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风装置、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564728发布日期:2021-11-25 09:48阅读:95来源:国知局
新风装置、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空气调节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风装置、空调器。


背景技术:

2.目前空气质量越来越差,用户使用空调器时,对房间内空气的质量也越来越重视,市场上逐渐出现具有新风功能的空调器,但现有的新风装置功能较为单一。


技术实现要素:

3.因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风装置、空调器,以克服现有技术中新风装置功能单一的不足。
4.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风装置,包括装置壳体,所述装置壳体内构造有新风驱动腔、污风驱动腔,所述新风驱动腔、污风驱动腔相互独立,所述新风驱动腔具有新风引入口、新风排出口,所述新风驱动腔内设有第一风叶,所述污风驱动腔具有污风引入口、污风排出口,所述污风驱动腔内设有第二风叶。
5.优选地,所述新风装置还包括第一驱动电机,所述第一驱动电机为双出轴电机,所述第一风叶、第二风叶分别套装于所述双出轴电机的动力输出轴的两端。
6.优选地,所述新风引入口对应新风引入管,所述污风排出口对应污风排出管,所述新风引入管与所述污风排出管之间设有第一风门,所述第一风门具有使所述新风引入管与所述污风排出管连通且使所述新风引入管以及污风排出管与外部环境之间截断的第一位置以及使所述新风引入管与所述污风排出管截断的第二位置。
7.优选地,所述装置壳体包括污风侧蜗壳、电机安装板、新风侧蜗壳,所述污风侧蜗壳与所述电机安装板组装为一体并在两者之间形成所述污风驱动腔,所述新风侧蜗壳与所述电机安装板组装为一体并在两者之间形成所述新风驱动腔,所述第一驱动电机固定连接于所述电机安装板上,且处于所述新风驱动腔或者污风驱动腔内。
8.优选地,所述新风侧蜗壳包括新风蜗壳主体,所述新风蜗壳主体上构造有第一通流孔,所述第一风叶处于所述第一通流孔内,所述第一通流孔远离所述电机安装板的一侧连接有第一蜗壳封盖,所述新风引入口构造于所述第一蜗壳封盖上。
9.优选地,所述第一通流孔与所述新风引入口的连通路径上设有第一过滤组件。
10.优选地,所述第一风门处于所述第一通流孔的进风侧,所述第一过滤组件还处于所述第一风门与所述第一通流孔之间。
11.优选地,所述第一蜗壳封盖上构造有过滤件拆装通道,所述第一过滤组件插装于所述过滤件拆装通道内。
12.优选地,所述第一过滤组件包括过滤件提手,所述过滤件提手上具有放置槽,第一过滤件置于所述放置槽内。
13.优选地,所述第一过滤组件具有两组,所述过滤件拆装通道具有两个,两个过滤件拆装通道彼此对称的处于所述第一蜗壳封盖的两侧,两组所述第一过滤组件分别一一对应
地插装于所述两个过滤件拆装通道内;和/或,所述新风蜗壳主体朝向所述第一蜗壳封盖的一侧还连接有过滤件安装架,所述第一过滤组件可滑动地连接于所述过滤件安装架背离所述新风蜗壳主体的一侧。
14.优选地,所述过滤件提手具有与所述过滤件拆装通道匹配的提手外侧板,所述提手外侧板上构造有与所述污风引入口连通的污风进口;和/或,所述提手外侧板上构造有抠手位。
15.优选地,所述污风进口内设有第二过滤件;和/或,所述新风蜗壳主体上还构造有与所述污风驱动腔的污风引入口连通的第一污风过流孔。
16.优选地,所述新风装置还包括污风流通转接壳,所述新风蜗壳主体上还构造有与所述污风驱动腔的污风排出口连通的第二污风过流孔,所述污风流通转接壳上构造有与所述第二污风过流孔对接的第一过流孔以及与所述污风排出管对接的第二过流孔;和/或,所述污风排出口和/或所述污风引入口构造于所述电机安装板上。
17.优选地,所述污风侧蜗壳包括污风蜗壳主体,所述污风蜗壳主体上构造有第二通流孔,所述第二风叶处于所述第二通流孔内,所述第二通流孔远离所述电机安装板的一侧连接有第二蜗壳封盖。
18.优选地,所述第二蜗壳封盖上构造有新风出口,所述新风出口与所述新风排出口连通,所述新风出口处设有第二风门。
19.优选地,所述污风蜗壳主体上还构造有与所述新风排出口连通的第一新风过流孔;和/或,所述新风排出口构造于所述电机安装板上。
20.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空调器,包括上述的新风装置。
2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新风装置、空调器,所述第一风叶以及第二风叶分别能够针对新风以及室内污风进行驱动,从而能够使所述新风装置在能够将外部环境中的新风引入室内的同时,还能够将室内污风排放至室外环境中,更加高效地提升室内空气质量,同时,由于将新风驱动腔以及污风驱动腔同时构造于所述装置壳体内,还使所述新风装置的整体结构更加紧凑,占用空间更小。
附图说明
22.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新风装置的拆解结构示意图;
23.图2为图1中的污风蜗壳主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4.图3为图1中的电机安装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5.图4为图1中的新风蜗壳主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6.图5为图1中的过滤件提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7.图6为图1中的第一蜗壳封盖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8.图7为图1中的新风装置在一个视角下的组装结构示意图;
29.图8为图1中的新风装置在另一个视角下的组装结构示意图;
30.图9为图1中的新风装置在又一个视角下的组装结构示意图;
31.图10为图9中a

a的侧视图,图中箭头具体示出了新风装置引入新风状态下气流流动方向,其中的第一风门处于第二位置;
32.图11为图9中a

a的俯视图,图中箭头示出了室内污风被第二风叶驱动引进污风驱
动腔内的气流流动方向;
33.图12为图9中a

a的侧视图,图中箭头具体示出了新风装置内循环状态下气流流动方向,其中的第一风门处于第一位置。
34.附图标记表示为:
35.1、新风驱动腔;11、新风引入口;111、新风引入管;12、新风排出口;13、第一风叶;2、污风驱动腔;21、污风引入口;22、污风排出口;221、污风排出管;23、第二风叶;31、第一驱动电机;32、第二驱动电机;33、第三驱动电机;41、第一风门;42、第二风门;5、第一过滤组件;51、过滤件提手;511、提手外侧板;512、污风进口;513、第二过滤件;514、抠手位;52、第一过滤件;53、过滤件安装架;101、污风侧蜗壳;1011、污风蜗壳主体;10111、第一新风过流孔;1012、第二通流孔;1013、第二蜗壳封盖;10131、新风出口;102、电机安装板;103、新风侧蜗壳;1031、新风蜗壳主体;10311、第一污风过流孔;10312、第二污风过流孔;1032、第一通流孔;1033、第一蜗壳封盖;10331、过滤件拆装通道;1034、污风流通转接壳。
具体实施方式
36.结合参见图1至图12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一种新风装置,包括装置壳体,所述装置壳体内构造有新风驱动腔1、污风驱动腔2,所述新风驱动腔1、污风驱动腔2相互独立,所述新风驱动腔1具有新风引入口11、新风排出口12,所述新风驱动腔1内设有第一风叶13,用于将气流例如外部环境中的新风气流经由所述新风引入口11驱动引入所述新风驱动腔1内并经由所述新风排出口12排至室内空间,所述污风驱动腔2具有污风引入口21、污风排出口22,所述污风驱动腔2内设有第二风叶23,所述第二风叶23用于将室内污风气流经由所述污风引入口21驱动引入所述污风驱动腔2并经由所述污风排出口22排至室外环境中。该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风叶13以及第二风叶23分别能够针对新风以及室内污风进行驱动,从而能够使所述新风装置在能够将外部环境中的新风引入室内的同时,还能够将室内污风排放至室外环境中,更加高效地提升室内空气质量,同时,由于将新风驱动腔1以及污风驱动腔2同时构造于所述装置壳体内,还使所述新风装置的整体结构更加紧凑,占用空间更小。
37.可以理解的,所述第一风叶13以及第二风叶23皆具有相应的驱动装置例如驱动电机驱动旋转,作为一种更优的方式,所述新风装置还包括第一驱动电机31,所述第一驱动电机31为双出轴电机,所述第一风叶13、第二风叶23分别套装于所述双出轴电机的动力输出轴的两端,从而能够使所述新风装置的结构更加紧凑的同时还能够降低驱动电机的购置成本,另外还能够简化电气控制系统的设计。
38.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新风引入口11对应新风引入管111,所述污风排出口22对应污风排出管221,所述新风引入管111与所述污风排出管221之间设有第一风门41,所述第一风门41具有使所述新风引入管111与所述污风排出管221连通且使所述新风引入管111以及污风排出管221与外部环境之间截断的第一位置以及使所述新风引入管111与所述污风排出管221截断的第二位置,其中的新风引入管111以及污风排出管221分别用于与室内与室外之间的新风管及污风管连接,所述第一风门41的设置则能够所述污风驱动腔2及新风驱动腔1之间形成可控的连通,从而能够使所述新风装置在运行模式上可以实现内循环,例如室内污风在被引入所述污风驱动腔2中后被引入新风驱动腔1中被排出,而可以理解的,
此时在两者的气流流动路径上设置相应的空气净化部件(例如下文中的第一过滤组件5)从而能够通过污风内循环的方式实现空气净化。所述第一风门41的位置切换可以受控于第二驱动电机32。
3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装置壳体包括污风侧蜗壳101、电机安装板102、新风侧蜗壳103,所述污风侧蜗壳101与所述电机安装板102组装为一体并在两者之间形成所述污风驱动腔2,所述新风侧蜗壳103与所述电机安装板102组装为一体并在两者之间形成所述新风驱动腔1,所述第一驱动电机31固定连接于所述电机安装板102上,且处于所述新风驱动腔1或者污风驱动腔2内,相邻的两个部件之间应进行密封处理,通过所述污风侧蜗壳1011、电机安装板102、新风侧蜗壳103三者的组装的方式能够使所述新风驱动腔1及污风驱动腔2的形成更加便利,三个部件可以采用注塑的方式分别制作形成,降低了整体注塑工艺难度。
40.作为所述新风侧蜗壳103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所述新风侧蜗壳103包括新风蜗壳主体1031,所述新风蜗壳主体1031上构造有第一通流孔1032,所述第一风叶13处于所述第一通流孔1032内,所述第一通流孔1032远离所述电机安装板102的一侧连接有第一蜗壳封盖1033,所述新风引入口11构造于所述第一蜗壳封盖1033上,此时所述新风蜗壳主体1031以及所述第一蜗壳封盖1033可以分别采用注塑成型的方式形成,进一步降低整体注塑工艺难度。
41.此时最好的,所述第一通流孔1032与所述新风引入口11的连通路径上设有第一过滤组件5,以能够对所述新风引入口11引入的新风进行过滤净化,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风门41处于所述第一通流孔1032的进风侧,所述第一过滤组件5还处于所述第一风门41与所述第一通流孔1032之间,也即此时所述第一过滤组件5还能够对由所述污风排出管221中引入的污风进行过滤净化,如前所述,此时新风装置运行的是内循环模式,能够实现室内回风的净化过滤,提升室内空气质量。
42.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蜗壳封盖1033上构造有过滤件拆装通道10331,所述第一过滤组件5插装于所述过滤件拆装通道10331内,能够无需将所述第一蜗壳封盖1033拆除就可以对第一过滤组件5进行装卸更换,更加便利。
43.作为所述第一过滤组件5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所述第一过滤组件5包括过滤件提手51,所述过滤件提手51上具有放置槽(可以理解的,所述放置槽上具有通风孔),第一过滤件52置于所述放置槽内,所述过滤件提手51作为所述第一过滤件52的放置载体,抽拉所述过滤件提手51可以带动所述第一过滤件52进出所述新风侧蜗壳103。所述第一过滤件52例如可以采用hepa过滤网。
44.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过滤组件5具有两组,所述过滤件拆装通道10331具有两个,两个过滤件拆装通道10331彼此对称的处于所述第一蜗壳封盖1033的两侧,两组所述第一过滤组件5分别一一对应地插装于所述两个过滤件拆装通道10331内,通过相互对称的两个第一过滤组件5能够减小所述第一过滤组件5在拆装过程中的操作行程,这尤其适用于安装空间相对较小的工况下。
45.所述新风蜗壳主体1031朝向所述第一蜗壳封盖1033的一侧还连接有过滤件安装架53,所述第一过滤组件5可滑动地连接于所述过滤件安装架53背离所述新风蜗壳主体1031的一侧,所述过滤件安装架53上构造有多个通孔,以防止对新风气流产生大的阻碍,所述过滤件安装架53能够对所述第一过滤件52朝向所述第二风叶23的一侧形成支撑,防止第
一过滤件52在新风进气压力下的变形。
46.所述过滤件提手51具有与所述过滤件拆装通道10331匹配的提手外侧板511,所述提手外侧板511上构造有与所述污风引入口21连通的污风进口512,将所述污风进口512设置于所述提手外侧板511上,能够与所述新风引入口11的设置方位大体一致,利于空调器的外观提升(新风引入口11以及污风进口512皆被设置于空调器的背向用户的一侧)。进一步地,所述提手外侧板511上构造有抠手位514,利于用户拆装所述第一过滤组件5。
47.所述污风进口512内设有第二过滤件513,所述第二过滤件513例如可以是惯常的过滤网,以能够防止外部的棉絮、颗粒污物进入所述新风装置的内部;所述新风蜗壳主体1031上还构造有与所述污风驱动腔2的污风引入口21连通的第一污风过流孔10311,从而使所述污风流通的通道被集成于所述新风蜗壳主体1031上,进一步提升所述新风装置的结构紧凑性。
48.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新风装置还包括污风流通转接壳1034,所述新风蜗壳主体1031上还构造有与所述污风驱动腔2的污风排出口22连通的第二污风过流孔10312,所述污风流通转接壳1034上构造有与所述第二污风过流孔10312对接的第一过流孔(图中未标引)以及与所述污风排出管221对接的第二过流孔(图中未标引),进一步提升所述新风装置的结构紧凑性。
49.作为所述污风侧蜗壳101的一种具体实现方式,优选地,所述污风侧蜗壳101包括污风蜗壳主体1011,所述污风蜗壳主体1011上构造有第二通流孔1012,所述第二风叶23处于所述第二通流孔1012内,所述第二通流孔1012远离所述电机安装板102的一侧连接有第二蜗壳封盖1013,此时所述污风蜗壳主体1011以及所述第二蜗壳封盖1013可以分别采用注塑成型的方式形成,进一步降低整体注塑工艺难度。
50.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蜗壳封盖1013上构造有新风出口10131,所述新风出口10131与所述新风排出口12连通,所述新风出口10131处设有第二风门42,所述第二风门42例如可以受控于第三驱动电机33的驱动,实现新风出口10131的贯通与闭合(截断),具体的,在新风装置不运行时也即无需吸排风或者内循环时,控制所述第二风门42关闭,防止室外气流的进入。
51.为了进一步提升所述新风装置的结构紧凑性,所述污风蜗壳主体1011上还构造有与所述新风排出口12连通的第一新风过流孔10111;和/或,所述污风排出口22和/或所述污风引入口21以及所述新风排出口12皆构造于所述电机安装板102上。
5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驱动电机31、第二驱动电机32、第三驱动电机33皆为步进电机,所述第一风叶13以及第二风叶23皆为离心风叶。
53.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空调器,包括上述的新风装置。
54.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55.获取空调器的运行模式;
56.根据所述运行模式控制第一风门41、第二风门42的位置切换。
57.具体的,如图10及图11所示出,当所述运行模式为吸排风模式时,控制第一风门41处于第二位置,以使新风引入管111与污风排出管221彼此独立,控制第二风门42打开以使新风出口10131贯通,此时外部环境中的新风在所述第一风叶13的驱动下依次经过所述新风引入管111、新风引入口11进入所述新风驱动腔1内,并在所述第一风叶13的驱动下经由
新风排出口12、第一新风过流孔10111、新风出口10131排至室内,与其同步的,室内污风则在所述第二风叶23的驱动下依次经过所述污风进口512、第一污风过流孔10311、污风引入口21进入所述污风驱动腔2内,并在所述第二风叶23的驱动下经由污风排出口22、第二污风过流孔10312、污风流通转接壳1034、污风排出管221排至外部环境中,实现新风引入与室内污风的外排;或者,
58.如图11及图12所示出,当所述运行模式为内循环模式时,控制第一风门41处于第一位置,以使新风引入管111与污风排出管221连通,并使新风引入管111与污风排出管221与外部环境之间截断,控制第二风门42打开以使新风出口10131贯通,此时室内污风在所述第二风叶23的驱动下依次经过所述污风进口512、第一污风过流孔10311、污风引入口21进入所述污风驱动腔2内,并在所述第二风叶23的驱动下经由污风排出口22、第二污风过流孔10312、污风流通转接壳1034、污风排出管221、第一风门41进入所述新风驱动腔1内,并在第一风叶13的驱动下经由新风排出口12、第一新风过流孔10111、新风出口10131排至室内,实现对室内气流的净化。
59.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在不冲突的前提下,上述各有利方式可以自由地组合、叠加。
60.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型,这些改进和变型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