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技术涉及供暖系统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功率程控的供暖系统。
背景技术:2.供暖就是用人工方法向室内供给热量,使室内保持一定的温度,以创造适宜的生活条件或工作条件的技术。供暖系统包括热媒制备系统、热媒输送管、散热设备和回收管,热媒输送管分别与热媒制备系统和散热设备固定并连通,回收管分别与热媒制备系统和散热设备连通。
3.供暖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低温热媒在热媒制备系统中被加热,吸收热量后,变为高温热媒,经热媒输送管送往室内,通过散热设备放出热量,使室内的温度升高;高温热媒散热后温度降低,变成低温热媒,再通过回收管返回热媒制备系统内,进行循环使用。
4.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热媒输送管长时间使用之后容易出现损坏,而热媒输送管与其他部件为固定连接,出现损坏之后难以对高温热媒进行输送。
技术实现要素:5.为了便于对热媒输送管进行更换,本技术提供一种功率程控的供暖系统。
6.本技术提供一种功率程控的供暖系统,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7.一种功率程控的供暖系统,包括热媒制备系统、散热设备以及用于连通所述热媒制备系统和散热设备的热媒输送管,所述热媒输送管包括与所述热媒制备系统连通的第一输送管、连通于所述第一输送管远离热媒制备系统一端的第二输送管以及连通于所述第二输送管远离第一输送管一端的第三输送管,所述第三输送管远离第二输送管的一端与散热设备连通,所述第一输送管和第二输送管之间通过第一连接组件连接,所述第二输送管和第三输送管之间通过第二连接组件进行可拆式连接;所述第一连接组件包括通过连接部件设置于所述第一输送管底部的下管箍、通过铰接件铰接于所述下管箍一端的上管箍以及对所述上管箍和下管箍进行固定的固定部件,所述下管箍和上管箍对第一输送管和第二输送管进行固定。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实现第二输送管分别与第一输送管和第三输送管之间的可拆卸式连接,从而便于对第二输送管进行更换;当需要更换第二输送管时,先解除固定部件对上管箍和下管箍的固定,然后扳动上管箍,并解除第二连接组件对第二输送管和第三输送管的固定,即可对第二输送管进行更换。
9.可选的,所述固定部件包括设置于所述上管箍远离铰接件一端的固定螺杆以及螺纹连接于所述固定螺杆外侧的固定螺母,所述固定螺杆穿设于所述上管箍和下管箍,所述固定螺母位于所述下管箍远离下管箍的一侧。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需要对上管箍和下管箍进行拆卸时,转动固定螺母,使固定螺母脱离固定螺杆,即可扳动上管箍。
11.可选的,所述第一输送管外侧靠近第二输送管的位置设置有第一连接套,所述第
二输送管外侧靠近第一输送管的位置设置有第二连接套,所述第一连接套和第二连接套的相向面相互贴合,所述下管箍靠近上管箍的一侧开设有用于容纳第一连接套和第二连接套的下容纳槽,所述上管箍靠近下管箍的一侧开设有用于容纳第一连接套和第二连接套的上容纳槽。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连接套和第二连接套的设置可以提高第一输送管和第二输送管之间的密封性能,而上容纳槽和下容纳槽的设置能对第一连接套和第二连接套进行限位,以提高第一输送管和第二输送管之间的连接稳定性。
13.可选的,所述固定螺杆铰接于所述上管箍靠近下管箍的一侧,所述下管箍远离铰接件的一端且对应固定螺母的位置开设有下让位槽,所述下让位槽贯穿下管箍远离铰接件的一端,所述固定螺杆穿过下让位槽。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需要对上管箍和下管箍进行拆卸时,小幅度的转动固定螺母,使固定螺母远离下管箍,然后扳动固定螺杆,使固定螺杆脱离下让位槽,即可完成对上管箍和下管箍的拆卸。
15.可选的,所述下管箍靠近第一输送管的位置开设有定位槽,所述连接部件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输送管外侧且与定位槽插接配合的定位块以及设置于所述下管箍远离第一输送管的连接螺钉,所述连接螺钉螺纹穿设于定位块。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实现下管箍与第一输送管之间的可拆卸式连接,而定位块和定位槽的设置能在安装下管箍时对下管箍进行定位,提高安装下管箍时的便捷性。
17.可选的,所述下管箍远离第二输送管的一端设置有锁紧螺钉,所述锁紧螺钉螺纹穿设于第二输送管外侧。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锁紧螺钉的设置可以对下管箍和第二输送管进行连接,可进一步提高第一输送管和第二输送管之间的连接稳定性。
19.可选的,所述固定螺杆外侧套设有垫片,所述垫片位于下管箍与固定螺母之间。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垫片的设置可以提高固定螺母与下管箍的连接稳定性。
21.可选的,所述第一连接套靠近第二连接套的一端开设有环形的安装槽,所述安装槽内设置有密封圈,所述密封圈与第二连接套靠近第一连接套的一端抵接。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安装槽的设置便于密封圈的安装,密封圈的设置可提高第一输送管和第二输送管之间的密封性。
23.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4.1.可实现第二输送管分别与第一输送管和第三输送管之间的可拆卸式连接,从而便于对第二输送管进行更换;当需要更换第二输送管时,先解除固定部件对上管箍和下管箍的固定,然后扳动上管箍,并解除第二连接组件对第二输送管和第三输送管的固定,即可对第二输送管进行更换;
25.2.当需要对上管箍和下管箍进行拆卸时,小幅度的转动固定螺母,使固定螺母远离下管箍,然后扳动固定螺杆,使固定螺杆脱离下让位槽,即可完成对上管箍和下管箍的拆卸。
附图说明
26.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示意图;
27.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的第一连接组件的示意图;
28.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的下管箍和上管箍的示意图;
29.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的第一连接套和第二连接套的示意图。
30.附图标记说明:1、热媒制备系统;2、热媒输送管;3、散热设备;4、回收管;5、第一输送管;6、第二输送管;7、第三输送管;8、下管箍;9、上管箍;10、铰接件;11、固定螺杆;12、固定螺母;13、上让位槽;14、下让位槽;15、垫片;16、下容纳槽;17、上容纳槽;18、第一连接套;19、第二连接套;20、安装槽;21、密封圈;22、定位槽;23、定位块;24、连接螺钉;25、锁紧螺钉。
具体实施方式
31.以下结合附图1
‑
4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2.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功率程控的供暖系统。参照图1,功率程控的供暖系统包括热媒制备系统1、热媒输送管2和散热设备3,热媒输送管2对热媒制备系统1和散热设备3进行连通,热媒制备系统1和散热设备3之间还连通有回收管4,且散热设备3安装于室内。低温热媒在热媒制备系统1中被加热,低温热媒吸收热量后,变为高温热媒,高温热媒经热媒输送管2输送至室内,并通过散热设备3放出热量,使室内的温度升高;高温热媒散热后温度降低,并变成低温热媒,然后通过回收管4返还至热媒制备系统1内,以进行循环使用。
33.热媒输送管2包括第一输送管5、第二输送管6和第三输送管7,第一输送管5一端与热媒制备系统1连通,第三输送管7一端与散热设备3连通,第二输送管6两端分别与第一输送管5和第三输送管7连通。第一输送管5和第二输送管6之间安装有第一连接组件,第二输送管6和第三输送管7之间连通有第二连接组件。
34.参照图2,第一连接组件包括下管箍8、上管箍9和固定部件,下管箍8通过连接部件安装于第一输送管5底部且靠近第二输送管6的位置,下管箍8和上管箍9均呈半圆形,下管箍8靠近第一输送管5的一侧与第一输送管5底部贴合,下管箍8靠近第二输送管6的一侧与第二输送管6底部贴合,上管箍9通过铰接件10铰接于下管箍8一端,固定部件安装于上管箍9远离铰接件10的一端。在本实施例中,铰接件10为铰接轴。
35.固定部件包括固定螺杆11和固定螺母12,上管箍9远离铰接件10的位置开设有三个上让位槽13,上让位槽13贯穿上管箍9相对的两侧,且上让位槽13贯穿上管箍9远离铰接件10的一端,固定螺杆11设置有三根,三根固定螺杆11分别铰接于三个上让位槽13内;下管箍8远离铰接件10的位置开设有三个下让位槽14,下让位槽14的位置与上让位槽13的位置对应,下让位槽14贯穿下管箍8相对的两侧,且下让位槽14贯穿下管箍8远离铰接件10的一端,固定螺杆11穿过上让位槽13和下让位槽14,并从下管箍8远离上管箍9的一侧穿出,此外,固定螺母12螺纹连接于固定螺杆11外侧,且固定螺母12位于下管箍8远离上管箍9的一侧。
36.第二连接组件所包含的部件与第一连接组件所包含的部件完全相同,第一连接组件和第二连接组件的不同之处仅在于,第一连接组件用于连接第一输送管5和第二输送管6,而第二连接组件用于连接第二输送管6和第三输送管7。
37.当需要对第二输送管6进行更换时,小幅度的转动固定螺母12,使固定螺母12远离上管箍9,然后扳动固定螺杆11,使固定螺杆11脱离下让位槽14,之后再扳动上管箍9;以相
同的原理,通过第二连接组件解除对第二输送管6和第三输送管7的固定,即可拆下第二输送管6,然后将新的第二输送管6安装回原处,并通过第一连接组件和第二连接组件对第二输送管6进行固定。
38.为了使固定螺杆11和固定螺母12能更加稳固的对下管箍8和上管箍9进行连接,固定螺杆11外侧套设有垫片15,且垫片15位于下管箍8与固定螺母12之间。
39.参照图3,为了提高第一输送管5和第二输送管6之间的连接稳定性,下管箍8靠近第一输送管5的一侧开设有半圆形的下容纳槽16,上管箍9靠近第一输送管5的一侧开设有半圆形的上容纳槽17,第一输送管5外侧靠近第二输送管6的位置固定套设有第一连接套18,第二输送管6外侧靠近第一输送管5的位置固定套设有与第一连接套18对应的第二连接套19,第一连接套18和第二连接套19均呈环状,且第一连接套18的上半部分和第二连接套19的上半部分均容纳于上容纳槽17内,第一连接套18的下半部分和第二连接套19的下半部分均容纳于下容纳槽16内。如此设置,可提高第一输送管5和第二输送管6分别与下管箍8和上管箍9的连接稳定性。
40.参照图4,为了提高第一输送管5和第二输送管6之间的密封性,第一连接套18靠近第二连接套19的一端开设有安装槽20,安装槽20呈环形设置,并围成一圈,安装槽20内安装有环形的密封圈21,且密封圈21远离安装槽20的一端与第二连接套19远离第二输送管6的一端抵接。
41.参照图3,下管箍8靠近第一输送管5的一侧开设有定位槽22,连接部件包括定位块23和连接螺钉24,定位块23固定于第一输送管5外侧对应下管箍8的位置,且定位块23插接于定位槽22内,连接螺钉24安装于下管箍8远离第一输送管5的一端,且下管箍8与定位块23之间通过连接螺钉24进行可拆卸式连接。连接螺钉24的设置可实现下管箍8与第一输送管5之间的可拆卸式连接,便于下管箍8的拆装;而定位块23和定位槽22的设置能在安装下管箍8时对下管箍8进行定位,便于下管箍8的安装。
42.为了进一步提高第一输送管5和第二输送管6之间的连接稳定性,下管箍8远离第二输送管6的一侧安装有锁紧螺钉25,锁紧螺钉25螺纹穿设于第二输送管6外侧的底部位置,且下管箍8和第二输送管6之间通过锁紧螺钉25进行可拆卸式连接。
43.本技术实施例一种功率程控的供暖系统的实施原理为:低温热媒在热媒制备系统1中被加热,低温热媒吸收热量后,变为高温热媒,高温热媒经热媒输送管2输送至室内,并通过散热设备3放出热量,使室内的温度升高;高温热媒散热后温度降低,并变成低温热媒,然后通过回收管4返还至热媒制备系统1内,以进行循环使用。
44.当需要对第二输送管6进行拆卸时,小幅度的转动固定螺母12,使固定螺母12远离上管箍9,然后扳动固定螺杆11,使固定螺杆11脱离下让位槽14,之后再扳动上管箍9,以此解除第一连接组件对第一输送管5和第二输送管6之间的固定,然后以相同的原理,解除第二连接组件对第二输送管6和第三输送管7之间的固定,即可对第二输送管6进行拆卸,将新的第二输送管6安装回原处后,通过第一连接组件和第二连接组件对第二输送管6进行固定。
45.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