口和所述第一排风口中的一个,并关闭所述新风出口和所述第一排风口中的另一个;第二阀门组件,用于打开或关闭所述排风入口;第三阀门组件,用于将所述风管通道与所述进风通道连通,或者将所述风管通道与所述排风通道连通。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新风装置,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通过设置包括出风蜗壳、进风壳体、排风壳体和风管壳体的新风装置,出风蜗壳具有新风出口、第一进风口和第一排风口,第一阀门组件用于控制新风出口和第一排风口的开闭,进风壳体具有排风入口,第二阀门组件用于控制排风入口的开闭,进风壳体内形成有进风通道以连通第一进风口和风管壳体内的风管通道,排风壳体内形成有排风通道以连通第一排风口和风管通道,第三阀门组件用于控制风管通道与进风通道的通断,以及风管通道与排风通道的通断。当新风出口打开且排风入口关闭,第一排风口关闭且风管通道与进风通道连通时,出风蜗壳内的风机能够引导室外的气流从新风管进入出风蜗壳,并从新风出口吹出新风,从而实现新风功能,当新风出口封闭且排风入口打开,第一排风口打开且风管通道与排风通道连通时,风机能够引导室内的气流从排风入口进入出风蜗壳,并通过第一排风口、排风通道和新风管排出至室外,从而实现排气功能。本实施例的新风装置能够通过单一风机且风机不需要正反转即可实现新风功能和排风功能,节省了安装空间,降低了生产成本,延长了风机的使用寿命,并且新风风量和排气风量均较大,能够有效清新室内空气;而且通过风管壳体的风管接头连接一条新风管即可实现新风和排气,不用新增墙孔和扩孔,提高了安装效率,降低了安装成本。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出风蜗壳包括沿所述风机的周向设置的周壁和沿所述风机的轴向设置的侧壁,所述新风出口设于所述周壁,所述第一排风口设于所述侧壁,所述第一阀门组件包括第一阀板,所述第一阀板能够相对于所述出风蜗壳转动以封闭所述新风出口或所述第一排风口中的其中一个。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出风蜗壳形成有蜗舌,所述新风出口设于所述蜗舌远离所述出风蜗壳一端的端部,至少部分所述第一排风口设于与所述蜗舌的端部相连的侧部。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二阀门组件包括滑盖,所述滑盖与所述进风壳体移动连接,以打开或关闭所述进风入口。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三阀门组件包括第二阀板,所述第二阀板能够相对于所述风管壳体转动,以将所述风管通道与所述进风通道或所述排风通道中的其中一个连通。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二阀门组件包括滑盖,所述滑盖与所述进风壳体滑动连接。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三阀门组件包括第二阀板,所述第二阀板能够相对于所述风管壳体转动,以使所述风管通道与所述进风通道或所述排风通道连通。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进风壳体与所述风管壳体的连接处设有第二进风口,所述排风壳体与所述风管壳体的连接处设有第二排风口,所述第二进风口所在平面与所述第二排风口所在平面大致垂直。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新风装置还包括过滤组件,所述过滤组件设于所述进风通道内,以过滤通过所述进风通道进入至所述出风蜗壳的空气。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过滤组件包括倾斜设置的过滤网,所述过滤网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进风壳体沿所述风机的轴向方向的两端,所述排风入口和所述第一进风口位于所述过滤网的同一侧。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新风出口位于所述出风蜗壳的前端,所述排风入口位于所述进风壳体的上端。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排风壳体位于所述进风壳体的前端,所述第一进风口和所述第一排风口间隔设于所述出风蜗壳沿所述风机轴向的同一侧。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进风壳体和所述排风壳体分别位于所述出风蜗壳沿所述风机轴向的两侧,所述第一进风口和所述第一排风口分别设于所述出风蜗壳沿所述风机轴向的两侧。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风管壳体与所述进风壳体为一体件。

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实施例的空调器,包括以上实施例所述的新风装置。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器,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采用第一方面实施例的新风装置,新风装置通过设置包括出风蜗壳、进风壳体、排风壳体和风管壳体的新风装置,出风蜗壳具有新风出口、第一进风口和第一排风口,第一阀门组件用于控制新风出口和第一排风口的开闭,进风壳体具有排风入口,第二阀门组件用于控制排风入口的开闭,进风壳体内形成有进风通道以连通第一进风口和风管壳体内的风管通道,排风壳体内形成有排风通道以连通第一排风口和风管通道,第三阀门组件用于控制风管通道与进风通道的通断,以及风管通道与排风通道的通断。当新风出口打开且排风入口关闭,第一排风口关闭且风管通道与进风通道连通时,出风蜗壳内的风机能够引导室外的气流从新风管进入出风蜗壳,并从新风出口吹出新风,从而实现新风功能,当新风出口封闭且排风入口打开,第一排风口打开且风管通道与排风通道连通时,风机能够引导室内的气流从排风入口进入出风蜗壳,并通过第一排风口、排风通道和新风管排出至室外,从而实现排气功能。本实施例的新风装置能够通过单一风机且风机不需要正反转即可实现新风功能和排风功能,节省了安装空间,降低了生产成本,延长了风机的使用寿命,并且新风风量和排气风量均较大,能够有效清新室内空气;而且通过风管壳体的风管接头连接一条新风管即可实现新风和排气,不用新增墙孔和扩孔,提高了安装效率,降低了安装成本。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说明,其中:

图1为本发明一种实施例的新风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其中新风装置处于新风状态;

图2为本发明一种实施例的新风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其中新风装置处于排风状态;

图3为图1的左视图,其中第二阀门组件被除去;

图4为图3中截面a-a的剖视图,其中新风装置处于新风状态;

图5为图3中截面a-a的剖视图,其中新风装置处于排风状态;

图6为图3中截面b-b的剖视图,其中新风装置处于新风状态;

图7为图3中截面b-b的剖视图,其中新风装置处于排风状态;

图8为图3中截面c-c的剖视图,其中新风装置处于新风状态;

图9为图3中截面c-c的剖视图,其中新风装置处于排风状态;

图10为本发明另一种实施例的新风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其中新风装置处于新风状态;

图11为本发明另一种实施例的新风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其中新风装置处于排风状态;

图12为图10的左视图;

图13为图12中截面d-d的剖视图,其中新风装置处于新风状态;

图14为图12中截面d-d的剖视图,其中新风装置处于排风状态;

图15为图12的局部剖视图,其中新风装置处于新风状态;

图16为图12的局部剖视图,其中新风装置处于排风状态;

图17为图12中截面e-e的剖视图;

图18为本发明一种实施例的空调器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

新风装置100;

出风蜗壳110;新风出口111;第一进风口112;第一排风口113;风机114;周壁115;侧壁116;蜗舌117;

风管壳体120;风管通道121;风管接头122;

进风壳体130;进风通道131;排风入口132;第二进风口133;

排风壳体140;排风通道141;第二排风口142;

第一阀门组件150;第一阀板151;第一电机152;

第二阀门组件160;滑盖161;第二电机162;连接板163;导槽164;

第三阀门组件170;第二阀板171;第三电机172;

过滤组件180;过滤网181;

外壳200;

前面板300;格栅31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涉及到方位描述,例如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指的是两个以上。如果有描述到第一、第二只是用于区分技术特征为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先后关系。

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设置、安装、连接等词语应做广义理解,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结合技术方案的具体内容合理确定上述词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参照图1和图2所示,本发明一种实施例的新风装置100,用于安装在空调器上,其中空调器可以为壁挂式空调器、落地式空调器等。新风装置100一般通过新风管(图中未示出)与室外连通,将室外新鲜空气引入到室内以保证室内环境空气的新鲜度,从而提升室内环境的舒适度。另外,新风装置100还能通过新风管将室内环境空气排出室外,从而降低室内二氧化碳的浓度,从而进一步提升室内环境的舒适度,提升用户的体验。

参照图1、图2和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新风装置100包括出风蜗壳110、风管壳体120、进风壳体130和排风壳体140,进风壳体130与出风蜗壳110和风管壳体120连接,排风壳体140与出风蜗壳110和风管壳体120连接,风管壳体120设有风管接头122,风管接头122连接新风管,从而使新风装置100与室外环境连通。

参照图3至图9所示,出风蜗壳110具有新风出口111、第一进风口112和第一排风口113,出风蜗壳110内设有风机114,风机114与电机(图中未示出)驱动连接,风机114能够引导气流从第一进风口112进入出风蜗壳110内,并通过新风出口111或第一排风口113吹出。新风出口111一般设于出风蜗壳110的前端,也可以设于出风蜗壳110的上端或下端,在此不再具体限定。另外,风机114可以采用离心风机,离心风机具有风量大、风压大、通风时间短等特点,有利于提高新风的换气效率。

参照图3至图9所示,风管壳体120内形成有风管通道121,进风壳体130内形成有进风通道131,进风通道131的一端与第一进风口112连通,另一端与风管通道121连通,风机114能够引导室外的气流进入出风蜗壳110,并从新风出口111吹出新风。进风壳体130具有排风入口132,排风壳体140内形成有排风通道141,排风通道141的一端与第一排风口113连通,另一端与风管通道121连通;在风机114的作用下,室内气流可以从排风入口132进入出风蜗壳110内,并依次通过第一排风口113、排风通道141、风管通道121和新风管排出至室外。

参照图6至图9所示,本实施例的新风装置100还包括第一阀门组件150、第二阀门组件160和第三阀门组件170。

参照图1和图2所示,第一阀门组件150用于打开新风出口111和第一排风口113中的一个,并关闭新风出口111和第一排风口113中的另一个。第一阀门组件150包括第一阀板151和第一电机152,第一电机152可以带动第一阀板151转动,从而实现对新风出口111和第一排风口113的开闭控制。可以理解的是,第一阀门组件150还可以采用其他结构实现,例如采用滑动式阀门、滑轨式阀门或百叶式阀门等,在此不再具体限定;另外,第一阀门组件150可以采用一个阀门结构同时控制新风出口111和第一排风口113的开闭,也可以采用两个阀门结构分别控制新风出口111和第一排风口113的开闭,在此不再具体限定。

参照图1和图2所示,第二阀门组件160用于打开或关闭排风入口132。第二阀门组件160包括第二阀板161、第二电机162、连杆(图中未示出)和连接板163。连接板163开设有导槽164,第二电机162可以带动连杆运动,从而带动第二阀板161在导槽164内稳定地滑动,从而实现对排风入口132的开闭控制。可以理解的是,第二阀门组件160还可以采用其他结构实现,例如采用滑动式阀门或翻转式阀门。

参照图8和图9所示,第三阀门组件170用于使风管通道121与进风通道131或排风通道141连通。第三阀门组件170包括第二阀板171和第三电机172,第三电机172可以带动第二阀板171转动,从而实现对风管通道121和进风通道131之间,以及风管通道121和排风通道141之间的开闭控制。第三阀门组件170能够使风管通道121连通进风通道131和排风通道141中的一个,并隔断进风通道131和排风通道141中的另一个。可以理解的是,第三阀门组件170还可以其他结构实现,例如滑动式阀门、滑轨式阀门或百叶式阀门等,在此不再具体限定;另外,第三阀门组件170可以采用一个阀门结构同时控制风管通道121与进风通道131之间的通断和风管通道121与排风通道141之间的通断,也可以采用两个阀门结构分别控制风管通道121与进风通道131之间的通断和风管通道121与排风通道141之间的通断,在此不再具体限定。

本发明实施例的新风装置100,参照图4、图6和图8所示,当第一阀门组件150控制新风出口111打开且第一排风口113关闭,第二阀门组件160控制排风入口132关闭,第三阀门组件170控制风管通道121与进风通道131连通且控制风管通道121与排风通道141隔断时,出风蜗壳110内的风机114高速运转,使出风蜗壳110内产生负压,能够引导室外的气流进入出风蜗壳110内,并从新风出口111吹出新风,从而实现新风功能。参照图5、图7和图9所示,当第一阀门组件150控制新风出口111封闭且第一排风口113打开,第二阀门组件160控制排风入口132打开,第三阀门组件170控制风管通道121与排风通道141连通且控制风管通道121与进风通道131隔断时,风机114沿相同的方向高速运转,产生负压,能够引导室内的气流从排风入口132进入出风蜗壳110,并通过第一排风口113、排风通道141、风管通道121和新风管排出至室外,从而实现排气功能。本实施例的新风装置100采用出风蜗壳110内的风机114,不需要增设用于排气的风机,而且风机114不需要正反转即可实现新风功能和排风功能,节省了安装空间,降低了生产成本,延长了风机114的使用寿命,并且新风风量和排气风量均较大,能够有效清新室内空气。另外,本实施例的新风装置100采用排气壳体形成排风通道141,使得在排气功能时风道更加顺畅,排气曲线更加完整,风量衰减小,有利于增大排风的风量。与本实施例的新风装置100通过风管壳体120连接一条新风管即可实现新风和排气,不用新增墙孔或扩孔,提高了安装效率,降低了安装成本。

参照图6和图7所示,可以理解的是,出风蜗壳110具有周壁115和侧壁116。周壁115为出风蜗壳110沿风机114的周向设置的壳壁,侧壁116为出风蜗壳110沿风机114的轴向设置的壳壁,侧壁116与周壁115相连并形成于周壁115沿风机114的轴向的两侧。新风出口111设于周壁115,第一排风口113设于侧壁116,第一排风口113和新风出口111位于相邻的位置上,即位于新风出口111周向的侧壁116上,第一排风口113和新风出口111的位置在一定范围内靠近设置,使得新风装置100在排风状态下的位于出风蜗壳110的气流曲线与新风状态下的气流曲线接近,为出风蜗壳110与风机114组合形成的较佳的气流曲线,从而降低了风量衰减;而且第一排风口113与排风通道141相连通,能够保证整个排风曲线的完整,增大了排风的风量。需要说明的是,新风出口111一般设于出风蜗壳110的周向位置上,新风出口111设置的位置是根据出风蜗壳110的具体形状,风机114相对于出风蜗壳110的位置,以及风机114的尺寸等参数决定的,一般而言只有一个最佳的位置能够形成较佳的气流曲线;当具体参数确定后,在出风蜗壳110的周向其他位置上设置开口用于出风时,原则上距离新风出口111越远的位置出风风量的衰减越大。

参照图1所示,出风蜗壳110形成有蜗舌117,蜗舌117沿出风蜗壳110向外延伸设置,新风出口111设于蜗舌117远离出风蜗壳110一端的端部,至少部分第一排风口113设于与蜗舌117的端部相连的侧部,侧部为环绕连接于端部的四周的部分。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排风口113可以设于蜗舌117上,也可以一部分设于蜗舌117上,另一部分设于出风蜗壳110上。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排风口113位于与新风出口111相邻的蜗舌117的侧部,或者位于新风出口111相邻的出风蜗壳110的侧部,又或者同时位于新风出口111相邻的蜗舌117的侧部和新风出口111相邻的出风蜗壳110的侧壁116。第一排风口113与新风出口111位于相邻的位置上,能够使新风装置100排风时形成较佳的气流曲线,降低风量衰减,从而增大排风风量,提升排风效率。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排风口113可以位于出风蜗壳110的上端面、下端面、左端面或右端面,或者位于蜗舌117的上端面、下端面、左端面或右端面,在此不再具体限定。

参照图6和图7所示,可以理解的是,第一阀门组件150包括第一阀板151,第一排风口113与新风出口111相邻,第一阀板151能够相对于出风蜗壳110转动,第一阀板151转动从而控制新风出口111和第一排风口113的开闭。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阀板151具有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当第一阀板151处于第一状态时(如图6所示),第一阀板151能够打开新风出口111并关闭第一排风口113;当第一阀板151处于第二状态时(如图7所示),第一阀板151能够打开第一排风口113并关闭新风出口111,因此通过一个阀板可以实现第一阀板151组件的控制需要,能够使新风装置100的结构更加简单、占用空间更小、生产成本更低。可以理解的是,第一阀板151可以通过步进电机或摆动电机驱动连接实现转动。

参照图6和图7所示,新风出口111所在平面与第一排风口113所在平面大致垂直,能够便于第一阀门组件150的布置,而且风道的布局也更为简单。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涉及的术语“大致垂直”,可以解释为垂直、接近垂直、或者有一定预设角度。另外,第一排风口113的截面积为新风出口111的截面积的20%以上,能够保证排风的风量,提升排风的效率。

参照图1和图2所示,可以理解的是,第二阀门组件160包括滑盖161,滑盖161与进风壳体130滑动连接,从而实现排风入口132的打开或关闭。滑盖161可以采用电机驱动齿轮和齿条的配合结构实现,采用滑盖161的方式能够节省新风装置100的上端所需要的空间,从而使新风装置100的通用性更强。

参照图4、图5、图8和图9所示,可以理解的是,第三阀门组件170包括第二阀板171,第二阀板171能够相对于风管壳体120转动,第二阀板171转动从而控制风管通道121与进风通道131或排风通道141中的其中一个连通。需要说明的是,进风壳体130与风管壳体120的连接处设有第二进风口133,排风壳体140与风管壳体120的连接处设有第二排风口142,第二阀板171转动从而控制第二进风口133和第二排风口142的开闭,即第二阀板171能够打开第二排风口142和第二进风口133中的一个,并关闭第二排风口142和第二进风口133中的另一个。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阀板171具有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当第二阀板171处于第一状态时(如图8所示),第二阀板171能够打开第二进风口133并关闭第二排风口142;当第二阀板171处于第二状态时(如图9所示),第二阀板171能够打开第二排风口142并关闭第二进风口133,因此通过一个阀板可以实现第三阀板组件的控制需要,能够使新风装置100的结构更加简单、占用空间更小、生产成本更低。可以理解的是,第三阀板可以通过步进电机或摆动电机驱动连接实现转动。另外,第二进风口133所在平面与第二排风口142所在平面大致垂直,能够便于第三阀门组件170的布置,而且风道的布局也更为简单。

参照图4所示,可以理解的是,新风装置100还包括过滤组件180,过滤组件180设于进风通道131内,以过滤通过进风通道131进入至出风蜗壳110的空气。可以理解的是,室外的空气存在一定的灰尘、尘螨、颗粒物等杂质,过滤组件180能够将室外的空气进行过滤后再从新风出口111吹出,能够进一步提高新风气流的质量,提升用户的体验度。过滤组件180包括过滤网181和用于固定过滤网的安装结构(图中未示出),过滤网181能够对室外的新鲜空气进行过滤、除尘或消毒等处理,从而提升进入到室内环境的空气的洁净度。可以理解的是,过滤网181为静电净化网、高效空气过滤器(也称作hepa网,highefficiencyparticulateairfilter)、活性炭过滤网181等结构,在此不再具体限定。过滤网181通常采用高效空气过滤器,高效空气过滤器采用达到hepa标准的网状结构,对于0.1微米和0.3微米的有效去除率达到99.7%,hepa网的特点是空气可以通过,但细小的微粒却无法通过,hepa网对直径为0.3微米以上的微粒有效去除率可达到99.97%以上,是烟雾、灰尘以及细菌等污染物最有效的过滤媒介。过滤网181为可拆卸的结构,过滤网181作为耗材,可根据用户的使用需要进行更换,以保证对室外空气的过滤效果。

参照图4和图5所示,可以理解的是,过滤网181为倾斜设置,倾斜设置的过滤网181能够增大过滤面积,提高进风风道的进风效率和过滤效率,从而增大新风的风量。过滤网181的两端分别连接于进风壳体130沿风机114的轴向方向的两端,使过滤网181能够封闭于进风风道,而且排风入口132和第一进风口112位于过滤网181的同一侧,使得排风入口132打开后,过滤网181阻挡气流流向第二进风口133,使得进入进风壳体130后的大部分室内气流能够通过第一进风口112吸入出风蜗壳110,提高了排风风道的顺畅性,增大了排风的风量。而且室内的气流不经过过滤网181,能够有效降低了风量损耗,增大了排风风量,提升了排风的效果。

参照图1所示,可以理解的是,新风出口111位于出风蜗壳110的前端,从而使室外的空气能够从新风出口111向前吹出,能够提高新风的出风距离,提升新风装置100的新风出风效率。参照图2所示,排风入口132位于进风壳体130的上端,与新风出口111沿周向相错设置,向上设置的排风入口132能够便于室内的浊气自上而下被吸走,而且排风入口132位于空调器室内风循环的回风处,从而便于排走回风的浊气,实现较佳的排气效果。

参照图1、图6和图8所示,可以理解的是,进风壳体130和排风壳体140分别位于出风蜗壳110沿风机114轴向的两侧,第一进风口112和第一排风口113分别设于出风蜗壳110沿风机114轴向的两侧,使得排风通道141更加顺畅,有利于增大排风的风量。

参照图1和图2所示,可以理解的是,风管壳体120与进风壳体130为一体件,使得新风装置100的结构更加稳定,装配更加简单方便,而且便于第三阀门组件170的结构布置。

参照图10、图11、图12和图17所示,本发明另一种实施例的新风装置100,排风壳体140位于进风壳体130的前端,第一进风口112和第一排风口113间隔设于出风蜗壳110沿风机114轴向的同一侧,从而使新风装置100的宽度方向尺寸更小、占用空间更小,有利于新风装置100的小型化,使空调器的整体尺寸更小。本实施例的其他结构与第一种实施例的结构和原理相似,可适当参照图1至图9以及上述实施例的介绍进行理解,为了避免赘述,在此不再重复介绍。

本发明实施例的新风装置100,参照图10、图13、图15所示,当第一阀板151控制新风出口111打开且第一排风口113关闭,滑盖161控制排风入口132关闭,第二阀板171控制风管通道121与进风通道131连通且控制风管通道121与排风通道141隔断时,出风蜗壳110内的风机114高速运转,使出风蜗壳110内产生负压,能够引导室外的气流从新风管进入出风蜗壳110内,并从新风出口111吹出新风,从而实现新风功能。参照图11、图14和图16所示,当第一阀板151控制新风出口111封闭且第一排风口113打开,滑盖161控制排风入口132打开,第二阀板171控制风管通道121与排风通道141连通且控制风管通道121与进风通道131隔断时,风机114沿相同的方向高速运转,产生负压,能够引导室内的气流从排风入口132进入出风蜗壳110,并通过第一排风口113、排风通道141、风管通道121和新风管排出至室外,从而实现排气功能。本实施例的新风装置100采用出风蜗壳110内的风机114,不需要增设用于排气的风机,而且风机114不需要正反转即可实现新风功能和排风功能,节省了安装空间,降低了生产成本,延长了风机114的使用寿命,并且新风风量和排气风量均较大,能够有效清新室内空气。另外,本实施例的新风装置100采用排气壳体形成排风通道141,使得在排气功能时风道更加顺畅,排气曲线更加完整,风量衰减小,有利于增大排风的风量。

参照图18所示,本发明一种实施例的空调器,包括第一方面实施例的新风装置100。本实施例的空调器采用上述实施例的新风装置100,参照图1至图17所示,新风装置100通过设置包括出风蜗壳110、进风壳体130、排风壳体140和风管壳体120的新风装置100,出风蜗壳110具有新风出口111、第一进风口112和第一排风口113,第一阀门组件150用于控制新风出口111和第一排风口113的开闭,进风壳体130具有排风入口132,第二阀门组件160用于控制排风入口132的开闭,进风壳体130内形成有进风通道131以连通第一进风口112和风管壳体120内的风管通道121,排风壳体140内形成有排风通道141以连通第一排风口113和风管通道121,第三阀门组件170用于控制风管通道121与进风通道131的通断,以及风管通道121与排风通道141的通断。当第一阀门组件150控制新风出口111打开且第一排风口113关闭,第二阀门组件160控制排风入口132关闭,第三阀门组件170控制风管通道121与进风通道131连通且控制风管通道121与排风通道141隔断时,出风蜗壳110内的风机114能够引导室外的气流从新风管进入出风蜗壳110,并从新风出口111吹出新风,从而实现新风功能。当第一阀门组件150控制新风出口111封闭且第一排风口113打开,第二阀门组件160控制排风入口132打开,第三阀门组件170控制风管通道121与排风通道141连通且控制风管通道121与进风通道131隔断时,风机114能够引导室内的气流从排风入口132进入出风蜗壳110,并通过第一排风口113、排风通道141、风管通道121和新风管排出至室外,从而实现排气功能。本实施例的新风装置100采用出风蜗壳110内的风机114,不需要增设用于排气的风机,而且风机114不需要正反转即可实现新风功能和排风功能,节省了安装空间,降低了生产成本,延长了风机114的使用寿命,并且新风风量和排气风量均较大,能够有效清新室内空气。另外,本实施例的新风装置100采用排气壳体形成排风通道141,使得在排气功能时风道更加顺畅,风量衰减小,有利于增大排风的风量。与本实施例的新风装置100通过风管壳体120连接一条新风管即可实现新风和排气,不用新增墙孔或扩孔,提高了安装效率,降低了安装成本。

参照图18所示,空调器包括外壳200和前面板300,前面板300位于外壳200的前端。前面板300在位于新风出口111前端的相对位置处设有格栅310,格栅310采用阵列设置的微孔结构,使得新风出口111吹出的新风气流能够在通过格栅310后更加温和、扩散,提升了新风气流的舒适性,提升了用户体验。

参照图18所示,本实施例的新风装置100的排风入口132延伸至凸出于外壳200的顶端,与位于外壳200顶端的换热进风口(图中未示出)并排设置,使得排风入口132能够位于室内风循环的回风处,从而排走回风的浊气,实现较佳的排气效果。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在所属技术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种变化。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